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住院手术(踝关节镜)后需要通过输液的方式来用抗生素,不能口服吗?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踝关节镜手术后为何通常采用输液而非口服的方式使用抗生素,这确实是临床上常见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您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要在手术后使用抗生素。踝关节镜手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毕竟是在关节腔内进行的器械操作。关节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一旦有细菌侵入,就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比如关节炎。这种感染不仅会影响伤口愈合,还会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甚至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那么,为什么是输液而不是口服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可以从药物的吸收、药效的稳定性和即时性、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等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药物吸收的稳定性和快速性(生物利用度):
输液(静脉给药): 这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这意味着药物绕过了消化系统,几乎能够100%地被吸收进入体内。这种吸收速度非常快,药物很快就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对于预防感染而言,快速达到高浓度至关重要。您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手术过程中有微小的机会细菌进入关节,我们希望抗生素能“第一时间”赶到战场,阻止细菌的繁殖。
口服给药: 口服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吸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胃肠道的排空速度、食物的影响、胃肠道黏膜的健康状况、甚至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等情况,都会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或吸收延迟。此外,一部分药物在通过肝脏代谢时(称为“首过效应”),活性成分会被分解,导致实际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量(生物利用度)可能远低于口服剂量。对于一些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在术后早期需要确保其有效性和稳定性时,口服的吸收不确定性就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2. 药效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输液: 通过静脉输液,我们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剂量和输注速度,从而维持血液中抗生素浓度的稳定在有效治疗范围内。这意味着您可以持续获得足够的抗生素来对抗潜在的细菌,效果更可预测。
口服: 口服药物的血药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从吸收高峰逐渐下降,然后需要再次服药来维持浓度。这种波动性可能会在两次服药之间出现浓度不足的情况,给细菌留下可乘之机。

3. 患者术后生理状态的考量:
消化系统功能: 踝关节镜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并且可能会有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胃肠道功能,使得口服药物的吸收变得困难和不可靠。如果患者术后胃口不好或者有呕吐,强行口服药物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加重不适。
全身状态的评估: 接受手术的患者,无论创伤大小,身体都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通过静脉输液给药,可以更方便地监测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也便于与静脉输液液一起给予其他必需的营养支持或电解质平衡药物。

4.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一些用于预防和治疗关节感染的抗生素,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更适合静脉给药,以确保其在关节局部和全身都能达到足够的浓度。例如,某些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可能较大,或者其口服剂型可能无法有效穿透到关节组织中发挥作用。

简单来说,从“效率”和“保险”的角度来看,术后早期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能够确保抗生素快速、稳定、足量地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潜在的术后感染,为关节的顺利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说口服抗生素就一定不好。在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并且医生评估认为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将抗生素的给药方式从静脉输液转为口服,以方便患者回家后继续治疗和恢复。这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您在住院期间接受静脉输液抗生素治疗,是医生为了您术后安全和康复所做出的一个非常合理的临床决策。如果对此还有任何疑问,建议您直接与您的主治医生或护理团队沟通,他们会根据您的具体病情给予最专业的解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口服尽量不输液”,这句话没错。

但如果理解成了“只要嘴吃得下就不能输液”,就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了。

如果我是在门急诊遇到一个非危急重症、仅仅是有些感染需要抗炎,或者是割了包皮需要术后预防感染这种程度的患者,你让我给他开输液我也不开。

更何况国家现在已经全面取消了公立大型医院的门诊输液,要输液只能在社区或者急诊。

至于这个问题里的情况,题主说术后要用抗生素,想必至少是个II类切口或以上的手术,因为在大部分比较规范的医院,I类切口手术术后都是不用抗生素的(I类切口指清洁类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

而且至少是创伤相对比较大的手术,割包皮、甲沟炎切开这样的小手术虽然是污染切口,但术后一般也就是口服抗生素,你想输液医生也未必肯,更别提还得住院了。

创伤比较大的、II类切口及以上的手术,不管全麻非全麻,术前一般都是要开放静脉通道的(就是扎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的目的一方面是方便术中麻醉医生给药,一方面也是为了术中滴注抗生素,同时也便于补液调节术中的液体平衡。

此外,全麻手术,特别是动了腹腔、盆腔的手术,为了防止术中术后发生呛咳窒息和急性肠梗阻,围手术期都是要禁食水的,这个时间线一般至少是从术前6小时到术后6小时,通过口服给药,术后6小时显然是有些晚了。

更何况,口服用药还存在肝脏代谢的“首关效应”或“首过效应”——指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

因此,在术后面临着补液、抗感染、镇痛、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治疗需求的时候,放着一条现成的静脉通道不用,仅仅为了尊重“能口服尽量不输液”,这显然不是循证医学,而是教条主义。

别的不说,很多手术围手术期的补液量能达到2000毫升以上,让一个手术后的患者咚咚咚喝两公升以上的液体……相信不必是学医的朋友也都知道是否合适。

但如果题主在术后没有明显的感染证据,II类切口一般预防性的抗生素使用是不应该超过术后24小时的。如果题主术后没有明确感染的情况,又是被输注了很多天抗生素,这同样是不合理的。但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通过输液,而是抗生素本身的规范使用问题。

不过医学理念的普及毕竟是需要时间的,国内的医患关系客观现实也让医生在并发症/医疗纠纷与不规范用药之间作何选择变得显而易见。短短不到十年前,国内还是从小诊所到大医院不管发不发炎抗生素都闭着眼睛滥用的地步,相比之下,这些年能一点点走向规范,问题不能说没有,但成绩也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最近一些年,国内各大医学中心纷纷跟进ERAS(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住院时间和术前术后工作都被大幅度压缩和简化,相信过不了几年,大家在国内的医院里也能看到日间膝关节置换术、日间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和日间甲状腺切除术这样的“手速巅峰”——但到时候想必大家担心的就不是术后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了,而是住院时间太短,术后都得靠自己在家吃解热镇痛药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