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由「相对论时空观已证明康德的时空观错误」推知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错误?

回答
要回答“相对论时空观是否证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错误?”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深入理解康德的时空观、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然后才能进行严谨的论证。

首先,理解康德的时空观:

康德在其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时间和空间不是外在于我们感官的独立实体,也不是客观世界的固有属性,而是我们人类认识能力(感觉能力)的“先验形式”。

先验性(A Priori):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认识事物所必需的,它们不来自于经验,而是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时空来感知事物。就像一副我们天生就戴着的眼镜,它塑造了我们看到的世界。
直观形式(Form of Intuition): 时间是“纯粹的感性直观”,空间也是如此。它们是我们感知外在世界(经验材料)的“容器”或“框架”。我们的一切经验都被组织和安排在这两个直观形式之中。
主体性(Subjectivity): 这意味着,我们所经验的时空,是我们心灵结构的产物,而不是“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的真实样貌。我们只能认识“现象”(phenomena),而无法直接认识“自在之物”。

康德的时空观,在当时是针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以及英国经验论(如洛克、休利)的观点提出的。他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数学(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和牛顿力学)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认为,正因为时间和空间是先验的、主观的直观形式,所以我们才能对它们产生普遍必然的知识,例如数学公理。

其次,理解相对论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图景。

狭义相对论:
时空一体化: 狭义相对论表明,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分离的、独立的背景,而是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连续体”(spacetime continuum)。
相对性: 时间的流逝速度和空间的度量,不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而改变。例如,高速运动的物体,其时间会变慢(时间膨胀),长度会缩短(长度收缩)。
光速不变: 光速是宇宙中不变的常数,是时空相互作用的根本限制。

广义相对论:
引力是时空的弯曲: 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描述为物质和能量导致时空本身的几何结构发生弯曲。物体并非受到一种“力”的作用,而是沿着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geodesic)运动。
时空是动态的: 时空不再是牛顿意义上被动的、绝对的舞台,而是动态的、与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的实体。

然后,分析“相对论时空观已证明康德的时空观错误”这句话的准确性:

这句话本身需要仔细斟酌。如果“错误”指的是完全无效或毫无价值,那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对论时空观与康德的时空观在描述客观世界物理属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并对我们理解物理实在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康德关注的是认识论(Epistemology),相对论关注的是物理学(Physics)。 康德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客观世界?他的时空观是为解释人类认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服务的,是他构建整个认识论大厦的基石。他并不声称时空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属性,而是我们认识“现象”的必要条件。
相对论描述的是物理实在的客观属性。 它通过数学和实验来描述宇宙的运作方式,揭示了时空的动态、相对和可塑性。

那么,相对论对康德时空观的“冲击”体现在哪里?

1. 对“先天综合判断”(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的挑战: 康德认为,数学(如欧几里得几何)和一些物理学原理(如因果律)是先天综合判断,它们是普遍必然的,因为它们建立在先验的直观形式(时空)之上。然而,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表明,非欧几里得几何在描述引力场中的时空是适用的,这似乎动摇了康德关于欧几里得几何必然性的论证基础。如果自然可以通过非欧几何来描述,那么时空作为先验直观形式的“形状”似乎也不是绝对固定的。
2. 对“自在之物”的理解: 康德将我们无法认识的时空,称为“自在之物”。然而,相对论描绘了一个物质能量决定时空结构的宇宙。这让一些哲学家思考,是否存在一个超越我们感官直观的时空结构,是“自在之物”的一部分,而这个结构又可以通过物理学来逼近?或者说,相对论描绘的“时空”本身,是否就是我们所能触及的“自在之物”更深层的样貌?

但是,将“相对论时空观与康德时空观的差异”等同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错误”是不准确的,原因如下:

1. 哲学问题的层面不同: 康德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其认识论)旨在回答“我们如何认识?”、“知识的可能性是什么?”这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相对论是对“宇宙如何运作?”这一物理学问题的解答。科学理论的更新(如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可能会挑战科学哲学对特定知识可能性的解释,但并不直接推翻哲学本身的目标和方法。
2. 康德体系的内在逻辑: 康德的哲学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他的时空观只是其认识论的组成部分,而认识论又支撑着他的伦理学和美学。即使时空观在某些方面受到挑战,也并不意味着整个体系就崩溃了。
3. 对“先验”的再理解: 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康德的“先验”概念可以被更广泛地理解为“认识的条件”或“概念框架”,而这些框架本身也可能随着我们知识的进步而演化。相对论可能只是改变了我们构建这些框架的“材料”或“工具”,而不是取消了构建框架本身的必要性。
4. 康德对“数学的必然性”的辩护: 康德认为,数学之所以普遍必然,是因为它预设了时空作为其形式。即使我们认识到存在其他的几何学,但对于我们人类作为经验性生物,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对时空的感知依然是先验的,即经验的必要条件。相对论并没有抹杀我们作为主体对时空感知的“形式化”能力。
5. 康德对“自在之物”的坚持: 康德哲学的一个核心论点是,我们无法认识“自在之物”。相对论描绘的“时空”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认识的“现象”世界的结构,它是否就是“自在之物”,或者“自在之物”的全部,康德的哲学体系并不会因此被证伪。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一座精美的房屋,他强调房屋的地基必须是坚固的混凝土。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更轻便、更灵活的新型建筑材料,可以在某些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支撑。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建筑师的整个房屋设计(包括室内布局、功能分区等)都是错误的?

不一定。也许他设计的房屋依然可以很好地满足居住需求,只是他关于“地基必须是混凝土”的论断,在新的材料面前,显得不够全面或不是唯一的选择。建筑师对房屋整体功能的理解、空间利用的巧思,仍然可能非常有价值。

结论:

相对论的时空观确实对康德关于时空是“绝对”和“固定”的先验形式的某些具体表述构成了挑战,特别是在解释数学和物理学的普遍必然性时。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对时空的认识方式和其在物理世界中的真实角色。

然而,将相对论时空观的发现等同于“证明了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错误”,则是一种过度简化的、不准确的推论。 康德哲学体系的宏大之处在于其对人类认识能力、道德法则、理性局限性的深刻探讨,这些问题依然具有哲学意义,并且他的方法论(如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分析经验的先验条件)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对论更像是对康德哲学体系中关于“时空”这一特定元素的“修正”或“补充”,而不是对整个哲学大厦的“摧毁”。我们仍然可以在相对论所揭示的宇宙图景下,重新审视和理解康德关于认识主体、经验结构以及理性局限性的深刻洞见。哲学与科学的对话,从来不是简单的“证伪”,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相互启发的历史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另一篇答案已经大概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是说一下这里面的争论。

zhihu.com/question/2693

作为数学的非欧几何出现并没有直接导致先天综合判断的瓦解。因为它不妨碍作为自然的几何学原理,康德也并没有否认任何反直观的公理体系的可能性。在这里,非欧几何甚至是进一步衍化了康德理论———Poincare的约定论(协定主义),当他谈论起应用于自然的不论是三维空间还是欧几里得几何的起源,即经验和逻辑在何种程度上建立起了符合自然(康德说的与经验相符合)的模型和公理,方便都是最终的决定者。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很复杂很繁琐的用非欧几何或者高维空间作为自然的描述,也可以选择简单的欧几里得几何描述,两者没有对错,并且都可以适用于自然(就如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那般)二者是等价描述,只是我们以自然是简单的方便的原则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话,自然的真理不会开口告诉我们什么,只是我们在选择。而这一过程注定产生先天给予的但却不是分析的而是可以判断经验的命题了。

全部的焦点都在于公理上,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康德认为几何空间作为感性的先天直观给予的唯一的真理,即当作最为普遍而绝对的知识样板(数学知识),是完全错误的,上面也有人说了,他用先天直观形式这一个说法证明我们的几何或算数命题是先天综合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可以完全不考虑自然空间而建构出公理体系,也可以建构出皮亚诺公理体系证明算数命题可以是完全分析的。但模型论里有个东西叫categoricity,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公理体系并不一定fix出一个唯一的模型,也就是我们的目标模型—普通算数。而Skolem证明了P在一阶表述下有可数的非标准模型。而Godel又进一步复杂化了P的模型类。证明了算数结构根本没有一个形式的一阶公理化。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对描述必须是完全的才可以称为等价描述,例如说“我在我说你的左手边”这个描述不真不假,而“当你面向北面时,我在你的左手边”和“当你面向南边时,我在你的右手边”。这也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参照系。同样的,单纯选择作为自然的欧几何和非欧几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自然空间的测量中,如果我们选择了黎曼几何作为真理,那么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是真理,如果测量总是有偏差,那么我们就会假定有普遍的力畸变了空间……,这一套理论就会完全等价于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也就是理论的诞生。从而我们有两类等价描述:


世界是欧几何,有普遍的力畸变着空间
世界是非欧几何,没有普遍的力畸变着空间

2.

世界是非欧几何,有普遍的力畸变
世界是欧几何,没有普遍的力畸变

但是说这一套完全的描述/理论与另一套完全的描述/理论是等价的是对的,但说一类等价描述中的两个描述是等价的是错的。这一步仍由经验实在决定,而不是人类建构世界秩序所进行的形式选择。也就是,在公理体系作出之后,并没有使得其就具有了综合性质,因为哪种公理体系是对的仍由经验决定。先天综合在这里的的确确崩溃了。但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在今天仍在继续,这也是我目前的工作之一。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其实都不用扯到相对论的时空观了,其实康德在《纯批》的最最开头所做出的“算术是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述,在当代数理逻辑关于“分析/综合”的严格界定下就已经是错的了。“7+5=12”就只是一个分析判断而已。

下面是国内逻辑学顶尖学者徐明老师编撰的《符号逻辑讲义》中对“7+5=12”的一个基于皮亚诺算术模型下的证明:

整个证明过程,包括徐老师在脚注底下的吐槽都说明了,将“数学公理认定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康德式的结论不仅仅只是欠考虑了,它整个就是错的。就更不用提康德将时空看作是人类先天认识形式的这一点同现代物理学的悖逆了。当一个哲学家的理论同我们现今最先进的科学体系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基于一种证据主义式的立场,也应该要支持后者吧?

但是,这是否就说明整个康德的哲学体系就是错误的或过时的了呢?其实也不一定。因为这其实涉及到学界里关于“康德哲学体系的哪部分内容其实更加重要”的问题了。如果我们说是他的形而上学和纯批里的内容的话,那无疑它们除了哲学史的价值之外并没有在当今的该领域造成多少实质上的影响。因为现如今的在作为“第一哲学”的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领域,要么大家走的是纯分析的路子,要么大家搞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协同合作。康德的影响力甚微。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实践哲学领域,转向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话,说一句“康德还活着”丝毫不过分。因为在关于“是否存在普遍的道德法则”或者“是否存在普遍的正义原则”之类的问题上,无论是正方反方都或多或少地会直接同康德主义的思维相联系。比如说在伦理学领域,虽然康德所主张的”绝对命令“基于其关于实践理性的先验性的假设之上的,但如今也有诸多学者试图用一种”去先验化“(detranscendentalize)的方法来为康德的实践理性以及道德哲学进行一种自然主义的辩护,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与商谈伦理。而至于政治哲学领域,且不说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作者本人亲口承认了其论证路径完全就是康德式的。在自难民危机问题爆发以来,”全球正义“和”永久和平“的议题再次火爆,而任何一种关于全球正义问题的理论创作几乎都有来自于康德实践哲学的影响。虽然本人并不认同实践哲学中的康德主义路径,但也必须承认其影响力仍然十分强大,代表了这套理论仍然具有相当的活力。

综上,相对论时空观或许能证明康德在《纯批》中的大部分结论可能都是基于错误的”先天综合判断存在“以及”时空是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判断之上的。但不能因此就直接说康德的哲学体系整个是错误的,无意义的。因为至少在实践哲学领域,康德式路径的影响力仍然强大。

user avatar

谢邀。康德的时空观对应的是”先验感性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纯粹数学何以可能“。

康德时空观按现代科学的的说法,cf @飞奔的马达马达神已经写了, 已经证明是错的。但这不代表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就错了。

大家要搞清楚一点,康德之所以拿数学来举例子,是要探讨“数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也就是说,不管他对于数学的看法如何被推翻,他探讨的是“数学的可能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数学性范畴“。

其实康德在《纯批》的最最开头所做出的“算术是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述,在当代数理逻辑关于“分析/综合”的严格界定下就已经是错的了。“

“算术是先天综合判断”,只是用来举例说明,直观在我们知识构成中的作用,就是康德非常”拙劣“的阐释方法,即我们必须要借助外在形象(比如用五根铅笔+七根铅笔=十二根铅笔,抽象出12这个数字)。

他说5+7=12不是分析命题,是因为我们感受到的”5“,都是5个xx东西。

这个xx东西,比如5跟铅笔5个苹果,都已经先天要和某个物的形象绑定在一起了。

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我再选取一段康德书信集的内容,来详细表达为什么“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在书信集里区分了定量和纯粹的量两个概念。

“算术本来不是以定量(Quantum),也就是说,不是以直观的对象即数量为客体的,而是以纯粹的量(die Quantität),也就是说,以通过数量的规定而就一件事物本身形成的概念为客体的。”数学的对象是并不 是直观的对象,而是直观对象的数量规定,而与直观对象本身性质没有关系。所以一场戏、一棵树都是数量上的“一”,这就是我们思维构造的结果。“作为数学对象的纯直观在一切经验或者个别知觉之前就与概念先天结合在一起了

从直观和概念先天结合的这个角度来讲,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先天综合的知识。纯粹数学知识的本质以及与其他一切先天知识的区别之处,

在于它绝对不是从概念产生的,而是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惟有提供概念的构想产生( B741)

因此,既然它在其命题中必须超出概念达到与该概念相应的直观所包含的东西,所以它的命题也永远不能和不应当通过概念的分析亦即以分析的方式产生,因而全部都是综合的。数学知识的先天性就体现在它们本身是无可争议的先天综合知识。

这个算术的先天综合判断即使在当代数学里不成立,但在康德体系里,比如他告诉数学知识一定是要先天包含直观,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

康德那个时代是”理性“的时代,人由于有了理性才与其他物种不同。也就是说,康德坚持人与其他自然物种有本质上的区别,理性是人的本质,能够运用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在这个意义上,人有超越的一面(不是杨超越妹妹哦)。

有超越性,才会在经验世界之外设立一个作为基础或终极因的理性了。

不管是讨论数学、还是自然科学,归根到底康德还是要按照前两者的模式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专门来讨论这个理性。

对知识基础的分析,是对理性的研究,已经超出了经验领域。

因为《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审查”纯粹理性“这种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就包括直观、概念和理念。

归根到底《纯批》就不是一个所谓”认识论“的著作,而是一个建立在”主体性“上的”形而上学“。所以即使认识论再发展,把康德所有”拙劣“的认识观点推翻,”形而上学“领域是岿然不动的。

所以即使推翻了康德对于数学的看法,康德的体系也没有崩溃。

因为他并不是在做数学,他是告诉你数学需要直观和直观形式,然后进一步审查人的认识能力。这个认识能力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康德要通过数学作为一个通路、通向新型的形而上学。

更重要的是康德要试图通过他所认为的数学,对先天范畴进行分类,即数学性范畴(quality/quantity)和力学性范畴(relation/modality)。

既然数学是不包含知觉、只包含知觉形式的纯粹科学,那么对时空的整理, 对直观形式的构造,恰恰就是数学知识的形而上学基础。

归根到底,康德所讨论的数学命题,更多是要指向所谓”数学性范畴“。

所以那些说相对论推翻了康德的杠精,别来杠了好么。只要”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和康德体系融贯,那即使被相对论推翻,也可以让这个命题继续留在康德体系中。

科学本身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的基础和可能性的,这在逻辑上就给形而上学开辟了领域。

康德更多是一种Vorwissenscheftlich(前知识学的)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相对论时空观是否证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错误?”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深入理解康德的时空观、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然后才能进行严谨的论证。首先,理解康德的时空观:康德在其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时间和空间不是外在于我们感官的独立实体,也不是客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陷入思维误区。我们先来捋一捋“相同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什么是“相同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简单来说,就是由同一种元素,但以不同的结构或存在形式存在的纯物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碳元素。 金刚石: 碳原子呈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
  • 回答
    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为何“一家亲”?一场微观世界的奇妙变身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一个颠覆我们直观认知的惊人论断:质量和能量并非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就是一体的两部分。这句家喻户晓的公式 E=mc²,正是对这一深刻关联的精炼表达。但究竟是什么让质量和能量能够如.............
  • 回答
    文化贫瘠,经济却飞驰的现代化国家,能否靠“仿古文化产品”给民族传统和文化记忆“注浆”?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探讨。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幅层层叠加、复杂多变的画卷,需要我们仔细审视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潜在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承认,“仿古文化产品”确实具备一定的“磁吸效应”。当一个.............
  • 回答
    刘备若得孙悟空相助,能否再造汉室?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三国乱入”的有趣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孙悟空的“技能点”和“装备”,再看看这与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刘备本身的特质,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孙悟空这位“超级兵种”。孙悟空绝非寻常武将可比。他拥有: 七十二般.............
  • 回答
    2021年,人工智能这股浪潮依旧澎湃,甚至可以说,它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和“有用”。与其说AI在2021年将走向何方,不如说它将在哪些领域落地生根,带来切实的改变。AI的“主战场”:从实验室走向生活2021年,AI的重心明显从纯粹的研究和概念验证,转向了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我们不再满足于“AI能做什么.............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史玉柱、周鸿祎为啥能那么牛,很多人觉得他们是抓住了人性的“命门”,特别是人的欲望。这话说得挺实在,人性这东西,就像一锅熬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汤,里面五味杂陈,但总有几味是压底的,是大家共通的。要系统地说说人性、欲望有哪些,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维度来拆解。 一、 .............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帮您看看您新买的矮脚起司。别担心价格,毕竟好东西值得花点心思。想要判断起司的品相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仔细瞧瞧:1. 外观整体: 表皮状态: 矮脚起司的表皮是它最直接的“脸面”。您看看它的表皮是不是光滑、均匀?有没有不正常的褶皱、裂痕、或者坑洼?一般来说,好的起司表皮会比较紧.............
  • 回答
    看到你分享的这几幅画,能感受到你对美术的热情和一直在进步的痕迹,非常棒!作为一名准高一学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画出这样的作品,说明你很有天赋,并且很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下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聊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整体感受与风格倾向:从这几幅画来看,你似乎比较喜欢描绘生活化的场景和事物,比.............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的相似之处令人惊叹,仿佛是某种宿命的轮回,又或是人类共同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折射。这些巧合并非简单的重叠,而是跨越时空,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孔上演着同样的悲喜剧。一、亚历山大大帝与成吉思汗:征服者的遗产提起征服,人们总会想到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这两位名字响彻世界.............
  • 回答
    要科学地证明中国的GDP增长和美国患癌症总数没有相关关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统计学中的“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区别,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并力求用清晰、自然的语言进行说明。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仅仅因为两组数据在统计上呈现出某种变化趋势(比.............
  • 回答
    要评价辽宁舰能否和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相抗衡,我们得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视野下去看,不能只盯着两艘船本身。这就像问一匹马和一辆卡车能不能比赛,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的场地和规则。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两位“选手”的底细。辽宁舰,咱们的老大哥,是从乌克兰那里淘来的瓦良格号,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才有了今天.............
  • 回答
    嗨!看到你在文案领域摸索了几个月,这真的很棒!文案这个活儿,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直击人心的文字,确实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打磨。我刚入行那会儿,也像你一样,感觉脑袋里空空的,不知道从何下笔,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文案。别急,我来给你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对我有很大帮助,而且可能也会给你带来启发的.............
  • 回答
    各位朋友,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聊聊电动力学这门迷人学科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意外的发现,还有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电力的黎明:古希腊的静电火花与早期猜想要追溯电动力学的源头,我们得回到古希腊。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就注.............
  • 回答
    关于古罗马引水渠(渡槽)能否与中国长城相媲美,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两者都堪称人类古代文明的伟大工程成就,但它们的性质、目的、规模和对历史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因此直接比较有些难度,更像是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分析,看看它们各自的辉煌之处。古罗马引水渠(渡槽):文.............
  • 回答
    在病毒报道里,我们经常会听到“突变”(mutation)和“变异”(variation)这两个词,它们听起来很相似,但其实是有区别的,就像是哥哥和弟弟的关系一样。下面我来详细地给大家讲讲,争取让你一听就懂。先说“突变”(Mutation),可以把它想象成病毒DNA或RNA上的一个“小错误”或者“笔误.............
  • 回答
    当然可以,C语言作为一门编译型语言,其强大的跨平台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设计理念和标准库。通过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且在不同平台上都拥有能够解析和生成对应机器码的编译器,C语言的源代码确实能够实现跨平台运行。这背后的原理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1. C语言的标准化与抽象层:C语言之所以能实现跨平台,最根.............
  • 回答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与《火影忍者》(以下简称《火影》)在故事内核上确实存在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似之处,这使得很多人会产生“抄袭”的疑问。然而,要认定为“抄袭”则需要更为严谨的法律和创作角度的分析。下面我将从故事内核、具体情节、人物设定以及“抄袭”的界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故事.............
  • 回答
    “大厂 er 相亲文档”火遍全网,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大家伙儿挤破了脑袋想进去的大厂,到了相亲这块儿,怎么就成了“硬通货”了呢?这文档里到底藏着啥乾坤?咱们来掰扯掰扯。文档里都有啥宝贝?首先,这玩意儿火起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太实在了。不像一般相亲,可能就是简单聊聊工作、家庭,这个文档恨不得把一切都.............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有意思的,它揭示了一个衡量一个人智慧高低的相当深刻的角度。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有那么点意思。核心点:容纳“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无碍于处世”。这可不是说让你见一个爱一个,或者左右摇摆不定,而是说,在看待问题时,你有没有能力跳出自己固有的那个“小圈圈”,去理解、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