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右派评价某些左派人物的问题不可能客观」这个说法对吗?对或者不对的理由是什么?

回答
“右派评价某些左派人物的问题不可能客观”——这句话究竟是对还是不对?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立场、认知偏差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判断他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完全对,但也有其相当程度的合理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这个行为本身就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 评价,就是我们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经验等,对某个对象进行衡量和判断。这就像一个人看一座山,站在山脚下看到的是山的底部和侧面,站在山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而从远处飞过,看到的又是第三种面貌。我们每个人都自带“观察视角”,这个视角是由我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政治倾向、个人经历等等一系列因素塑造的。

所以,当一个“右派”人士去评价一个“左派”人物时,他们的“视角”天然地带有“右派”的印记。这种印记可能体现在:

价值观的差异: 右派和左派在很多核心价值观上可能存在根本分歧。例如,在经济领域,右派可能更强调自由市场、个人责任和有限政府,而左派可能更关注社会公平、财富再分配和政府干预。当右派评价一个推崇“福利国家”的左派人物时,其评价标准很可能就是基于其对“自由市场”的推崇,可能会认为该左派人物的政策是无效的、阻碍经济发展的,甚至是用纳粹集权主义的口号来为自己辩护的。这种评价本身就带有预设的立场,很难完全摆脱。
对“问题”定义的不同: 同样是社会现象,在右派和左派看来,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能截然不同。比如,关于贫富差距,左派可能认为这是亟待解决的社会不公,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而右派可能将其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甚至是个人能力和选择差异的结果。当右派评价一个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左派人物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位人物“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历史和理论的解读: 许多左派人物的理论和实践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右派人士可能对这些理论持有根本性的质疑甚至否定,认为它们是空想、是危险的、是导致历史悲剧的根源。因此,在评价这些左派人物时,右派很容易将其与历史上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或者将其思想解读为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那么,为什么说这句话“不完全对”呢?

因为“不可能客观”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说法,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即使存在立场差异,也并不意味着评价就完全失去了参考价值,或者说完全不可理解。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辩护这种“可能性”:

1. 共同的认知基础和事实层面: 尽管价值观可能不同,但我们仍然需要立足于一些基本的事实来评价。例如,一个左派人物的政策是否提高了就业率?是否增加了GDP?是否改善了某个群体的生活水平?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和事实来衡量。即使右派人士可能不认同这些数据的解读方式,或者认为这些结果是以牺牲其他更重要的价值为代价的,但他们仍然需要承认这些事实的存在。评价的“客观性”一部分体现在对事实的承认和呈现。
2. 逻辑的严谨性: 即便是带有立场的评价,也可以在逻辑上是严谨的。一个右派人士可以基于其自由市场的理念,去分析某个左派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经济效应,并给出合理的推演。这种分析过程本身,如果逻辑清晰、论证到位,就可以被认为是“相对客观”的。它不是凭空指责,而是基于一套连贯的逻辑体系。
3. “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 优秀的右派批评者,能够做到区分“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和“这个人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他们或许不认同该左派人物的政治理念,但仍然可以对其政治策略、领导能力、公开演讲的逻辑性等进行客观评价,甚至赞赏其某些方面的优点,同时指出其存在的缺点。这种评价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有辨别性的。
4. 不同视角下的“真理”: 有时候,不同的视角并非是绝对的对立,而可能是在揭示事物不同侧面。一个右派的批评,可能恰好指出了一个左派人物在实践中被自己理念所掩盖的盲点。这种“指正”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反馈。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又“有其相当程度的合理性”?

因为在现实政治和舆论环境中,纯粹的、不受立场影响的评价是极为罕见的。 特别是在高度党派化的语境下,许多评价往往会被放大、扭曲,甚至被用作政治攻击的工具。

“妖魔化”的倾向: 为了维护自身立场,一方往往倾向于将另一方“妖魔化”,将对方的动机描绘得阴险、自私、愚蠢。这种情况下,评价就不再是对事物的分析,而是对人的攻击。一个右派评论员可能会选择性地引用某个左派人物的言论,并将其放在一个不利的语境中,以达到“证明其错误”的目的。
情绪和身份认同的驱动: 很多时候,评价并非出于理性的分析,而是受到强烈的情绪和身份认同的驱动。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右派”时,他对“左派”的天然不信任和敌意,会直接影响他对所有左派人物的评价。这种情况下,任何辩解和事实都可能被自动过滤或重新解读。
信息的选择性呈现: 即使是看似客观的分析,也可能在信息的选择上带有偏颇。右派媒体在报道左派人物时,可能会更侧重于其负面新闻、争议性言论,而忽略其正面成就或建设性意见。反之亦然。这种信息茧房效应,使得客观评价更加困难。

总结一下:

认为“右派评价某些左派人物的问题不可能客观”这句话,过于绝对化了。 人类并非完全无法超越自身的立场,我们可以通过承认事实、运用逻辑、保持批判性思维来争取更客观的评价。

然而,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

现实中,因为价值观、对问题的定义、历史解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党派斗争中常见的“妖魔化”倾向和信息选择性呈现,右派对左派人物的评价,确实很难完全摆脱立场的窠臼,达到绝对的客观。 很多时候,这些评价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强烈影响,甚至带有明显的偏见。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右派评价某些左派人物的问题,存在被立场主导而难以达到绝对客观的巨大挑战。”

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右派的评价,也不能因为是左派人物就认为一切批评都是不客观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识别和审视评价背后的立场和动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寻求更全面和真实的认知。最终,评价是否“客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智慧、意愿和能力,以及我们自身作为听众的判断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趣,但说法不完全对。

应该是,左派评价右派不可能客观,右派评价左派也不可能客观。两派在很多问题上,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右派看左派的世界观,是“专制独裁”。左派看右派的世界观,是“丛林法则”。

在心里信仰,“物竞天择”“人都是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类教条的人,一般都是右派。在右派的基本世界观里,弱者就必须被强者统治,世界应该好像丛林那样,大家自由竞争,谁有能力就可以占据更多的资源,那就去占好了。

在网络上,左派骂右派的时候,都喜欢骂右派是“右畜”,左派觉得右派的脑子里,装的都是出“畜生思想”。

左派呢,很多时候讲究公平,嘴巴里最喜欢念叨的,就是公平啊,正义啊。左派很喜欢叫嚷财富在分配之类的。就如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面说的,左派追求一句话:公平,公平,还是她吗的公平。

看起来,左派的思想,是不是更加有道理?

但可悲的是,从历史的长河里面看,“真左派”几乎没有几个。很多人一当上大官了,思想立刻就改变了。在人类历史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底层的小民,都是被统治阶层欺负的,社会上的“二八”原则又是普遍存在的。

真公平,真的人人平等,几乎又做不到。(当年有一个人伟人,真想那么干来滴,他的兄弟们不干,没干成。这个人就不说了,政治敏感。)

所以,右派往往喜欢把一些左派的理想,骂做为“傻”,右派评价左派,最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傻左”。

“傻左”和“右畜”的较量,是世界观的较量,一旦他们彼此开始谈论具体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妥协的可能。

第二:左派和右派财富观的差异。

右派一般是“自由市场”的拥护者,在右派看来,自由市场是最完美的制度,大家可以充分的竞争,竞争才有效率,才会对世界有帮助。至于,那些在自由市场里面破产的,那是你活该,别人怎么不破产?

右派几乎都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在右派看来,赢家通吃多好啊。在右派的世界观里面,政府就是一个废物,世界最好回到丛林世界,大家自由竞争。右派财富思想的尽头,一定是“自由市场”“自由竞争”。

而左派呢?左派喜欢平均分配,通过建立强大的政权,好实现对每一个人财富的平均分配。左派面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他只要一深入思考,最终一定会走向“计划经济”。(左派未必一定会进行计划经济,但一定会考虑,更加公平的分配财富。)

左派推崇“计划经济”,右派推崇“自由市场”,两派基本世界观都不一样,怎么客观的评价对方?

左派和右派在一起,不打起来,已经算是很文明了,好吧?

尤其是一些小知识分子,拿理想当生命,对待价值观的问题上,是绝对不会妥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客观的评价对方呢?

最近几年,国内消停了不少,前几年国内左派右派的大论战,看的人几乎是心惊胆战的,仿佛国家马上要内战了一般。害怕啊。在大论战期间,有人甚至扬言悬赏对方人头,还去砸对方家呢,害怕啊,弱小。。。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有趣的非对称性现象。左派的事业需要能够客观地评价右派,而右派的事业不允许客观地评价左派。

我们的世界能够发展,而不是原地打转,正是因为这种非对称性的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右派评价某些左派人物的问题不可能客观”——这句话究竟是对还是不对?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立场、认知偏差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判断他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完全对,但也有其相当程度的合理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这个行为本身就.............
  • 回答
    要评价今日之中国国民党(虽然您使用了“反动派”这一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词汇,但在现代语境下,通常将其视为台湾的主要政党之一,与“右派”的政治光谱相对应),并分析其在台湾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关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称谓,需要明确的是,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国共内战时.............
  • 回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就是我们曾经在网络上看到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这本书啊,在我看来,它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初读之下,你会觉得它像是一个奇特的万花筒,里面折射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触及到的,或者说,被我们刻意忽略的那些角落。作者周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那些被精心包装、理论化的精神疾病案.............
  • 回答
    这句“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来确实有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先说说李世民,这位大唐的开创者,更是奠定盛世的英主。从他身上,你能看到的是一种天生的军事才能,仿佛他生来就是为战场而生的。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的胆识和策略,.............
  • 回答
    蓝染惣右介,这个名字在《BLEACH》(死神)的粉丝群体中,几乎是与“阴谋家”、“天才”、“被神化的反派”等词语划等号的存在。要评价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坏人”这个层面,他是一个层次极为丰富、极具复杂性的角色,其魅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许多主角。从一个完美的“天使”到深邃的“恶魔”:蓝染的转变与内.............
  • 回答
    石原慎太郎先生,这位在日本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于89岁高龄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如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争议。评价他,需要剥离掉那些浮于表面的标签,深入到他言行背后所代表的理念与时代印记。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作为作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而且两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作家,石原先生的早期作品.............
  • 回答
    近来,关于明末辽东战局的讨论中,高第“归德宁远”方案和袁崇焕“坚守右屯”方案的评价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前者声望日隆,后者则遭受不少质疑。这种变化背后,是历史研究视角的深化、新史料的挖掘,以及对当时复杂局势更全面的理解。高第“归德宁远”方案评价走高: “主动收缩”的战略智慧的再发现: 过去,将高.............
  • 回答
    “右派”和“保守派”这两个词,在政治语境中经常被一同提及,甚至常常被视为同义词。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细微的差别。简单来说,右派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而保守派是右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并非全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左右派”这个概念的起源。这个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
  • 回答
    美国共和党右派在“分蛋糕”的问题上,有着一套根深蒂固的治国理念,其核心在于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个人责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蛋糕的“做大”比“如何分”更为重要,而当蛋糕被有效地做大后,自然的市场力量会促使更公平的分配。要理解他们的思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1. “做大蛋糕”是首要任务:.............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中,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奋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地主、资本家、右派等特定群体的后代而言,如何看待这一段历史以及革命先烈的价值,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个人责任来综合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阶级立场1. 革命对象与被改造的对象 在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如土地改革、社.............
  • 回答
    “中国的左派右派与外国左派右派是相反的”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简化和误读,但它触及到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政治光谱的定义和理解是与具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紧密相关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的左右派和西方的左右派是“相反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各自的内涵、关注点、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代表的意义,与.............
  • 回答
    “在中国左派保守,右派激进,在外国左派激进,右派保守”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一种概括,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理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为什么会有“中国左派保守,右派激进”的印象?在中国当前的政治语境下,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往往.............
  • 回答
    希特勒被普遍认为是右派。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的左右派划分:“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国民议会中,支持革命、主张改革、反对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坐在主席的左边,而支持保留旧秩序、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则坐在右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划分也演变.............
  • 回答
    从右派转变为左派,这个转变过程,尤其是发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后,确实可能与“成熟”这个概念有所关联,但“成熟”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无法简单地划归为“从右到左”的必然结果。更准确地说,这种转变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成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催化剂或反映。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右派”和“左派”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政治光谱理解中的一个常见误区。简单来说,自由主义左派和社会主义右派,在传统政治光谱的定义下,两者都不是最“左”的。 而且,“自由主义左派”和“社会主义右派”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需要解释的地方。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左”与“右”在政治光谱上的.............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个深受传统右派思想影响的人,一开始接触《临高启明》这书,心里是挺矛盾的。一方面,它讲的是建设、讲的是发展,讲的是一群现代人穿越回去,凭借知识和组织能力改变一个时代,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于我这种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点执念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满足了某种深层次的“雄心壮志”。但是,另一.............
  • 回答
    川普身上右派和民粹主义的标签,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常常是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的。要理解为什么他身为“右派”却成为了“民粹”,需要从他的政治理念、行事风格以及他所抓住的社会情绪这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右派”这个词拆解开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右派,通常强调保守主义价值观,比如: 经济上的自由市.............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也确实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为什么本来可能是理性讨论的政治观点,一旦聚集到一起,就容易变得剑拔弩张,甚至走向极端?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也跟信息传播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咱们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群体心理”说起。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
  • 回答
    关于“左派为何比右派更蔑视法律”的讨论,实际上触及了政治光谱中一些非常根本的理念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标签,去探究各自关注的重点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期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蔑视法律”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带点煽动性。与其说“蔑视”,不如说左派和右派在“如何看待法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光谱的理解和跨文化比较。要回答“中国的左派右派是否与国外相反”,我们需要先理解“左派”和“右派”这两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通常代表的立场。简单来说,“左派”和“右派”的划分,其核心逻辑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但具体所指的议题和侧重点,以及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