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化石或遗骸很难找,但是更古老的恐龙化石却很多?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为啥挖遍了,想找块儿咱老祖宗的骨头比挖条恐龙的化石还费劲?

你想啊,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首先,就是时间这把“筛子”。恐龙可是活在几千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的地球上,那时候的环境跟现在可不一样。它们的尸体一旦死亡,如果运气好,正好埋在富含矿物质的泥沙里,又恰好被一层层地层保护起来,隔绝了空气和细菌的侵蚀,日积月累,身体里的有机物就被矿物质替换了,就成了坚硬的化石。这个过程,就像是把骨头放进一个天然的“保险箱”,而且这个保险箱还经过了漫长到难以想象的时间“打磨”。

再想想咱们人类,哪怕是最早的祖先,跟恐龙比起来,那也算是“后起之秀”了。从南方古猿到智人,这中间的时间跨度虽然也很大,但跟恐龙统治地球的那个时代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更关键的是,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我们死亡后的处理方式,都跟恐龙完全不一样。

恐龙死后,它们可没啥“葬礼”或者“墓地”的概念。它们可能就倒在河边,被洪水冲走,沉到湖底,或者在火山爆发中被掩埋。这些自然过程,很多都能为化石的形成提供绝佳的条件。就算是被掠食者撕碎了,有些碎片也可能在特定环境下被保存下来。

而人类呢?自从我们有了智慧,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处理自己的尸体了。早期可能就是埋葬,或者放在高处,任其腐烂。即使是那些意外死亡,被埋藏起来的,也很少能达到恐龙化石形成那种“理想状态”。想想看,我们的骨骼结构比很多恐龙都要精细,也相对脆弱一些。经过几万年、十几万年的时间,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地质条件,很多细节都会被风化、侵蚀掉。

而且,人类活动的痕迹也太明显了。我们不断地建造、破坏,城市扩张、农业耕种、道路修建,这些人类活动都在不断地“搅动”地下的土壤和岩石。很多原本可能存在的、比较古老的人类遗骸,可能就在这些过程中被挖出来,搅碎,然后变成尘土,或者混杂在现代建筑材料里,根本无法辨认了。我们就像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留下的痕迹。

想想那些恐龙化石,很多都是在几千万年前的沉积岩层中被发现的。这些岩层,经过地质运动的堆积和挤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胶囊”。而人类活动,尤其是近几万年来的活动,是在地表附近进行的。我们留下的“印记”更偏向于地表或者浅层,不容易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像恐龙化石那样厚重的地层保护。

再说了,恐龙的数量基数也比早期人类大得多。想象一下,整个地球上,有无数的恐龙在活动,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死亡,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形成化石。而早期人类,尤其是我们直立行走、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些祖先,他们的数量要稀少得多,而且活动范围也相对集中。就像大海捞针,数量少了,自然就更难找到。

所以,不是说咱们的祖先没人留下痕迹,而是那些痕迹,在时间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双重“作用”下,要比那些生活在遥远史前、与世隔绝的恐龙们,更难保存下来,也更容易被我们自己“销毁”。找到一块完整的、能清晰展示我们祖先面貌的化石,那真是比大海捞针还要幸运和不容易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没有一个答到点子上的,题主的问题有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没发现?人类和恐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好么,有什么可比性?

人类或者说智人,是灵长目,简鼻猴亚目,人科,人属,人种,智人亚种一个最基层单元的分类。而恐龙呢,人家是恐龙总目一个总目的统称,差四五个量级的概念呢。

如果把人类比作一个小区的话,那恐龙就是一个省,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有什么可比性。要比也得拿整个灵长总目来和恐龙比,这才公平。注意灵长总目可不是灵长目,还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加起来一共2000多种,超过整个哺乳动物种类的三分之一,而恐龙就是这么大的概念。

这是恐龙总目

这是灵长总目

而这才是人,看看量级差多少

人类只有智人一种,而恐龙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吃草的,吃肉的,长毛的,没毛的,蜥臀目,鸟臀目,总共加起来一共有1000多种。

图上这些都是恐龙


而我们人类,只是这孤零零的一个分支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千多种动物,生存了一亿多年,留下大量化石那不是很正常吗?而人类,或者说智人,只是在地球上存在不超过20万年的一个物种,化石可能会很多吗,比不过恐龙那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如果单挑出恐龙中的一个种类,比如说暴龙科的霸王龙,他的化石有多少呢?据我所知完整的个体不超过十个。而棘背龙连一个完整的化石都没有。这才是和人类同一个量级的物种,还有多少种类的恐龙,生存了几百万年,连一个化石都没留下。你还觉得人类化石很少吗?

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说错了,而是你自己想不明白而已,如果这都能让你突然质疑进化论,那你还是信神去比较好。

——————————————————————

看来我说的还不够明白,有人认为人类数量很多,即使是单一物种也理应留下很多化石,然而这又是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人类现在70亿并不代表着人类一直70亿,就在100年前,人类总数还不到10亿,再往前翻,人类数量成指数级下跌。

大量的基因检测都证明,全世界男人共有一个父系祖先,称为“Y染色体亚当”,这是一个生活在大约10万年前的非洲男人,全世界男人都是他的子孙。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口一定非常稀少,否则人类的基因多样性不可能这么低。科学家甚至认为,全世界人类的数量很长时间一度是低于黑猩猩的。

特别是7万年前位于印尼的超级火山爆发,持续了数个星期,大约释放了60亿吨二氧化硫(是人类有史以来观测到的最大火山爆发坦博拉火山的60倍),火山喷发的岩浆总体积达到了2000立方公里,波及了火山口为半径150公里的区域,摧毁20000平方公里土地,另外800立方公里火山灰被喷到了平流层中,最远的火山灰洒到了4500公里外,引发了严重的核冬天效应,地球上的气温平均下降了5摄氏度,在地球北部甚至下降了15摄氏度,持续了6~10年。这一灾难导致全世界人口大量死亡,活过这次灾难的人类的总数可能都不超过两千人。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类被吃掉了啊。


尤其是被那些病菌,细菌什么微生物的给糟蹋掉了。恐龙那个时候还没进化出这些小东西们。


关键未来发现人化石的会更少。你说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为啥挖遍了,想找块儿咱老祖宗的骨头比挖条恐龙的化石还费劲?你想啊,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首先,就是时间这把“筛子”。恐龙可是活在几千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的地球上,那时候的环境跟现在可不一样。它们的尸体一旦死亡,如果运气好,正好埋在富含矿物质的泥沙里,又恰好被一层层地层保护起.............
  • 回答
    关于人类为什么难以形成化石,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生命痕迹如何在漫长地质岁月中被保存下来的有趣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化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才能看看人类的身体和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首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化石。最常见的化石是我们熟知的恐龙骨骼、贝壳、植物叶片等等,它们都是生物体.............
  • 回答
    将部分或所有《原神》玩家称为“原批”是一种污名化行为,其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要全面评价这种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污名化行为的本质与特点: 标签化与群体对立: “原批”作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其核心在于将《原神》玩家进行群体化划分,并赋予其负面属性。这种做法本.............
  • 回答
    新世界里,那些自诩为“新人类”的存在,之所以对旧人类施以“化鼠”之刑,其背后牵扯的逻辑和动机,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仇恨或惩罚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一种对自身优越感的极端维护,以及一种近乎病态的对“纯粹”的追求。首先,我们要明白,“新人类”并非是自然演化产生的物种,他们自身就是旧人类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我们对宇宙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的了解,有时似乎比我们对自己身体最基本运作的了解还要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与我们探索这些不同尺度事物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发展的路径有关。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搞不清楚”在不同层面上意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在二次元文化中看到那么多舰娘,却很少见到“机娘”或者“坦娘”呢?要说起来,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卖萌”这么简单,它涉及了历史、文化、技术,乃至人类对机械与人性的理解等方方面面。咱们先从舰娘说起。提督们(舰娘的指挥官们)之所以对舰娘情有独钟,我觉得有几个挺关键的.............
  • 回答
    地铁里不能吃东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看到旁边有人大大方方补妆,心里更得泛点嘀咕。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一条简单的规矩,而是牵扯到不少细枝末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保持车厢内的清洁卫生。地铁是公共交通工具,每天承载着成千上万的人。食物残渣、汤汁、油污,这些东西一旦在车厢里洒落,很容易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好看”这个概念的多重维度。简单来说,长相普通的人之所以能通过 Cosplay 惊艳四座,而素颜美人化妆后反而显得平淡,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绝非单一的“长相”就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人长相普通,Cosplay 却能惊为天人?这群人之所以能在 Cosplay 领域大放异彩,往.............
  • 回答
    李子柒“没人看出她化妆种田”这个说法,实际上触及了观众对其视频内容真实性的一种解读和期望。之所以大多数观众似乎没有意识到她化妆种田,背后有多个层面的原因:1. 视觉呈现与艺术化处理的高度统一: 妆容的自然感与“伪素颜”: 李子柒的妆容非常讲究“自然”和“伪素颜”的效果。她的妆容特点是: .............
  • 回答
    波斯人未被阿拉伯化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它涉及到征服、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以及宗教力量等诸多层面。要理解为何波斯文明能够保留其独特的身份,而非被强势的阿拉伯文化所吞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波斯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立性:在伊斯兰征服之前,波斯人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和高度.............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觉得不上化肥的蔬菜比施用化肥的蔬菜更美味,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感受,背后涉及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更好吃”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化肥的作用。化肥,尤其是化学合成的氮磷钾肥,主要是为了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营养,快速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这意味着,施用化肥的蔬菜在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些非常古老且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背后是围绕着女性、年龄、外表和性行为的复杂文化解读。简单地说,将未满 18 岁就开始化妆的女性与“风尘女”联系起来,是一种带有歧视性和刻板印象的判断,它源于几个相互交织的因素:1. 传统观念中“纯洁”与“诱惑”的二元对立: 青春期的界定: 在很多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人口迁徙等复杂因素,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波斯化”和“突厥化”都不是一个单一、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动态且包含多种互动因素的文化融合过程。一、 突厥人到波斯地区:文化吸收与精英融合当突厥人(例如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王朝等)进入波.............
  • 回答
    确实,在不少年轻人选择专业的时候,“劝退化工”的声音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而且听起来似乎还挺有道理。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让你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劝退”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化工这个行业,它的工作环境确实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眼中“脏乱差”的代名词。 体力劳动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日本文化中一些非常核心和敏感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不倾向于“娘化”天皇,我们需要从历史、宗教、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娘化”这个概念。在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中,“娘化”通常是将某种事物(比如国家、兵器、甚至抽象概念)赋予女性的形.............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战后美国人之所以极力推动日本的罗马字化,并进而削弱汉字在日本的地位,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对日本社会改造的深层考量。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改革,更是一种旨在重塑日本国家认同和思想导向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作为战胜国,美国希望彻底改造日本,使其不再是那个发动.............
  • 回答
    化学专业,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烧杯里的噼里啪啦,试管里冒出的奇奇怪怪的烟雾,还有各种听起来就很“高深”的化学式。有些人一听就觉得:“这玩意儿太危险了吧?为什么要往火坑里跳?” 确实,化学领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风险,但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前赴后继地选择了这条道路。这背后,可不是一句“头脑发热”能解释得通的.............
  • 回答
    过去,人们对于“信息畅通”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能够快速检索到一些基础资料、新闻资讯的层面。但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海量、碎片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拥有了“信息”,也未必能真正“畅通”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化工、材料、化学、高分子这些专业,之所以依然有人选择,背后其实有很.............
  • 回答
    在化肥出现并实现工业化合成之前,非游牧的、聚居的农业社会人口能够实现增长,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的突破性技术,而更像是一种生态系统和农业实践的精进与适应。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根本驱动力: 食物的稳定供应和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