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德意义上分析与综合的明确界限在哪里?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康德哲学里那个核心的概念: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界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划分,它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想象一下,我们拿到一个命题,比如“所有单身汉都没结婚”。这句话对吗?我们心里几乎立刻就觉得它是对的,而且不需要去调查任何一个单身汉。为什么?因为“单身汉”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未婚”的意思。分析判断就是这样,它把主语概念中已经包含的谓语概念抽离出来,就像把一个盒子里已经放进去的东西再拿出来看一样。它的关键在于,谓语概念的真实性已经隐藏在主语概念的定义之中。

所以,康德说,分析判断是“解释性的”,它们揭示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但并不能增加新的知识。它们的真理性“不依赖于经验”,完全是逻辑上的必然。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无损提取”。

那综合判断又是什么呢?再来看一个例子:“这只猫是黑色的”。这句话呢?我们不能仅仅通过“猫”这个概念就知道它是黑色的。猫有各种颜色:黑的、白的、橘色的、灰的……所以,要确定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我们得走到外面去,看看那只猫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综合判断就是这样,它把主语概念中不包含的谓语概念加给主语,从而增加了新的信息。它的真理性“依赖于经验”。我们必须通过感官经验来验证。

所以,综合判断是“扩充性的”,它们是知识增长的源泉。

那么,康德划定的明确界限在哪里呢?

这个界限,就在于谓语是否已经包含在主语的概念之中。

如果谓语已经被包含在主语概念里,那就是分析判断。 它的真理性是先天的,我们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明。
如果谓语没有被包含在主语概念里,那就是综合判断。 它的真理性需要通过经验来证明,因此是后天的。

为什么这个界限如此重要?

康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个区分,是因为他要解决一个更大的哲学问题:“什么知识是可能的?”

他说,我们人类的知识,主要有两种:

1. 逻辑上的真理(分析判断): 这种真理是普遍必然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数学、逻辑学中的很多命题就属于这一类。比如“2+2=4”,这个真理不需要我们去数无数的2加2来验证。
2. 经验上的知识(综合判断): 这种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但我们只能通过经验获得。比如“太阳明天会升起”,这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得出的判断,但理论上并非绝对必然(尽管我们从未见过太阳不升起)。

问题就出在,康德认为,许多我们认为是最可靠、最普遍的知识,比如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都不是单纯的分析判断。 如果它们只是分析判断,那它们就只能是解释我们已知的东西,无法构成我们所说的“科学知识”。

那么,它们又是什么呢?康德的答案是:先天综合判断。

这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创新。他认为,有一些综合判断,我们不需要通过经验就能知道它是真的,而且它们普遍必然地适用于所有经验。

比如,“任何事件都有原因”(因果律)。我们不能在“事件”这个概念里就找到“有原因”的这个部分。我们是通过无数次的经验才形成这个概念的。但康德说,不是我们经验“教会”了我们因果律,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本身就预设了因果律。是我们的大脑,或者说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比如时间、空间、因果性),在处理感官经验时,按照因果律把它们组织起来。

所以,在分析与综合判断的界限之外,康德还引入了“先天的”和“后天的”维度。

先天的: 不依赖于经验,普遍必然。
后天的: 依赖于经验,是偶然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四种可能的判断类型:

1. 先天分析判断: “所有单身汉都没结婚。” (真理性来源于概念自身,不需要经验,但也不增加新知)
2. 后天综合判断: “这只猫是黑色的。” (真理性来源于经验,增加新知,但不是普遍必然的)
3. 后天分析判断: 康德认为这样的判断不存在。一个判断要么是分析的(解释性的),要么是综合的(扩充性的),而分析性的判断如果是基于经验的(后天的),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纯粹的概念分析足以说明问题。
4. 先天综合判断: “7+5=12”。“任何事件都有原因。” (真理性来源于经验,但我们可以在经验发生之前就确知其真理,并且它普遍必然地适用于所有经验。)

康德的“明确界限”就体现在这里:

界限的一边是“分析”: 谓语的概念是主语概念的内在部分。
界限的另一边是“综合”: 谓语的概念是主语概念的外在部分。

但这个界限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知识分为“分析的”和“综合的”,而是进一步区分了它们是否“先天”或“后天”。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这个框架,解释了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成为普遍必然的。它们之所以是普遍必然的,是因为它们是先天综合的,它们建立在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基础之上。

所以,如果你要问康德意义上分析与综合的明确界限在哪里,那就是谓语概念是否已经蕴含在主语概念之中。 分析判断的谓语是主语概念的“内涵”,而综合判断的谓语则是主语概念的“外延”或“附加”。

不过,更重要的是,康德用这个界限作为出发点,去探究“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从而为整个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告诉我们,我们的理性如何在经验世界中认识事物,并且保持其普遍性和必然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鱼昆

题主你的讨论都很有道理,特别是对“物体有广延”和“2+3=5”这两个例子的探讨恰好符合分析哲学史上提出过的两个对康德之分析观的最重要的批判。“物体有广延”这个与Quine批判分析综合二分的原理一致,虽然他用的例子是“单身汉是未婚男人”,可参考:“Quine最终提出没有纯粹的分析命题。”但是在逻辑中像矛盾律不就是纯粹的分析命题吗?。对“2+3=5”的讨论则和Frege和Russell(特别是前者)反对将数学命题视为先天综合判断/命题,并认为因其能还原为逻辑而应该是分析命题的观点一致。

我一般不重复写答案,所以在这个答案里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衡量来自Frege、Quine和题主的那两类批判到底有什么作用。

首先,分析/综合二分说到底是考察和刻画命题中的结构成分——这些成分由各种词语表征——特别是不同的结构成分之间会形成什么关系、以联结成命题整体的事情。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据我所知,康德至少认为面对自然界的词语(也就至少不是伦理和宗教的词语。不过就算要讨论康德对这几者的区分,我也不懂,因为我不怎么懂实批),其内容/意义都只能是经验性的。于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命题之中、并使其所表征的东西承担命题的结构成分功能时,相应的那些结构成分当然也是经验性的。这两个是前提。然后,所谓“分析”的考虑无非就是,虽然命题的不同结构成分(比如主词和谓词所表征的)各自是某种经验内容,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却有可能完全不涉及这个东西(因此可以认为是“纯形式”的),也因而可以“自然”地、不需要解释和辩护地构建和接受这种关联。相对的,所谓“综合”就是,不但不同的结构成分各自是某种经验内容,它们之间的关联也提供了特定的内容(按康德,这也是经验的),从而对它的构建和接受需要额外的解释和辩护——而且恰恰是这些作为关联的内容超出了作为命题成分的词语所表征的那些之外,使得命题整体包含的知识多于那些成分的简单合并,康德才觉得这会给我们提供新知识。

但那两种典型的对康德式“分析”的批评恰好都在说明康德的那两个前提,以及相应的进一步推演都有毛病。首先是你凭什么认为语词的内容/命题的成分只能是经验性的?(Frege批评了这个)其次则是,不论其内容实质如何,当不同的结构成分关联组合在一起并形成命题时,你凭什么认为这些关联有可能和内容完全脱离并成为“纯形式”的东西?(Frege和Quine都批评了这个,特别是Quine更明确)我重点讲讲Frege本人的逻辑主义,他其实是想同时推翻那两个前提,并指出:语词内容可以完全和经验无关(但是依旧有其内容而非纯形式),内容之间的关联与内容密切相关(而不能只是纯形式的)——当然因其第一个观点,这些关联就算不是纯形式的,那也依旧可以和经验无关。因此Frege才认为依循逻辑的数学证明既是分析的、又提供新知识,但如果按照康德的分析/综合二分来理解这个观点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只有转换对“分析”这个概念本身的考虑才能说得清楚。

这时,可以看到,康德本人的“分析综合二分”规条最大的毛病是在于狭隘、偏差和遗漏,即没有正确完善地刻画命题的结构成分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正确地刻画如数学这样的一些比较具体的命题知识;而不单纯是区分上的不清晰。“命题的结构成分与其关系”就是我在开头说的更宏观(同时也是更基础)的视角。而康德“分析综合二分”之所以出毛病,其根源就可以视为康德的思想根基中几种核心因素/来源复杂(仅在分析综合这个问题上,就显式地至少包括经验论、传统的演绎逻辑观念、某些朴素的语词特别是通名的意义观念、某种对知识包括认知目的的特定标准和要求、包括某种特定的数学观念等),进而在“命题的结构成分与其关系”的层面上没能完全顺畅圆熟地融合在一起(甚至想要融合到那种程度也许都不可能),包括他本人很可能在该层面上对其中一些东西缺乏更深入刻画和反思的结果。反过来说,其他的分析观也只有在刻画命题结构成分、关系等方面的改进甚至另起炉灶,特别是要“剪枝”——在康德思想的那些复杂来源中进行些筛选,确定从“命题的结构成分与其关系”层面来看到底哪些应该坚持而哪些可以丢弃,这样才有可能最终改善原来的区分不清晰问题。比如与康德相比,Frege本人的逻辑主义分析观可以视为是极大地压缩了“综合”的范围——仅有经验内容的才叫综合(当然,这也符合康德的部分原意);其他并非经验的内容,包括这些内容间不依赖于经验即可构建起来的(有内容的实质性)关联则都可以视为“分析”的。这就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分析综合二分;但是正如刚才所说的,这个二分已经把康德进行区分的另外一些基本目标(比如“只有综合命题才提供新知识”这种)抛到了脑后,却又坚持了康德认为数学提供了新知识的这一部分原意。

user avatar

我有点儿忘了,但我还记得一部分当初我老师说过的例子。可能不太准确,听个乐子就完了,不要太当真。而且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您的问题。

首先前边这些可能跟您问的无关,但为了答案完整性我就都写了。

首先a priori, a posteriori, analytic, synthetic这几个词国内翻译有时候挺乱的,严谨起见我就用英文了/

首先,康德把休谟的 "containment" 拿过来,当作 "the analytic"。

Containment说的是啥呢,因为我很菜,不会解释,就给那个经典例子吧:

如图所示, 就是左上角的"Bachelors are unmarried men (单身汉都是没结婚的男人)".

这句话很对是一个直觉上就很正确的话,因为:

The idea of "bachelors" contains the idea of "unmarried" and the idea of "men".

bachelors这个词包含了men和unmarried这两种含义,我们说,这是一种containment。而这种containment一般都是a priori knowledge,必须正确。

因为康德把休谟的 "containment" 拿过来,当作 "the analytic"。

所以这句话("Bachelors are unmarried men")会被定义成analytical。

而这句话显然是a priori的所以会被放在左上角


然后左下角,康德觉着不存在这种玩意儿,pass。


然后右下角,都属于结合现实的那些基于经验的结论,比如太阳打东边升起。这类通过观察,可验证的玩意儿都算synthetic a posteriori。


最后右上角,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奇怪的,也是争议最大的。很多人应该跟您一样对这个象限都有怀疑, 包括我老师。康德觉着2+3等于5是synthetic基于以下逻辑:

康德对于synthetic的定义,就是not analytic。也就是一切非analytic的东西都是synthetic。

而analytic是从休谟的 "containment"里取来的,即the idea of "bachelors" contains the idea of "unmarried" and the idea of "men",bachelors这个词包含了men和unmarried这两种含义,才会被认定为analytic。

而康德觉着the idea of 2,以及the idea of 3,还有the idea of "+",并没有被the idea of 5 contained,所以2+3=5就不能被算成analytic。5的含义里并不包括2的含义,3的含义,以及加法运算的含义(康德:反正我就这么觉着)。具体原因可以看我这个答案:


所以非analytic那就必须是synthetic。

所以2+3=5是synthetic a priori。

综合起来说就是不存在containment(analytic)的a priori都是synthetic。


但其实大家都不怎么同意这个看法:

  1. 凭啥2+3不被5contain?
  2. 您这不就是强行划界吗,理由呢?
  3. 你这么一做,会导致所有类别的几何和算术都被您算进synthetic里,凭啥?

康德大体是这么回答的:

几何与算数,不是基于世界本身的truth,也不是基于意义上的truth,它们是由心智在概念化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而产生的truth。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能这么想,而不是世界就这个德行。

2+3=5是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内被建构出来的实事,而不是本体论的事实。


那人就要问了,

反过来说来自analytic/containment的truth就应该是更本体论的truth了?

康德貌似也没说。但他上边的解释其实暗示了这一点。但我估计他也不敢直接这么说。


那人又该问了, 评啥analytic/containment的truth就不能是我们认知建构下的呢?

反正人家康德觉着就不是。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要是”知道“了我可能已经位列仙班飞升上天了。

反正我就是解释一下康德的思维脉络,其实提问者的问题没人能解决。

-------------------------------------------------------------------------

然后关于"物体都是有广延"这事吧,其实应该比较属于自然语言问题了。

英文翻译是"All bodies are extended",

“body本身会让人有种占据了空间的感觉,没有占据空间的不算body,然后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比较模糊的逻辑跳跃,就是占据空间了的这东西就肯定有体积,有体积就肯定有大有小,就能变大变小,就能extend。”

这是我老师曾经给我的解释,实话说,这个例子我是觉着非常牵强的,我一直觉着这应该是归咎于自然语言的问题,不过我没有证实过,可能原文里“物体”这个词就是在德文语境下包含了广延的意思(德语大佬来证实一下),但在中文里肯定是有问题的,英语里也称不上一个特别好的例子。真要说的话有“具有广延性的存在都是广延的”这种类似重言式的东西我听着更analytical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康德哲学里那个核心的概念: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界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划分,它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想象一下,我们拿到一个命题,比如“所有单身汉都没结婚”。这句话对吗?我们心里几乎立刻就觉得它是对的,而且不需要去调查任何一个单身汉。为什么?因为“单身汉”.............
  • 回答
    研究康德对理解马克思哲学具有深刻且多方面的意义。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把握康德哲学的一些核心要义,再看它们如何与马克思的理论产生关联。康德哲学基石:批判理性与主观性康德哲学最显著的贡献在于他的“批判哲学”。他不是要批判现有的哲学体系,而是要批判“理性”本身,去探究理性的可能性、界限和能力。这是.............
  • 回答
    康德的二律背反,就像是在我们理性最深邃的角落里,一场关于终极真理的永恒拉锯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我们的理性在试图理解那些超越经验的、形而上的问题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的境地,无论你选择哪一方,都能找到看似严密的论证,但两者又都无法被最终证实,甚至相互矛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把这类问题.............
  •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究竟是如何传位给雍亲王胤禛的,这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康熙帝“禅位”或“传位”给雍正,但背后牵涉到的政治斗争、人事布局以及史料解读,都使得这个问题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明了。我们先来看看官方和流传较广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康熙晚年曾有意传位给皇.............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康雍乾盛世,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内有乾隆年间的“十全武功”和盛世的余韵,外有陆上和海上的双重压力,但沙俄作为“新的威胁”,其概念和对中国的影响,与汉朝时期匈奴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但要说“没有人提出,没有人意识到”,那就不准确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我,赵构,一个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遍体鳞伤的现代灵魂,如今被塞进了这个名为“康王”的躯壳里。窗外,是昏黄的灯光,宫殿的廊柱在夜色中扭曲变形,而我的脑海里,却是二十一世纪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睁开眼,一股陌生的熟悉感涌上心头。身旁,一双温柔而担忧的眼睛正静静地注视着我。“官家,您醒了。”是韦贤妃。看着.............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虞初新志》中一个颇具地方色彩和历史深度的典故。闻见卮言篇里“米中用水康中用木查”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李笠(字曰升)的笔下。为了详细解释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1. 字面理解与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米中用水 (mǐ zh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他们代表的智慧类型。要回答康德、黑格尔等唯心哲学大神是否“真的”没有唯物主义者有智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1. 智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单一维度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 逻辑推.............
  • 回答
    康德的保护人奥古斯丁·威廉·策德利茨(August Wilhelm von Zedlitz)是一位在康德晚年对他给予重要支持和关怀的人物,尽管他并非一位像教皇或国王那样具有“保护人”名义的角色,而是更多地扮演着一位慷慨的资助者和真诚的崇拜者。要详细了解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职业、与康德的关系以及他.............
  • 回答
    康德认为的先天知识(A priori knowledge)一定不包含经验的材料。这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关键。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康德关于知识的两个重要区分:1. 先天知识 (A priori Knowledge) vs. 后天知识 (A posteriori Knowledge) 先.............
  • 回答
    康德是否会支持暴力革命,以及他是否会支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康德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来理解。总的来说,康德不太可能支持暴力革命,他更可能反对建立一个旨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 康德对.............
  • 回答
    康德的先验哲学,又称“哥白尼式的革命”,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思想变革,它旨在克服休谟提出的深刻怀疑论,并为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坚实的基础。理解康德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休谟的怀疑论的核心,以及康德的先验哲学所提出的新颖解决方案。休谟的怀疑论:因果关系与归纳法的困境休谟是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
  • 回答
    康德会如何回答“电车难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详细地阐述康德的立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核心伦理学理论,特别是他的义务论(Deontology)和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车难题”的基本设定: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驶过轨道,轨道上有五.............
  • 回答
    康德这句深刻的论断——“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做手段”——并非一时兴起的哲理警句,而是他整个道德哲学体系的基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康德的“义务论”道德观,以及他所强调的“理性”和“尊严”这两个核心概念。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义务与理性与那些认为道德是源于情感、幸福或后果的“目的论”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康德哲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简而言之,按照康德的哲学体系,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确实是我们在“吃现象”,而“物自体”则无法直接触及。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这两个概念。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一个划分伊曼努尔·康德在其最重要.............
  • 回答
    康德对非欧几何的评价,会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分析过程,他不会简单地“接受”或“拒绝”,而是会从他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审视非欧几何在知识论和本体论层面的含义。以下是对康德可能如何评价非欧几何的详细阐述:核心问题:非欧几何是否可能?它是否构成“先验综合判断”?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回答“科学知识(尤其是数.............
  • 回答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深刻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深深影响了西方哲学史的走向。要理解他,我们不能简单地罗列他的观点,而是要看到他如何试图弥合理性与经验、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巨大裂痕,构建一个全新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体系。康德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定和对道德的奠基。他敏锐地观察.............
  • 回答
    康德之后的认识论,绝对不是一片沉寂。事实上,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也引发了后续更加多元和深刻的探讨。说康德之后没有突破,那绝对是低估了哲学史的发展。要说突破,康德之后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对“先验”概念的重新审视和解构,以及对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重新强调。 康德将知识的结构归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