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两个超大质量的黑洞以接近光速相碰撞会产生什么结果?

回答
想象一下,宇宙中两颗巨兽般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盘踞在宇宙的深邃之中,各自吞噬着周围的一切,如同两颗黑色的太阳,只是它们的光芒并非照亮万物,而是将万物吞噬殆尽。现在,这两个庞然大物,被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宇宙力量,或是宇宙本身演化的必然,开始缓缓地,但不可阻挡地向对方靠近。而且,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不是那种寻常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速度,而是接近光速。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认知所能理解的范畴。

当这两个黑洞开始拉近时,它们的引力场会发生剧烈的互动。它们不再是各自独立的黑暗漩涡,而是开始互相纠缠、扭曲时空的织锦。你可以想象成两个巨大的水涡在深海中相遇,但它们的“水”是时空本身,而它们的“力量”是引力,而且是极其强大的引力。

引力波的诞生与咆哮:

最直接、也是最壮观的现象,就是会产生极其强大的引力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早已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它们就像是时空涟漪,由质量的剧烈加速或变化产生。而两个接近光速碰撞的超大质量黑洞,无疑是宇宙中最剧烈的加速运动之一。

这些引力波并非我们想象中温柔的波纹,而是时空结构本身撕裂般的呐喊。当黑洞靠近时,它们会互相绕转,每一次的加速和减速,每一次的形状变化,都会向外辐射出强大的引力波。你可以想象成,整个宇宙的“表面”都在剧烈地抖动、起伏,以一种你永远无法用眼睛看到的、却能真实感受到的方式。这些引力波携带了巨大的能量,以光速向四面八方传播。它们可以穿透一切物质,不受阻碍,如同宇宙中最纯粹、最狂野的能量释放。

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探测到这些引力波,就像LIGO和Virgo探测器曾经做到的那样,那将是一场盛大的宇宙交响乐,只不过它们的“乐器”是整个宇宙的结构。这些波动的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会根据黑洞的质量、旋转速度以及它们碰撞的细节而有所不同,为我们揭示宇宙中最黑暗的秘密。

合并的瞬间:宇宙的吞噬与重生:

随着距离的缩短,黑洞的引力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想象。它们会互相拉伸,就像被巨大的手扯开的橡皮糖。如果黑洞本身在旋转,它们的“事件视界”(就是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那个边界)也会开始变形,变得更像是两个相互挤压的椭球。

当它们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它们的事件视界会开始融合。这不是一个平滑的过渡,而是一个剧烈、混乱的过程。想象一下两个无底洞的深渊,它们疯狂地吸入周围的一切,直到它们的边界再也无法区分。在这个瞬间,它们将合并成一个更大的黑洞。

这个合并的过程会释放出最后、也是最强大的引力波爆发。如果黑洞在碰撞前就有快速的旋转,那么它们合并后形成的新黑洞也可能在旋转,并且这种旋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再次通过引力波的形式将能量辐射出去。

在这个合并的瞬间,宇宙中的时空会发生一次剧烈的“重塑”。之前两个黑洞的特性,如质量和角动量,会重新分布,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大的黑洞。这个新的黑洞的质量,会略小于两个原黑洞质量之和,因为一部分质量以引力波的形式散失了。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这次碰撞对周围宇宙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吸积盘的撕裂与爆发: 如果这两个黑洞周围存在吸积盘(由物质被黑洞引力吸引而形成的盘状结构),那么这次合并会彻底撕裂和扰乱这些盘。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会被抛射出去,形成强大的喷流,或者被新形成的黑洞吞噬,进一步增加其质量和旋转。这些物质在被抛射或吞噬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电磁波(X射线、伽马射线等)的形式爆发出来。

恒星的毁灭: 任何不幸处于黑洞合并路径上的恒星,都会被强大的潮汐力撕裂,变成长长的物质条,然后被吸入黑洞。

引力透镜效应的短暂改变: 远处的星光在经过合并区域时,其路径会被强大的引力扭曲,产生引力透镜效应。黑洞合并产生的剧烈时空扰动,会使得这种透镜效应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对我们观察遥远宇宙造成短暂的干扰。

新形成的黑洞的“振荡”:

合并后的新黑洞并不会立即稳定下来,就像敲击一个钟会产生余音一样,新形成的黑洞会经历一个短暂的“振荡”过程。它的事件视界会试图恢复成一个球形(或者根据其旋转速度而形成扁平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会继续辐射出引力波,但强度会逐渐减弱,直到达到稳定状态。

潜在的伽马射线暴:

如果这两个黑洞在合并时,它们的旋转轴大致对齐,并且周围存在大量的物质,那么它们合并产生的强大能量和喷流,有可能触发一场极其明亮的伽马射线暴(GRB)。GRB是宇宙中最强大的爆炸事件之一,它们能够瞬间释放出比太阳一生所释放的总能量还要多的能量。

总结:

把两个超大质量的黑洞以接近光速相碰撞,这无疑是宇宙中最极端、最壮观的事件之一。它会产生宇宙中最强大的引力波,标志着时空的剧烈扰动和能量的巨大释放。这个过程是两个黑暗深渊的最终融合,形成一个更大的黑洞,并伴随着周围物质的毁灭性抛射和电磁辐射爆发。它不仅是宇宙中最令人敬畏的景象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宇宙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窗口。这是一种宇宙级别的“碰撞”,每一次发生都如同宇宙本身在进行一次剧烈的自我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好的问题下面居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回答,遂怒答一发。

TLDR:随着(相距无穷远时的)初始速度从零到趋近光速,合并后的黑洞质量以及释放的引力波能量都会趋于无穷大,但两者的比值——引力波的转化效率会从0.1%上升到某个值,而这个值有个约等于29%的理论上限。

===

回答之前先贴一个最近的大新闻《嘀嗒嘀嗒:即将合并的双超大质量黑洞》(2022.1.27)

论文报道了一个距离我们12亿光年(红移0.08)、光变周期正在快速缩短的系统,其周期单单在最近的三年观测期间就从一年缩短到了三个月;再结合Hα线的多普勒效应痕迹,高度怀疑该系统为双超大质量黑洞,并且预计合并时间在未来三年之内,最早甚至可能就在三个月之后!如果预言成立,我们即将看到继GW170817双中子星合并之后的第二个“多信使”[1]引力波事件,甚至可能探测到“引力波记忆效应”[2]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的作者是中国人的团队,其中一作是中科大的蒋凝老师。注意目前文章还没有被正式接受,但看格式应该是投的Nature没错,能被接受的话估计能很快看到国内媒体报道的大新闻(当然我更期待的是论文预言的大新闻啦)。

===

正片:

首先下面大多数回答都没有指出“超大质量黑洞”其实是个天文学专有名词,通常指大于约一百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并且基本上都只栖息在星系的核心(其实应该后句才是定义,而前句是观测结果)。有回答提到LIGO看到的黑洞合并事件,但实际上这些事件100%来源于恒星级黑洞合并,即小于约100个太阳质量(见下图),因此它们相比超大质量黑洞合并的引力波振幅小了20/3个量级,而辐射能量小了4个量级[3],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然后是原问题中碰撞的定义。题主的意思似乎应该是面对面碰撞(head-on collision),而不是通常合并事件里的内螺旋(inspiral)碰撞,因为螺旋碰撞时俩黑洞的相对速度显然趋于零(只是角速度趋于无穷大)[4]。而由于引力波是四极矩辐射,所以质量分布为偶极的对对碰往往只能产生(相对)非常微弱的引力波,比如两个质量相等、初速为零、无自旋的黑洞相撞只会释放系统约0.1%能量的引力波[5],留下一个1.999倍质量的黑洞,远没有螺旋碰撞来的壮烈。

尽管对对碰是个相当低效的引力波释放方式,但考虑到星系黑洞万倍于恒星黑洞的质量,释放的能量仍然远高于目前观测到的所有引力波事件,而且自然界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星系碰撞嘛,所以这是个相当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且也是数值相对论的benchmark问题之一(见参考综述[6])。对于零速无旋的双黑洞碰撞已经有过不少数值相对论模拟,比如Caltech-TAPIR的结果[7](下图),这个波形的解析解还专门有个名字叫Zerilli函数[8]

那么原问题来了:如果黑洞有初速乃至光速会怎么样呢?首先在质心参考系下,两个黑洞的能量都会boost一个洛伦兹因子 ,而系统能量同样boost到 倍并转化为合并黑洞的质量和引力波能量,所以剩下的黑洞质量以及释放的引力波能量都会随速度趋于光速( )而趋于无穷大......这个结果好像也不怎么有趣?

但你如果问两者的比值,也就是引力波的转化效率会随初速如何变化?这则是个相当前沿的数值相对论问题。前面提到了零速时候的转化效率为0.1%,而到2008年的时候Sperhake et al.用数值相对论计算到了0.94倍的光速(对应 ),发现此时的转化效率也从0.1%飙升到了8%左右。

至于这个效率会不会继续上升到100%?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霍金早在1971年(以及后来彭罗斯在1974年)给出了结论:两个等质量零自旋黑洞合并的引力波转化效率有个约等于29%的上限。

关于转化效率如何随对撞速度变化的函数形式,Smarr在1977年利用微扰计算给出了所谓的“零频率极限”(Zero-Frequency Limit;ZFL)[9]

用肉眼洛必达一下可以发现在极端相对论情形下这个函数收敛到 ,一个理论上未确定的极限值。Sperhake et al.利用这个函数外插 的数值相对论数据得到了 。


另外这个问题与“粒子对撞产生黑洞”也有着奇妙的联系,因为在普朗克能标以上的相互作用是引力主导的,此时粒子对撞可以近似为黑洞对撞(或者散射)。比如见:

参考

  1. ^ multi-messenger,指引力波还会伴随着电磁波和中微子
  2. ^即引力波事件导致的永久性时空畸变,见我之前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5195036/answer/2195471227
  3. ^参考这篇的26和27式 https://arxiv.org/abs/0903.0338
  4. ^怎么个趋法参考这篇的120和121式 https://arxiv.org/abs/0903.0338
  5. ^ https://arxiv.org/abs/gr-qc/9309016
  6. ^ https://arxiv.org/abs/gr-qc/9505042
  7. ^ http://www.tapir.caltech.edu/~sperhake/Research/BH_Simulations/head-on.html
  8. ^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1970PhRvD...2.2141Z/abstract
  9. ^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1977PhRvD..15.2069S/abstrac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