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理解“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头脑能否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有意思的,它揭示了一个衡量一个人智慧高低的相当深刻的角度。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有那么点意思。

核心点:容纳“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无碍于处世”。

这可不是说让你见一个爱一个,或者左右摇摆不定,而是说,在看待问题时,你有没有能力跳出自己固有的那个“小圈圈”,去理解、甚至体会那些跟你自己完全不一样,甚至站在对立面的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能在理解这些不同之后,依然能够清晰地、有效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不会因此而乱了章法。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上乘”的智力?

1. 打破思维定势,超越非黑即白: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一旦我们接受了一个观点,就很难再去看那些完全相反的东西,甚至会排斥、攻击。这就像我们给自己设了一个思维的“墙”,这墙让我们觉得安全,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而“上乘”的智力,恰恰是能够拆掉这堵墙。它让你看到,很多事情其实是灰色的,是光谱。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答案。就像我们看一个硬币,正面是“正面”,反面是“反面”,但硬币本身是完整统一的。
能够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意味着你看到了硬币的“两面”。你不是非要说哪一面更“对”,而是承认它们各自的存在和合理性(在特定语境下的合理性)。

2. 强大的认知灵活性和适应性:
现在社会变化这么快,知识爆炸,信息繁杂。如果我们还抱着一种僵化的思维,很容易就被时代抛弃。能够同时容纳不同观点,说明你的大脑很“软”,很有弹性。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调动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会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这么想”而卡住。
这就好比你在玩游戏,遇到不同的关卡,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如果你只会一种打法,那很多关卡你就过不去了。而能够同时容纳不同观点的人,就像一个有多种武器和战术的玩家,更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3. 深刻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为什么别人会持有跟你完全相反的观点?这背后一定有他的理由、他的经历、他的视角。能够去理解这些,恰恰是同理心的体现。你不是强迫自己去赞同,而是去“理解”那个“为什么”。
当你能够站在别人的鞋子里走一段路,即使你最终还是不认同他,但你对他的看法会更全面,也更少偏见。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意味着你不再把“不同”视为“威胁”。

4. 避免极端和偏执,保持理性平衡:
思想的极端化往往是灾难的根源。当一个人只相信自己是对的,别人的观点都是错的,就很容易走向偏执,甚至激进。而能够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就像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可以站立的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不是让你“和稀泥”,而是让你在洞察了双方的逻辑后,能够做出更中肯、更周全的判断。你能看到冲突的根源,也能看到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站队或攻击。

“无碍于处世”——这才是关键的“上乘”之处

前面说了那么多“容纳”,但如果光容纳,变成了一个“好好先生”,谁说什么都觉得有道理,那也不是“上乘”。关键在于,“无碍于处世”。

不迷失自我,有自己的判断: 容纳不同的观点,不是让你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你理解了对方的理由,但你仍然可以根据你的价值观、你的目标,做出自己的选择。你不是“谁说都对”,而是“我理解你说什么,但我选择相信这个/这样做”。
在复杂中行动: 现实世界从来不是理论上的真空。你可能理解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最终你只能选择一种行动方式,或者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这种能力,就是将理解转化为行动,而且这种行动是有效的,是能够推动事情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因为纠结于不同观点而停滞不前。
更有效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当你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即使是相反的,你在沟通时也会更有技巧。你不会直接否定,而是可以先承认对方的视角,再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更容易获得理解,也更容易找到共同点,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变化中保持稳定: 处世,就是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现实挑战。如果你因为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就心神不宁,或者因为别人和你观点不一致就无法正常交往,那你的“处世”就会很困难。而一个能容纳不同观点的人,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冲突时,反而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行动的稳定。

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管理者,团队里有两位员工。

员工A 认为,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流程,不允许任何创新和变通,哪怕慢一点。
员工B 认为,市场变化太快,为了抢占先机,必须大胆创新,允许试错,即使牺牲一些流程上的严谨性。

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

一个“上乘”的智力,会怎么处理?

1. 不排斥A的观点: 他会理解A为什么重视流程和质量,知道这是很多稳定、成熟行业的基石,也是确保客户信任的关键。他能认识到A的顾虑是合理的,是出于对责任的担当。
2. 不排斥B的观点: 他也会理解B为什么强调创新和速度,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进则退。他能看到B的积极性和对公司发展的贡献。
3. 关键是“无碍于处世”:
他不会因为A的观点就完全否定B的创新想法,也不会因为B的激进就责怪A的保守。
他可能会思考:能不能在A的流程框架内,为B的创新找到一个可控的试错空间?比如,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试点,成功了再推广?
他可能会与A沟通,解释B创新的必要性,并承诺会建立一些风险控制机制。
他可能会与B沟通,指出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流程的价值,需要对关键环节进行保障。
最终,他能够基于对两种观点的理解,做出一个既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和稳定性,又能鼓励创新和速度的决策,并带领团队有效地执行下去。

而不是像有些人,一听B说要创新,就觉得A是“老古董”,把A贬低一通;或者一听A说要按规矩来,就觉得B是“搅屎棍”,把B批得体无完肤。那样,团队就无法前进,或者会因为内耗而崩溃。

总结一下:

这句话就是在说,真正的聪明人,不是那些能迅速给出唯一“正确”答案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在复杂、甚至矛盾的信息中,依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去包容,然后凭借自己清晰的逻辑和价值判断,做出最合适、最有效的行动的人。他们不被固有的认知束缚,不被情绪左右,能在“可能”和“应该”之间找到一个坚实的落脚点,并引领自己和他人走向更好的未来。

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崩溃》(《the crack-up》)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大家不要纠结于具体的字句,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不要纠结于前半句,主要看后半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