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文章《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同时也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一种矛盾和不安的情绪。它描绘的画面感很强:一群记者,本应是记录者、报道者,此刻却如同旁观者,甚至带有一种近乎“等待”的姿态,出现在了病房外。更关键的是,他们等待的不是康复的消息,而是“死亡”。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职业行为,也触及了媒体伦理和人性的敏感地带。

文章所呈现的,我理解为是一种多层次的观察和思考:

1. 媒体的职业视角与人性之间的张力:

职业的“使命感”与现实的“冷酷”: 记者们在病房外,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点”正在发生。这个人,或者说她所代表的事情,具有极高的公众关注度。可能是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名人、公众人物、政治人物等),可能是因为她的故事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或代表性(见义勇为、受迫害者、某种社会现象的缩影等)。记者们需要第一时间获取最准确、最核心的信息,而“死亡”无疑是事件的终点,也是新闻价值的最高点。从职业角度来说,他们必须在那里,准备好捕捉最后的信息,甚至是死亡本身带来的巨大新闻效应。
人性的温度与职业的距离: 然而,“等待死亡”这个行为本身,带有一种难以忽视的人性尴尬。记者是人,他们也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悲伤。但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过度介入,更不能被个人情感所左右。这种职业训练让他们能够客观报道,但在此刻,这种客观性是否显得有些冷漠?他们的焦急,是因为新闻的紧迫感,还是因为对即将发生的生命的终结感到一丝不安或复杂的情绪?文章可能在探讨这种职业身份与个体情感的撕裂。

2. 新闻事件的“价值”与个体的“价值”:

公众关注度的量化: 文章标题暗示了这位“她”是一位公众人物,她的生死牵动着大量公众的神经。记者们是这种公众关注度的汇聚点和传递者。他们的存在,是对这位“她”其生命价值和新闻价值的一种“市场检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样的事件才能吸引媒体的目光?什么样的生命故事才能成为新闻的焦点?
生命作为一种“景观”? 更深一层思考,当生命走向终点时,它是否也变成了一种“景观”?记者们在“等待”,等待着这个景观的定格。这种等待,是否也反映了社会在面对死亡时的一种集体心理?我们既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将个体的痛苦和消逝戏剧化,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故事”。

3. 文章可能探讨的伦理困境:

隐私权与知情权: 记者们在病房外,这本身就涉及到对病人及其家属隐私权的尊重问题。在病人最脆弱的时刻,媒体的“围堵”是否侵犯了她们的尊严?另一方面,公众对于事件真相和重要信息的“知情权”又该如何衡量?
新闻的“时效性”与“人道性”的平衡: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恰恰是新闻时效性与人道性激烈碰撞的瞬间。记者们追求的“第一时间发布”,在这里可能意味着要“捕捉”一个生命的消逝。这种追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凌驾于对逝者及其家属的人道关怀之上?

4. 叙事手法上的想象:

这仅仅是一个标题,但它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文章会如何展开:

场景的细节描绘: 作者可能会细致地描绘病房外的环境,例如冰冷的走廊、来回走动的医护人员、家属的哭泣声,以及记者们那种既要保持专业又要掩饰内心波动的表情。他们可能低声交谈,互相传递信息,拿出摄像机或录音笔,眼神里透露着一种期待和紧张。
人物的内心刻画: 如果文章深入挖掘,可能会通过某个记者或某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解读这种“焦急”。这种焦急是真的希望事情尽快结束(无论是好是坏),还是因为自己可能错失一个重磅新闻而产生的职业焦虑?文章也可能暗示记者的内心独白,他们是如何在职业操守和人道主义之间挣扎的。
事件背景的交代: 文章自然也会交代这位“她”是谁,以及她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这个背景故事将是理解记者们为何如此焦急的关键。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个标题,成功地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和矛盾的画面。它不仅仅是在报道一个事件的进程,更是在拷问:

媒体的角色: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媒体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冷酷的记录者,还是保有温情的旁观者?
人性的边界: 职业的需要是否可以模糊人性的边界?当关注点从“人”转移到“新闻点”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死亡的意义: 在公众视野下,个体的死亡是否被符号化、事件化,甚至被消费?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去思考这些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闻本身,更应该看到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以及新闻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和人道考量。这种“焦急”背后,其实是社会对于生命终结的复杂情感的投射,也是对媒体行业自省的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姚贝娜去世后牵连出媒体两桩“丑闻”:其一是昨天深夜这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开始流传;其二是今天早晨听闻深圳晚报记者混入太平间拍照一事。这两件事既独立又勾连,那就索性一起说了。


2014年1月,我正在做乡村妇女自杀调查的时候,受邀参加了联合国妇女儿童署的一个会议,内容是关于中国女童性侵的调查与干预。主办方邀请了不少记者、发布了通稿,但奇怪的是,在会议间隙,与会专家都婉拒了记者的采访,甚至连名片都不愿意交换。


第二天下午,大部分媒体都离开了,我竟成为现场唯一一名记者。那天下午的议程是圆桌会议,分4个小组讨论,议题分别是“针对中国女童性侵现状,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媒体应分别担负起怎样的作用”。


讨论时,各方人士便按着自己的身份,去了各自的阵营,媒体组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主办方便呼朋唤友,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专家组分别拉人,过来和我讨论。


所以接下来可精彩了。


本来是为了讨论。结果本组所有人(无论身份、阶级)一坐下都向我开火。以“你们媒体简直就是王八蛋”开篇,滔滔不绝地将各种罪行历数一遍——这其中,有些有理有据,有些是扣屎盆子。


有理有据的包括,跟你们说了女童性侵话题敏感,出稿前要给我们看一下,偏不给;跟你们说了不能放案例,还要追着问;跟你们说了有些材料是保密的,结果直接制成图给我发出去了……


扣屎盆子的包括,上次请你们记者来写了个报道结果政府就不让我们在当地开展项目了;你们媒体除了捣乱还能干啥……


那感觉有多酸爽呢?我当时脑海里浮现出《哈利·波特》里,丽塔斯基特写了一篇污蔑哈利的稿子,随后被斯内普在班上逐句大声朗读的情景,就是那种被钉在耻辱柱上不能动弹的感觉。


正如我看到今天这两则新闻时的感觉。不过相对而言,看到同行闯太平间这条新闻,我的无力感更深一点——正是这种下作的同行(包括前两天声称“独家”的央视)一而再、再而三的可耻行为,搞臭了整个行业,使得许多正当的采访都陷入无法进行的地步。


而《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是这个行业被搞臭后的结果,即使是在病房外等消息这样正当的采访行为,亦被扣上了这种诛心之论。就像我一个同事说的:事实上你无法自证“我在病房外等消息,并不是在盼着她死亡”,把心剖开都证明不了。正如我没法证明,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实习时为了找新闻线索也曾抱怨,这里为什么不死人,那里为什么不着火”时,我的心中涌起的不是认同,而是惊愕:“怎么会有那么变态的想法?”记者的职责是记录新闻,记者的生计也依靠于此,但并不代表,记者本心里是唯恐天下不乱的——相关不代表因果


诛心之论的可怕之处在于,当人们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某一类人群时,任何屎盆子都可以往上扣。记者在外面等消息,便是盼着死亡;记者不前往报道,便是冷漠旁观;甚至连对家人的安慰,都可能被扣上“二次伤害”之名。到后来,已经没有人能够分出什么是普遍,什么是特例,这个行业成为一片乌压压的秃鹫食肉之地,乃至于连生活中的同学,他连我正在做过什么都不想过问,就会当面对我说:“你们记者呀,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要提高节操水平。”


我得承认,这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恶果来自于媒体行业的自作自受。一小撮(也许不止一小撮)同行们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甚至作恶,终于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行业有原罪。但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对于仍然保有初心的同行来说,这也是不公平的。


正如那么久以后,当我看到我所在的行业遭到攻讦的时候,仍然会想到2014年1月的那个下午,当我站在群起而攻的嘴炮声中,面前是面目模糊的人群。


在那个可以撇清关系、一走了之的时刻(嗯,反正他们喷的那些事,没有一件是我做的),我做了一个至今没有后悔的决定:鞠躬道歉。“然后呢?”


媒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信息需要流通,而信息中承载的是文明、思想和进步——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当时,我恳请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的代表们,相信媒体行业的存在仍有其必要,而我们所设想的图景——让更多女童接受合理的、及时的性教育,免受性侵困扰的愿望亦是相同的。因而,如今要坐下来讨论的,便是技术上怎样完成这一构想。那次的讨论一直进行到晚饭,设想中不仅包括多方定期碰面培训,也包括怎样编撰一本“媒体报道性侵注意守则”……最后离开时,一名曾拒绝我采访的专家来找我,递给我一张名片说:“如果下次是你来报道,我很欢迎。”


你看,我坚信媒体存在的价值,在于信息的流通;而事实上也证明,良好的信息沟通,对于消除隔阂、获得进步有益无害——这本应是每个记者的初心。尽管我无法自证自己是否心存恶意,但仍有人愿意相信我的真诚,这也是我愿意一遍又一遍说下去的原因,并且相信这样微小的努力,也总有一日会使媒体摆脱被“诛心”的困境,走上正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