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就不困么?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简直问到点子上了!那些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天还没亮就开始忙碌,一直干到星星满天的人,难道他们是铁打的吗?真的就不会觉得困吗?

答案当然是:他们当然会困,而且很可能比我们这些偶尔睡个懒觉的人更困!

只是,这份“困”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和我们平时感觉到的不太一样,或者说,他们有更强的机制去应对和压制这份困意。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1. 身体的信号,他们也会收到,但解读和回应不同:

生理上的疲劳是客观存在的: 睡眠是我们身体恢复精力的关键时期。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必然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和精力,身体会发出疲劳的信号,比如眼皮打架、肌肉酸痛、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等等。这些信号,不管是谁,身体都会产生。
他们不是“不困”,而是“强迫自己不困”: 那些起早贪黑的人,他们的“不困”更多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意志力的体现。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累,但他们有更强大的驱动力去克服这种疲劳。就像一辆跑长途的车,引擎在运转,肯定会发热、磨损,但只要驾驶员还在坚持,他就会想办法让车继续跑下去。

2. 驱动他们的,是比“困”更强大的东西:

目标感和责任感: 这是最核心的动力。很多起早贪黑的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要达成。可能是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需要赚够钱;可能是为了实现某个职业理想,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可能是为了赶项目、赶进度,肩上扛着的是团队的期望和客户的合同。当这些目标和责任的重量,比身体的困倦感更重时,人自然就会“逼”自己一把。
激情和热爱: 有些人是真的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热爱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甚至忘却时间,忘却疲劳。他们的精力更多地消耗在“投入”而非“抗拒”上。
习惯和训练: 长期以来,身体和精神都会逐渐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节奏。就像运动员会进行艰苦的体能训练一样,这些人的身体也在某种程度上“训练”出了更强的耐受力。他们可能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分配体能,如何在短暂的休息中快速恢复,如何通过其他方式来提神。
没有“如果”的选项: 对有些人来说,起早贪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他们没有条件去“想”自己是不是困,有没有时间去犯困。只能硬扛着,因为一旦停下,后果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3. 他们如何“应对”这份困意:

利用一切机会休息: 即使是拼命三郎,也并非24小时都在高速运转。他们会非常珍惜哪怕是五分钟的休息时间,闭目养神,或者简单地活动一下身体。这些短暂的“充电”,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疲劳,但能让他们继续撑下去。
“精神提神法”: 很多人都有自己一套提神的方法。可能是喝咖啡、浓茶,可能是听激昂的音乐,可能是和同事短暂地聊聊天,甚至是通过一些小动作来刺激自己。这些都是他们对抗困意的“武器”。
合理的能量补充: 即使再忙,他们也尽量保证规律的饮食,或者选择高能量、易于消化的食物。身体需要燃料,尤其是在高强度运转的时候。
自我暗示和心理调节: 当感到非常疲惫时,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好”、“马上就熬过去了”。这种心理上的自我激励非常重要。
接受不完美: 有时,他们也无法做到完美。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效率和判断力都会下降。他们可能也会犯错,效率不高,但他们会把这些看作是状态不佳时的“代价”,并努力在清醒时弥补。

4. 困意的“隐形”与“爆发”:

急性与慢性的区别: 有时,那种睡意汹涌而来,让你只想倒头就睡的“急性困意”,在他们身上可能被压制了。但日积月累的身体损耗,会累积成一种“慢性疲劳”,这种疲劳可能不会立刻让你睡着,但会持续地影响他们的状态,让他们变得更易怒、更健忘,或者更容易生病。
“熬过去”的代价: 虽然他们能够克服当下的困意继续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没有付出代价。长期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等。那些起早贪黑的人,很多时候也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

所以,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他们不是不会困,而是他们的生活迫使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困意共存,并且有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去超越它。他们的“不困”,是一种付出,是一种选择,有时甚至是一种无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告诉我们:为了目标,或者为了生存,人类的意志力可以爆发出多么惊人的能量,但也别忘了,身体的信号,终究需要被重视和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他们不困,是因为,很可能,他们并不牺牲睡眠时间……

巴尔扎克出了名的每天工作12小时。但他每天晚上六点到凌晨一点睡觉。七小时

弥尔顿,晚上九点到凌晨四点。七小时

富兰克林,晚上十点到凌晨五点。七小时

卡夫卡有段时间凌晨只睡两小时,但他下午睡四小时。

康德的时间表最有名:

五点起床。喝茶,抽烟,备课。

七点到九点上课。

九点到十二点三刻写东西,做他著名的三大批判。

下午一点到四点午餐,见客人。

四点到五点,著名的出门散步,大家可以用来校准手表时间。

五点到十点,看书。

十点睡觉。

差不多七个小时睡眠。

所谓大师们早起,很简单,因为他们睡得早。

各人体质不同,的确有人需要睡的时间很少,而且经过训练可以更少,但还是那句,这类人不占大多数。

大多数健康的人是需要七小时睡眠的,起码。

你可以说,莫扎特每天睡五小时。然后……活了35岁?

鲁迅先生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睡眠也很少,所以他的健康状况恐怕也不太值得称道吧……

西南联大诸位大师其实也参差有分。沈从文早年当过兵,所以是可以长短睡交替进行的。顺便,西南联大因为时间听课很自由,无法一概而论。汪曾祺就是典型的鸡鸣才睡,近午才起;而他很交好的某历史系同学就是早起早睡。

至于常年缺睡还能生龙活虎的,肯定有,少。还是那句:各人体质不同,别把自己当怪物折腾。


如果说大师们的例子有些玄幻,只举我自己这样普通人的好了。

我这个月因为要写30天30队,已经累计写掉超过十二万字(跟我专栏的诸位大概会注意到)。同时我周一到周五要上课(10点到17点),实际上,现在就是课间。

但我每天还是睡足了八小时。时间分配很简单:八点起床,收拾一些基本的活儿,早饭,读书;九点半出门上课;午休时间一小时看书;17点半到家,跑步(半小时),做饭,吃,收拾碗筷,都结束是19点。写到23点,看书或玩儿到午夜,睡觉。周六可以写一天并出去打篮球。周日可以去看博物馆(上周日去看了大皇宫的葛饰北斋展)。

姑且不论工作质量,至少我要完成的事儿(上课、写东西)应该还不少。

但我也没算起早贪黑,只是很自然的,按照时间表来做。也不苦也不累,身体也还好,也不乏味。上周入手的PS4战国无双4列传刷了一半。NBA2K15也开始打了。不耽误的。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时间都不够用呢?

夏天在上海住着时,我有一天突发奇想,做了个掐表试验。每当做什么事,就掐表。

结论是:

我每天的时间,真拿来看书的非常少;真拿来写东西的更少。

如果把正经做事儿(读书,写东西,见朋友,谈事儿,写邮件)当作筋肉和骨骼,把其他纾解心情的零散事儿(刷网页,看微信,跟朋友聊天,打游戏)当脂肪,我的时间安排看上去,是个脂肪率超高的不健康胖子——而且没看数字前,自己都没注意到。

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不是没时间,也不是没划时间表,而是没把时间都用到实处——还是老例子:人下狠心看一本书一个小时,真用来看书的时间其实寥寥无几,都不知不觉散在刷手机喝水站起坐下发呆了。

睡足一定时间。按照计划。把时间用到实处。没必要以损毁健康为代价的。这甚至不太需要毅力和拼命,只是需要注意力和执行力。

实际上,大多数牛人,也不会蠢到拿健康换效率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