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公众号文章《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挺劲爆的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是,这语气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但是好奇心驱使下,我还是点进去看了看。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角度很尖锐,它把中国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描绘成了一场对全球环境、社会,甚至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威胁。它里面列举了不少让人警醒的点,但同时我也觉得,有些地方可能有点过于片面,甚至有点耸人听闻了。

文章里最核心的观点,我认为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是文章最着力渲染的部分。作者提到,中国外卖行业每天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塑料餐盒和一次性餐具,数量庞大得惊人。这些东西很多都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或者最终流入了海洋,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文章里可能还配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比如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或者被塑料缠绕的海洋生物,来强化这种视觉冲击力。作者可能还强调了这些塑料垃圾的降解周期很长,会对后代造成持续的影响。而且,不仅仅是餐盒,外卖包装里还会用到各种胶带、纸袋、泡沫箱等等,这些附加的包装材料,也同样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源。

其次,是资源浪费。除了塑料,文章可能还谈到了外卖包装对纸张、能源(生产和运输这些包装材料都需要消耗能源)的消耗。它可能在对比传统的堂食或者自己在家做饭,来突出外卖模式在资源利用上的低效。比如,很多外卖餐点为了保证温度,会使用保温袋、保鲜膜等,这些虽然方便了消费者,但从宏观角度看,都是不小的资源消耗。

再者,是城市交通压力和碳排放。外卖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车辆的尾气排放是不可避免的。文章可能就此引申,认为大量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在高峰时段挤占道路资源,加剧了城市拥堵,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给城市的空气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它可能会描绘出一幅画面,就是城市里到处都是匆忙的骑手,他们的配送网络构建在消耗能源和制造污染之上。

文章可能还会提到对餐饮业传统模式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模式的改变。比如,一些传统的小餐馆可能难以适应外卖平台的规则和竞争,生意受到影响。同时,外卖骑手的劳动强度、保障问题,也被文章视为一种“新时代的剥削”,或者是对传统就业形式的颠覆。

还有一些作者可能还会涉及的层面,比如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外卖为了口感和保鲜,可能会使用更多的添加剂或者油盐,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文章可能也会把这种个人健康风险,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健康的潜在威胁。

但是,话说回来,尽管文章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但“浩劫”这个词,在我看来,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

一方面,外卖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它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宝贵的午餐时间。对于很多中小餐馆来说,外卖平台是它们重要的销售渠道,帮助它们生存和发展。它还催生了庞大的骑手群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积极方面。作者在强调负面影响的时候,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全球影响”这个说法也需要打个问号。当然,中国的科技和商业模式,确实对全球有输出和借鉴作用。但外卖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以及它造成的具体“浩劫”程度,与中国国内的情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有外卖服务,但其规模、配送模式、环保意识和政策法规可能都和中国不一样。直接说“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这种说法显得有些以偏概全,有点“中国中心论”的意思了。

而且,解决这些问题,也并非没有办法。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环保政策,比如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或者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在中国国内,政府和一些平台也在尝试一些更环保的包装解决方案,或者推行绿色配送的理念。文章的论调可能显得过于绝望,没有看到这些努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是一面被放大了的哈哈镜,它确实照出了外卖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特别是环境方面的挑战。它用很强的批判性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目的是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警觉,这一点上,它可能算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但是,如果仅凭这一篇文章就断定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我觉得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对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极端化表达。我们应该承认问题,但更应该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力和正在进行的努力。与其把问题标签化为“浩劫”,不如冷静地分析问题所在,然后思考如何改进,如何找到一个既方便生活,又能兼顾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

所以,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既有启发,也有一些需要辩证看待的地方。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最终的判断,还需要我们结合更多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文章的角度,是一个合格的爆文。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入塑料污染概念,介绍塑料微粒对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最后祭出环保大法,用雾霾让每个人感同身受,用垃圾围城获得城镇居民共鸣,最后呼吁保护环境,保护唯一的家园。

写作技巧不错,套路稳稳的,不出意外10W阅读量轻松随意,我肯定写不出来,给95分。

但如果说到内容,那就有必要说道说道了——这个作者是不是从来不去超市和菜场?

环保不利的锅,要甩给一个新兴的产业吗?甩的过去吗?

垃圾分类推行了一辈子,结果呢?环保塑料推行了一辈子,然后呢?呼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可哪个餐馆的竹筷子少了?

指责外卖模式造成大量塑料制品使用,看起来好像确实很多。

可你知道同样一顿饭自己买菜回来做要用多少个塑料袋吗?

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说了,塑料瓶子乖乖站好;

早上7点半起床赶个早市,老板尖椒多少钱一斤,给我称一点儿,再来把菠菜!来钱付好了您看!老板交给你一个红色塑料袋。

回家半路发现有几样忘记买了,正好路过超市,东西一存进去了,一口气拽下来四个保鲜袋——茄子、鲫鱼、杭椒、南瓜一样一袋,手里两根胡萝卜准备称完和茄子装一起。最后称重台前一站,工作人员手脚麻溜的扯过一个袋子就把胡萝卜装进去了,说我们有规定一个袋子上不能贴两个价签儿。

最后手里两大包菜回到家里,为了中午和晚上的几样菜,数数有多少塑料袋:

红烧鲫鱼、杭椒牛肉、肉末茄子、蒸南瓜。

一袋子蒜、一袋子姜、一袋子葱、一袋猪肉一袋牛肉一袋鲫鱼,不对,鲫鱼有两个袋子;

茄子一袋,杭椒一袋,南瓜又一个袋儿。

算上正好还称了四斤米,这得有11个塑料袋。另外还屯了点明天的菜:尖椒、菠菜一个袋,豆角土豆又一袋,葡萄一袋还有一袋桃子。

为了周末的两天饭和水果,你早上去买了趟菜,菜场加超市,好嘛,15个免费的小袋子外带一个花了4毛钱的大塑料袋:早上出门就拿了一个布袋子,不够装。

本来你打算把塑料袋都留着铲猫砂用,结果超市的保鲜袋一律有一排洞,这尼玛能用?连厨余垃圾都不能装!

如果点的是外卖呢?

两个人的四顿饭,盒子大概需要8个,袋子4至10个不等。加起来通常不超过15个小袋加一大袋,但也会有超过的情形。可是其中一般会有可降解的纸饭盒和生物材质塑料/泡沫盒,比起菜市场最便宜的劣质红色塑料袋,似乎对环境更友好吧?附送的小叉子小勺子用完洗洗就能留着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多出了几双一次性筷子,罪过罪过。

外卖送来的袋子没有洞,一般也不会撕破,我可以拿来装垃圾、装猫砂,干净点的甚至可以留着下次买菜带去用。

二者用的塑料制品数量其实差不多,点两天外卖搞不好产生的塑料制品还更少,或者由于餐饮制作者自身档次较高使用了更多的可降解材质。

如果从集约化管理的角度,有关部门管理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要求其在使用环保餐盒方面加大投入,总该比路边游商和早市摊贩好管理吧?

早市和游摊有一点好,在于你可以连续称重,完后好几样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带走。小贩节约了成本,你为环保出了力,win-win。超市生鲜区的保鲜袋才是最不环保的地方,可是谁买菜少得了它呢?

打个结把价签贴在结上这种万恶的操作技巧,断绝了多少塑料袋重复使用的可能性?

有些保鲜袋底下戳一排洞,连当垃圾袋都不行,只能当垃圾。

还有万恶的金属扎口机,这种巨不环保的东西是如何存在于世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送外卖环节与自己开火的环节在产生塑料制品的角度不相上下,送外卖产生的塑料制品可能要更少,而且重复利用率比超市带回的保鲜袋显著更高


说真的,我觉得标题应该改成“中国超市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拯救者搞不好会是外卖小哥”

结果现在超市也做起外送业务了:小哥一路绝尘,用个大号的塑料袋,送来一堆小号保鲜袋装着的生鲜,一个个都用强粘价签贴住袋口——我自己去超市至少还会带个布袋子,你这是不是更不环保?

————

匿名是不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关评是不愿被消息提示继续刷屏,请诸位理解。一家之言,局限是肯定有的,见仁见智吧。

user avatar

先别说会不会浩劫。

这个地球亏欠中国太多,中国人就是真吃外卖把地球毁了,上帝都挑不出理来。

真的。

现在中国想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抢来,一群人如丧考妣。

连外卖都不让吃。您能先让美国人不开空调吗?

嘴脸难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