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雍正一年才休三天,每天睡4小时,是真实历史吗?

回答
雍正皇帝一年只休息三天,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他勤政的标志性标签。然而,若要深究其“真实性”,我们可能需要区分一下“传说”和“史实”之间的界限,以及理解当时帝王生活与现代人概念的巨大差异。

传说与夸张的成分:

首先要承认,雍正帝确实以勤奋著称,在位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事必躬亲,留下了大量的奏折批阅记录。关于他“一年只休息三天,每天睡四小时”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将他这种极致的勤政形象进行符号化和极致化的描述,带有明显的夸张和文学色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史书的记录方式: 古代史书,尤其是帝王起居的记录,往往侧重于重要的政治活动和决策过程,对于日常的休息时间可能不会细致到分钟。即使有一些记录,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非精确到小时。
文人墨客的渲染: 围绕帝王的各种传说和故事,常常由文人墨客在创作中加以渲染,以凸显帝王的威仪、能力或某些特质。这种描述有助于塑造一个鲜活、令人印象深刻的君主形象。
“劳模”的标签: 到了清朝后期,尤其是雍正的孙子乾隆时期,对于雍正勤政的赞誉已经达到很高。后世在回顾和评价雍正时,自然会强调他勤奋的特点,而“一年只休三天,日睡四小时”这样的说法,无疑是最能体现其“拼命三郎”形象的极致描述。

史实中的雍正皇帝:

那么,真实的雍正皇帝,其作息和休息情况究竟如何呢?

勤政是事实,但非“极端”: 雍正帝确实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他每天凌晨就起床,开始处理政务,批阅奏折。奏折是雍正皇帝与臣子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亲自批阅并写下朱批,常常长篇累牍,字迹也十分工整。他甚至亲自审阅了大量的陈年旧案和基层案件,展现了其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他取消了明朝以来的“票拟”制度,自己直接掌握大权,可见其对权力和政务的掌控欲和投入程度。
作息时间概览: 雍正皇帝的作息,根据一些零散的史料和推断,大致是:
凌晨起身: 通常在卯时(大约早上57点)就起床开始工作。
早朝: 上午会有早朝,与大臣们议事。
午间: 午间可能会有短暂的休息,但很难说是悠闲的。更多的是继续处理奏折或会见大臣。
晚间: 晚间同样是处理政务的高峰期,直到深夜。
睡眠时间: 每天睡眠时间可能确实不多,但说“睡4小时”并精确到如此程度,可能难以找到直接的史料佐证。我们可以推断他睡眠时间可能在46小时之间,甚至更少。但人体的生理需求,即使是古代皇帝,也不可能长期以如此极端的睡眠时间来维持高效运转。
休息日的情况: 关于“一年只休三天”,这更是值得商榷的说法。古代帝王即使再勤政,也需要一些象征性的休息日,例如一些重要的节庆日,虽然他们可能未必会完全放下政务,但至少会有一定的仪式性放松。而且,帝王的生活也需要一些例行的祭祀、朝会等活动,这些也构成了他日程的一部分,并非完全是“工作”。
节日: 像新年、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等,都会有一些例行的庆典和仪式,皇帝需要参与,这本身也算是一种不同于日常批阅奏折的“活动”。
祭祀: 祭祀天地、宗庙等是帝王的职责,这些也占用了他一部分时间,并不能算是纯粹的休息。
疾病与身体状况: 即使是雍正,也无法避免生病。史书中会有关于皇帝生病需要暂停处理政务的记载,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并非一年365天都在以同样的状态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说?

这种极端的说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很可能是因为:

1. 与他改革的力度和影响相呼应: 雍正的改革触及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秘密立储、改革八旗制度等,这些改革的推行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不懈的努力。他的勤政恰好能够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2. 为了衬托其“励精图治”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政是帝王重要的美德。将雍正的勤政描绘得如此极致,能够极大地提升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典范。
3. 与他对臣子的要求一致: 雍正对臣子也要求极高,他自己以身作则,自然也希望臣子能够像他一样勤勉。这种高要求也可能被放大到对自身“一年只休三天”的描述中。

结论:

总而言之,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他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睡眠时间也可能不多。然而,“一年只休三天,每天睡4小时”这样的具体数字,更倾向于是一种后世对他的勤政形象的极致化和符号化描述,而非精确的史实记录。 我们可以说他 “日夜操劳,少有休息”,但他具体到“一年只休三天”和“睡4小时”,则更像是传说和夸张的成分居多,是人们为了塑造和强调他“勤政”这一特质而进行的一种文学性表达。 重要的是理解他勤勉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对国家事务的极度投入,而不是纠结于那些可能被夸大的具体数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是真的,但是,国人理解的有问题。

有人说这反映了雍正的勤政。

这其实并没有反应出来雍正有多勤政,而只反应出来一个问题:他把皇权集中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几乎达到了人类生理的极限。

朱元璋这老东西废除了丞相,明朝就设立了内阁学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奏章这哥几个在文渊阁处理,然后皇帝看一遍,觉得还行,就盖章生效。不行的就发回去重新讨论。当然皇帝也可以直接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用红笔在奏折后面写出来。这就是批红。现在有些公司的小老板还是这样,在文件后面用红笔写个阅字,然后画个红圈。

个别皇帝忙,忙活宫女,忙活打猎,忙活做木匠活,没时间管这些破事怎么办呢?就用太监盖章披红,这就是明代权阉产生的原因。

清代初年延续了这个制度。只不过,清代绝对不许太监干涉政务,一切都用皇帝来。

但是皇帝也未必每道奏章都要批红,完全可以做盖章的机器。或者在重要奏折后面简单写几句。康熙晚年就这样。

而雍正不是这样。他当了十三年皇帝,据说他的朱批总字数达到一千万。这是什么概念呢?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字数不到120万。

这说明他几乎每个奏折都要亲自看,而且他对于绝大多数奏折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朱批多达上千字

这叫啥?这就叫不放心。那些军机大臣的方案一定有什么问题吗?未必,只不过他老人家对于任何人都不放心而已。

而且雍正还嫌弃不过瘾,他创立了秘折制度。所谓密折的意思,就是折子直接给皇帝,不需要经过,也不能经过军机大臣。必须皇帝亲自拆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大臣们搞出来一个小团体对付他。

这样,雍正就又为自己增加了负担,有些连夜送进来的密折,军机大臣想为他代劳都不行,必须他半夜自己从被窝里爬起来亲自看,因为那里面都是秘密。。。

所以雍正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是非常正常的。谁让他对谁都不放心呢,,,,

雍正并不是一个工作狂,其实他也会生活,比如他修了圆明园,故宫里还有一堆他的行乐图。如果你真的去河北易县看过他的泰陵,你会发现在泰陵的东边有一个妃子的陵园,那里面每个坟包下面都埋着一个伺候过雍正的女人。有些人说雍正不好色。。。。

跟他爹和他儿子比起来,肯定是差了点。但是你看看他妃子的陵园,数数里面坟包的数量。。。保守估计一个班。

你看,他天天对大臣不放心,没事儿还得溜达溜达圆明园,业余时间为了我大清子嗣的延续还得忙活忙活女人,最后还要炼丹。他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真的太正常了。


我没想到我胡写的这篇东西居然能有一百多个赞。那我就给大家送份小礼物吧。

下图为河北省易县泰陵(雍正的坟头)附属的泰妃寝园。院子里那些原点都是坟包,每个坟包下面都是一个女人。坟包的大小代表着这些女人生前的名分。

注意,这里并不包括独立建陵的甄嬛,还有在雍正地宫里给他陪葬的第一任皇后和年妃。而且能进这个院子的,都是有头衔的,一般般的睡过一觉,没啥成果,没有封号的,估计进不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雍正皇帝一年只休息三天,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他勤政的标志性标签。然而,若要深究其“真实性”,我们可能需要区分一下“传说”和“史实”之间的界限,以及理解当时帝王生活与现代人概念的巨大差异。传说与夸张的成分:首先要承认,雍正帝确实以勤奋著称,在位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事必躬.............
  • 回答
    谈论雍正皇帝颁布《大义觉迷录》,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也极具争议的事件。要理解它,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雍正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政治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雍正为什么会在他当政初期,就搞出这么一本洋洋洒洒的大部头来。雍正继位,不是像他父亲康熙那样顺风顺水。康熙晚年,皇子们为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皇位继承的核心,也暴露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潜规则”。简单地说,胡亥和雍正之所以能“伪造”诏书上位,并非因为他们伪造诏书本身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当时存在一系列错综复杂、有利于他们的政治条件和实力基础。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伪造诏书”这个事儿,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不是谁想玩就能.............
  • 回答
    雍正皇帝和他的弟弟允禵,这对同胞兄弟,他们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与常理不太符。明明是一母同胞,按说骨肉至亲,即便说不上亲密无间,至少也应该有几分天然的亲近。然而,史料中呈现出的,却是一段颇为疏远、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隔阂的兄弟情。反观雍正与另一位弟弟胤祥,他们的关系则显得格外融洽,甚至可以说是生死.............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绝非仅仅依靠一腔父爱或者一时的偏好,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康熙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布局,将他认为最适合继承大统的四阿哥胤禛推上了皇位。要详细说明康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严.............
  • 回答
    袁腾飞老师的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听他的历史讲座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他个人的一些特点、历史观以及他作为“网红”老师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袁腾飞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针对明清两代,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善于用通俗.............
  • 回答
    雍正帝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简称“一体当差纳粮”)之所以在当时能取得一定成效,而其他王朝难以复制,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雍正帝个人的政治魄力、独特的历史机遇以及他所构建的集权体制为关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到底是个什么事儿。简单来说,就.............
  • 回答
    雍正皇帝登基后,确实对他的两位兄弟,即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羞辱,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强令他们改名,将“胤禩”改为“阿其那”,将“胤禟”改为“塞斯黑”。这两个名字的含义非常侮辱,充斥着满族语中的贬低和侮辱之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名字的含义以及雍正此举的背景和目的:一、 阿其那 (.............
  • 回答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相比于传统的公开立太子制度,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优越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重大而深刻的转变,涉及皇权稳定、政治运作、王朝兴衰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两个制度的优劣对比,并推演秘密立储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可能.............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八阿哥胤禩(以下简称八爷)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聪明、有才华、善于笼络人心,但最终却没能登上皇位,反而一步步走向衰败。要说八爷最失败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政治策略上的短视与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核心理念: 八爷的政治.............
  • 回答
    雍正和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皇帝,都以勤政、改革和开疆拓土而闻名。要判断谁“最厉害”,不能简单地从一个方面来衡量,而是要结合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来综合评价。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雍正和乾隆的“厉害”之处: 一、 统治理念与政治改革:雍正:铁腕改革家,巩固皇权,整.............
  • 回答
    雍正皇帝对曾静的处理和乾隆皇帝对曾静的处理,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两位皇帝不同的政治考量和统治策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曾静的事件本身,以及雍正和乾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性格。一、 曾静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曾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在河南授徒讲学。他因为对清朝统治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式历史问题,涉及到两位具有截然不同性格和执政风格的皇帝,以及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如果将雍正帝(胤禛)和崇祯帝(朱由检)对调身份,明朝是否还会灭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雍正帝和崇祯帝各自的时代背景、执政风格和主要功过: 雍正帝 (清.............
  • 回答
    《雍正行乐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服,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考量,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雍正行乐图》的性质。这并非皇帝的官方肖像,而是他日常生活中闲适、放松状态的描绘。这类画像的创作,往往带有更强的个人化和情感表达的色彩。皇帝在非正.............
  • 回答
    雍正皇帝选择乾隆继位,这桩决定在清朝皇室继承史上,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充满故事的事件。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雍正皇帝深思熟虑、细致培养,以及一系列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雍正为何最终将大位传给了乾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乾隆的先天优势:皇子中的佼佼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在雍.............
  • 回答
    提起雍正皇帝的后宫,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年妃。她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年羹尧,她本人也是雍正帝登基后最早册封的妃子之一,地位显赫。那么,雍正最宠爱的妃子真的是年妃吗?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年妃身上有哪些“宠爱”的证据。首先,册封的速度和位分是绕不开的。雍正元.............
  • 回答
    雍正处置年羹尧,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把时间拨回到康熙末年,再往前点,看看雍正和年羹尧他们俩的关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首先,年羹尧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尤其是在西北用兵的时候,那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雍正.............
  •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究竟是如何传位给雍亲王胤禛的,这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康熙帝“禅位”或“传位”给雍正,但背后牵涉到的政治斗争、人事布局以及史料解读,都使得这个问题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明了。我们先来看看官方和流传较广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康熙晚年曾有意传位给皇.............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