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雍正最宠爱的妃子是年妃吗?

回答
提起雍正皇帝的后宫,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年妃。她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年羹尧,她本人也是雍正帝登基后最早册封的妃子之一,地位显赫。那么,雍正最宠爱的妃子真的是年妃吗?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年妃身上有哪些“宠爱”的证据。

首先,册封的速度和位分是绕不开的。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刚登基不久,就在五月册封了年氏为“贵妃”。在清朝,贵妃可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考虑到雍正皇帝继位之初,皇后乌拉那拉氏已经去世,而他直到雍正三年才册立新的皇后(熹贵妃钮祜禄氏),这说明在那个时期,年氏贵妃实际上的地位已经相当尊崇。

其次,雍正的格外开恩也体现在年妃的封号上。我们知道,清朝对于妃嫔的封号通常会随着她们的晋升而改变。而年氏在雍正三年(1725年)被册封为皇贵妃,这是后宫中除了皇后之外最高的位分了。能够获得皇贵妃这样至高的荣誉,无疑是对她恩宠的一种证明。而且,她能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从贵妃晋升为皇贵妃,这速度在后宫中是相当惊人的。

再者,雍正对年妃病逝的悲痛也常常被用来佐证她受宠。史书记载,年妃在雍正三年(1725年)病逝,年仅二十九岁。在她病重期间,雍正皇帝曾多次前往探视,甚至在她的死后,追谥为“皇贵妃”,并且为她举行了极其隆重、规格堪比皇后的葬礼,仅仅是丧仪花费就相当可观。雍正还亲自撰写了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哀思。这无疑是在向外界展示他对年妃的重视和不舍。

更重要的是,年妃的娘家背景也不能忽视。她的父亲是内务府员外郎年遐龄,而她的哥哥则是战功赫赫、权倾朝野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一个显赫的娘家对后宫嫔妃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年羹尧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为年氏在后宫的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支持。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倚重,自然也会体现在对年妃的态度上。

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待这些“证据”,并不能完全断定年妃就是雍正“最宠爱”的妃子。这里面夹杂着许多复杂的因素:

第一,政治考量与恩宠叠加。年妃的得宠,很难说完全是出于雍正个人的纯粹情感。年羹尧在雍正初年是雍正巩固皇权的关键人物,他战功卓著,镇住了西北的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对年妃的优待,很可能也是为了笼络和安抚年羹尧,将政治上的倚重延伸到后宫。等到年羹尧失势并最终被赐死后,年妃的境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她于雍正三年病逝,而年羹尧的倒台则是在雍正三年七月,两者时间点非常接近,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中的关联。如果说雍正真如传说中那般“爱”年妃爱到骨子里,为何在年羹尧倒台后,年妃的命运似乎也如履薄冰,甚至在她去世前不久,她的哥哥已经开始走向末路?

第二,“宠爱”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宠爱”指的是公开的地位提升、隆重的葬礼以及对外的表示,那么年妃无疑是备受恩宠的。但如果“宠爱”更侧重于雍正皇帝私下里有多么珍视她、感情有多么深厚,那就很难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雍正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理智、甚至有些冷峻的君主,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受到政治、权谋的考量。我们看到的很多史料,往往是经过记录和解读的,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第三,其他妃嫔的可能性。雍正皇帝后宫中还有其他几位重要的妃嫔,比如熹贵妃钮祜禄氏(后来的圣母皇太后),她为雍正育有四子一女,其中三子乾隆皇帝就是她所生。乾隆皇帝的顺利继位,也离不开他母亲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雍正皇帝的晚年,熹贵妃的地位是稳固且尊贵的。此外,还有敬懿皇贵妃、齐妃等等,她们也都各有自己的经历和地位。我们很难将“最宠爱”这个称号轻易地给任何一个人下定论。或许雍正对不同的妃嫔,有不同程度的欣赏和倚重,但要说唯一的“最宠爱”,则过于绝对。

总而言之,年妃确实是雍正皇帝后宫中一位地位显赫、备受礼遇的妃子。她的高位分、盛大的葬礼以及雍正皇帝的公开表示,都足以证明她受到了极大的恩宠。然而,要将她定义为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则需要我们更审慎地去考量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宠爱”的真正含义。我们不能排除政治考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不能完全排除雍正皇帝对其他妃嫔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说,年妃是雍正皇帝早期非常看重并且极度优待的妃子,她的地位和尊荣在后宫中是数一数二的。但说她是唯一的“最宠爱”,可能就有些失之偏颇了。雍正皇帝的内心世界,毕竟是深不可测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妃不但是最宠爱,而且挺真爱的,一直不理解那些一边标榜自己真爱某女一边和其他张三李四生一大堆孩子的,连身体忠诚都做不到,谈真爱?

还有些人不但在真爱怀孕时和张三李四妾生孩子,张三李四妾本人及其的孩子待遇还很高,张三李四不但有地位和“真爱”同时平起平坐的,甚至张三李四的女儿还封到固伦公主,这样都能是真爱,那现代老公生私生子,只要他对老婆说老婆才是他真爱,老婆就真是真爱了?

毕竟现代还占一个还一夫一妻的嘛。你在古代连一夫一妻的虚名都没有,“真爱”在时男方还和不同的高地位妃子生一堆孩子,谈真爱?

还有一边号称某女真爱,一边宠妾如云,这都是真爱?

你信吗?我不信。

真爱什么时候卑微成这样了?

女孩子啊,不要看男孩作秀怎么样,要看男孩为你是否愿意放弃自己本能。这放之古今皆准,谢谢。

还有人又在扯雍正爱江山了,我就问哪个明君不爱江山吧?爱江山和爱老婆互斥吗?马云爱事业就不爱老婆了是吧?

雍正是出名的工作狂皇帝,在他最信任、为王朝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死的兄弟臣子怡亲王在王府去世当日,《起居注》上显示他都在紫禁城照常办公接见大臣。而后宫林黛玉年妃去世前那些天,起居注上大片的空白,雍正当时脱离大部队呆在年妃养病的圆明园,著名工作狂难得的厌工了。

难道要为了女人抛弃江山才能谈真爱?那武则天杨贵妃都不能满足她要求了,毕竟高宗为了李唐江山想过要废武则天、李隆基为了江山和自己只能舍弃杨贵妃。那大概就周幽王满足她要求吧,然,周幽王的真爱又有什么可吹嘘可优越感的?

————

别跟我说什么古代人思维怎么怎么样的,古代又不是各个男的都喜欢和不同的女人生一堆孩子,他们只是比较少数而已,少数才显得珍贵嘛。对于那群大多数人,咱也不用苛责,他只是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放弃花丛放弃自己时时刻刻传递自己基因的本能而已。你可以说那个女人最爱,最偏爱,但真爱?算了。

—————-

果然不出所料,某些人还是来了。哈哈哈。真努力!

也不知道年妃这个后宫林妹妹是怎么得罪到现代某些人了,她们连年妃生封皇贵妃都不承认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年妃的皇贵妃是《起居注》、《清会典》、《清史稿》、《清实录》多重史料交叉印证的,恨年妃恨到不承认史料,甚至嫁接编造史料,这么欺负我们知乎网友好吗?

清朝后妃册封礼又要受礼有要回礼,是很累人的,至少都得准备一个来月,年妃因为没等到册封礼就去世了,雍正还专门给她设立了之前只有皇后和太后去世才有的敦肃皇贵妃册谥礼,告祭太庙奉先殿,也相当于不仅明着要让她的皇贵妃作实,要把册封她皇贵妃的事情告诉列祖列宗。

有些人连年妃作为妃子,在清朝第一个享用帝后才有的,包括但不限于告祭太庙奉先殿的正式册谥礼,和普通妃子册封的告太庙奉先殿程序完全就是两回事都搞不清,还来知乎干什么呢?躲进你们的微博小楼洗脑小学生成一统多好,不然来这里就是反复被扎心的份儿^_^

还有人喜欢用怡亲王之母的“皇贵妃”来踩年妃的皇贵妃,那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了。

怡亲王之母的追封皇贵妃,非但没有雍正给年妃专门设立的皇贵妃册谥礼,祭祀待遇远逊于年妃,介于贵妃和妃之间。而且她的灵柩被雍正特意空着景陵地宫东垂首,塞去了位置最卑的西垂首。对于敬敏皇贵妃身后待遇遭遇的多处敷衍和“名不符实”,清陵专家徐广源有专门论述:

由此可知至少三点:

  1. 敬敏皇贵妃无谕旨诏封,而敦肃皇贵妃有《起居注》《实录》等满汉文谕旨交叉印证的诏封。
  2. 敬敏皇贵妃无册谥礼,只有雍正尊封先帝其他妃嫔皆有的例行告祭太庙奉先殿仪式。
  3. 敬敏皇贵妃的“敬敏”二字何时而来都无从考究,而年妃皇贵妃单单定谥“敦肃”之后的册谥礼,时间地点每个步骤,都有于官书的明载。
  4. 敬敏皇贵妃因为不是皇帝本意葬入帝陵,其入葬帝陵因名不正言不顺,于官书《会典》《实录》皆无记载,祭祀待遇达不到皇贵妃水平。以帝王本意葬入帝陵的敦肃皇贵妃,其与帝后同日葬入帝陵的仪式,有多处官书明载,朝廷上下并无隐晦之意,其身后祭祀待遇远高于敬敏皇贵妃,也高于其他葬于妃园寝的皇贵妃。

一直被康熙停在宝城里的敬敏皇贵妃,更像是雍正手上的一个工具人。大概元年雍正已经有了和年妃同葬之意,而清朝嫡庶分明,此前只有帝后才可以同葬,而国君轻易不可废后。他这样做,大是有为身为妃妾的和年妃同葬铺路之意,而又可以以此拉拢兄弟臣子。至于他对于敬敏身后祭祀待遇的忽视和敷衍,也可以解释了,因为只要敬敏加封皇贵妃葬入帝陵的事实达成,她实质性待遇的提高多少并不是他关心的。

甚至乾隆在多年之后还称呼年妃为大行皇贵妃,“大行”,应该是专属刚去世的皇帝皇后和太后的称呼。

年妃的皇贵妃丧礼是后世皇贵妃丧礼的范本,不承认年妃是皇贵妃,那后世的皇贵妃都不是皇贵妃了。

有些人为了黑年妃,连带雍正也要一起黑,朝鲜人因为奉明朝为正朔,惯长黑清朝皇帝,编造有关清朝皇帝的莫须有丑闻多了去了。雍正老了腿脚不好动不了就因为好色?那扫射面太广了,那全世界腿脚不好的老人都要哭了。

有点常识对大家都好。

不说我还忘了,朝鲜人是有猜测过雍正要立福慧,不过福慧从小的特殊待遇不用我多说了吧。从他一岁的时候就开始配谙达了,传教士说雍正到哪里都带着小皇子。雍正五年七月赏赐西瓜灯,皇子中只有福惠得到了两对,且排名在一众叔王之前,仅次于怡亲王和果亲王。雍正六年,《古今图书集成》编纂完毕,福惠得到了更为珍贵的棉纸版,而弘历和弘昼则只得到了竹纸版。他的特殊,是不同史料源交叉印证了当时立储传闻的。

拿福慧和怡亲王比就是真的哈哈哈了,语文要重修的程度吧。雍正对大臣说的是他对福慧是父子“私情”,怡亲王死了是“国家公事”,也就是他的工作范畴,需要对十三的死多表彰。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有骨结核的怡亲王因为徒步翻山越岭一天一餐给雍正找墓,才病情迅速加重去世的,福慧去世前给雍正干苦力活了还是咋的?总经理去世和董事长儿子去世,对公司人员来说是一回事吗?

即使如此,八岁去世的福慧一样有亲王丧礼,而且他的丧礼还成为《清会典》里后世亲王丧礼的典范。

八岁的福慧享有身后亲王待遇的时候,比他大十岁且早已结婚成年的弘历和弘昼,当时连贝子都不是。

清宫一贯不重视早夭皇子女,比如孝懿仁皇后的女儿生下来没多久就去世了,被康熙嘱咐草草烧了埋葬,不封不树,勿殓勿埋。

孝敬皇后同样八岁早夭的孩子,是雍正嫡长子,雍正即位后连丧礼都没办,遑论福慧享受到的亲王待遇了。去世几十年,园寝他父亲也没有给他修,还是和被革去宗籍的弘时埋在一起,等到乾隆即位,才被改葬的

我们知道,康熙仁孝皇后和乾隆孝贤皇后的嫡子皆有封太子,可知在清朝嫡子的身份是至为贵重的。

但雍正这边却是嫡不如庶。不知道当时还健在,被雍正盖章“夙兴恭事”“矜勤”伺候了两代婆婆三十年的孝敬皇后是什么感想?

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孝敬皇后的粉丝不敢拿雍正皇后和康熙乾隆朝代的皇后比,倒是长年累月年妃当作假想敌,而且特别喜欢拿年妃的孩子和其他朝代的皇后的嫡子比,这是自己承认孝敬不配做皇后,年妃才是雍正朝的无冕之后了吗?哈哈~^_^

也正因为清宫不重视早夭皇子这个习俗,海兰珠唯一的儿子早夭也没有名字,没有追封,没有园寝记载,但他好歹丧礼享受到了特殊待遇。而孝敬皇后贵为清朝入关各项礼仪完备后的第一个元后,唯一嫡长子八岁早夭,竟然没有任何身后待遇,还和被雍正厌恶的弘时埋在黄花山,真是匪夷所思啊!

乾隆追封福慧为亲王时,说了原因是因为他“素为皇考所钟爱”,而追封孝敬皇后的唯一嫡长子为亲王时,只提及因为他是嫡母所生。可见,连乾隆都觉得雍正对自己的本该身份贵重的嫡长子,缺乏该有的抬举和感情。(乾隆还说孝敬皇后家“例应”封世袭罔替一等公,雍正没给,所以他“即位念及”给嫡母家补上了,汗)

And 还有人连清朝道光以前皇女要到出嫁年龄才有册封公主都不知道?我真是笑了。雍正是追封了齐妃女儿为公主,但这个女儿去世时二十一岁,早就出嫁好几年了,还是雍正唯一长成的公主。年妃的女儿只活了两岁。

用21岁出嫁多年去世得到追封的姐姐,欺负年妃两岁早夭的儿子女儿,用22岁才封亲王的两个哥哥,欺负八岁早夭,但在雍正诸子里已首获亲王待遇的小娃娃福慧,良心不会痛吗?

年妃在雍正元年七个月小产生下的孩子福沛,雍正都正式取名字记入宗牒。现代也没几个父亲给流产生下的孩子取名字上户口吧。大概这个爸爸是真的很盼望这个孩子的出生,而且在老婆怀孕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孩子名字吧。

正因为雍正和年妃早夭儿子是他亲口承认的“私情”,这种他认定了不掺杂利益交换的感情,才更让人动容,不是吗?

user avatar

爱啊。真爱。答题之前特意看了看。是历史领域,不是电视剧领域吧。

雍正后院从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十多年间,只有她一个在生孩子,这个放眼整个清朝也难找第二个。

她也是雍正唯一正式册封的贵妃,多年以后熹妃的所谓贵妃,是因为雍正病重给自己冲喜集体升的,同时晋升的还有裕妃。熹妃的贵妃不但没有诏封、金册、雍正都没给她办册封礼,就这点还不如谦嫔。

千万,别被《甄嬛传》误导了,甄嬛传本身是架空小说,因为要拍剧,才强行架到清朝的。

年妃也是雍正唯一亲封的皇贵妃,她也是清朝第一个汉族出身的贵妃,皇贵妃。在这之前清朝的皇贵妃,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董鄂妃,另一个是康熙的表妹,而康熙表妹的皇贵妃是在皇后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封的后宫之首。

年妃所出的福慧,“素为皇考所钟爱”。根据清宫档案,福慧才一岁爹就给他配谙达了(清宫惯例皇子六岁才要配谙达),六岁的时候雍正就给他安排属人,他应该是清朝获得属人年纪最小的皇子吧。

福慧八岁去世后是亲王礼下葬,清宫惯例向来不重视早夭皇子,而他的隆重丧礼却成为清朝《会典》上亲王丧礼的范例。甚至后面乾隆给自己太子办丧礼,也部分参考了福慧。

年羹尧犯的罪包括谋逆,足够年家诛九族,甚至年妃父亲都被牵扯进年羹尧谋反案了,年妃退休二十多年的老父亲年遐龄,在雍正二年封的一等公(当时非宗室的最高封爵)还拿着到去世,连雍正二年封的三公太傅都一起还原职了。

年妃退休老干部父亲在雍朝最后的职爵:一等公太傅。位列三公,在当时人形容的就是“贵极”,清朝从龙入关的功臣范文程洪承畴也就拿到太傅。这比当时皇后父亲去世时的内大臣地位更是都高多了。

试想谁有个谋反的儿子,康熙时期就退休二十多年,还在八十多岁去世拿到一等公太傅的?雍正不是看在年妃的感情份上,又是为了什么?

年妃那个被雍正盖章不会做官的“糊涂”“傻公子”大哥年希尧就更神奇了,从雍正四年开始同时担任管全国超过一半榷税的税官、内务府总管,雍正十二年加高级言官从一品左都御史。

按意大利学者的话说,年希尧当时拿的都是“油水最多的肥差”,雍正还让年妃大哥当监督百官的左都御史,相当于自己监督自己。这还都是年羹尧犯事后。

雍正可以说拿自己内务府的私房收入养了这个“公子哥儿”大舅子一辈子。这位大舅子,在雍正五年被同僚参了他有一千多个仆从,或许涉及贪墨,雍正知晓了,却没做什么处罚。

放现代,也没几个姑爷在老婆去世之后,还养糊涂大舅子一辈子吧?

另外,年羹尧雍正三年八月官爵已经被撸成白身了,雍正却硬是到十二月年妃去世一个月后才正式给年羹尧定罪,在这之间,还加封病重的罪臣之妹皇贵妃之尊。

还有其他一些七七八八的:

年妃也是入关之后清朝第一个和皇后一样接受命妇公主行礼的贵妃。她的朝冠和皇后朝冠制式居然是一摸一样的,用金只差三两。

年妃在泰陵神龛的陪葬记载里一大堆帝后才能使用的明黄物件,数量比帝后还多,估计一部分都是生前所用了。

雍正朝只封了三个活着的一等公,年家占了两个,生母德妃家一个。

年妃身体本来就不好,雍正三年,年妃病重了,皇帝甚至免去她参加皇后被推迟三年的册立庆贺礼。康熙朝元后册立,命妇和大臣庆贺礼都在同一天,而且还有外藩使臣庆贺,而雍正不但推迟皇后的大臣庆贺礼到雍州三年,还减免了外藩对皇后的庆贺,自己却在元年就享受了大臣庆贺礼。

有一些现代人,不知道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看多了,非要拿年妃当假想敌,一定要强行认定她不得宠,就很奇怪了。

因为她们不喜欢年妃,所以年妃就不能是雍正真爱,甚至不得宠?把年妃踩黑了雍正就会爱她们吗?

另外,清史泰斗冯尔康说了,年妃“专房之宠”,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说了“宠妃”,日本中国史泰斗宫崎市定也说了“宠妃”。请这些人睁开眼看世界,这不是小说里的穿越时空,不是饭圈战场。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请摒弃唯心主义,尊重客观历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雍正皇帝的后宫,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年妃。她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年羹尧,她本人也是雍正帝登基后最早册封的妃子之一,地位显赫。那么,雍正最宠爱的妃子真的是年妃吗?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年妃身上有哪些“宠爱”的证据。首先,册封的速度和位分是绕不开的。雍正元.............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八阿哥胤禩(以下简称八爷)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聪明、有才华、善于笼络人心,但最终却没能登上皇位,反而一步步走向衰败。要说八爷最失败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政治策略上的短视与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核心理念: 八爷的政治.............
  • 回答
    雍正和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皇帝,都以勤政、改革和开疆拓土而闻名。要判断谁“最厉害”,不能简单地从一个方面来衡量,而是要结合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来综合评价。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雍正和乾隆的“厉害”之处: 一、 统治理念与政治改革:雍正:铁腕改革家,巩固皇权,整.............
  • 回答
    雍正皇帝登基后,确实对他的两位兄弟,即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羞辱,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强令他们改名,将“胤禩”改为“阿其那”,将“胤禟”改为“塞斯黑”。这两个名字的含义非常侮辱,充斥着满族语中的贬低和侮辱之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名字的含义以及雍正此举的背景和目的:一、 阿其那 (.............
  • 回答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相比于传统的公开立太子制度,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优越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重大而深刻的转变,涉及皇权稳定、政治运作、王朝兴衰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两个制度的优劣对比,并推演秘密立储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可能.............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雍正皇帝对曾静的处理和乾隆皇帝对曾静的处理,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两位皇帝不同的政治考量和统治策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曾静的事件本身,以及雍正和乾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性格。一、 曾静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曾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在河南授徒讲学。他因为对清朝统治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式历史问题,涉及到两位具有截然不同性格和执政风格的皇帝,以及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如果将雍正帝(胤禛)和崇祯帝(朱由检)对调身份,明朝是否还会灭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雍正帝和崇祯帝各自的时代背景、执政风格和主要功过: 雍正帝 (清.............
  • 回答
    雍正皇帝一年只休息三天,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他勤政的标志性标签。然而,若要深究其“真实性”,我们可能需要区分一下“传说”和“史实”之间的界限,以及理解当时帝王生活与现代人概念的巨大差异。传说与夸张的成分:首先要承认,雍正帝确实以勤奋著称,在位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事必躬.............
  • 回答
    《雍正行乐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服,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考量,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雍正行乐图》的性质。这并非皇帝的官方肖像,而是他日常生活中闲适、放松状态的描绘。这类画像的创作,往往带有更强的个人化和情感表达的色彩。皇帝在非正.............
  • 回答
    雍正皇帝选择乾隆继位,这桩决定在清朝皇室继承史上,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充满故事的事件。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雍正皇帝深思熟虑、细致培养,以及一系列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雍正为何最终将大位传给了乾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乾隆的先天优势:皇子中的佼佼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在雍.............
  • 回答
    雍正处置年羹尧,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把时间拨回到康熙末年,再往前点,看看雍正和年羹尧他们俩的关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首先,年羹尧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尤其是在西北用兵的时候,那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雍正.............
  •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究竟是如何传位给雍亲王胤禛的,这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康熙帝“禅位”或“传位”给雍正,但背后牵涉到的政治斗争、人事布局以及史料解读,都使得这个问题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明了。我们先来看看官方和流传较广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康熙晚年曾有意传位给皇.............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涉及到了清朝皇室命名的一些规矩和历史背景。简单来说,雍正给儿子们改名字(从“胤”改为“允”)与咸丰的兄弟不改名(依旧是“奕”)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发生时间也相隔甚远的事情,不能直接类比。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一、 雍正时期:为什么要给儿子改“胤”为“允”?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其形象在后世的传播中,尤其是民间传说和一些历史笔记里,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抹黑。这种抹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既有他自身治政风格的特点,也有政治斗争的残留,更有民间叙事与小说演义的推波助澜。要说雍正为何被“严重抹黑”,咱们得从几个主.............
  • 回答
    关于雍正是否爱年妃,这从来都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最让人着迷的谜团之一。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交织,其中包含了帝王的权谋、政治的考量,以及,或许还有一份真挚的情意。要探讨雍正对年妃的爱,我们得先从年羹尧说起。年羹尧,字双城,是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一位举足轻重.............
  • 回答
    雍正王朝里,上书房大臣面见皇上时的自称确实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更折射出官场文化、君臣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氛围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变化,是臣子在表达对皇上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的同时,也试图在特定场合下,为自己争取一些灵活性或侧面表达一些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说雍正“被吹上天”是因为《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绝非全部真相。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是重要推手,但雍正本人的历史功绩和后世解读的演变,才是其“被吹上天”的根本原因。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雍正王朝》这部剧的魔力。这部剧是2001年的作品,由唐国.............
  •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