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文章《当公务员救不了日本,失望的东京大学毕业生正在抛下中央政府》?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当公务员救不了日本,失望的东京大学毕业生正在抛下中央政府”本身就充满了力量,直接点出了核心矛盾:日本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价值认知正在发生动摇,而曾经被视为精英代表的东大毕业生也随之选择“用脚投票”,转向其他职业道路。

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就业选择的文章,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

一、公务员光环的褪色:从“金饭碗”到“铁饭碗”的幻灭

曾经的吸引力: 长久以来,在日本社会,特别是对于像东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毕业生而言,进入中央政府部门工作是“王道”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国家事业的热情,更多的是因为公务员职业代表着稳定、体面、高社会地位,以及相对优渥的福利和退休保障。它被视为一条通往社会上层的“捷径”,是“金饭碗”。
现实的挑战与失望: 文章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光环的褪色。为什么会失望?原因可以有很多方面:
改革的滞后与效率低下: 日本政府部门长期以来被诟病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严重。尽管有各种改革的呼声,但实际进展缓慢。对于追求效率和创新精神的东大毕业生来说,在这样僵化的体制内工作,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被体制所同化。
工作内容的挑战性与成就感不足: 很多中央政府部门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事务性的,而非能够直接看到成果、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作。对于有抱负、希望做出实际贡献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工作内容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成就感需求。
薪酬与晋升的“天花板”: 尽管公务员福利稳定,但与私营部门,特别是新兴的科技、金融等行业相比,其薪酬增长和职业晋升的空间可能显得有限。在经济低迷、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单纯的稳定可能不足以吸引那些渴望高回报和快速发展的年轻人。
社会形象的负面观感: 近年来,日本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政府部门不当行为、信息公开不透明等负面新闻,这也会影响年轻一代对公务员职业的整体观感。

二、东京大学毕业生视野的拓宽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精英群体的风向标: 东京大学毕业生在日本社会一直扮演着“风向标”的角色。他们的就业选择往往能反映出社会思潮和职业价值的变迁。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稳定”,而是开始追求更广泛的可能性。
全球化与多元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日本的年轻一代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他们看到了世界各地成功的企业和职业模式。私营部门,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提供创新平台和挑战性工作的企业,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大增。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工作的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可能更愿意投身于那些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新价值、或者能够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的领域,而不是仅仅为了体制内的稳定而牺牲个人兴趣和发展。
风险承受能力的提升: 尽管日本社会整体上仍偏向保守,但年轻一代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所提升。他们可能愿意尝试创业、加入初创企业,或者选择那些虽然有挑战但回报也可能更高的职业道路。

三、文章背后折射出的日本社会深层问题

经济增长的困境: 公务员队伍的吸引力下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现实。当私营部门也面临增长瓶颈时,公务员的“稳定”优势就会被放大。但如果私营部门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新兴产业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机会,那么公务员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人才流失与国家竞争力: 东京大学毕业生的“抛下中央政府”,意味着日本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可能无法充分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这对于日本政府的改革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以及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警示信号。如果顶尖人才都选择避开政府部门,那么政府部门的创新和活力将受到影响。
社会结构与代际差异: 这篇文章也暗示了代际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老一辈可能更看重稳定和资历,而年轻一代则更注重个人价值、工作意义和职业发展。这种代际差异如何弥合,是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审视: 毕业生们选择离开,可能也意味着他们对中央政府职能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他们可能认为,依靠中央政府来“救”日本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或者他们希望在其他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揭示的现象并非孤立的就业选择问题,而是日本社会转型期中一个重要的缩影。 它预示着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而更开放、更具活力的私营部门和创新领域正吸引着新一代的精英人才。对于日本政府而言,如何重塑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提升政府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是其面临的严峻课题。而对于日本社会而言,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人才流动的趋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同样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公务员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的公务员,铁饭碗,进了政府官厅,你能力优秀,一路往上走,最高做到次官,你就是日本实际的统治者。政治家几年一换,也啥都不懂,负责争取预算就行了,这钱怎么花都是官僚们说了算。《官僚的夏天》的主人公原型,佐橋滋,通产省次官,训斥通产省大臣三木武夫就和训儿子一样,三木武夫屁都不敢放一个。就算当不了次官,看升不上去了辞职,还有天下り,可以去个大公司当顾问,取缔役啥的,帮企业拿政府单子,收入一点都不少。你当社畜拼死拼活30年也就是部长级,公务员30年退下来进公司还比你工资高,这不比你在公司上班强多了。

国会前有次官会议,决定了什么案件能送交国会审议,也就是说如果官僚们不想这个法案通过都不会让法案上国会讨论。那时候说日本官僚一手遮天并不过分。官僚和政治家是合作关系,政治家负责扩张势力拿预算,官僚们办实事给自己退休谋福利。况且日本官僚一干一辈子,人事权独立。政治家最多干4年。所以才有日本谁当首相都无所谓的话。

但是呢,事情在2009年发生了变化,民主党上台了。

民主党之前就认为官僚权力过大是现在日本最大问题,官僚应该听内阁指示行动才对,废除了次官会议,打击天下り,准备把官僚训成听话的狗,官僚系统的好日子到头了。当然官僚系统开始反击,各种情报的泄露和不合作,3年时间终于让民主党耗尽民意,自民党再次上台。虽然民主党声败名裂,官僚系统也元气大伤。

这时候自民党安倍,突然发现民主党送给自己一份大礼,自己手中权力大了,次官会议没有了自己随意审核法案,天下り也被法律禁止了,2014年成立内阁人事局,把高级官僚的任命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下官僚只能当狗了。以前官僚是独立人事权,就算官僚顶撞政治家也无所谓,现在直接让你滚蛋到乡下地方过一辈子去。所以才有“忖度”这个词的出现,因为官僚要揣摩政治家的意思办事,让政治家喜欢你才能升迁。

那啥也不懂的政治家就会突发奇想,比如因为疫情休校了让官僚们想个育儿支援计划。经济支援政策发个和牛劵之类的,原本优秀的官僚现在要对于无能的政治家各种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还必须讨论和执行。还必须让政治家们高兴,否则无法升迁,这对东大法学部毕业生来说类似于侮辱。

其次,就是公务员的工作状况,这点我以前写过。

日本公务员加班情况非常严重,2015年总务省调查,国家公务员平均一年加班235小时,而在霞之关的本厅公务员加班是366小时!地方公务员加班158小时,日本的一般社畜加班时间只有154小时。日本的公务员有8%是超过过劳死标准在工作。

这还是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好歹是有一定全力的,要是说国公立中小学教员这种公务员,一开始国家预算就定死了工资,你额外加班多少小时都没钱拿。

最后一点,公务员现在也不是铁饭碗了。2004年邮政民营化把26w原本是公务员的职工一下变成了会社员,然后裁员1w多人,一般公司都不敢这么裁员。精减职位把一些不太重要职位的员工拉去卖保险,卖纪念邮票等等,邮局是特殊行业,被裁员了还能干啥?

然后再国立大学法人化,把原本大学的教职员工公务员变成一般职员,如果有一天大学也开始裁员这些原本是公务员的饭碗保得住么?

所以,现在的公务员一不能报效国家要当政治家的狗,二不轻松天天加班累死,三还有可能被裁员的危险,那作为东大毕业生为啥还要去趟这浑水,去个大企业好好就职不香么?

前两天的新闻,两个庆应毕业生进产经省的公务员,做了几个空头公司诈取国家给企业的疫情给付金550w日元被逮捕。这要是在20年前,不会有傻子放弃产经省官僚的前途干这事。

user avatar

题目里的“当公务员救不了日本”其实就是日本经济从泡沫到如今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更进一步讲: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在经历长期的经济停滞,老龄化少子化后,开始明白日本的体制并没有曾经所宣称的那样有优越性,能够包治百病。对日本体制的态度,自然会影响东京大学毕业的年轻精英对公务员这个职业的好恶。

战后日本政府的官僚体系拥有近乎无限大的权力,比如同政府官员在俱乐部交际的工厂总经理如果惹怒日本经产省的中层官员,可能这家工厂从此之后再也拿不到银行贷款,如果这位总经理敢在媒体上曝光自己因酒后戏言而惹怒日本官僚最终对工厂造成影响,那可能检察官马上就会出现在这家工厂,报道这个丑闻的媒体也会被政府找个机会指导。反之如果社长们与政府官僚维持好关系,那工厂业务即便不景气也可能以扶持先端制造业的名义拿到政府补贴。民选的国会议员(如首相及各部大臣)为使自己的政策能够顺畅执行,也经常会与官僚体系达成平衡,而非上下级那样的命令。

故日本的政治体制与其他欧美主流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比起美国,日本的体制更像苏联,属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异类。这源于日本战后为集中力量加速重建而搞"统制经济",强调政府高度干预,再加上东方中央集权官本位思想,因此给政府官僚极大权力。比如现在央行常用的"窗口指导"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保证重点倾斜部门的资金需要,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而发明。

日本战败后,在日本官僚的统治下,经济迅速崛起,先是1960年代经济总量超越德国,再是1980年代人均GDP超越美国,成为主流发达国家中人均GDP总量最高的国家。上世纪1980年代末,可以说除航空航天军工等少数行业外,日本在汽车,电气,造船,纺织,材料,机床,家电,半导体,钢铁,计算机甚至音乐电影游戏等大部分产业均在全世界取得了质量和数量的双头部地位。比如1980年代末世界半导体20强里日本占15家,日本股市总市值几乎等于纽约加伦敦,全球最大的10家公司日本占一大半。

当年日本经济的长期繁荣下,1970-90年代初没有什么人敢质疑日本制度的优越性。那时的日本民众环顾一下世界,看到美国西欧处于越战和石油危机之后的滞涨,苏联处于崩溃边缘,自然也会对日本现状充满信心。因此在那时的闲谈中有人提出日本的政策问题,自然会有一大堆人质问这个人还能比东大毕业的那些精英更聪明(即海量专精比你我懂)?日本政府对自己的体制充满信心不说,就连欧美国家都有大量的学者开始推崇日本模式,比如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就写过《日本第一》,其中第四章就充满对日本官僚体制的赞美。而中国也曾在1988年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赴日本考察团出版过《日本模式的启示》作为高参书籍。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自1960到1990年代,日本民众对日本的官僚体制是非常信任和推崇的。那时候东京大学毕业生热衷考公务员,必然有对成功者追随,想加入精英团体,见贤思齐的感情在里面。但事实上那个时代的日本年轻人对公务员这个职业并不能说非常热衷,反而是史上人气最低。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去企业就业反而可能有更大发展,只能说当时的公务员是非常有正能量的职业,这部分会在后面提到。

后来日本经济泡沫破裂,20多年经济零增长使日本民众才逐渐意识到,日本模式不是万能的。战后日本经济长达几十年的高速成长,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的拥有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日本人比欧美人付出更多劳动时间,日本处于美苏争霸的极佳国际环境有关,儒家文化让日本人便于管理。官僚体制及其所吹嘘的日本模式所带来的效率只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因素之一。当日本把人口红利挥霍一空,变为人口负利进入少子化老龄化时代后,曾经高高在上的日本官僚再怎么也拉不起经济和生育率,这时的日本民众对政府及其发展模式的看法自然会发生转变,而拥有更多人口红利,不被日本人瞧上眼的韩国眼看就要追上日本后又马上停滞也就更加证明这一点,官僚们不过是坐在人口红利和国际环境的风口上。

如今东京大学毕业的精英年轻人们看到日本长期停滞不前,自然不会再像他们的学长学姐那样以崇拜成功者的眼光看待日本官僚体系,而少子化老龄化也导致大量高龄官僚尸位素餐,堵塞年轻人的上升通道。这时日本年轻人对日本模式的看法也自然会从上世纪的日本官僚体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带来效率逐渐转变为日本官僚体系僵化,自私自利,决策失灵,过分干预市场,阻挠改革,一直以来与各种利益集团纠缠不清的问题也随着经济衰退而被摆上台面。年轻人开始反对日本官僚体制,这便是"当公务员救不了日本"。

但事实上,日本民众及日本年轻人对日本官僚体系的失望也只能是东京大学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热度下降的部分原因,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关联。我们可以看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及2014年以来,日本年轻人国家公务员的报录比都处于相对低位;而在1993-2005年,国家公务员综合职的报录比则处于相对高位,公立学校教师考试的报录比也呈现同样趋势。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93-2005年这12年间叫「就職氷河期」(就业冰河期),也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期。

因此,比起什么日本官僚体系在民众心目中的评价,日本就业市场的好坏才是影响国家公务员及公立学校教师招考热度的直接因素。这里有NHK统计的有效求人倍率推移,即招聘岗位数除以找工作的人数,再与日本国家公务员及公立学校教师求人倍率相比,可以清楚地得到社会就业形势越好,公务员和教师的竞争就越小,反之就业形势越差,公务员和教师招考竞争就越大。


近年来日本国家公务员考试热度下降,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就业形势逐年向好。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全社会开始反思日本模式的问题,进而导致劳动环境的改善,官僚体系的改革,公务员打破铁饭碗引入竞争,公务员的超高待遇被限制。

我们都知道,竞争可以带来效率,铁饭碗可以带来稳定。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一方面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而不得已,一方面全社会反思铁饭碗的问题,不少大公司的员工也丢掉工作,日本的终身雇佣体系就被这样逐渐瓦解,许多日本人需要开始面对裁员。虽然经济停滞,但正式公务员却还可以终身雇佣,不犯大错就能稳定到老,日语叫「一生安泰」,不仅稳定还能高薪。泡沫经济导致许多企业砍掉退休年金,而公务员退休后则照旧拿大笔退职金,高官还可以旋转门,退休去企业拿高薪把人脉变现。因此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热度马上高涨。

可把经济搞成这样,按理说官僚体系应该负责,但公务员的待遇和编制却一切照旧,甚至待遇还在逐年增加,更有日本官僚喊出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影响日本经济效率,应该学习欧美搞「末位淘汰」才能走出经济不景气,这自然惹怒大批失业或就业困难的日本民众。日本民选政客也觉得经济不景气就会被老百姓用选票教训,当国会议员也得面临党内党外竞争,当选后还得看官僚体系的脸色,而公务员一旦考上就能免于竞争,这不是官僚体系自己搞共产主义保持稳定,而让老百姓通过社会达尔文主义残酷竞争吗?

在民众普遍对官僚体制不满的民意基础上,日本民主党提出「脱官僚政治」,要求打破官僚主导,限制官僚权力,并于2009年通过选举成功击败自民党取得政权。在民主党政权下,自民党,官僚(公务员),企业三者勾结的铁三角被打破(政・官・財の鉄の三角形),官僚们的权力得到限制,政府主导权开始归于民选官员。

长期以来,日本公务员的待遇明显高于民间企业,大量民众认为会造成职业不平等。于是在2015年,从官僚手中拿到主导权的日本內閣会议决定把国家公务员退休年金降低大概400万日元,降低官民不平等,并下调高龄公务员提前退休标准,鼓励高龄公务员主动退休以提高效率节省经费。


此前,日本民众热衷报考公务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加班严重,而公务员相对轻松。2015年日本电通东大女过劳死事件引起日本社会震动,要求日本企业消除“军队风气”和“狼性文化”成为社会共识。政府看到民意开始严格执行劳动法,企业的劳动环境有所改善。

在限制官僚权力,削减官僚体系开支后,正式公务员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这导致官僚体系的每人工作量开始提升,官僚体系也逐渐尝到日本民众早已习惯的加班过劳。而日本政府通过扩大非正式公务员(聘用制公务员)数量又为官僚体系带来竞争,这无疑降低了官僚体系的诱惑力。

近几年在日本大型企业开始改革终身雇用制,鼓励跳槽后,以稳定著称的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优势开始减小。而中小企业的岗位缺口非常多,甚至2019年300人不满的小企业每9个岗位只有1个人应聘,这无疑给社会提供了足够多的托底职业。把兴趣而非稳定看作选择职业第一要素的年轻人就会越来越多,选择创业,失败了大不了就去打工的东大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如果大家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稳定地过一生,那不稳定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谁都知道竞争带来效率,物竞天择是生物本能,可公务员们就能一生安泰,而打工人们则得一生悬命,这就非常恶心。

当公务员的铁饭碗被打破,公务员开始降薪,公务员也开始加班过劳,公务员有权力制约,再加上企业劳动环境开始改善,社会就业形势开始好转,创业的后顾之忧减少,官僚体系对日本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会减弱。

事实上,自明治维新以来自明治维新建立起现代化政府和大学后,日本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从来都很热衷于考公务员。即便到2021年,东京大学选择国家公务员的作为职业的毕业生人数创1998年以来最低,那东京大学不还是考上国家公务员最多的学校,考公也还是4倍竞争,因为再怎么改公务员都是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号称「脱官僚」的日本民主党执政没几年还是下台,最终让喜欢勾结官僚的自民党重新上台。只能说日本年轻人考公务员有时很热,有时较热,而从来还没有不热。

每个时代东大毕业生选择考公的理由都不完全相同。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这几十年里,大学生的数量极少。那个时代的东京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治维新最核心是政治体制改革,学习西方制度,因此进入政府参与改革是一份新潮且拥有使命感的工作。而当时的公务员也仅指数量极少的官员,成为公务员不仅能有革新国家的成就感,还能享受非常优厚的待遇,并在战争中享受兵役延期。

日本刚刚战败时,国内一片废墟,这时的东大毕业生热衷考公务员,也是只有公务员能吃上饭。而在日本战后经济重建中,官僚容易带来掌握权力的快感和稳定的生活。近年的官僚开始走下神坛,可这就如同天皇虽然由神变成人,但他还是人上人。

最后一定有人要问,东京大学毕业生对公务员的热度降低会给中国什么样的启示。不知大家看到日本官僚体系地位下降的第一步是政党通过选举更替了没有。反正我不赞成引入政党竞争,我认为日本那些民选政客就是哗众取宠耍耍嘴皮子,绝对比不过层层筛选,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刷满各级管理经验的中国官员。日本官僚体系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日本把公权力由官僚体系过渡给民选政客,那是急病乱投医。

user avatar

其实是当日本公务员救不了自己(挣得不够),所以失望的东大学生才不想进中央政府。

就像知乎劝退生化环材工匠难道是因为工匠不能救国?是天坑虽然能救国但是救不了自己。

当红利和享受红利要分清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当公务员救不了日本,失望的东京大学毕业生正在抛下中央政府”本身就充满了力量,直接点出了核心矛盾:日本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价值认知正在发生动摇,而曾经被视为精英代表的东大毕业生也随之选择“用脚投票”,转向其他职业道路。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就业选择的文章,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我们可以.............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挺劲爆的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是,这语气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但是好奇心驱使下,我还是点进去看了看。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角度很尖锐,它把中国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描绘成了一场对全球环境、社会,甚至我.............
  • 回答
    对于渭水徐公的文章《爆料:“Easy Girl”背后的黑暗产业链》,我的看法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视角,揭示了一个在当下社会中,许多人可能并未充分意识到的阴影面。文章的切入点非常大胆,直接点破了所谓的“Easy Girl”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的剥削和诱导,这让它具有了相当的警醒意义。首.............
  • 回答
    对于微信公众号文章《抖音的色情直播开始对未成年人下手了》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文章揭示的问题及其严重性首先,这篇文章直击了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担忧的社会议题:网络色情对未成年人的侵害。 如果文章内容属实,那么这绝对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信号。 传播途径的隐蔽性与高效性: 抖音作为一个拥.............
  • 回答
    关于中央政法委公众号发布的《特斯拉必须面对中国客户的拷问:责任何在?担当何在!?》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和评价。首先,从发布主体来看,中央政法委作为中国的国家政法系统最高领导机构,其官方公众号的发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这篇由其发布并冠以如此尖锐标题的文章,绝非仅仅是媒体的监督,.............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奎孚写的那篇公众号文章《相对论的“孪生子旅行佯谬”纯粹就是套错公式的扯淡》。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里头观点挺鲜明的,说白了就是他对狭义相对论里的“孪生子佯谬”提出了质疑,认为整个佯谬的建立是基于错误的公式应用。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他到底是怎么说的,以及为什.............
  • 回答
    “刺猬公社”对“路金波”的访谈,尤其是围绕网络文学的讨论,是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它触及了网络文学行业的核心人物、发展历程、当下挑战以及未来走向。要深入理解这次访谈,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路金波是谁?他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如何?首先,理解路金波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中国网络文学领域的早期.............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员那篇题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文章,甫一问世,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要细致地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其核心观点、潜在的语境、可能引发的思考以及存在的争议点。核心观点提炼:文章最直接、最核心的论点,就是将“奋斗”与.............
  • 回答
    “前 HR 随笔”公众号的《李案十问》这篇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和法律公正有思考的观察者,我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并尝试去理解其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犀利的问题,直指“李案”中存在的疑点,并引发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探究。文章的结构清.............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共青团中央的文章《【荐读】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牵涉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官媒的表态、青年群体的关切、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微信公众号的转载行为,本身就代.............
  • 回答
    “至道学宫”这篇题为《一场针对华为的黑公关狂欢》的文章,确实在我的视野里引起了不少波澜。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立论基础首先,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当下对华为的批评和负面舆论,并非出自正常的商业竞争或技术讨论,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公关”.............
  • 回答
    《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转载,并引发诸多讨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关于“出身论”和“学历焦虑”的敏感神经。这篇文章以一种看似“凡尔赛”又实则带有反思意味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名校背景”的群体交往中,所感.............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短史记”4月29日发布的《刘备和诸葛亮是如何压榨蜀国老百姓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刘备和诸葛亮“仁德”和“贤能”的形象,转而聚焦于他们在统治蜀国过程中,为了维持政权、支撑战争,必然会对百姓施加一定的经济和劳役压力。文章可.............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这篇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文章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痛点。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育儿视角。首先,我们得理解文章标题所传递的核心信息:.............
  • 回答
    看待一篇关于钟南山院士的公众号文章,尤其是在“拨开迷雾看世界”这样带有特定视角和立场的平台上的文章,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而不应仅凭标题或作者的标签来简单判断。这类文章往往试图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提供一种解读,但其解读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
  • 回答
    对于公众号“呦呦鹿鸣”因发布《反对集体磕头》一文,继而遭遇威胁和骚扰并选择报案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个人安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呦呦鹿鸣”这个公众号的性质。它通常以深度、有态度的评论见长,常常触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并且以其.............
  • 回答
    关于许多公众号作者声称发布涉及“屏蔽网址链接被要求限期整改相关”的文章会遭遇腾讯封杀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与政策导向: 腾讯作为内容平台,拥有强大的内容审核能力和规则体系。 微信公众号作为腾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发布受到严格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