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雍正继承皇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吗?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究竟是如何传位给雍亲王胤禛的,这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康熙帝“禅位”或“传位”给雍正,但背后牵涉到的政治斗争、人事布局以及史料解读,都使得这个问题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明了。

我们先来看看官方和流传较广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康熙晚年曾有意传位给皇二子(即雍正)的哥哥——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有说法称,康熙帝在身体状况日益衰退时,曾召集诸位皇子商议储君人选,但由于皇长子胤褆(曾被封为皇太子,但后因谋害胤禛被废黜)野心勃勃、皇八子胤禩(及其党羽)势力强大且觊觎皇位,康熙帝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的稳定,最终选择了相对稳重、能力出众且能控制局面的胤禛。

更具戏剧性的是,坊间流传着康熙帝曾下旨,由于汉字“尧”与“aio”(或谐音“爱”)相似,故将“传位十四皇子”的诏书误写为“传位于四皇子”。这种说法非常流行,但经不起仔细推敲。首先,诏书是满汉合璧的,即便汉文有误,满文诏书也不会同样出错。其次,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康熙帝在众皇子中进行权衡取舍才是更合理的解释。

那么,康熙帝“本人”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去理解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康熙帝作为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他对于继承人问题的考量是极其谨慎的。康熙朝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他亲眼见证了皇子们为争夺储位而引发的各种政治势力纠葛和权力倾轧。经历过两次废太子(胤礽,后被废原因复杂,既有个人问题也有政治因素)的他,对于储君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康熙帝在位期间对胤禛的态度和胤禛自身的表现:

康熙帝对胤禛的肯定: 尽管雍正本人并不是康熙帝最看重的儿子(比如康熙曾对皇四子胤禛说过“你比皇子额驸要差一些”这样的话),但康熙帝多次委以重任,让胤禛参与政务,参与祭祀等重要活动。例如,胤禛曾奉命管理一部分朝廷事务,并且在康熙晚年多次代表康熙处理政务,尤其是在处理京城的事务方面。康熙帝也曾在一些场合表达对胤禛的赞赏,认为他勤勉、有才干,尤其是在政务处理上表现出相当的能力和稳重。
九子夺嫡的残酷现实: 康熙后期,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可谓手段尽出,互相攻讦。胤禛虽然也参与了政治斗争,但他相对而言不像他的其他兄弟那样激进和高调,反而显得更为隐忍和务实。康熙帝在经历了多次皇子争位事件后,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够稳定局面、不受党派势力过多掣肘的继承人。胤禛在政治斗争中的相对低调,反而可能让康熙帝觉得他更能掌握局面,也更容易被他掌控。
政治布局和利益平衡: 康熙帝晚年,其他有力竞争者如胤褆、胤禩、胤禟等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康熙帝的猜忌或削弱。胤褆被废黜并囚禁;胤禩及其党羽(如胤禟、胤禩的额驸)虽然势力不小,但康熙帝对他们存在戒心。而胤禛,虽然也受到一些兄弟的排挤,但他与当时的重臣,如年羹尧、隆科多(虽然隆科多后来因事被康熙训斥,但他在康熙晚年仍有影响力)等有联系,并且他本人在朝廷中积攒了一定的政治资本。康熙帝可能认为,选择胤禛,既能压制住其他派系,又能获得一部分朝臣的支持,从而达到政治平衡。
康熙帝最后的选择: 康熙帝临终前,病榻上的选择通常会被认为是最直接的旨意。关于康熙帝传位给胤禛的详细经过,史料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康熙帝弥留之际,胤禛确实在康熙身边,并最终接受了皇位。这表明康熙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信任并倾向于将皇位传给胤禛的。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强行说康熙“本人”的意思是“传位给胤禛”,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康熙帝权衡了各个皇子的能力、性格、政治倾向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后,出于维护大清统治稳定和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考量,他最终选择并指定了胤禛作为他的继承人。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政治考量和长远政治目标的决定,而不是仅仅出于父子之情或某一个简单的原因。

因此,与其说康熙帝是“本人愿意”将皇位传给胤禛,不如说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关头,在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对各皇子的长期观察之下,做出了传位于胤禛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他作为一代君主的最后政治遗产,也是他为大清江山所做的最重要安排之一。历史上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储位继承更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朝开国的几代皇帝,老子英雄儿好汉,都是牛逼人物,清朝也是。作为一个8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的老家伙,几经周折,康熙认定四子雍正是唯一解。

我从星座角度扯扯淡:康熙是金牛座,优秀的金牛座帝王、政治家,雍正是射手座。康熙的好大喜功,到了晚年,他也深知朝堂积弊已深,吏治急待整顿。但是这个让帝国延续的脏活累活,爱面子的老人家他是不会干的。他要找个肯为老头背黑锅的人,果断行动力爆表的射手四子是最佳人选。

八阿哥白羊座。康熙开始绝对是喜欢这老八的,因为娃儿单纯、正直、率真。但在持久战中,纯真的白羊必将输给一个字就是干的射手。

八阿哥败在结党上,金牛座的被害妄想症是不亚于天蝎座的,早年活在鳌拜等一帮随时弑君大臣阴影中颤颤巍巍一路走来的康熙看来,结党必将营私,很多人赞美八阿哥,那么八阿哥这臭小子居然在他老爸还喘着气的时候,就敢拉帮结伙,胆子可真够大的。所以大臣越赞美八阿哥,康熙越厌恶八阿哥。这小子没继承王位就被大臣哄得飘飘然,真正继位还不给大臣们玩趴下?怎么堪当大任?

康熙的不安全感还来自于对皇位的习惯,一个老百姓做久了的工作,跳个槽还不适应。更何况是当皇帝这职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to be No.1,无上的权利,没人愿意放弃。所以康熙年纪越大,越担心底下这群不孝子那天弑君登基,八阿哥能被大臣哄得云里雾里,那天心动了把老汉我干掉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康熙会选择一个忠心无杀父企图的儿子。

这就是四爷雍正同志,雍正韬光养晦,平静接受父皇的考验,还学佛念经,和老婆种地。有空,亲们可以去雍和宫转转,不是他还是谁呢? 父子两个都不傻,何况还有那么点小默契呢。

user avatar

首先表明观点,个人认为雍正的继位是符合康熙意愿的,而允禵绝非合法继承人,因为正在写相关论文,所以仅简单的讲两句,稍后补充新的内容:

第一,允禵的性格原因,不懂从权,且易为人所利用,其兄胤祉对其评价,“十四贝子性情直,宜软不宜硬”,可谓中肯。且允禵从得从甘州回京途中,行至三四天后知道皇帝驾崩信息意图折返,后听查克旦等人意见而依然前行。可见毫无定见。及至回京,路上近一个月的时间,仍未想好对策,回京后当场与雍正帝咆哮。请问允禵如此行为,想好后果了么?恃的是和新君是一母同胞,惹祸上身亦丝毫不惧么,那么置亲母和与其关系密切之兄弟于何处?有言允禵当时被年羹尧监视,实际上年羹尧当时在肃州,与允禵并未碰面,更遑论监视之举。所以这一点连持允禵继位说的王钟翰也难以理解,脑补出来一段允禵在进京前被亲兄缚绑,因而一见面控诉亲兄欺负自己的情镜,这自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真实的情况是,允禵一路上都非常自由,雍正帝对他的情况,都是事后通过与之在路上碰面的延信所上的奏折略微知道一些的。

雍正帝原本想加恩于于他,兄友弟恭的,且从定年号,到公布遗诏,都以敦睦为主旨的,熟料允禵一上来就撕破脸,雍正帝亦因而忌恨允禩,认为此举皆是其教唆所致,其上谕云:“当日允禵将近到京,允禩奏云皇上如此加恩,允禵必然悦服,及允禵到京狂悖妄为,允禩又云此我未获先寄书信于中途晓示之也。观此等言语,则二人之相契可知。”事后兄弟之祸,允禵宁无责任乎?想了一个月居然如此,试问他自己能讨到什么好处?若不认可,当初就不该回京,若回京就该接受事实。倘若当时能够妥善处理,徐徐图之,何至于日后写颂圣诗希望皇兄回心转意?

以允禵如此不成熟的行为,康熙帝能放心将大位交托给他么?

有人说允禵早知其父钟意于他,所以才会如此愤怒,此说殊为可笑。360度测评,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评价与领导对其评价,同事对其评价是一致的,极少。且允禵屡次奏请回京,均被驳,甚至连他六十年回京也是自请的,不是康熙帝的意思。后允禵迟迟不蒙俞允回京中,九阿哥对此颇为疑虑有“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的感慨,这已经是康熙六十一年了,可见允禵出征与皇位的联系,一直均是允禩允禟允禵党人脑补的,康熙没有明确的表态。而他们也没少制造这方面的言论,是以传教士和朝鲜人的记载,仅仅代表的是某一种舆论意向,并不代表康熙帝的意愿。

允禵的能力如何,满文奏折上有非常详尽的记载,康熙帝评其逻辑混乱"尔之此论杂且冗",亦是事实吧。且从允禵的奏折亦知其并未参与指挥战事,负责的是后勤,以及保护达赖喇嘛坐床,其功劳并不该夸大。

且到西北后期收受贿赂,强娶有夫之妇,引河水结冰讨美人欢心,风评日下。

康熙帝在令其出兵之际,有“贝子卢宾世代受恩者闲居安逸,此番若不用力在何处效力?安郡王弟华彬授大家业,亦着派出”之语,令十四出兵,分离其党羽,试探的意味,非常明显。允禵的岳父是卢宾旗下佐领,但是其岳父和小舅子却仗着十四的势任意使唤卢宾,至于华彬自不用说了,允禩妻子的娘家人么,岳乐的孙子,玛尔珲的儿子,华圯的弟弟。需要说一句的,康熙帝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允禵应当慎重处事,避免结党之嫌,方能安皇父之心,可是允禵的做法呢?安郡王华圯央求允禩,让他转托十四阿哥将安郡王王府宗札布予以重任,十四俞允并进行举荐。说及此忽有一事不解,宗札布认为允祥年幼无知,何以坚信比其年纪还小的允禵会是皇位继承人?而自允禵出兵之初,与允禟等人往来消息不说,对于允禩允禟等塞与给他的私人,他也一概受之。(当然有人会说了,怎么不说年羹尧呢,须知年羹尧进士出身,是康熙帝在其封亲王时分给他的,其任命也是其自请康熙帝批准的,与结党不是同一概念。)且允禵行事从来不知轻重,不知避忌,比如临近出兵之时,允禟日日去他家,四五鼓方回,当然这种事情也符合允禵等人的一贯作风么,当初康熙防范允禵与允禩来往,所以仅带允禩随扈,而允禵居然“敝帽故衣,坐小车,装作贩卖之人,,私送出口,日则潜踪而随,夜则至阿其那帐房歇宿,密语通宵,踪迹诡异。”有多大的事,亟不可待,需要如此行事,授人以柄啊?说一句愚蠢不为过吧。这样的性格,这样不计后果的处事,怎么能堪当一国之君。

很多人将愚蠢视为光明磊落,将官途的正确做法视为阴险,甚是无语,从古至今,成熟与否都是判定是否具备管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政治上采用恰当合理的手段,绝非阴险狡诈,只有书生意气者才会将其视为康熙帝绝对不会传位给雍正帝的理由。

此外,发往军中效力的,除了宗室子侄,还有一些获罪之人,比如因张明德案而获罪的赖士、楚宗,甚至还有矾书案的太医贺孟頫。雍正继位后,传位诏书未到,贺等人居然认为是允禵继位,思忖自己有功必受重用,是而兴奋异常,请问有什么功呢?

有人以阿布兰撰写碑文书大将军王功德之事,认为十四将有大位,窃以为阿布兰敢书,允禵敢受之,已经是愚蠢之至。阿布兰何许人也,不过妄图悻进的小人,他检举矾书案,是在其伯父苏努的指使下。后来跪拜允禵,也是出于逢迎。雍正继位后阿布兰随即倒戈,传教士说他故意迫害苏努一家。而对于允禩,也是刻意构陷。这种墙头草康熙帝最是讨厌,允禵若是聪明就不该和这种小人牵扯,得势的时候落人口实,失势的时候踩你一脚。这种人也就利用打击政敌而已。说句实在话,矾书案,皇太子不得复立,其余有心向往大位的都是受益者,关于这件事上看看雍正是怎么撇清的,允禵却上赶着往上凑?真是难以理喻。一直觉得雍正情商不够,不过在康熙朝还算克制,但是无论继位前和继位后他的情商都要比允禵强多了。

第二,言之未尽只要不矛盾,即不能否定。

很多人看史料,总是想当然,认为事情的套路必须符合我的逻辑,按照我的设想来,必须这么说方才没有问题,此说十分可笑。试问古人有几个有今人的脑回路?又有哪个正常人说话叙事会把双方或众人皆知的不嫌繁冗一一道来,当这是游戏中的NPC么?这种情况小说中非常常见,比如穿越女对着某阿哥发花痴云,“你母亲是某某之女,哪个旗的,你的外祖父是什么官职,立过什么功,出身高贵,所以如何如何。”请问人家不知道自己亲妈什么出身啊,一句你母亲出身高贵不就完了么,非得这样卖弄,试问正常人谁这么说话。这么举例,大家明白了吧。八人面谕就是这个道理,雍正上谕里屡次提到的都是朕与诸兄弟及隆科多如何如何,这个有矛盾么?后来之所以详尽交代是因为曾静案,也是有针对性的,如果没事的话谈这个会不会又被说成欲盖弥彰?

至于允礼在寝宫外边,胤禛不知道他后来在哪,这中间有矛盾否?

第三,朝鲜使臣以及传教士史料的判别

无论朝鲜史料和传教士资料,都不可全信为信史,需要进行判断,比如当事人是否亲身参与者,比如资料的来源途径等等。不能对我有利,就尽皆全信。朝鲜官方承政院日记,雍正四年还称允禵叛往金陵,“彬曰,域外消息,虽未详知,而即今胡皇,乃胤真也。其十四王胤正,即康熙倚重之臣也。前闻胤正,为胤真所恶,一往金陵,谢绝往来,南、北京成衅,便同水火云。即今事势,未知其如何,而中原事,诚有可虑者。”这样荒谬的言辞可以为信乎?

至于传教士,马国贤雍正元年回国,所以此后很多记载均为杜撰,与同期传教士记载以及官方记载都不符。且这些人是能够亲身接触到一些宫闱秘闻,还是接触到一些皇帝亲信,还是看的邸报,对于信息的来源真实性都有影响。

很多传言允禵是皇位继承人的言论出自与苏努家族相好的传教士口中,那么这些言论来自哪里,来自苏努家族的人,而这个家族和允禵等人关系密切。

而且不止一个传教士写过康熙帝就是传位给胤禛的,也记载当时有御医吧,《耶稣会士书简集》可是大路货呢。这些记载为何绝口不提呢?

那么怎么分辨这些传闻口碑的真伪呢,这需要系统来讨论。关于雍正继位问题的舆论口碑,以及允禵的口碑会专门系统评述的,此处就不详细写了。

马国贤另外一个版本的清廷十三年,还有康熙自己写好遗诏,放在小抽屉中的记载,此即传位于胤禛的遗诏,对此,我觉得并不足采纳。雍正继位之后曾经将康熙宫中很多太监派去守陵,有人谓之灭口,但实际上这些人都存活于世,包括魏珠。主要原因是出于自身的安全,以及保密性考虑,因为防范他们和允禩允禟允禵等人勾结。后来经过观察觉得没有问题,又令他们返回宫中,侍奉雍正帝以及他的儿子弘历、弘昼等。康熙帝未必没有存保密之想,为防范儿子,而不书手谕。

以及,我不会因为有些资料对于雍正有利,就一概引为信史的,这是研究应有的态度。


第四,允禵为贝子,允禟有微末贝子之讥,可见爵位不高,后伊为大将军王仍未实封,参考清代前例,所享待遇降一格为贝勒,而观其待遇确实如此,未有破格之处。若康熙真有意立之,怎会不给实封。允禵前面兄长极多,爵位也高于他,若立其谁肯服之,岂非祸起萧墙?

第五,关于康熙帝的身体状况,起居注实录等记载非常详尽,晚年多病,心悸,怔忡,腿肿,写字手颤等等。康熙六十年五月还有“今朕躬甚弱,心思过劳,易倦善忘”之谕,这是实情吧。康熙帝的身体五十六年的时候就最差,他如果想立允禵,为何在次年将其派出,他快马加鞭也要一个月以上才能返回?况且康熙帝又有相距甚远,难以兼顾之谕,可见他并非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而且朝中凡是提及立太子之事时,康熙帝的反应都非常强烈,表明绝对不会立之,甚至朝中有传闻帝威胁严谕,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党争,这段我稍后会详细写明的,包括十四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征。


第六,关于康熙帝的死因,传教士非常详尽的记载,一是说“康熙帝因'寒颤'而病倒,病因系血液凝结,‘医治无效’。这是符合实情的,因为据亲身经历其事的传教士详细记载说,先是康熙帝在海子的时候吹了风受了凉感到身体不舒服,(当时天气突然变冷)而阴历十一月初六,下了一天的雪,第二天康熙帝回畅春园,心情不好,迎着北风步行大发脾气,回去后便不能动弹,但是他严防消息外传,只说病的不重,原因是十一月十五日将出现月食。同时有通知一些在北京的欧洲人,自己说是患了风寒,有些外科医生随时待命,但是有些人没有用上,有3个人在康熙帝病危时进宫,但是已经无用了。当时康熙帝身边不但有太监御医还有传教士,阴谋论大行其道可乎?而且传教士明确记载是当着其他王子的面说指定继承人选的。况且前面说过了,允禵从得知消息到回京至少一个月以上,康熙帝怎会传位给他?

发现要写的好多啊,先这样吧。

补充一下,关于雍正矫诏的说法:

根据李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月十七日的记载,

远接使金演,迎勑而归,以闻于译舌者,言于户曹判书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像,必封为太子。’仍以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戒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与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其夜以肩舆载尸,还京城,新皇哭随后,城中一时雷哭,如丧考妣。十三日丧出,十五日发丧,十九日即位,其间日字虽多,此非秘丧也,新皇累次让位,以致迁就。即位后处事得当,人心大定。遗诏二十七日除服,而新皇以太短,不忍遵教。康熙后宫德妃,以新皇之所生母,尚今生存。十四王,拥重兵西征,素有威名者,而新皇之同母弟也。新皇即位后,即命召还,必无跋扈之虑云云。”台佐略举梗槪,陈达于今日筵中曰:“此言虽不可尽信,而康熙之临终处事,则可谓善矣。斯言岂其然乎?彼以夷狄之君,又不豫定国本,其诸子之觊觎争立,其势十八九矣。又以其非秘丧,人心大定等语推之,适足以弥增疑惑也。”

可知当时舆论倾向之变化,篡位说乃是因允禵咆哮方有的,制造这种舆论的是何人,不言而喻。(待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