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公众号文章《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挺劲爆的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是,这语气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但是好奇心驱使下,我还是点进去看了看。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角度很尖锐,它把中国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描绘成了一场对全球环境、社会,甚至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威胁。它里面列举了不少让人警醒的点,但同时我也觉得,有些地方可能有点过于片面,甚至有点耸人听闻了。

文章里最核心的观点,我认为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是文章最着力渲染的部分。作者提到,中国外卖行业每天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塑料餐盒和一次性餐具,数量庞大得惊人。这些东西很多都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或者最终流入了海洋,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文章里可能还配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比如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或者被塑料缠绕的海洋生物,来强化这种视觉冲击力。作者可能还强调了这些塑料垃圾的降解周期很长,会对后代造成持续的影响。而且,不仅仅是餐盒,外卖包装里还会用到各种胶带、纸袋、泡沫箱等等,这些附加的包装材料,也同样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源。

其次,是资源浪费。除了塑料,文章可能还谈到了外卖包装对纸张、能源(生产和运输这些包装材料都需要消耗能源)的消耗。它可能在对比传统的堂食或者自己在家做饭,来突出外卖模式在资源利用上的低效。比如,很多外卖餐点为了保证温度,会使用保温袋、保鲜膜等,这些虽然方便了消费者,但从宏观角度看,都是不小的资源消耗。

再者,是城市交通压力和碳排放。外卖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车辆的尾气排放是不可避免的。文章可能就此引申,认为大量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在高峰时段挤占道路资源,加剧了城市拥堵,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给城市的空气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它可能会描绘出一幅画面,就是城市里到处都是匆忙的骑手,他们的配送网络构建在消耗能源和制造污染之上。

文章可能还会提到对餐饮业传统模式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模式的改变。比如,一些传统的小餐馆可能难以适应外卖平台的规则和竞争,生意受到影响。同时,外卖骑手的劳动强度、保障问题,也被文章视为一种“新时代的剥削”,或者是对传统就业形式的颠覆。

还有一些作者可能还会涉及的层面,比如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外卖为了口感和保鲜,可能会使用更多的添加剂或者油盐,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文章可能也会把这种个人健康风险,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健康的潜在威胁。

但是,话说回来,尽管文章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但“浩劫”这个词,在我看来,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

一方面,外卖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它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宝贵的午餐时间。对于很多中小餐馆来说,外卖平台是它们重要的销售渠道,帮助它们生存和发展。它还催生了庞大的骑手群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积极方面。作者在强调负面影响的时候,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全球影响”这个说法也需要打个问号。当然,中国的科技和商业模式,确实对全球有输出和借鉴作用。但外卖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以及它造成的具体“浩劫”程度,与中国国内的情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有外卖服务,但其规模、配送模式、环保意识和政策法规可能都和中国不一样。直接说“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这种说法显得有些以偏概全,有点“中国中心论”的意思了。

而且,解决这些问题,也并非没有办法。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环保政策,比如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或者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在中国国内,政府和一些平台也在尝试一些更环保的包装解决方案,或者推行绿色配送的理念。文章的论调可能显得过于绝望,没有看到这些努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是一面被放大了的哈哈镜,它确实照出了外卖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特别是环境方面的挑战。它用很强的批判性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目的是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警觉,这一点上,它可能算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但是,如果仅凭这一篇文章就断定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我觉得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对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极端化表达。我们应该承认问题,但更应该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力和正在进行的努力。与其把问题标签化为“浩劫”,不如冷静地分析问题所在,然后思考如何改进,如何找到一个既方便生活,又能兼顾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

所以,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既有启发,也有一些需要辩证看待的地方。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最终的判断,还需要我们结合更多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文章的角度,是一个合格的爆文。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入塑料污染概念,介绍塑料微粒对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最后祭出环保大法,用雾霾让每个人感同身受,用垃圾围城获得城镇居民共鸣,最后呼吁保护环境,保护唯一的家园。

写作技巧不错,套路稳稳的,不出意外10W阅读量轻松随意,我肯定写不出来,给95分。

但如果说到内容,那就有必要说道说道了——这个作者是不是从来不去超市和菜场?

环保不利的锅,要甩给一个新兴的产业吗?甩的过去吗?

垃圾分类推行了一辈子,结果呢?环保塑料推行了一辈子,然后呢?呼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可哪个餐馆的竹筷子少了?

指责外卖模式造成大量塑料制品使用,看起来好像确实很多。

可你知道同样一顿饭自己买菜回来做要用多少个塑料袋吗?

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说了,塑料瓶子乖乖站好;

早上7点半起床赶个早市,老板尖椒多少钱一斤,给我称一点儿,再来把菠菜!来钱付好了您看!老板交给你一个红色塑料袋。

回家半路发现有几样忘记买了,正好路过超市,东西一存进去了,一口气拽下来四个保鲜袋——茄子、鲫鱼、杭椒、南瓜一样一袋,手里两根胡萝卜准备称完和茄子装一起。最后称重台前一站,工作人员手脚麻溜的扯过一个袋子就把胡萝卜装进去了,说我们有规定一个袋子上不能贴两个价签儿。

最后手里两大包菜回到家里,为了中午和晚上的几样菜,数数有多少塑料袋:

红烧鲫鱼、杭椒牛肉、肉末茄子、蒸南瓜。

一袋子蒜、一袋子姜、一袋子葱、一袋猪肉一袋牛肉一袋鲫鱼,不对,鲫鱼有两个袋子;

茄子一袋,杭椒一袋,南瓜又一个袋儿。

算上正好还称了四斤米,这得有11个塑料袋。另外还屯了点明天的菜:尖椒、菠菜一个袋,豆角土豆又一袋,葡萄一袋还有一袋桃子。

为了周末的两天饭和水果,你早上去买了趟菜,菜场加超市,好嘛,15个免费的小袋子外带一个花了4毛钱的大塑料袋:早上出门就拿了一个布袋子,不够装。

本来你打算把塑料袋都留着铲猫砂用,结果超市的保鲜袋一律有一排洞,这尼玛能用?连厨余垃圾都不能装!

如果点的是外卖呢?

两个人的四顿饭,盒子大概需要8个,袋子4至10个不等。加起来通常不超过15个小袋加一大袋,但也会有超过的情形。可是其中一般会有可降解的纸饭盒和生物材质塑料/泡沫盒,比起菜市场最便宜的劣质红色塑料袋,似乎对环境更友好吧?附送的小叉子小勺子用完洗洗就能留着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多出了几双一次性筷子,罪过罪过。

外卖送来的袋子没有洞,一般也不会撕破,我可以拿来装垃圾、装猫砂,干净点的甚至可以留着下次买菜带去用。

二者用的塑料制品数量其实差不多,点两天外卖搞不好产生的塑料制品还更少,或者由于餐饮制作者自身档次较高使用了更多的可降解材质。

如果从集约化管理的角度,有关部门管理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要求其在使用环保餐盒方面加大投入,总该比路边游商和早市摊贩好管理吧?

早市和游摊有一点好,在于你可以连续称重,完后好几样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带走。小贩节约了成本,你为环保出了力,win-win。超市生鲜区的保鲜袋才是最不环保的地方,可是谁买菜少得了它呢?

打个结把价签贴在结上这种万恶的操作技巧,断绝了多少塑料袋重复使用的可能性?

有些保鲜袋底下戳一排洞,连当垃圾袋都不行,只能当垃圾。

还有万恶的金属扎口机,这种巨不环保的东西是如何存在于世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送外卖环节与自己开火的环节在产生塑料制品的角度不相上下,送外卖产生的塑料制品可能要更少,而且重复利用率比超市带回的保鲜袋显著更高


说真的,我觉得标题应该改成“中国超市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拯救者搞不好会是外卖小哥”

结果现在超市也做起外送业务了:小哥一路绝尘,用个大号的塑料袋,送来一堆小号保鲜袋装着的生鲜,一个个都用强粘价签贴住袋口——我自己去超市至少还会带个布袋子,你这是不是更不环保?

————

匿名是不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关评是不愿被消息提示继续刷屏,请诸位理解。一家之言,局限是肯定有的,见仁见智吧。

user avatar

先别说会不会浩劫。

这个地球亏欠中国太多,中国人就是真吃外卖把地球毁了,上帝都挑不出理来。

真的。

现在中国想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抢来,一群人如丧考妣。

连外卖都不让吃。您能先让美国人不开空调吗?

嘴脸难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挺劲爆的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是,这语气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但是好奇心驱使下,我还是点进去看了看。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角度很尖锐,它把中国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描绘成了一场对全球环境、社会,甚至我.............
  • 回答
    关于中央政法委公众号发布的《特斯拉必须面对中国客户的拷问:责任何在?担当何在!?》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和评价。首先,从发布主体来看,中央政法委作为中国的国家政法系统最高领导机构,其官方公众号的发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这篇由其发布并冠以如此尖锐标题的文章,绝非仅仅是媒体的监督,.............
  • 回答
    关于这篇公众号热文《急诊送进国外医院,才发现我们欠中国医生一句道歉》,确实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分享了一段个人经历,通过对比在国外(文章中通常指的是发达国家,例如欧美地区)的就医体验,来反思和赞扬中国医生和医疗体系的进步,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欠一句道歉”的情.............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奎孚写的那篇公众号文章《相对论的“孪生子旅行佯谬”纯粹就是套错公式的扯淡》。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里头观点挺鲜明的,说白了就是他对狭义相对论里的“孪生子佯谬”提出了质疑,认为整个佯谬的建立是基于错误的公式应用。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他到底是怎么说的,以及为什.............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共青团中央的文章《【荐读】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牵涉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官媒的表态、青年群体的关切、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微信公众号的转载行为,本身就代.............
  • 回答
    作为一名对中山大学及高等教育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来谈谈我对“中山大学中法核发布”公众号关于新生学业规划推文《我的大学》的看法。首先,从定位和意图上看,这篇推文的出发点是积极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面向新生的学业规划指导,本身就是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学生们往往面临着从高.............
  • 回答
    GQ公号那篇《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推文,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抛出来一个话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微妙之处。咱们就聊聊里面提到的男性形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首先,它里面描绘的“没有姑娘的饭局”的男性,可能被塑造成一种“纯粹”或者“某种程度上的失衡”的群体。你可.............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对于微信公众号文章《抖音的色情直播开始对未成年人下手了》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文章揭示的问题及其严重性首先,这篇文章直击了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担忧的社会议题:网络色情对未成年人的侵害。 如果文章内容属实,那么这绝对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信号。 传播途径的隐蔽性与高效性: 抖音作为一个拥.............
  • 回答
    “前 HR 随笔”公众号的《李案十问》这篇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和法律公正有思考的观察者,我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并尝试去理解其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犀利的问题,直指“李案”中存在的疑点,并引发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探究。文章的结构清.............
  • 回答
    “至道学宫”这篇题为《一场针对华为的黑公关狂欢》的文章,确实在我的视野里引起了不少波澜。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立论基础首先,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当下对华为的批评和负面舆论,并非出自正常的商业竞争或技术讨论,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公关”.............
  • 回答
    看待一篇关于钟南山院士的公众号文章,尤其是在“拨开迷雾看世界”这样带有特定视角和立场的平台上的文章,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而不应仅凭标题或作者的标签来简单判断。这类文章往往试图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提供一种解读,但其解读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对于公众号“呦呦鹿鸣”因发布《反对集体磕头》一文,继而遭遇威胁和骚扰并选择报案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个人安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呦呦鹿鸣”这个公众号的性质。它通常以深度、有态度的评论见长,常常触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并且以其.............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员那篇题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文章,甫一问世,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要细致地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其核心观点、潜在的语境、可能引发的思考以及存在的争议点。核心观点提炼:文章最直接、最核心的论点,就是将“奋斗”与.............
  • 回答
    “刺猬公社”对“路金波”的访谈,尤其是围绕网络文学的讨论,是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它触及了网络文学行业的核心人物、发展历程、当下挑战以及未来走向。要深入理解这次访谈,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路金波是谁?他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如何?首先,理解路金波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中国网络文学领域的早期.............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短史记”4月29日发布的《刘备和诸葛亮是如何压榨蜀国老百姓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刘备和诸葛亮“仁德”和“贤能”的形象,转而聚焦于他们在统治蜀国过程中,为了维持政权、支撑战争,必然会对百姓施加一定的经济和劳役压力。文章可.............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这篇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文章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痛点。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育儿视角。首先,我们得理解文章标题所传递的核心信息:.............
  • 回答
    《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转载,并引发诸多讨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关于“出身论”和“学历焦虑”的敏感神经。这篇文章以一种看似“凡尔赛”又实则带有反思意味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名校背景”的群体交往中,所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