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德的认为的先天知识中一定包含经验的材料么?

回答
康德认为的先天知识(A priori knowledge)一定不包含经验的材料。这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关键。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康德关于知识的两个重要区分:

1. 先天知识 (A priori Knowledge) vs. 后天知识 (A posteriori Knowledge)

先天知识 (A priori Knowledge): 这种知识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经验,而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们之所以是普遍和必然的,是因为它们不以任何感官材料为基础,而是源于理性自身的结构。
后天知识 (A posteriori Knowledge): 这种知识依赖于经验,是我们在感知世界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它们通常是偶然的,并且具有个别性。

康德的核心观点是:先天知识必须是纯粹的,也就是说,它在内容上必须不包含任何经验性的东西。

2. 分析判断 (Analytic Judgment) vs. 综合判断 (Synthetic Judgment)

这个区分与先天知识的概念紧密相连,并且解释了先天知识的来源和性质。

分析判断 (Analytic Judgment): 在分析判断中,谓语的概念已经包含在主语的概念之中了。判断仅仅是阐明主语概念中所已有的东西。例如:“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的男子。” “未婚的男子”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在“单身汉”这个概念之中了。
特征: 总是先天的,因为我们不需要经验来验证它。它只是逻辑上的重述。
综合判断 (Synthetic Judgment): 在综合判断中,谓语的概念并没有包含在主语的概念之中。判断将新的、超出主语概念之外的东西添加到主语上。例如:“这个杯子是蓝色的。” “蓝色的”这个概念并不包含在“杯子”这个概念之中,我们需要通过观察(经验)来确认。
特征: 大部分综合判断是后天的。

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了“先天的综合判断” (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意味着存在着一种既不依赖于经验,又能够增加我们知识的判断。

那么,为什么康德认为先天知识一定不包含经验的材料?

1. 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求: 先天知识之所以被认为是普遍和必然的,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任何个别经验的局限性。如果先天知识包含了经验的材料,那么它们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经验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从而失去了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如果我们说“所有物体都有重量”是先天的,那么它就必须适用于所有可能的物体,而不仅仅是我们在经验中遇到的那些有重量的物体。如果它包含了“经验到的物体才一定有重量”这样的条件,那么它就不是普遍和必然的了。

2. 理性自身的结构: 康德认为,先天知识是我们的理性本身固有的结构和形式。这些结构和形式是我们理解和组织经验的“眼镜”。它们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认识能力中。这些形式本身是纯粹的,不包含任何感官世界的内容。例如,空间和时间是康德所说的“直观形式”,它们是我们感知事物所必须的框架,但它们本身不是事物本身的内容,也不是从事物中抽离出来的。我们无法从经验中“看到”纯粹的空间或时间,它们是我们的感官经验必须接受的先决条件。

3. “经验的材料”是什么? “经验的材料”是指由感官提供给我们的具体内容,例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以及由这些感官印象组合而成的特定对象(例如,“这把椅子”、“那朵花”)。先天知识,如“7+5=12”或“所有原因都有一个结果”,其真理性不依赖于我们去数具体的7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或者去观察某个特定的事件。它们的真理性在逻辑上是确定的,并且是适用于一切可能的经验的。

举例说明:

“所有三角形都有三个角。”
这是康德认为是先天的分析判断。因为“有三个角”的概念已经包含在“三角形”的概念之中了。我们无需通过画无数个三角形来验证,只要分析“三角形”的定义,就能知道它有三个角。它不包含经验材料。

“7 + 5 = 12。”
这是康德认为是先天的综合判断。为什么是综合的?因为“12”这个概念并不包含在“7”和“5”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组合中。要得到“12”,我们需要一个综合的过程,即数的概念(尽管这是理性的操作,但康德认为它属于先天的综合)。为什么是先天的?因为这个数学真理不需要通过数具体的七个物品加上五个物品来验证。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无论你是否进行过这样的数数经验。它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材料。

“这朵花是红色的。”
这是后天的综合判断。它是综合的,因为“红色的”这个概念并不包含在“这朵花”这个概念之中(除非我们事先定义这朵花就是红色的,但那样它就变成了分析判断了)。它是后天的,因为我们必须通过视觉来观察这朵花,才能知道它是红色的。这里的“红色”就是经验材料。

总结:

康德认为,先天知识之所以是先天的,正是因为它不以任何特定的经验为基础。它之所以能够增加我们的认识(即它是综合的),是因为它提供了我们理解和组织经验所必需的普遍和必然的形式,而不是经验的内容。这些形式,如范畴(例如因果性、实体性)和直观形式(空间、时间),是理性固有的工具,它们“加工”经验材料,但它们本身是不含经验材料的。

如果先天知识包含了经验的材料,那么它就无法满足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从而失去了其作为“先天”的特质。康德要论证的是,正是因为有不包含经验材料的先天知识(特别是先天的综合判断),我们才能够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如数学和物理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书能仔细点吗?自己搞出一大堆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然后却来指责康德的不一致,醉了。

康德关于认识的分类的文本是B版导论,其中第一节标题是“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re and empirical cognition(纯粹认识和经验性认识的区别)”,来看看康德自己到底怎么说的:

There is no doubt whatever that all our cognition begins with experience; for how else should the cognitive faculty be awakened into exercise if not through objects that stimulate our senses and in part themselves produce representations, in part bring the activity of our understanding into motion to compare these, to connect or separate them, and thus to work up the raw material of sensible impressions into a cognition of objects that is called experience? As far as time is concerned, then, no cognition in us precedes experience, and with experience every cognition begins.

这就是所谓的“一切认识开始于经验”的出处。任何人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就能看出来,康德这里指的显然是经验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中,认识能力通过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而被唤醒。这种认识开始于经验,显然不是康德一个人的看法,英国经验论也是这个思路。所以康德说“there is no doubt”。

更何况,康德紧接着就说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认识都源自经验”。康德于是区分了先天认识和经验性认识。这里稍微有点困惑的地方,就是康德还区分了“先天认识”和“纯粹先天认识”:

Among a priori cognitions, however, those are called pure with which nothing empirical is intermixed. Thus, e.g., the proposition "Every alteration has its cause" is an a priori proposition, only not pure, since alteration is a concept that can be drawn only from experience.

纯粹先天认识,指的是那些完全不掺杂丝毫经验性内容的认识,因此它一方面是普遍必然的,另一方面是完全独立于经验的。

这种例子太多了。康德最喜欢的两个例子,“5+7=12”,以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都是纯粹先天认识。传统形而上学的很多命题都是纯粹先天认识,比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

此外我看到有人说一切数学命题都是没有经验成分的纯粹知识,比如1+1=2这个式子,它的意义是指一个东西加上一个东西等于两个东西,然而这样一种意义如果没有经验性的数字、文字等符号的指示不就根本没有我们获知存在这样一种知识的可能么?

1+1=2的意义当然不是一个东西加一个东西等于两个东西,就算哪一天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了,1+1=2仍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后面那叫什么话?什么叫经验性的数字、文字?你确定自己知道什么叫empirical?

纯粹知识是什么?没有经验成分的参与的话那不就只有先天的认识框架了?一如知性十二范畴、时间空间?这些东西能算作知识么??

认识框架是个什么东西,英语或德语表述是什么?知性十二范畴和时间空间当然不算知识,康德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知识是判断,时间空间是判断吗?

问别人问题之前麻烦先认真读一遍书,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德认为的先天知识(A priori knowledge)一定不包含经验的材料。这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关键。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康德关于知识的两个重要区分:1. 先天知识 (A priori Knowledge) vs. 后天知识 (A posteriori Knowledge) 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康德哲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简而言之,按照康德的哲学体系,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确实是我们在“吃现象”,而“物自体”则无法直接触及。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这两个概念。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一个划分伊曼努尔·康德在其最重要.............
  • 回答
    康德之后的认识论,绝对不是一片沉寂。事实上,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也引发了后续更加多元和深刻的探讨。说康德之后没有突破,那绝对是低估了哲学史的发展。要说突破,康德之后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对“先验”概念的重新审视和解构,以及对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重新强调。 康德将知识的结构归结.............
  • 回答
    康熙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功绩卓著。从您提到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三征葛尔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您认为他能排进中国皇帝前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扎实的依据。要评价康熙一生的功绩,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巩固统治,稳定江山:平定三藩之乱康.............
  • 回答
    .......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诡云谲的反腐大剧中,李达康书记的角色,无疑是观众眼中一个颇具争议和话题性的存在。他能力出众,雷厉风行,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发展经济更是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能吏”,却对身边曾经的得力干将丁义珍的腐败问题,似乎“后知后觉”,这让许多观众感到费解,甚至觉得难以置信。.............
  • 回答
    康德的保护人奥古斯丁·威廉·策德利茨(August Wilhelm von Zedlitz)是一位在康德晚年对他给予重要支持和关怀的人物,尽管他并非一位像教皇或国王那样具有“保护人”名义的角色,而是更多地扮演着一位慷慨的资助者和真诚的崇拜者。要详细了解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职业、与康德的关系以及他.............
  • 回答
    康德的先验哲学,又称“哥白尼式的革命”,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思想变革,它旨在克服休谟提出的深刻怀疑论,并为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坚实的基础。理解康德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休谟的怀疑论的核心,以及康德的先验哲学所提出的新颖解决方案。休谟的怀疑论:因果关系与归纳法的困境休谟是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
  • 回答
    康德的二律背反,就像是在我们理性最深邃的角落里,一场关于终极真理的永恒拉锯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我们的理性在试图理解那些超越经验的、形而上的问题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的境地,无论你选择哪一方,都能找到看似严密的论证,但两者又都无法被最终证实,甚至相互矛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把这类问题.............
  • 回答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深刻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深深影响了西方哲学史的走向。要理解他,我们不能简单地罗列他的观点,而是要看到他如何试图弥合理性与经验、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巨大裂痕,构建一个全新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体系。康德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定和对道德的奠基。他敏锐地观察.............
  • 回答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道德观念一直是核心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道德体系。我们不妨将西方哲学的巨匠伊曼努尔·康德,与东方智慧的代表孔子、老子,这三位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的道德哲学放在一起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和比较,看看其中的异同之处,犹如在三片截然不同的土壤上,探寻人类向善的共.............
  • 回答
    康德的思想之所以普遍被认为难懂,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对康德哲学深刻性的一个直接体现。他的哲学体系庞大、复杂,并且语言风格独特,这些都构成了理解的挑战。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哲学史的转折点与革命性:康德的哲学,特别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
  • 回答
    想要真正“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绝非易事,它像是给大脑准备的一场艰苦的哲学马拉松,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反复的咀嚼。但只要掌握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并且愿意花心思去理解,你就能逐渐拨开迷雾,窥见康德思想的精髓。首先,我们要明白康德写这本书的 根本目的。在康德之前,哲学界大致分为两派:理性主义(.............
  • 回答
    一口气读完康德的全部作品?这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甚至可以说是征服一座巍峨思想高峰的冒险。光是想想,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要真正踏上这条路,需要的可不是普通的好奇心,而是一种近乎“狂热”的理论勇气和钢铁般的决心。首先,我们得谈谈那股“理论勇气”。这不是说你得不怕困难,而是你.............
  • 回答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二律背反,这些命题从两种截然相反但看似都 equally 有力的角度出发,挑战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能力。这些背反触及了宇宙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物质的简单性与复杂性、自由与必然,以及存在一个必然存在者的问题。康德认为,理性在试图超越经验范畴去把握“物自体”( Di.............
  • 回答
    好的,咱们试着用大白话聊聊康德老先生的那些“大道理”,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别弄得跟机器报告似的。想象一下,康德他老人家呀,就好比一个特别爱琢磨、又特别喜欢把东西弄清楚的“思想侦探”。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大家对“什么才是真的”、“我们怎么知道事情”、“对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争论得不亦乐乎。康德就想.............
  • 回答
    要回答“相对论时空观是否证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错误?”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深入理解康德的时空观、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然后才能进行严谨的论证。首先,理解康德的时空观:康德在其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时间和空间不是外在于我们感官的独立实体,也不是客观.............
  • 回答
    康德以其划时代的“哥白尼式革命”将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范畴所认识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然而,正是这个康德划出的界线,激起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的深刻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论.............
  • 回答
    要评价华科哲学系教授韩东屏发表的《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篇论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它触及了哲学史上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伦理体系之一——康德的道德哲学。其次,一个“烂”字如此直接地出现在标题中,本身就预示着作者可能采取了一种非常批判甚至颠覆性的立场,.............
  • 回答
    康德的定言命令,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其实跟咱老百姓过日子,每天都在打交道。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好像还挺“爱”违反它,虽然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咱们先说说康德这“定言命令”是啥意思。简单点说,它就像一个绝对的、不打折扣的道德准则,不管你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得无条件地遵守。它不像那种“如果你想升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