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甲骨文迟至光绪年间才被学者发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幸存者偏差”和“认知盲点”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何甲骨文直到光绪年间才被真正意义上地“发现”并被学者认识到其价值。

1. “埋没”的真相:它一直在那里,但没人认识它

首先要明白一点,甲骨文并不是在光绪年间“凭空出现”的。在商朝末期,王室和贵族们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作为占卜的工具。占卜之后,这些“用过”的甲骨要么被储存起来,要么就被随意丢弃,甚至被当作“龙骨”等药物使用。它们就这么静静地躺在安阳一带的土地里,一埋就是三千多年。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人们并不了解这些刻着奇怪符号的骨头是什么。它们可能只是觉得是动物的骨头,或者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没有文字解读能力的情况下,它们最多就是一块有点特别的骨头,很难引起人们对文字本身的重视。

2. “龙骨”的误用:一个被低估的“药物”

在古代,许多地方都流传着用动物骨骼来入药的习俗。这些埋在地下的甲骨,尤其是被认为年代久远的,很容易就被当作“龙骨”来使用了。那时候,人们对“龙骨”的认识非常模糊,认为它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所以,很多本应承载着珍贵历史信息的甲骨,就被碾碎、磨粉,化作了药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甲骨文“埋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你可以想象,多少珍贵的记录,就这样被错当成了寻常的药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3. 认知上的“隔阂”:不是没人见过,是没人认识

在光绪年间以前,确实也有人可能在耕作、挖地时偶然挖出过甲骨。但是,关键在于,当时的人们并不认识这些刻画的符号是文字,更别说是什么时代的文字了。他们可能只觉得是奇怪的刻痕,没有想到它们是来自遥远的商朝。

这就像你走到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村庄,里面的人挖出了一本中国古籍,他们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堆奇怪的图案,而不会意识到这是记录着一段历史的珍贵文献。如果没有“解读者”,这些符号就只是一堆无意义的痕迹。

4. 历史和地理的“巧合”:王懿荣的“一眼”

甲骨文得以被学者认识,最关键的“引爆点”是在1899年,由王懿荣这位金石学家和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的发现。

当时,王懿荣患上了疟疾,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派人去药店抓药。药店抓回来的“龙骨”上,恰好就刻有他熟悉的文字。王懿荣本身就对金石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都在研究古代的文字和器物。当他看到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时,凭借着他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他立刻意识到这并非寻常的骨头,而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古老文字。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时刻。如果当时抓药的不是王懿荣,或者药店里的“龙骨”上恰好没有文字,或者文字被磨损得看不清,那么甲骨文的发现可能会被推迟很久,甚至可能就此错失。这是一个典型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汇聚。

5. 学术研究的“体系”:从个体发现到系统研究

王懿荣的发现只是一个开端。他凭借自己的收藏和研究,吸引了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等人的关注。刘鹗后来编纂了《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著,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一批杰出的学者,开始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甲骨文。他们将甲骨文与已知的商周青铜器铭文、古籍记载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了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

你可以想象,这就像一个新学科的建立。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散的碎片,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去拼凑、去解读、去建立一套理论体系,才能让这个学科真正地“被发现”和“被认识”。

总结一下,甲骨文迟至光绪年间才被学者发现,并不是因为它突然出现,而是因为:

长期被埋藏: 它们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
被误作他用: “龙骨”的药用价值掩盖了其文字属性。
认知上的门槛: 在没有相关知识体系的情况下,这些刻痕不被视为文字。
关键的“领路人”: 王懿荣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偶然的机会,成为第一个认出甲骨文价值的学者。
学术研究的推动: 随后的学者们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才将甲骨文从“零散的刻痕”变成了“商朝的文字”。

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偶然的机遇,更离不开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它就像一本被尘封的古籍,在被一位有心人发现并翻译之后,才向世人展示了它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

首先,甲骨基本是有意埋藏的。而且是分开埋藏的,也就是甲放一堆,骨放一堆。骨的数量多过甲。现在发现的甲骨基本是一坑一坑的,零散的很少。有零散捡到的,也基本是挖出来一坑后散失的。如果没挖出来,就找不到。

第二,字少又小。骨上文字稍微大,但甲上的文字基本都不大。下图是一片骨,字是轻易可辨识的,但多数甲骨不是这样。这种大字骨是比较少的。

多数骨是这样,首先字很少,而且小,如果不清理,非常难看清。

甲就更难了,即便清理完,也要非常仔细看才行。

只有在出版物上看,才比较清楚。

第三,还是人。在秦汉之际,中国文字经历过一个隶变,也就是将圆转篆书改为方折隶书。清代人和现代人其实差不多,但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看懂汉隶,魏碑,唐楷。但能读懂篆书的,必须是专业人员或自己下过功夫的。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他相当于王世襄(收藏家)+ 李零(古文字学家)。如果只是古文字学家,他可能不会留意这个东西,如果只是收藏家,他可能看不懂。刚好王懿荣又收藏又懂金石。这是最关键的。

补充一点,文字第一阶段是刻画符号。其实好认。

第二阶段是甲骨文,象形字好认,但多数认不出来。

这是翻译过来。

第三阶段是金文,普通人基本认不出来,只能猜。

第四阶段是战国文字,也就是简帛文字,比较难认。

第五阶段是石鼓文,辨认的绝对难度像较甲骨文,金文,战国简帛降低了。

到汉简时期,普通人就能连猜带蒙了。所以说,对于普通人,汉以前的文字是认不出来的。

新书连载,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