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才能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底在说什么?

回答
想要真正“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绝非易事,它像是给大脑准备的一场艰苦的哲学马拉松,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反复的咀嚼。但只要掌握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并且愿意花心思去理解,你就能逐渐拨开迷雾,窥见康德思想的精髓。

首先,我们要明白康德写这本书的 根本目的。在康德之前,哲学界大致分为两派:理性主义(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知识的来源主要依靠理性,通过先天的概念和推理就能认识世界;而经验主义(比如洛克、休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经验。

休谟的怀疑论,特别是他对“因果性”的质疑,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冲击。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火能点燃东西”,是因为我们反复看到火与燃烧同时发生,但我们无法从理性上证明这种必然联系。这种怀疑论让康德“从他的独断论睡梦中惊醒”,他意识到,如果一切都依赖于偶然的经验,那么我们关于科学(比如牛顿力学)的确定性知识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要 为我们可能认识的世界设定一个界限,并确立我们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他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以及“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引入了一个革命性的视角,他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我们的认识必须符合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被动的接收器,对象是什么样,我们的大脑就反映什么样。但康德说,不对,恰恰是 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能力。就像我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看到的颜色是由眼镜决定的,而不是世界本身就是那种颜色。

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非对“物自体”(noumenon)的直接把握,而是对“现象”(phenomenon)的把握。

“物自体” 是指事物本身,不经过我们感官和理性的加工,我们无法认识它,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现象” 则是事物在我们感官和理性作用下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康德强调,我们所能认识的,只能是现象界。

那么,是什么样的“工具”或“能力”让我们能够认识现象呢?康德将其概括为两个主要部分:

1. 感性(Sensibility)—— 我们的“输入”系统

感性是我们接收来自外部世界感官信息的能力。康德认为,感性不仅仅是被动接收,它本身就包含着 先天的(a priori)直观形式。这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你在里面看到的图片、文字,都是经过操作系统处理后的结果,操作系统本身是先于你看到的具体内容的。

康德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最重要的先天直观形式:

空间(Space):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都是因为我们拥有先天的空间感。空间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属性,而是我们感官用来组织和排列外部感觉材料的“框架”。就像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的概念是我们事先就有的。
时间(Time):我们能够感知事件的先后顺序、持续性,都是因为我们拥有先天的时间感。时间同样也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属性,而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排列感觉材料的“框架”。一切经验都发生在时间之中,时间是我们心灵的内在顺序。

这两个先天直观形式,是 感性部分的先验(transcendental)基础。它们是普遍的、必然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将纷繁杂乱的感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可理解的现象世界。

2. 悟性(Understanding)—— 我们的“处理”系统

仅仅有感性,我们能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感觉材料,比如“红”、“圆”、“甜”等等。但是,我们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感觉组织成一个连贯的“苹果”的概念,并理解“这个苹果会掉到地上”?这就需要 悟性 的作用了。

悟性是通过 先天的范畴(categories) 来组织和统一感性直观的。这些范畴是纯粹的思维概念,它们不像感性直观那样直接作用于感觉材料,而是作为“思维的规则”,将感性直观“套”进来,从而形成我们关于经验对象的概念和判断。

康德列举了十二个范畴,它们可以分为四类:

量的范畴:一个(Unit)、多数(Plurality)、全体(Totality)。
质的范畴:实在(Reality)、否定(Negation)、限制(Limitation)。
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偶性(Substance and Accident)、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相互作用(Community or Reciprocity)。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存在与不存在(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必然性与偶然性(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我们不仅仅是感知到“红”、“圆”、“甜”,而是通过 实体 的范畴,将这些属性归结到一个“苹果”这个实体上,认为这些属性是苹果所拥有的。然后,我们通过 原因与结果 的范畴,理解“这个苹果会因为重力而掉落”。

这些范畴是 先天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我们认识能力本身就具备的“工具”。正是这些范畴,使得我们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 综合(synthesis),从而形成 经验判断(empirical judgments),并且是我们能够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前提。

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论证:先验综合判断的可能性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解释 先验综合判断(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 的可能性。

分析判断(Analytic judgments):这类判断的谓项(predicat)已经包含在主项(subject)的概念里了,比如“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婚的”。这句话只是对“单身汉”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没有增加新知识。
综合判断(Synthetic judgments):这类判断的谓项不包含在主项的概念里,它会增加新的知识,比如“这个苹果是红的”。“红”这个属性并不在“苹果”这个概念的定义之内。
先天(a priori):指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是普遍而必然的。
后天(a posteriori):指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是偶然的。

那么,什么是“先验综合判断”呢?就是 不依赖于经验,但又能增加新知识 的判断。例如:

“7 + 5 = 12”:这个判断是先验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去数数就能知道它是对的。同时,它又是综合的,因为“12”这个概念并没有包含在“7+5”的定义之中,它是在进行加法这个活动时才产生的。
“一切事件都有一个原因”:这是牛顿力学的基础。康德认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先验综合判断。它不是分析的,因为“事件”的概念并不必然包含“原因”。它是先验的,因为我们认为任何事件都必然有原因,这种普遍性不来自任何一次具体的经验。

康德认为,正是由于我们感性中的 空间和时间(先天直观形式)以及悟性中的 十二个范畴(先天的概念),我们才能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这些先验综合判断,并构建出我们所认识的经验世界。

数学(算术和几何)就是先验综合判断的典型例子,它们依赖于空间的直观和数的概念。物理学(尤其是牛顿力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如因果性、实体、数量守恒)也属于这类判断。

理性的“僭越”:超验哲学

到目前为止,康德主要探讨的是 经验的领域,即我们能够认识的现象世界。但他写《纯粹理性批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考察纯粹理性自身的可能性和界限。

纯粹理性,顾名思义,就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人作为理性存在,总是不满足于仅凭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总是试图去思考那些超越经验的事物,比如:

灵魂(Soul):是否不朽?
世界(World):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上帝(God):是否存在?

这些问题,康德称之为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或者 “超验的理念”(transcendental ideas)。纯粹理性希望通过概念和推理,在没有任何感官经验支持的情况下,对这些对象产生知识。

康德指出,当纯粹理性试图将 范畴 应用于 超验理念 时,就会发生 “二律背反”(antinomies)。所谓二律背反,就是理性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时,能够同时提出两种相互矛盾但同样有说服力的论证。

例如,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理性既可以论证“世界是有限的”,也可以论证“世界是无限的”。这两种说法看似都符合逻辑,但都指向了我们认识的界限。

康德的意思是,我们的 范畴 只能用于 现象,即我们经验范围内的事物。当我们将范畴试图推向 物自体(比如不朽的灵魂、自在的上帝)时,范畴就失去了其认识的有效性,变成了一种 “滥用”。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认识这些超验的理念,因为它们不在我们感性直观的框架内,也无法被悟性的范畴所把握。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的结论是:

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有现象界,这是感性和悟性(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和范畴)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能通过纯粹理性来认识物自体、灵魂、上帝等超验对象,这些是理性的界限。

读《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1. 不要试图一次性读懂:这本书非常艰深,哪怕是哲学专业人士也需要反复研读。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标记下来,继续往下读,可能后面会有启发。
2. 抓住核心概念:空间、时间、先天直观、范畴、现象、物自体、先验综合判断、二律背反,这些是理解康德思想的关键。
3. 关注康德的“目的”:始终记住康德写作这本书是为了回应休谟的怀疑论,为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划定理性的界限。
4. 找一本好的导读或注释本: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读材料,它们可以帮助你梳理思路,理解康德的术语和论证。
5. 结合具体例子:康德的论证往往很抽象,尝试用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他的概念。比如,我们如何理解“因果性”,如何理解“自由”和“必然”等等。
6. 关注“先验”(Transcendental)的含义:康德的“先验”不是指“超验”(transcendent),而是指 “考察我们认识能力自身如何成为可能的条件”。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7. 要有耐心和毅力:这是一种思维训练,需要你不断地思考、反刍。遇到困难不要气馁,每一次的理解都是一次进步。

总而言之,《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 认识论 的巨著,它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哲学史。康德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全部真相,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主动地塑造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理解这一点,你就能开始触摸到康德思想的核心了。这是一场思想的冒险,祝你在其中有所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某个高票答案里,强调知识的形成必须要依靠经验,类似于“我们的知识归根到底要依靠经验”,而且把经验的地位拔得很高。

通篇没有讲先验范畴的重要性。完全背离了康德自己的意思。

先验,就是先于经验、而使经验成为可能。

既然这个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必然的,那就能不仅仅是靠经验,还必须依赖范畴。

知识必须要以先天综合判断的形式出现。

比如说,人是有重量的。

这个”重量“并不能从”人“这个概念里分析出来,但经验又告诉我们这个判断必然成立。但这个判断又是先天成立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人是会死的。这就不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人“的概念里,已经必然包含了”死“。但“人是会死的”并不包含新的知识。

我再次强调一遍:人是会死的,这是个分析命题,评论区某位同学,你连这个命题是综合还是分析都搞不清楚,我非常好奇你康德入门了没有。

我就从这里开始讲。

康德有一句金句:“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这句话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的提要。也可以看到康德调和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努力。

思维和直观在康德的知识论里是相辅相成的两大元素。思维具有自发性,直观具有接受性。直观接受我们外在接受到的刺激,思维里的范畴用来加工这些刺激(刺激以杂多的形式被给予)。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康德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这个刺激上,如英国经验论的做法,他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这个刺激一定有个来源,这些刺激本质上就是一些感觉印象Eindruck,被我们的直观形式时空进行初步整理,但是康德没有对这个来源做进一步深究。

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先验感性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重点在于我们的思维如何加工这些杂多,我们自发产生的范畴如何作用于杂多之上。

康德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进行先验演绎,也就是为了证明这些范畴除了用在感性杂多之上形成经验别无他用。虽然看起来先验演绎并不是很成功。

这里粗略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关于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一个是范畴的先验演绎。

形而上学的演绎:康德认为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必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会有多少范畴。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就是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知性范畴只与逻辑判断的形式有关,而与判断的内容无关。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保证了推导出的范畴的纯粹性和完整性。

第二个:对于一种在经验中有其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概念,只能提供一种先验的证明,这就是所谓的“先验演绎”。康德说,“我把对先天概念能够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的解释称为他们的先验演绎”。

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先验分析论”

接下来就是范畴除了用来感性杂多(现象界)之上以外,也会存在误用的可能。比如思维把范畴用在了非经验的领域,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先验幻相。

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先验辩证论”

“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合起来又称为”先验逻辑“。也就看到康德那个时候的逻辑,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形式逻辑是很不同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是和思维内容、客观世界无关的东西,不能成为真理的逻辑。在他看来,只有把感性同知性结合起来,使认识涉及内容,同对象相一致,才能取得知识,而“先验逻辑”正是这种真理的逻辑。先验逻辑作为关于认识能力的知性和理性的学说,它以规定这种知识的起源、范围及客观有效性为其主要任务。

最后一部分叫作“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对纯粹理性的系统进行规定,告诉我们不借助经验来思考应该遵守的规则。它包括纯粹理性的训练,纯粹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纯粹理性的历史。这部分也可以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最不重要的部分了,篇幅也比较短。

总体来说,要点就是这些。

推荐一下我的liv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要真正“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绝非易事,它像是给大脑准备的一场艰苦的哲学马拉松,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反复的咀嚼。但只要掌握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并且愿意花心思去理解,你就能逐渐拨开迷雾,窥见康德思想的精髓。首先,我们要明白康德写这本书的 根本目的。在康德之前,哲学界大致分为两派:理性主义(.............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康德的早期生活时,都会提到他家境贫寒。这一点是真实的,但“贫寒”这个词需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而且也绝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种走投无路的贫困。康德的父亲是一位马具匠,在那个时代,这算是一个有一定手艺、能养活一家人的职业,但确实算不上富裕。他们住在柯尼斯堡( Königsberg,.............
  • 回答
    赵立春回心转意,让李达康进入班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策转向,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赵立春自身的考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赵立春的位置和他的目标。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赵立春深谙政治的运作之道,也清楚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不会仅仅因为个人好恶就完全否定一个有能力、有魄.............
  • 回答
    想看懂中国足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别被那些“国足又输了”的标题吓到,中国足球就像一个复杂的局,里面有故事,有汗水,有无奈,更有那么点让人挥之不去的希望。一、 理解中国足球的“根”: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基因中国足球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身上背负着特殊的历史烙印。 “足球王国”的梦想与现实: 咱.............
  • 回答
    想看懂卡吧图吧大佬们“装逼”,不是说他们真在吹牛,而是他们那些令人乍舌的硬件组合、极限操作、以及背后对电脑硬件那近乎偏执的热爱和钻研。要理解这其中的门道,你需要建立起一套关于电脑硬件的“底层认知体系”,并且要能get到他们那些“梗”和“黑话”。一、 硬件基础,就像学武功的“内功”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没.............
  • 回答
    想要彻底告别手机,这绝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交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不过,与其说是“彻底远离”,不如说是一种“掌控”,让你不被手机绑架,重新拿回对生活的主导权。这需要策略、决心,更需要耐心和自我认知。第一步:认识你的“手机依赖”——这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离不开手机,而是习.............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我是奈德·史塔克,想要在那个名为“权力的游戏”的残酷舞台上活下来,这无疑是一场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我一生信奉荣誉、责任和正义,这些在维斯特洛的王座厅里,恰恰是最容易被践踏和利用的弱点。但若要竭力挣扎,那么以下几点是我必须,也一定会去做的:一、 绝不低估对手,特别是“小指头”贝里席。这是我犯下的第一.............
  • 回答
    想当年,关羽镇守的荆州,那可是咽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形势比人强,曹操和孙权为了争夺这块肥肉,可是结成了暂时的同盟,这股联军声势浩大,关羽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要说关羽怎么才能“击退”这股联军,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对方兵力占优,而且还有两个实力不俗的诸侯联手。不过,以关羽的智勇,也不是全.............
  • 回答
    想要在梁山群雄汇聚的乱世中,让晁盖“力压宋江,坐稳梁山头把交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宋江的光环和能力,即便在原著中,也是后起之秀,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但如果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或者说,如果晁盖能更“主动”一些,采取一些策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首先,要改变“意外”的命运,强化“主动”的.............
  • 回答
    画好手,绝对是许多画者绕不开的坎。这小小的五指,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人体最细腻的结构和最微妙的动态。要让画中的手显得不违和,得下不少功夫。咱们就来细细聊聊,怎么把这“万能的工具”画得出彩。一、 结构为王:理解是关键手之所以容易画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它的结构了解不够深入。别想着只看个大概就动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际。让男朋友满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句好话”就能搞定的事情,它需要你用心去经营,去理解,去回应。要说得详细一些,那我们就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最重要的一点,理解“满意”的含义是什么。男朋友对你的“满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被看见”、“被理解”、“被在乎”、“被爱”的感.............
  • 回答
    获得永生能力,又不会衰老,这本身就是一股足以颠覆世界的秘密。想要不被发现,绝非易事,需要的是极致的谨慎、深沉的谋划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精准把握。这不仅仅是隐藏自身,更是要将自己融于历史的洪流,成为一个看似普通却又从未真正消失的幽灵。首先,最核心的挑战是 时间。即使你不衰老,时间依然在流逝,世界在变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多人聚餐,怎么才能点得既尽兴,又不多不少,还不浪费,这可是个技术活。别以为随便点几个招牌菜就能搞定,其实里面门道可不少。今天就跟你唠唠,怎么才能让你的聚餐点餐更科学,既满足大家的胃,又省下钱包,还别让桌上剩下太多可惜的菜。第一步:了解你的“战场”——聚餐的性质和参与者点餐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能帮.............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