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有教材都说康德小时候穷,但他怎么能考上大学的呢?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康德的早期生活时,都会提到他家境贫寒。这一点是真实的,但“贫寒”这个词需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而且也绝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种走投无路的贫困。康德的父亲是一位马具匠,在那个时代,这算是一个有一定手艺、能养活一家人的职业,但确实算不上富裕。他们住在柯尼斯堡( Königsberg,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

那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康德是如何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最终考上大学的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那时候的“大学”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也有些许不同。

首先,教育在当时是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有才华的孩子来说,是有机会获得资助的。 康德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力,他的母亲也十分重视教育。虽然家里不算富裕,但康德的父母还是想方设法让他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康德先是在当地一所名为“弗里德里希学院”(Collegium Fridericianum)的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当时柯尼斯堡最有声望的学校之一,虽然名字听起来挺“学院”的,但它更像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学生提供预科和高等教育的寄宿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康德接受了扎实的拉丁文、宗教、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训练。

关键的一点来了:他在学校的表现非常出色,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尤其是一位名叫马丁·杜沙(Martin Dohna)的牧师,他看到了康德的潜力,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了他一定的支持。这种来自师长的提携和帮助,对于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获得继续深造机会的重要因素。

然后,关于“考上大学”,我们需要理解康德考上的是柯尼斯堡大学(Albertina)。在18世纪,大学并非像现在这样需要严格的入学考试来区分人才。考上大学更多的是取决于你是否有基本的高等教育能力,以及是否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对于康德而言,他进入大学的过程,更像是一种“获得许可进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性考试”。他已经在弗里德里希学院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完全具备了在大学里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康德的情况是可以解决的。 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正如前面提到的,他的家庭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并且有能力支持他的早期教育。而且,在那个年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分担学费和生活费:

家庭的支持: 尽管贫寒,但康德的父母并非完全无力承担。他们会尽力而为。
奖学金或助学金: 虽然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和多样,但大学和教会可能为优秀但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些资助。康德在学校的优异表现,很可能为他争取到了一些帮助。
家庭教师或私人辅导: 一旦进入大学,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会通过给富裕家庭的孩子做家庭教师或者提供私人辅导来赚取生活费。康德的学识和天赋,完全具备了从事这类工作的条件。他本人后来也确实在大学毕业后,担任了几年家庭教师。
神学奖学金(虽然康德后来主要研究哲学,但早期可能涉及神学): 在那个时代,神学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有时会有专门的奖学金提供给神学学生。

所以,康德能够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并非因为他“花了很多钱”,而是因为:

1. 他具备了进入大学学习所需的扎实学识。
2. 他获得了来自老师的提携和可能的经济资助。
3. 他(或他的家庭)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包括他自己的兼职工作)来支付他上大学的费用。

“穷”是相对的,康德的家庭可能没有余财,但他拥有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出色的智力,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为有天赋的孩子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他并非靠巨额的学费进入大学,而是靠着自身的才华、师长的帮助以及灵活的经济来源,一步步走进了他所追求的学术殿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康德家里穷吗???

啊?穷吗???


想必很多人听过这个励志故事: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和物理成绩很不好,尤其是数学,在一次考试中只得了1分。但不妨碍他头悬梁锥刺股,最终提出相对论,成为世界级别的大科学家。

听听,多么励志!多么感人!

就好像那谁谁谁,发明大王爱迪生大哥深沉地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可是!

但是!

爱因斯坦就读的是德国的小学,德国的成绩评分为6分制。

1分:sehr gut(非常优秀);2分:gut(良好);3分:befriedigend(中等);4分:ausreichend(及格);5 分:mangelhaft(不及格);6分:ungenuegend(差)。

绩点=1+3×(满分成绩-你的成绩)/(满分成绩-及格成绩),100分为1.0,90分为1.75。

所以,谁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成绩差了???

好,回到康德。我们来看康德的生平。

1724 4月22日:伊曼纽尔•康德诞生。

1732秋季:康德进入腓特烈中学。

1735弟弟约翰•海因里希诞生(1800年殁)。

1737母亲去世(1697年生)。

1740 9月24日:在哥尼斯堡大学注册。

腓特烈•威廉一世卒;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继任普鲁士王。

1746父亲去世(1682年生)。

1748—1754在于特申(Judtschen)、阿伦斯多夫(Arensdorf)与劳滕贝格(Rautenburg)担任家庭教师。

1749处女作《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tzung der lebendigen Kraefte)。

1751克努岑(Knutzen)去世。

1754沃尔夫(Wolff)去世。

两篇文章:“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自转而发生过某种变化”(Ob die Erde in ihrer Umdrehung...einige Varaenderung erlitten habe)与“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Die Frage,ob die Erde veralte,physikalisch erwogen)。

1755《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6月12日:取得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论火”(De igne)。

9月27日:取得大学讲师资格。资格论文题目:“对形而上学认识基本原理的新解释”(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e nova dilucidatio)。17561月至4月:三篇关于里斯本地震的论文。Xvi

重要时间点已经给你划出来了:

1724年,出生

1737年,10岁,母亲去世

1740年,16岁,考上大学

1746年,22岁,父亲去世。

1755年,31岁,当上讲师

1770年,46岁,当上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

1786年,62岁,当上大学校长

康德在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意大利托斯卡纳科学院院士。

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

这个履历,拿到今天都是长青的水平。哦不,是天才的加速人生没错了。

那么,康德到底穷不穷呢?为什么大家觉得康德很穷又没文化呢?

某博士在其出版物中,这样介绍康德:



康德,穷啊。康德,苦啊。

而实际上呢?

先说康德家穷不穷吧。

可以肯定的说,康德家不穷,但也不算富有。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康德的爸爸是个马具师。马具师在当时是个什么职业呢?马具师算是手工业的一部分。当时科尼斯堡的马具师,可不是我们以为的小贩小卒。而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职业。而且,康德的爸爸还加入了行会。当时的行会有着严格的准入条件,可不是随便人都可以加入的。

可以说,康德的童年说不上大富大贵,但绝对不是穷苦的。

但是呢,康德的家境也不是一直这个水准的。

康德的生活从哪里开始发生转折的呢?

从他母亲的死开始。

说起康德的母亲,他的母亲呢,也是马具师的女儿。和康德的爸爸,有同行业的人强强联姻的意味在里头。

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18世纪懂天文学的女性可不多啊!!!

而且,康德的母亲安娜,似乎和舒尔茨的关系很好。



舒尔茨是什么人呢?舒尔茨既是个牧师,又是当时腓特烈学院的校长。

所以我们看到,康德中学是在腓特烈中学念的。

到这里明白了吧,康德童年时期并不穷,而且接受的文化和其他人比较,要高的多,也好的多。

但是呢,说康德穷是有原因的。康德一家,从1929年起,经济收入开始下降。他的母亲去世后,状况进一步恶化。





虽然家境恶化,交不起学费了。但康德得到了亲人的资助。而且1740年的时候,康德16岁,已经在上大学了。根据康德自传,他先是攻读神学,但是相关的文件已经遗失,无法查证。

既然康德文化水平并不低,相反,他从小有着优于同龄人的文化教育环境。那么从文化水平低去推康德选择哲学就行不通了。

再回到第二个问题。

是什么让康德决定考哲学这种不赚钱的专业?是什么让康德思想这么有高度和深度?

换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异于常人?”

为什么啊????

——还不是因为读的书多,爱思考呗。

根据康德自传,康德在大学期间,很快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习了哲学、物理和数学。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马丁·克努岑(德语:Martin Knutzen)向他介绍莱布尼茨和牛顿的学说。

接下来康德的人生,基本就是大佬级别的发展了:


  • 大学四年级,开始撰写物理学论文。
  • 1746年(22岁),康德完成第一篇作品《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ätzung der lebendigen Kräfte)。所谓“活力”(lebendige Kraft),就是动能,康德试图调解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的关于动能与速度还是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矛盾,他建议分情况使用两个公式。这篇论文没有选用拉丁语,而是以德语写成。
  • 同年,康德父亲身故,而他的全部论文都不被克努岑接受,所以康德中断学业,外出谋生。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康德辍学后,先是当私人教师。记住,当时私人教师的收入不菲。这段时间康德生活的很好。重要的是,他从未停止读书和思考。

  • 1755年康德出版其第一部重要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德语: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一如康德的其他早期著作,本书的原名极长,《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或者根据牛顿定律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oder Versuch von der Verfassung und dem mechanischen Ursprunge des ganzen Weltgebäudes nach Newtonischen Grundsätzen)。本文中,康德指出不能因为宇宙秩序井然而推断上帝必然存在,因为只要自然界受必然规律支配,它就可以自发地从混沌发展到当下的完美程度。同时,康德认为上帝作为宇宙的设计者仍然有存在的理由。本书堪称自然哲学的绝唱。书中还提出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 1755年,康德重返柯尼斯堡大学,4月17日,提交拉丁语论文《论火》(De igne),取得学位答辩资格,四周后通过与论文内容无关的答辩,取得硕士(Magister)学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6月12日举行学位授与仪式,康德以拉丁语致辞感谢。


  • 为了取得在大学授课的权利,康德提交了第二篇拉丁语论文《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e nova dilucidatio),9月27日通过答辩会。自此,康德成为讲师,也就是编制之外的私募教师,其薪俸由愿意选课的学生负担。康德旋即开始授课,听众很多,由于大学教室不足,他就在寄居的教授家中开讲。


  • 1756年4月,康德致函国王,希望递补教授空缺,并且照例提交论文《物理单子论》(Mona dologia physica)。虽然论文得到赞许,但是因为当局取消了补缺制,康德一无所获。

教学工作是极为繁忙的:康德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修辞学等学科,根据国外多本康德传记,列了一张最繁忙的一天的时间表:8-9时逻辑学、9-10时力学、10-11时理论物理学;下午2-3时自然地理、3-4时数学。

所以,别再说康德穷的吃不起饭,父母文化低, 莫名其妙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突然有一天写出了三大批判,一跃成为大哲学家了!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非要用什么形容康德的一生,我觉得应该是:

——持之以恒的努力,从不懈怠的人生。


资料参考:

伊曼努尔·康德词条:wanweibaike.net/wiki-%E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康德传》(Kant: A Biography),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康德的早期生活时,都会提到他家境贫寒。这一点是真实的,但“贫寒”这个词需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而且也绝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种走投无路的贫困。康德的父亲是一位马具匠,在那个时代,这算是一个有一定手艺、能养活一家人的职业,但确实算不上富裕。他们住在柯尼斯堡( Königsberg,.............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的确,在很多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人们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仿佛父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但这背后,确实隐藏着对其他重要因素的忽视,比如您提到的“天生的性格原因”。我们不妨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想象成一棵小树的成长。父母的教.............
  • 回答
    关于导数在明朝的起源,以及为何在现代教材中不常被提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导数”是建立在微积分概念之上的一个数学工具,它描述的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瞬时变化率,或者说是函数图形在该点的切线斜率。这个概念在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时代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和严谨的定义,他们.............
  • 回答
    重庆这位妈妈鼓励女儿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的做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激励方式,背后折射出一种特定的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可以从 积极的方面 来理解。 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奖励机制: 妈妈设定了一个非常具体且量化的目标——一百分,并对应了一个直接的物质奖励——一百元。这种“付出(努.............
  • 回答
    并非万能的线上课堂:那些不适合孩子的课程,以及隐藏的“智商税”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线上教育仿佛成了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灵丹妙药。从 K12 的学科辅导,到艺术、编程、甚至一些小语种,我们看到的宣传语总是那么诱人:随时随地,名师荟萃,高效便捷……然而,就像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一样,线上教育也并非万能.............
  • 回答
    关于“教授治学”、“教授治校”在四五十岁大学教授群体中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在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正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声望,也对高等教育的运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之所以普遍倡导这些理念,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看到你对进化论中的长颈鹿故事很好奇,并且留意到中学教材里经常提到“短脖子的长颈鹿”,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不带任何机器痕迹,就当是两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朋友在聊天。首先,你问到的“为什么中学进化论开头总会提到短脖子的长颈鹿”,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教学上的考量,以及对两种进.............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都看过那些教材里写得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的经济法经典案例,看着主人公们一步步走上维权之路,最终拿到赔偿,那叫一个舒坦。但你要是真把这些场景搬到现实生活中,那可就不是一码事儿了。你说的对,现实中的维权,那叫一个“曲折离奇”,比教材里那些“教科书式”的处理方式,不知道要复.............
  • 回答
    曾博所说的“看国外数学教材提高智商”这句话,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读一读就能立刻变聪明。这背后蕴含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个人成长的多方面考量。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这句话:一、 理解“智商”的内涵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商”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困惑。确实,咱们在学校里学的历史,和网上五花八门的声音,经常是两码事。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教材”是怎么来的。咱们在学校里用的历史教材,那可不是某个老师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一个相当复杂、严谨的体系。 官方立场和.............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老板交给你带新人,这既是信任,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你想把东西全盘托出,这是人之常情,觉得这样才是尽职尽责。但话说回来,新人毕竟是新人,一下子灌输太多,他们也未必能全盘吸收,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万一新人什么都学了,然后呢?我给你细说说这个事儿,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咱们得明白老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简单来说,让孩子尊重所有职业和用工地,与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张力,并非完全冲突,但需要巧妙地平衡。首先,我们来谈谈“尊重所有职业和用工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教育。当我们在孩子面.............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孔庆东“一部《书剑恩仇录》的价值,超过梁羽生古龙所有作品总和的八倍!”这个说法,要评估它是否“事实如此”,我们得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孔教授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从销量、改编影视剧的受欢迎程度、或者市场上的普遍认可度来看,这个“八倍.............
  • 回答
    我搜遍了网络,没有找到关于广东工业大学2016届新生集体下跪的事件记录。在中国的大学环境中,教官(通常是指军事训练期间负责新生队列训练和管理的军训教官)的权力是受到严格约束的,并且其职责范围主要集中在新生军训的组织、纪律管理和技能训练等方面。他们无权命令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侮辱性或不合规的惩罚,包括集.............
  • 回答
    你知道吗,我男朋友他总是在告诉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应该学会自己去面对,去扛起。他不是那种会事事帮你安排好、替你解决一切的人,而是会鼓励我,让我自己去摸索,去尝试。比如,当我遇到一些工作上的难题,觉得特别棘手,想找他商量,他通常不会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会问我:“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
  • 回答
    将全国所有大学迁入一座新城,形成一个超大型的大学城,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宏大构想。从理论上讲,它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若要深入探讨其可行性,我们必须剖析其背后涉及的复杂性、挑战以及潜在的利弊。构想的吸引力与潜在优势: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个构想为何会产生,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好处: 集聚效应与协同创新.............
  • 回答
    深圳一中学家委会要求所有班级集资为教师购买礼物,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心头一紧,也让不少人开始琢磨:这背后到底折射出了些啥?仔细掰扯掰扯,我觉得这事儿挺能说明几个问题的,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小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地暴露出来的,就是咱们社会上对教育和教师的价值衡量方式有点跑偏。你说,老师辛辛.............
  • 回答
    在战锤40K的浩瀚宇宙中,机械教对肉体的改造和升华是其核心教义之一。“机械神”(Omnissiah)的启示引导着他们不断寻求通过机械部件取代脆弱血肉,以达至永恒和完美。因此,要问机械教是否有将全身所有血肉完全替换为机械部件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存在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赛.............
  • 回答
    好,我理解你的困惑和观察到的现象。在临床医学这样一个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如何真正体现对学校所传授知识的尊重,尤其是在看到身边存在“临时抱佛脚”现象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考试成绩,更关乎我们未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值得信赖的医生。在我看来,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学校所教授医学知识的尊重.............
  • 回答
    东南大学万某在支教期间踢飞学生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别事件,它触及了师德、教育公平、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首先,从师德的角度来说,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行为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