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宅门》里大烟膏子就酒,小命立时没有。有科学依据么?

回答
《大宅门》里那句“大烟膏子就酒,小命立时没有”,听起来真是骇人听闻,也让人不禁好奇,这背后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就像小说里为了戏剧效果夸大其词了?

咱们得从这“大烟膏子”和“酒”分别是什么说起,再看看它们凑一块儿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当然是字面意义上的)。

首先,这“大烟膏子”,在那个年代,指的就是鸦片膏。鸦片,也就是Opium,是从罂粟花里提取的生鸦片经过加工制成的膏状物。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吗啡(Morphine),还有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等等生物碱。吗啡是强效的阿片类镇痛剂,同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一旦进入人体,它会作用于大脑和脊髓里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活动。

然后是“酒”,在中国古代,“酒”通常指的是粮食酒,比如黄酒、米酒,或者更高度的白酒。不论是哪种酒,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乙醇(Ethanol),也就是酒精。酒精也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比如增加GABA(γ氨基丁酸)的作用,抑制神经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等。

现在,我们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看:鸦片膏(含吗啡) + 酒(含乙醇)。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并且作用机制有一定的重叠性。当这两种抑制剂同时进入身体时,就会产生一种叫做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或者叠加作用(Additive effect)。简单来说,就是两种药物的作用加起来,效果会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时要强很多,甚至远不止是简单的相加。

具体来说,它们的协同作用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吸抑制加剧: 吗啡和乙醇都会抑制呼吸中枢,减缓呼吸频率和深度。当它们一起作用时,这种抑制作用会被极大地放大。呼吸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功能,一旦呼吸被严重抑制,就可能导致缺氧,甚至呼吸骤停,这是非常危险的。

2. 镇静和镇痛效果增强: 两者都会引起镇静和镇痛效果,但同时摄入会极大地增强这些效果。患者可能会陷入深度昏迷,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全面抑制: 除了呼吸和意识,酒精和鸦片都会影响心率、血压、体温调节等多种自主神经功能。联合使用会加剧对这些功能的抑制,导致身体机能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

4. 肝脏代谢压力: 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而鸦片类物质的代谢也涉及肝脏。同时摄入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它们的正常工作。虽然这可能不是“立时没有”的主要原因,但会加剧整体的毒性。

为什么小说里会说“小命立时没有”?

这主要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呼吸抑制。在医疗实践中,过量使用镇静剂或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就是呼吸抑制。当吗啡和酒精的联合作用将呼吸抑制到极低的水平时,身体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导致重要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而且,根据当时的医疗条件和人们对药物的认知,用量很难精确控制。一杯酒下去,再吸上几口烟膏,如果量都比较大的话,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极其迅速且强烈的。尤其是在没有专业医疗救助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呼吸骤停,确实是“立时没有”的可能。

有没有科学文献支持?

当然有。现代医学和药理学对酒精和阿片类药物的联合使用都有明确的警告。

药理学教科书和药物相互作用指南都会强调酒精与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海洛因、处方止痛药中的阿片类成分等)联合使用的危险性。它们明确指出,这种组合会显著增强呼吸抑制、镇静和致死风险。
毒理学研究和临床案例报告中也有大量关于阿片类药物与酒精联合中毒导致死亡的案例。这些研究分析了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死亡原因等,都指向了协同作用的危险性。

例如,一些研究会提到,酒精可以改变某些阿片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使其更容易被吸收或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加毒性。同时,两者都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这种“双管齐下”的效果是极其危险的。

总结一下:

《大宅门》里那句话,虽然带有文学色彩,但其背后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的。鸦片膏中的吗啡和酒中的乙醇都是强力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它们同时进入体内会产生可怕的协同作用,最危险的表现就是对呼吸中枢的严重抑制,可能导致呼吸骤停,从而迅速危及生命。所以,“大烟膏子就酒,小命立时没有”,从科学角度看,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非常危险。这不仅是一个故事里的情节,更是对当时一些危险生活习惯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的有科学依据的,其实用脚想都想得明白的。


大烟膏子就酒,小命立时没有。

关注点是:三老太爷吃进去的鸦片,还是酒?这个非常重要。

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其实他的死因就是吞了一大块鸦片然后死掉的。

思考点:如果没有喝酒,三老太爷直接吃那一大块鸦片,会不会马上挂掉?然后看一下电影《鸦片战争》中那一团的鸦片,好不好掰开?


清朝民国那阵子,吞鸦片自杀的人太多了,数量多到离谱,令人发指。

这里举几个例子:


《胭脂扣》如花要和十二少殉情,二人喝完酒松弛情绪以后,如花自己吃了一勺鸦片膏以后也喂十二少吃了一勺,药效很快发作,两个人抱在一起,口吐黑血不省人事了。


然后有个人死了(评论区有人说十二少没死)。


上面这个人是我国著名的皇帝,大清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亲生母亲瓜尔佳氏。她在1921年09月30日吞鸦片自杀,自杀前没有喝酒。很长时间才死掉。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战败后,吞鸦片而死,吃鸦片之前没有喝酒。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刘步蟾,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记名提督。1852年生,1895年2月10日因为兵败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吞鸦片自杀,年仅44岁。


顺便提一下,上面两个是军人,是高级将领,都是抽鸦片的。就这样焉有不败之理。

评论区里对北洋海军两位重要将领有没有抽大烟讨论极为热烈。本人认同《走向共和》的镜头,两位高级将领就有抽鸦片。

先说一个生鸦片跟熟鸦片的概念。

评论区有人说到了两位将领是吞生鸦片自杀,也有人说是喝鸦片酒自杀。

收割鸦片的流程为,

上图的那个俗称叫大烟葫芦,划开多道道口子,然后就会流出白色的汁,由于曝露在空气中,部分会氧化,并发干,最终形成棕色的粘稠的膏状物。这种就叫生鸦片。

生鸦片经过熬煮,放置(发酵等),定型后就是熟鸦片。

形象一点记忆,鸦片战争时候,英国犹太贩毒集团贩卖的鸦片就是熟鸦片,一个鸦片球实心有1斤多。

这种熟鸦片,不好掰开。

鸦片战争以后,几乎所有的鸦片都是熟鸦片。没有所谓的生鸦片。

在战争期间,鸦片当药,最主要的方式是狗皮膏药的方式。在军事医疗体系极不发达的年代,鸦片膏是最好的药品,几乎成了灵丹妙药。使用方式就是把鸦片切一小块,加热一下,使之变软,最后弄成膏药一样往伤口一贴。当有拉肚子等情形,把那块膏药往肚脐眼一贴。头疼的时候,往太阳穴一贴。



英国跟欧洲,有喝鸦片酒的习惯。喝那玩意很少死掉的。鸦片酒理解为少量的罂粟碱溶解在酒里面。


我们把常见的几种情况跟死亡的时间进行对比。

吃鸦片的情况 死亡与否
普通的抽鸦片 基本不会死掉。
直接吞鸦片(毒品的量多) 基本死掉,但是由于消化道溶出罂粟碱等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会慢点。
吞鸦片,且喝酒,或者把泡在酒里的鸦片直接吃了(毒品的量多) 很快挂掉,因为吸收快
喝鸦片酒 醉倒的更多,极少死人。

因此,大烟膏子就酒死得快的原因跟“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一个道理。致死的根源还是过量的毒品。而其中的酒加速了死亡的进程。不过注意两者的机理完全不同。

上面框住的部分,分子中矩形一样的区域,是头孢,或者抗生素典型的官能团结构。这个位置会跟酒精发生反应。然后生成新的东西,很快就让人挂掉。

而烟膏子就酒,更多的是加速鸦片中的生物碱,如罂粟碱,吗啡,可待因等溶出,促进这些物质快速的进入血液循环。



上面一本书有专门提到鸦片酒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