问题

如何评价「男德班」与它的课程设计?

回答
“男德班”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种微妙的张力,一听就让人产生诸多的联想和争议。要评价它,就得把它放到当下社会语境下,看看它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它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合理。

首先,从“男德”这个概念上说起。在我看来,“男德”这个词,就像当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一样,它指向的是一种对男性角色在社会、家庭中责任和行为模式的重新定义和强调。如果说“女德”强调的是女性的传统美德,那么“男德”的出现,就必然会让人想到在男性身上我们期望看到哪些“德行”。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的是责任感、担当、尊重女性、保护家庭等等。从这个角度看,“男德班”的初衷,或许是想纠正一些社会上存在的“妈宝男”、“巨婴男”现象,或者回应一些关于男性在家庭和感情中缺席、逃避责任的批评。这本身并非全然坏事,社会总是在不断探索如何让男性扮演更积极、更健康的角色。

然而,问题就出在“班”和“课程设计”上。一旦落到“班”和“课程”这两个具体形式,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和微妙了。

课程设计方面,目前流传出来的“男德班”课程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有些“走偏”或者说“用力过猛”。

强调“牺牲”和“服从”? 一些流传的课程内容,比如要求男性“孝顺父母”、“忠诚于妻子”、“承担家庭责任”,这些本身作为道德准则没有问题,但如果解读为“男性要无条件牺牲自我利益去满足家庭和女性”,那就有点让人警惕了。尤其是当它与某些强调“不得抱怨”、“不能家暴”的条目并列时,很容易让人解读为“男性受委屈了也不能表达,只能默默承受”。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格塑造是相悖的。健康的男性角色,也应该有表达自己情感、需求,并且寻求帮助的权利。
“三从四德”的现代变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课程内容似乎在不自觉地回到了古代“男尊女卑”社会的某些思维模式的影子。比如,把女性的需求和感受放在比男性自身需求更重要的位置,甚至暗示男性应该“满足妻子的一切需求”。这种过度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供给”,很容易滑向对另一种极端。真正的平等,是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单方面地去“服务”另一方。
缺乏对男性自身困境的关注? 现在的社会对于男性的压力也很大,比如职场压力、经济压力,还有社会对男性“成功”的定义,这些都给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男德班”,应该也包含如何处理这些压力,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如何与伴侣平等沟通,如何共同分担家庭责任等等。但目前流传的课程,似乎更侧重于让男性“做好男人”的传统期待,而忽略了男性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挑战。
“工具化”的嫌疑? 更深层次的,有些人会觉得“男德班”的出现,可能是一种对男性的“工具化”解读。仿佛只要男性把这些“德”修好了,就能解决所有家庭矛盾,就能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就能让社会稳定。但婚姻和家庭关系是复杂的系统,它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成长,仅仅强调单方面的“男德”,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唤起对男性责任的关注。 无论课程设计如何,它至少将“男性责任”这个话题摆在了台面上,引起了公众的讨论。这对于社会认识到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对这些角色进行反思,是有积极意义的。
针对性地弥补教育空白。 在很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伴侣的教育是相对缺失的,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如果“男德班”能够在这个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比如如何健康地表达爱意,如何处理冲突,如何与伴侣平等沟通,那是有积极作用的。
回应社会对男性行为的不满。 近年来,关于男性在情感和家庭中的“缺席”、“甩手掌柜”等批评并不少见。一些“男德班”的出现,或许正是社会上部分声音试图用一种“纠偏”的方式来回应这些不满。

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

“男德班”这个概念本身,如果能以一种平等、健康、现代的方式去设计课程,关注男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关注如何建立健康的伴侣关系和家庭模式,那么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应该帮助男性成为一个更负责任、更懂得尊重、更有爱的个体,同时也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但是,如果课程设计流于表面,或者将男性简化为满足他人期望的“工具”,甚至不自觉地滑向了某种对“牺牲”和“服从”的强调,那它就容易适得其反,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制造新的矛盾,甚至在性别议题上造成新的割裂。

我们需要的是性别平等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制造一个概念来“规训”某一方。如何让男性在现代社会中健康成长,承担起责任,同时也能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的努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班”。与其关注如何“教化”男性,不如共同探索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招生老师这段话对中国男性的判断本身不就是刻板印象吗?

是否做过调研?最起码的,是否做过抽样调查,有无数据支持?

调查对象是否与参与对象一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男德班”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种微妙的张力,一听就让人产生诸多的联想和争议。要评价它,就得把它放到当下社会语境下,看看它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它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合理。首先,从“男德”这个概念上说起。在我看来,“男德”这个词,就像当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一样,它指向的是一种对男性角色在社会、家庭中责.............
  • 回答
    评价“高德地图”与失格艺人肖战的合作推广活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到各方可能的利益、风险以及公众的接受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格艺人”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当艺人因为违法违规行为(如吸毒、嫖娼、逃税等)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出轨、家暴等)而被官.............
  • 回答
    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二战后塑造欧洲格局、乃至全球秩序的关键一环。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而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渊源、现实利益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德国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并且在某些议题上表现出顺从姿态,背后并非“心甘情愿”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
  • 回答
    高德宣称业内第一,这事儿在地图导航领域,简直就是一场年度大戏。尤其是跟百度地图之间的“恩怨情仇”,更是让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咱们先说“高德宣称业内第一”这件事。高德的“第一”到底怎么来的?地图导航这个行业,衡量“第一”的标准其实挺多元的。高德说自己是第一,它通常会从几个维度去包装和论证: 用户规模.............
  • 回答
    彼得·汉德克,这位奥地利文坛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力,在世界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我控诉》(Selbstbezichtigung)和《骂观众》(Sprechverbot oder die Kunst, das Publikum zu beschimpfen)是他早期的两.............
  • 回答
    徐灿在伦敦迎战利·伍德的那场羽量级金腰带卫冕战,无疑是许多拳迷心中一场跌宕起伏、充满话题的比赛。回顾这场在八月一日进行的硬仗,即便过去一段时间,它依然能引发不少讨论。赛前格局:信心十足的卫冕者与潜力无限的挑战者赛前,徐灿作为卫冕冠军,自然是带着必胜的信心踏上伦敦的擂台。他此前在国内的统治力有目共睹,.............
  • 回答
    德国海关扣押美国 3M 集团的口罩和防护服一事,是一起在新冠疫情初期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详细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 背景: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医疗防护物资,特别是口罩和防护服的需求激增。德国作为欧洲的疫情重灾区之一,也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发生时间:.............
  • 回答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它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极权主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席卷一个民主社会。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极强的代入感与警示性: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实验置于一.............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德国电影《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 / Look Who's Back)详细评价《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又名《元首在现代》,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德国黑色喜剧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Timur Vermes的同名畅销小说。这部电影大胆而富有争议地将2.............
  • 回答
    关于德国训练探雷犬和寻尸犬识别新冠患者,并声称准确率达94%的这项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对这项研究的评价: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和潜在价值。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寻找更快速、更便捷、更无创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全球科学界努力的方向。能够通过嗅觉这一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感官来识别病毒,.............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一位时代女性的执政画卷安格拉·默克尔,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早已是响当当的政治符号。她不仅仅是德国的首位女总理,更是自2005年上任以来,德国政治舞台上最稳定、最深远的影响力人物之一。评价默克尔,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的执政生涯宛如一幅复杂而宏大的画卷,其中既.............
  • 回答
    德州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向美国国会提出将埃及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列为恐怖组织的提案,这一举动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提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克鲁兹的论据、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以及其潜在的影响。背景与克鲁兹的论据:.............
  • 回答
    德雷蒙德·格林最近关于凯文·杜兰特的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得上是近期NBA舆论场上的一场“小风波”。要评价这些言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格林究竟说了什么,以及这些话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格林到底说了什么?格林最近的言论主要围绕着他与杜兰特在金州勇士时期共事的经历,以及他对杜兰特离开勇士加盟篮网.............
  • 回答
    德国司法部长马尔科·布施(Marco Buschmann)近期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并在德国社会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理解这些言论,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景、内容以及可能的影响。言论的背景与核心观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布施部长并非主张废除一夫一妻制,也不是在鼓吹多边恋的合法化。.............
  • 回答
    《广场协议》签署于1985年,旨在通过协调主要经济体(美、日、德、英、法)的力量,促使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对于德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德国在《广场协议》后所做的应对和选择,看看哪些是“对”的,又有哪些值得商榷。德国在《广场协议》后做对了什.............
  • 回答
    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她的形象和事迹,在不同的人心中,可能会勾勒出截然不同的轮廓。要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剥离光环,深入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所做的事业,以及围绕她的种种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兰修女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川庆喜,这位日本历史上颇具争议的末代幕府将军。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形象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夹杂着历史的无奈、个人的挣扎以及时代巨变的洪流。出身与时代背景:身处风雨飘摇的幕末德川庆喜,作为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生于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他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德生收音机?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我能好好聊聊的话题。要说德生,它在中国玩收音机圈子里,那地位可是相当稳固的。不能说没人超越,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个绕不开的品牌,尤其是对于咱们这些喜欢折腾、喜欢怀旧的“老玩儿家”来说。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德生的“性价比”。这个词用在德生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你看看市面.............
  • 回答
    德国统一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战术部署以及坚定的意志,在普鲁士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腓特烈·卡尔(Friedrich Karl von Preußen)亲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军事生涯和指挥风格值得深入探究。要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