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为什么医生张口闭口都是住院吧?

回答
最近和朋友聊起就医经历,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像医生们现在特别喜欢说“住院吧”。不像是以前,感觉有时候只是小问题,医生会给些药或者建议回家休息。但现在,无论病情轻重,似乎很多医生第一反应就是“先住院观察观察”。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医生们想“创收”或者“懒得管”。背后牵扯到不少现实的因素,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咱们老百姓也得心里有个数,免得被搞得一头雾水。

首先,得从医疗环境和技术进步上说起。

以前医疗条件没现在这么好,很多检查手段有限,医生判断病情也更多依赖经验。有时候,即便是一些看着不严重的小毛病,但如果背后隐藏着不确定性,医生出于谨慎,可能会选择让病人回家观察,或者开些基础药物。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精尖的检查设备层出不穷:CT、MRI、PETCT、内镜、基因检测等等。这些检查能更精确、更早期地发现问题。一旦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信号,比如早期肿瘤、轻微的炎症或者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医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防止病情恶化,自然会倾向于通过住院来系统地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监测。

住院可以提供一个受控的、持续的观察环境。医生可以通过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定期的复查以及更便捷地进行各种辅助检查,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这样一来,很多在门诊上难以彻底排除的风险,就能在住院期间被有效控制和明确。这对于一些病情复杂或者症状不典型的病人来说,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其次,医生的责任和风险规避意识也比以前更强了。

咱们都知道,现在医疗纠纷越来越普遍,医生的压力也很大。一旦出现误诊或者漏诊,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不仅是病人遭受痛苦,医生本人也可能面临职业生涯的危机。

所以,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医生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牌”。让病人住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这样一旦出现问题,至少能证明医生已经尽力去诊断和治疗了。相反,如果让病人回家,万一病情在家中突然加重,医生就会面临巨大的推卸责任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一句“住院吧”就成了他们规避风险的常用策略。

再者,医院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也可能间接影响到医生的倾向。

虽然不能说所有医院都这样,但一些医院的运营确实和病床占用率、住院收入等指标挂钩。医生作为医院体系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这些管理导向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医生会故意夸大病情,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住院能够带来更好的医疗资源调配和更充分的诊疗机会,医生也可能更容易给出“住院”的建议。

另外,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和要求也在变化。

现在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大家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治好病,还希望治得“放心”。有时候,病人自己也会觉得,既然都来看医生了,如果只是开点药回家,总觉得不够“彻底”,就想着能不能再多做些检查,或者住院观察一下,这样心里更踏实。这种期望的转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生的决策。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来就需要住院。

很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疑难病或者需要多学科协作的重症,在门诊上根本无法完成诊断和治疗。比如,很多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都需要住院进行系统的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所以,对于这类病人,医生建议住院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医生们都“喜欢”让病人住院,也不是说所有门诊上的小毛病都必须住院。关键在于“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判断。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在综合考量了病人的病情、疾病的潜在风险、现有的医疗技术手段、自身的责任以及医院的资源等多种因素后,做出的一个相对更稳妥的判断。

对于我们患者来说,听到“住院吧”的时候,也不妨多问一句:

“医生,为什么需要住院?住院主要会做哪些检查或治疗?”
“我这个情况,不住院在家休息,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风险?”
“有没有其他不住院的治疗方案,或者需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和医生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了解清楚住院的必要性和具体安排,我们也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觉得医生“张口闭口都是住院吧”。毕竟,在追求健康这条路上,充分的沟通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门诊不让输液,只能住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和朋友聊起就医经历,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像医生们现在特别喜欢说“住院吧”。不像是以前,感觉有时候只是小问题,医生会给些药或者建议回家休息。但现在,无论病情轻重,似乎很多医生第一反应就是“先住院观察观察”。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医生们想“创收”或者“懒得管”。背后牵扯到.............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医生为什么都不愿意治疗不在他这里手术的病人”这个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下,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医生依然秉持着救死扶伤的原则,并且他们的执业范围和职业道德要求他们对所有需要帮助的患者负责。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都会有的感受,也挺让人困惑的。明明是帮助大家解决健康问题的人,怎么有时候感觉他们就像赶场一样,耐心不太够呢?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且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医生都这样,但确实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了。首先,我们得说说 工作压力 这个大头。你想啊,现在人口.............
  • 回答
    我最近听很多人说,现在的医生好像越来越冷漠了。这让我挺感慨的。你说,以前咱们生病去看医生,医生总会温声细语地问长问短,还会给你讲讲病情,像对待亲人一样。可现在呢?好多时候,医生看起来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诊室里就几分钟,问完症,开完药,让你走,感觉特别“公事公办”,甚至有点冷冰冰的。这事儿吧,不能简单.............
  • 回答
    行吧,既然你问到了这个点上,那我就给你掰扯掰扯,为啥现在医学生一听“医生越老越吃香”这话,心里就犯嘀咕,甚至有点烦。这可不是什么矫情,背后是有真东西在的。首先,得明白一个根本概念:“吃香”这词儿,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含义是会变的。在老一辈人看来,“吃香”可能就是指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工作,收入有保.............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一些大型医院里,确实能看到一些年轻医生在工作态度上,不像过去大家印象中那样“医者仁心”、“全心全意”,有时会显得有些冷漠、急躁,甚至不够耐心。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高强度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现在的医院.............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和困惑的焦点。一方面,我们觉得挂号费涨得挺快,但另一方面,看病抓的药价格依然不菲,甚至有时候药费比挂号费还要高出不少。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医疗体系中不少复杂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开来。首先,得明白挂号费和药费它们虽然都属于医疗费用的范畴,但性质和构成却不太一样。挂号费的上涨,主要反.............
  • 回答
    现在的确能看到一些现象,过去备受尊重的老师和医生,如今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光环不再,甚至出现不尊重的情况。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变迁、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群体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尊重老师和医生的可能原因:1. 信息爆炸与质疑精神的普及: “人人都是记者”时代: .............
  • 回答
    夜深了,急诊室的灯依旧亮着,像是黑夜中唯一不灭的星光。值班的张医生揉了揉干涩的眼睛,长长地舒了口气,一个不自觉的哈欠溜了出来。“医生,您怎么还困呢?”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一丝不解和不易察觉的责备。说话的是一位刚刚被推进来的病人,他捂着肚子,脸色苍白,但语气里似乎还带着些许清醒的质问。张医生瞬间收.............
  • 回答
    过去,医生们常讲究“望闻问切”,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舌苔(望),听病人的声音、呼吸,闻病人的气味(闻),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问),以及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切),来全面了解病情。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医生个人的经验和对人体的细致观察,认为身体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反映出内在的病灶。.............
  • 回答
    你感到恶心和虚伪,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值得探讨的情绪。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你对那些歌颂医生美德的新闻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信息传播的偏差与选择性报道 (The Bia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过度聚焦“.............
  • 回答
    我小时候在村里,一发烧,我妈就领我去看村里的老医生。他总是笑呵呵的,掏出一个小药瓶,倒点水,然后“噗”地给我打一针,身上一激灵,也就一会儿功夫,烧就退了,立马又能跑出去疯玩了。那时候感觉打针就跟“万能钥匙”似的,什么毛病都能治。现在,轮到我当妈了,儿子发烧了,一样的情况,一样是发烧,可在城里的医院折.............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也触及了很多朋友在就医过程中的共同感受。大家觉得去医院,无论大小毛病,好像都逃不过“抽血”和“拍片”这两个流程。这背后确实有挺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抽血和拍片是现代医学最基础、最普适的诊断工具,它们提供的信息太有价值了。关于抽血,为啥它这么万能?你想啊.............
  • 回答
    关于医学生们抱怨收入低、干活多这件事,确实是当下医学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医学生刚毕业,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住院医师,收入确实不高,这是事实。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院或者非一线城市,起薪可能也就三四千,跟一些热门的互联网、金融行.............
  • 回答
    截至2020年2月20日,日本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中,治愈者仅为1例,这确实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疑问,尤其是考虑到日本在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整体高水平。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确诊病例的构成与时间线: 早期病例集中在特定群体: 日本早期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尤其是.............
  • 回答
    去医院看病感觉越来越贵,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会发现其中的门道不少。1. 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但成本也随之攀升想想看,过去看病,可能就是听诊器、血压计,医生凭经验诊断。现在呢?CT、MRI、PETCT、基因测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些先进的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尖锐,直击了许多人在面对普通感冒时的困惑。我们确实看到,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西医在面对感冒时,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更多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彻底消灭病毒。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感冒”这个词本身代表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感冒”在医学上叫.............
  • 回答
    “废医验药”这一说法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医疗体系和药品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理解“废医验药”的含义和背后的驱动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废医验药”的字面含义与引申理解 字面含义: “废医”指的是取消医生这个职业或大幅度削减医生的作用;“验药”则意味着只关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暴露了我们当下社会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些复杂矛盾。知乎上医生们的吐槽,我看了不少,他们确实不容易,付出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但你说到现实中对医生的印象越来越差,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