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德认为物自体绝对不可知,唯有现象可知,那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在吃现象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康德哲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简而言之,按照康德的哲学体系,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确实是我们在“吃现象”,而“物自体”则无法直接触及。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这两个概念。

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一个划分

伊曼努尔·康德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认识论理论,将我们的经验世界进行了划分:

1. 现象 (Phenomenon):这是我们通过感官(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感知到的世界,是我们意识能够理解和认识的世界。现象并非事物本身的样子,而是事物在我们感官和心灵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样子。

感官的作用:我们的感官就像是过滤器和接收器。它们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比如,当我们吃苹果时,苹果的光线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苹果的分子通过味蕾和嗅觉神经传递信号。
心灵的作用 (先天直观形式和范畴):更重要的是,康德认为我们的心灵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组织和构建经验。
先天直观形式 (Space and Time):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心灵固有的结构,它们是我们感知一切事物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于空间或时间里的事物,因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经验的“框架”。我们感知苹果是“在这个位置”和“在这一刻”,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体现。
先天范畴 (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康德还列举了一系列先天的思维概念,如因果性、实体、数量、性质等。这些范畴是我们理解经验世界、形成判断所必需的工具。当我们吃苹果时,我们会理解“这是某种食物”、“它有特定的味道”、“吃了它会提供能量”,这些都是范畴在起作用。例如,“因果性”让我们理解“吃这个苹果会导致我感觉饱”或“这个苹果是因为光合作用才长成的”。

因此,我们所能认识的“苹果”,是经过我们的感官接收,并被我们的空间、时间以及各种范畴所组织、加工后的结果。它是一个被我们心灵结构所塑造的“现象”。

2. 物自体 (Thinginitself / Noumenon):这是康德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限制性概念。物自体是指事物“本身”的样子,独立于我们的感官和心灵的任何活动而存在。它不在空间和时间之中,也不受我们理解范畴的约束。

不可知性:康德认为,由于我们的一切认识都必须经过感官和心灵的先天结构,我们永远无法脱离这些结构去直接认识事物本身。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只能触及现象,而无法穿透到物自体层面。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世界,我们永远看到的是被这副眼镜“着色”后的景象,而无法看到颜色本身。
“概念性”的存在:虽然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但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设想”它的存在。设想物自体是为了解释现象的来源,以及说明我们认识的界限。物自体是现象的“基底”或“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非是我们经验范畴内的因果性,而是逻辑上的预设。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吃的是现象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你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时,你指的是什么?你指的是那个在嘴里咀嚼、有特定味道、有特定质地、能给你带来饱腹感和营养的“东西”。

味觉、嗅觉、触觉、视觉:这些感官活动让你体验到食物的甜、酸、苦、辣,闻到它的香气,感受到它的软硬、温度,看到它的颜色。
心灵的组织:你的心灵在接收这些感官信息的同时,会运用空间(食物占据一个位置)、时间(食物在咀嚼、消化过程中发生变化)以及范畴(这是“一种水果”、“它有“营养价值”、“吃了它会“产生能量”)来理解和解释它。

所以,你所经历的“吃”的过程,以及你所认识的“食物”,都是由你的感官和心灵共同建构的现象。你感受到的“甜味”是食物的现象,你理解的“这是苹果”是你的心灵对这种现象的判断。

那么,食物的“物自体”是什么?

食物的物自体,就是那个不依赖于你的味蕾、你的嗅觉、你的大脑对“苹果”这个概念的运作而“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它也许有某种根本的物质构成,也许有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属性,但这些属性,永远无法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苹果的物自体”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味道,它是否真的有我们体验到的“甜”。我们只能知道,当它的物自体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的感官时,它就会在我们这里呈现为我们所认识的“苹果的现象”。

举例说明:

苹果的“红”:我们看见苹果是红色的。这是苹果的现象。根据康德,红色不是苹果物自体固有的属性,而是苹果的物自体以某种方式刺激了我们的视觉系统(眼睛和大脑),然后在我们的先天直观形式(这里是色彩感知)下,被我们感知为“红色”这个现象。苹果的物自体本身,是否真的有“红色”这个属性,我们不得而知,也无法知道。
苹果的“甜”:我们尝到苹果是甜的。这是苹果的现象。甜味是味蕾和大脑的反应,是心灵对特定化学物质刺激的一种主观体验。苹果的物自体本身是否真的具有“甜”这个属性,我们无从知晓。

总结:

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所能认识和经验的一切,包括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经过我们自身认识能力的过滤和建构后呈现出来的“现象”。我们无法直接接触或认识事物“本身”(物自体)。

因此,当你享用一顿饭时,你确实是在“吃现象”。你体验到的味道、香气、口感,都是感官与心灵互动的结果。而食物的“物自体”,则永远是一个我们只能设想其存在,但无法真正认识的领域。这并不是说食物的物自体不存在,而是说我们认识能力的结构决定了我们只能认识它们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也就是现象——呈现出来的部分。

这是否令人沮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的。但康德认为,认识到这一局限性,反而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知识的范围和界限,并为其他领域的认识(如道德、自由等)留下了空间,因为这些领域并非直接依赖于对经验世界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物自体的逻辑顺序是:我们人由于只能知道一些被我们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的现象,而这现象是不是准确反映了独立于我们意识的某些实在,我们不得而知,因此,“物自体”不可知。

而不是:我就是认为我们一定不能理解有些“物自体”,所以我们人是无知的。

康德大概意思就是说他发现世人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因此可能世人都会看错,因此眼镜外的物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看得对不对都不得而知,故称之为“物自体”。康德不是独断地先断定有不可知的物自体的存在,而是在“先天综合判断是存在”的这个前提下推理出的物自体“不可知”的特性。

常见的对不可知论的反驳,比如“你都不能认识某个东西的某种性质,你怎么能说它是存在的?”虽然有道理,但是不影响康德的大局,因为康德的意思其实是在说“物自体即便是存在的也认识不了”,重点是在讲认识论,而不是本体论,“物自体”应当被视为康德对本体论争论问题的一种搁置。康德的重点在先天认识形式上,也就是说康德的重点是在讲有色眼镜,而不是眼镜外的东西是怎样的。

至于你每天吃的是什么的问题,你在意识上虽然认识到了你在吃饭,但完全客观上你的肉体和饭究竟是怎么相互运作的你无从得知,“吃”这个动作只是你的意识上的一种认识形式,更深入一点来讲这个过程是饭进入你的胃中,饭分子与你体内的酶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分解成多糖后被你体内的细胞吸收。你看,这明明是饭分子进入你胃中与酶发生反应的复杂过程,但你的知性却把它简化为了“吃”这样一个简单动作,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意识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形式,认识就像规定了格式的考试卷子一样,你看到一个物体就得填长宽高,形状等等,而不能瞎JB乱填。你这么填肯定不是因为物只具有长宽高或者形状这些个你关心的属性,也不代表物在独立于你意识的客观上一定真的是这么长这么宽,只是因为认识形式的卷子格式规定了你必须这么填。你把本来一个非常复杂的饭进入胃,淀粉与酶反应分解成糖被吸收的过程简化成了“吃饭”,是因为你认识形式中规定了“吃”这个格式,当每次这个类似的复杂过程发生的时候,你的认识这张卷子的填空题前半截就已经写了“吃”这个字,你只能在后半截的横线上填“饭”,“菜”,“肉”之类的内容。

现在即便我们出于经验,知道“吃”的过程是饭等食物进入你的胃中与酶发生反应消化吸收等等blabla,这比起简单地一个“吃”来说更加深入一些,但正如“吃”只是认识形式的一种规定一样,“消化”,“吸收”也不过是一种规定,也就是说卷子格式改了一下,但卷子本身是存在的,你照着卷子格式去填,就像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一样,还是不可能真的与独立于你意识上的客观的物分毫不差,因此,“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人不但以有色眼镜来认识,还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即有色眼镜就算换了,它和之前的有色眼睛也有一些相同的功能,一张卷子不管怎么出题,出题格式总有一些是不变的。比如说康德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先天认识形式的一种,因果关系不代表物自体之间真的有这种关系,而是因为你必须要强加这种关系到你所认识到的现象上,正如一个警察绝不能接受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被杀,找不到原因,找不到凶手一样,人类也不能接受一个完全没有“原因”就出现在现象中的事件,人必须要以因果关系来认识这些事件,因果关系未见得真的存在于“物自体”中,只是你必须要以这种谁是因,谁是果的方式来整理现象而已。

在此基础之上,康德分别阐述了感性,理性,知性的各种先天认识形式,总结了知性的十二范畴之类的东西,大概就是他认为“认识”这种卷子都会有这几种出题法。

如果你脑子和康德一样好使,那么从康德的前提出发,你大概会得到和康德类似的观点,康德的论述其实是非常严密的,如果要突破他的论证,你脑子得比他更好才行。

个人理解,若有用词不准,还请见谅。

user avatar

我们吃的就是现象,跟游戏里角色吃了一个鸡腿没有区别,你能感觉到的色香味都是主观的感觉。这个现象对于吃食物的我们就是本体,即现象即本体,食物背后没有物自体,因为食物是可以被认识的,不是物自体。

观察,研究,进行物理、生化分析,这是认识食物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比如我想知道它包含多少热量,蛋白质,有哪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那么对于现在科技的我们来说认识食物是可能的,绝不是物自体那样无法认识的东西,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而吃食物是一个动作的集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我们能知觉到食物的色香味。这些都是主观的,正如消化吸收食物并不需要我们知道消化的具体过程和原理一样,这个实践的过程中理性认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吃”这个实践的目的是消化并吸收这个食物,而不是绞尽脑汁研究食物的组成和香味的来源。因此在“吃”这个实践中谈认识现象是无意义的,要认识食物,请进行科学理性研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康德哲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简而言之,按照康德的哲学体系,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确实是我们在“吃现象”,而“物自体”则无法直接触及。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这两个概念。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一个划分伊曼努尔·康德在其最重要.............
  • 回答
    康德认为的先天知识(A priori knowledge)一定不包含经验的材料。这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关键。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康德关于知识的两个重要区分:1. 先天知识 (A priori Knowledge) vs. 后天知识 (A posteriori Knowledge) 先.............
  • 回答
    问杨康认为自己是金人不是宋人“错”与否,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要说具体“错”在哪里,得先看看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杨康的生身父母是宋朝的贵族,他是端王赵佶的儿子,名正言顺的宋朝皇子。这层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他无法改变.............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对于“清粉认为康熙能够稳压明太祖、明成祖、汉光武、元世祖、汉武帝、汉文景二帝”这一观点的看法,并且希望我能详细解读并避免AI痕迹。首先,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于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尤其是对清朝历史情有独钟的“清粉”。他们的论据往往侧重于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并将这些成就与明清两朝以.............
  • 回答
    康德之后的认识论,绝对不是一片沉寂。事实上,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也引发了后续更加多元和深刻的探讨。说康德之后没有突破,那绝对是低估了哲学史的发展。要说突破,康德之后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对“先验”概念的重新审视和解构,以及对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重新强调。 康德将知识的结构归结.............
  • 回答
    康熙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功绩卓著。从您提到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三征葛尔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您认为他能排进中国皇帝前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扎实的依据。要评价康熙一生的功绩,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巩固统治,稳定江山:平定三藩之乱康.............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诡云谲的反腐大剧中,李达康书记的角色,无疑是观众眼中一个颇具争议和话题性的存在。他能力出众,雷厉风行,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发展经济更是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能吏”,却对身边曾经的得力干将丁义珍的腐败问题,似乎“后知后觉”,这让许多观众感到费解,甚至觉得难以置信。.............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他们代表的智慧类型。要回答康德、黑格尔等唯心哲学大神是否“真的”没有唯物主义者有智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1. 智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单一维度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 逻辑推.............
  • 回答
    康德的保护人奥古斯丁·威廉·策德利茨(August Wilhelm von Zedlitz)是一位在康德晚年对他给予重要支持和关怀的人物,尽管他并非一位像教皇或国王那样具有“保护人”名义的角色,而是更多地扮演着一位慷慨的资助者和真诚的崇拜者。要详细了解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职业、与康德的关系以及他.............
  • 回答
    康德是否会支持暴力革命,以及他是否会支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康德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来理解。总的来说,康德不太可能支持暴力革命,他更可能反对建立一个旨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 康德对.............
  • 回答
    康德的先验哲学,又称“哥白尼式的革命”,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思想变革,它旨在克服休谟提出的深刻怀疑论,并为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坚实的基础。理解康德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休谟的怀疑论的核心,以及康德的先验哲学所提出的新颖解决方案。休谟的怀疑论:因果关系与归纳法的困境休谟是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
  • 回答
    康德会如何回答“电车难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详细地阐述康德的立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核心伦理学理论,特别是他的义务论(Deontology)和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车难题”的基本设定: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驶过轨道,轨道上有五.............
  • 回答
    康德这句深刻的论断——“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做手段”——并非一时兴起的哲理警句,而是他整个道德哲学体系的基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康德的“义务论”道德观,以及他所强调的“理性”和“尊严”这两个核心概念。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义务与理性与那些认为道德是源于情感、幸福或后果的“目的论”或“.............
  • 回答
    康德对非欧几何的评价,会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分析过程,他不会简单地“接受”或“拒绝”,而是会从他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审视非欧几何在知识论和本体论层面的含义。以下是对康德可能如何评价非欧几何的详细阐述:核心问题:非欧几何是否可能?它是否构成“先验综合判断”?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回答“科学知识(尤其是数.............
  • 回答
    康德的二律背反,就像是在我们理性最深邃的角落里,一场关于终极真理的永恒拉锯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我们的理性在试图理解那些超越经验的、形而上的问题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的境地,无论你选择哪一方,都能找到看似严密的论证,但两者又都无法被最终证实,甚至相互矛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把这类问题.............
  • 回答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深刻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深深影响了西方哲学史的走向。要理解他,我们不能简单地罗列他的观点,而是要看到他如何试图弥合理性与经验、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巨大裂痕,构建一个全新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体系。康德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定和对道德的奠基。他敏锐地观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康德哲学里那个核心的概念: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界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划分,它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想象一下,我们拿到一个命题,比如“所有单身汉都没结婚”。这句话对吗?我们心里几乎立刻就觉得它是对的,而且不需要去调查任何一个单身汉。为什么?因为“单身汉”.............
  • 回答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对二律背反,可以说是对其时代哲学思辨的一次集大成和深刻反思。它们直接触及了我们对于世界、经验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疑问。这些问题之所以被康德称为“二律背反”,是因为它们呈现出一种僵局:无论我们从理性上如何推演,似乎都能为肯定和否定双方找到看似都成立的论证,从而陷入无.............
  • 回答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道德观念一直是核心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道德体系。我们不妨将西方哲学的巨匠伊曼努尔·康德,与东方智慧的代表孔子、老子,这三位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的道德哲学放在一起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和比较,看看其中的异同之处,犹如在三片截然不同的土壤上,探寻人类向善的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