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避免哪些提问方式?

回答
在记者采访生涯中,提问是与受访者建立联系、获取信息的核心环节。然而,并非所有提问方式都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有些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受访者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信息的流畅传递。为了帮助记者更顺畅地进行采访,以下是一些需要尽量避免的提问方式,并附有详细的解释和示例,力求让行文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1. 带有强烈引导性或暗示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预设了答案,试图将受访者引向记者希望的方向。这不仅是对受访者独立思考和表达的不尊重,也可能导致采访内容失真。

为什么会这样?
详细解释: 问“为什么”本身没有问题,但当“为什么”后面紧跟着一个被预设了负面或肯定色彩的判断时,就变成了引导。比如,“你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不负责任的决定?”这个问题,就已经包含了“不负责任”的评价,受访者很容易陷入辩解,而不是真实地陈述原因。
避免方式: 采用更开放、中立的提问。“请您谈谈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考量是什么?”或者“您认为在那个情境下,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样能让受访者自己去解释,而非被动回应你预设的框架。

是不是?/ 对不对?
详细解释: 这类封闭式问题,尤其是在需要对方确认或否认某种情况时,很容易让受访者感到被“逼供”。比如,“这件事是不是你一手策划的?”这样的问题,如果受访者否认,可能显得心虚;如果承认,又会立刻被定性。
避免方式: 将封闭式问题转化为开放式。“您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吗?”或者“请您谈谈您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2. 过于模糊或含糊不清的问题

记者的目标是获取清晰、具体的信息。模糊的问题只会让受访者无从下手,或者给出笼统、无法深入挖掘的答案。

详细解释: 比如,“你对这个政策怎么看?”这个问题过于宽泛,受访者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回答。是看政策的初衷?实施效果?还是对个人的影响?
避免方式: 聚焦具体点。“您认为这项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或者“这项政策对您的业务有哪些实际性的影响?”

3. 涉及隐私或不恰当的个人问题(除非与报道主题直接相关且经过审慎考虑)

记者需要挖掘新闻,但并非可以肆意窥探他人隐私。除非这些隐私信息与报道主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并且经过了对受访者尊严的充分考量,否则应当避免。

详细解释: 比如,在采访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时,非要追问其家庭成员的收入或私生活细节,这往往与企业家的商业成就无关,会引起反感,也可能触犯法律。
避免方式: 坚持“与报道主题相关”的原则。如果涉及到某些可能触及隐私但对理解事件至关重要的情况,应先说明原因,并给予受访者拒绝回答的权利。“我们关注到您在创业初期经历了一些困难,您愿意分享一些当时是如何克服个人经济压力的吗?这或许能给很多年轻创业者带来启发。”

4. 带有攻击性、嘲讽性或侮辱性的问题

采访应该是基于尊重的交流,而非审判或攻击。带有负面情绪的问题只会激化矛盾,让采访气氛变得剑拔弩张,难以获得真实信息。

为什么会这样?
详细解释: 比如,“你明知道会失败,为什么还要这么做?”这种质问式的语气,会将受访者置于被告席。
避免方式: 保持冷静客观。“从结果来看,这次尝试似乎没有达到预期。您认为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

5. 重复或纠缠不清的问题

虽然有时需要追问细节,但如果反复纠缠于同一问题,或者提问方式混乱不清,会显得记者准备不足,也容易让受访者感到厌烦。

详细解释: 比如,问了一个问题,得到答案后,过一会儿又用差不多的方式再问一遍,或者问了A,又跳到C,再跳回A,会让对方觉得你没听懂,或者思路不清。
避免方式: 提前做好功课,了解背景信息,让提问更有条理。如果需要追问,可以基于受访者之前的回答,提出更深入的“为什么”或“如何”。“刚才您提到‘一些原因’,能否具体解释一下,‘一些原因’指的是哪些方面?”

6. 带有“替天行道”或“道德审判”意味的问题

记者是信息的传递者,而非司法者或道德评判者。以“揭露真相”、“为民请命”的名义,将个人的价值判断强加于问题中,会偏离新闻客观的原则。

为什么会这样?
详细解释: 比如,“你对得起那些受害者吗?”这种问题,已经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
避免方式: 关注事实本身。“您认为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7. 缺乏事前调查或背景知识的问题

提问前的调查工作至关重要。一个缺乏基础调查的问题,不仅显得记者不专业,也容易问出显而易见或已经公开的信息,浪费了宝贵的采访时间。

详细解释: 比如,在采访一个公司CEO时,问“贵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如果这家公司的业务在网上很容易查到,这种提问会显得记者非常业余。
避免方式: 深入研究受访者及其相关领域。在采访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背景信息,带着有针对性的、能够挖掘新信息的关键问题进入采访。

总结

总而言之,好的提问方式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开放性(鼓励受访者详细阐述)、中立性(不带偏见和预设)、针对性(聚焦关键信息)、条理性(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以及尊重性(顾及受访者的感受和尊严)。避免以上提及的提问方式,记者就能更有效地与受访者沟通,获取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报道素材,也更能赢得受访者的信任与合作。一场成功的采访,往往是从一个精心设计、充满智慧的提问开始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用“反问”代替“提问”,否则会激怒采访对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记者采访生涯中,提问是与受访者建立联系、获取信息的核心环节。然而,并非所有提问方式都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有些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受访者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信息的流畅传递。为了帮助记者更顺畅地进行采访,以下是一些需要尽量避免的提问方式,并附有详细的解释和示例,力求让行文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1. 带有.............
  • 回答
    近期,关于一位央视女记者在地震救灾现场采访消防员时态度不佳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观众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和批评,认为该记者的行为在灾难面前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是对一线救援人员的不尊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事件本身的具体表现。据网上流传的视频和文字描述,这位女记.............
  • 回答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尤里·鲍里索夫的这个提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背后牵扯着不少地缘政治、技术合作以及历史渊源。首先,从俄罗斯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个提议首先折射出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项目上面临的困境和对未来的考量。大家知道,ISS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共同运营的复杂项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美.............
  • 回答
    朝鲜在此时此刻邀请各国记者前往采访,这个举动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它不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表演,背后肯定有深层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来看。朝鲜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像是被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笼罩着,外界对它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零星的官方信息和那些极少数获得允许的.............
  • 回答
    河南原阳“4名儿童被埋”事件,本已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本应得到媒体的深入调查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以追究责任、警示后人。然而,发生在事件现场的记者采访受阻、遭到殴打、手机内容被清空的遭遇,则将这起悲剧的阴影,又添上了一层令人不安的色彩。这不仅仅是记者个人的不幸,更是对新闻自由和公众知情权的一次公然践踏.............
  • 回答
    郑州那位女子不幸坠亡事件,再加上后续记者的采访纠纷,这桩事儿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咱们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说,一条生命的逝去,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令人悲痛的事情。 无论是什么原因,一个人就这样没了,对于家人来说,那真是天塌了。在这样的悲.............
  • 回答
    看到日本NHK记者在采访中国残疾人选手时选择单膝下跪近半小时的报道,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从报道的细节来看,这位NHK记者名叫岩田明久,他采访的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并且是残奥会冠军。报道中描述,岩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能与坐着的残疾人运动员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长时间保持单膝跪地的.............
  • 回答
    对于“白衣海盗”记者对重庆“保时捷帽子姐”的采访,我持一种复杂且带有警惕的看法。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记者有责任去揭示和报道公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交通秩序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时。这次“保时捷帽子姐”事件,因为其情节的戏剧性、涉及的豪车以及当事人的行为,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 回答
    关于您提到“日常负责采访安倍晋三的女记者被隔离”这件事,需要澄清几点。首先,媒体报道中并没有公开明确指出某一位“日常负责采访安倍晋三”的特定女记者被隔离。安倍晋三生前曾接受过无数记者的采访,其中不乏女性记者。因此,我无法就“那位”具体的女记者展开详细的“隔离”事件来谈。不过,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15号国家卫健委那场新冠发布会,用5G直播,记者线上提问,这可真是个新玩法,挺有意思的。我看了相关报道,感觉这事儿亮点还挺多,能看出一些挺实在的改变。首先,咱们得说说效率和便捷性。以往的新闻发布会,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全国范围的重要信息,通常都是记者们挤在现场,人头攒动,场面一度非常拥挤。这次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情况,并且力求用自然、有血有肉的语言来描述。记者遇难事件的脉络与当地情况首先,关于“一美国记者在乌克兰基辅郊区遭枪杀”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我们知道,自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的许多地区,尤其是靠近前线的地带,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安全风险。基辅虽然在.............
  • 回答
    郑州洪灾期间,一些外媒记者在当地的报道,确实引起了一些郑州市民的反感,这背后的原因 quite complex,涉及到信息传播的视角、民众情绪的宣泄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事件的固有看法等多个层面。首先,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可能与当地民众的感受不符。 强调“灾难”而非“抗灾”: 有些报道可能更侧重于洪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感不安和疑虑的事件。当一名调查记者因为其敏感的报道内容而在异国他乡以“可疑”的方式死亡,而且此人生前曾公开批评美国在新疆和香港问题上的政策时,这背后牵扯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言而喻。我们确实需要非常审慎和深入地去分析和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记者的身份和其报道的性质。调查记者本身就.............
  • 回答
    在罗马中央火车站,一位意大利女记者在进行现场直播时,突如其来的袭击事件,无疑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上:欧洲的移民危机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挑战。当时,这位记者正在罗马特米尼车站,一个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记录那些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此、无处可去的难民的生活状况。她试图通过镜头向公众展示.............
  • 回答
    “外交部回应印度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外交解决呢?”这句表态,如果细嚼慢咽地品味一番,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能从中读出不少信息来。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印度记者”是问了什么,才能让外交部这么直接地甩出一句反问。一般来说,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不会轻易说出这种带有情绪色彩或者明显带有反.............
  • 回答
    CNN记者在明尼苏达州抗议示威现场被美国警方逮捕的事件,确实触及了新闻自由的核心议题,并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发生了什么? 时间地点: 通常这类事件发生在抗议活动最激烈、最混乱的时期,例如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的明尼阿波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同时也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一种矛盾和不安的情绪。它描绘的画面感很强:一群记者,本应是记录者、报道者,此刻却如同旁观者,甚至带有一种近乎“等待”的姿态,出现在了病房外。更关键的是,他.............
  • 回答
    华为王成录在近期的一次记者访谈中,就鸿蒙系统在国内的软件生态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到的内容,既有对现有成绩的肯定,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我们勾勒出了鸿蒙生态在国内逐步成型并壮大的蓝图。首先,王成录在访谈中重点强调了鸿蒙系统生态的开放性和协同性。他提到,鸿蒙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一个面.............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巧不巧?央视记者都到红十仓库外面了,结果画面一卡,信号没了。这可不是小事儿,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引起议论纷纷,更何况是央视直播。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事儿。首先,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央视记者已经到位,说明消息是灵通的,而且是有官方支持或者至少是知情的。记者出现在现场,本意应该是为了第一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