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章的角度,是一个合格的爆文。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入塑料污染概念,介绍塑料微粒对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最后祭出环保大法,用雾霾让每个人感同身受,用垃圾围城获得城镇居民共鸣,最后呼吁保护环境,保护唯一的家园。
写作技巧不错,套路稳稳的,不出意外10W阅读量轻松随意,我肯定写不出来,给95分。
但如果说到内容,那就有必要说道说道了——这个作者是不是从来不去超市和菜场?
环保不利的锅,要甩给一个新兴的产业吗?甩的过去吗?
垃圾分类推行了一辈子,结果呢?环保塑料推行了一辈子,然后呢?呼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可哪个餐馆的竹筷子少了?
指责外卖模式造成大量塑料制品使用,看起来好像确实很多。
可你知道同样一顿饭自己买菜回来做要用多少个塑料袋吗?
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说了,塑料瓶子乖乖站好;
早上7点半起床赶个早市,老板尖椒多少钱一斤,给我称一点儿,再来把菠菜!来钱付好了您看!老板交给你一个红色塑料袋。
回家半路发现有几样忘记买了,正好路过超市,东西一存进去了,一口气拽下来四个保鲜袋——茄子、鲫鱼、杭椒、南瓜一样一袋,手里两根胡萝卜准备称完和茄子装一起。最后称重台前一站,工作人员手脚麻溜的扯过一个袋子就把胡萝卜装进去了,说我们有规定一个袋子上不能贴两个价签儿。
最后手里两大包菜回到家里,为了中午和晚上的几样菜,数数有多少塑料袋:
红烧鲫鱼、杭椒牛肉、肉末茄子、蒸南瓜。
一袋子蒜、一袋子姜、一袋子葱、一袋猪肉一袋牛肉一袋鲫鱼,不对,鲫鱼有两个袋子;
茄子一袋,杭椒一袋,南瓜又一个袋儿。
算上正好还称了四斤米,这得有11个塑料袋。另外还屯了点明天的菜:尖椒、菠菜一个袋,豆角土豆又一袋,葡萄一袋还有一袋桃子。
为了周末的两天饭和水果,你早上去买了趟菜,菜场加超市,好嘛,15个免费的小袋子外带一个花了4毛钱的大塑料袋:早上出门就拿了一个布袋子,不够装。
本来你打算把塑料袋都留着铲猫砂用,结果超市的保鲜袋一律有一排洞,这尼玛能用?连厨余垃圾都不能装!
如果点的是外卖呢?
两个人的四顿饭,盒子大概需要8个,袋子4至10个不等。加起来通常不超过15个小袋加一大袋,但也会有超过的情形。可是其中一般会有可降解的纸饭盒和生物材质塑料/泡沫盒,比起菜市场最便宜的劣质红色塑料袋,似乎对环境更友好吧?附送的小叉子小勺子用完洗洗就能留着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多出了几双一次性筷子,罪过罪过。
外卖送来的袋子没有洞,一般也不会撕破,我可以拿来装垃圾、装猫砂,干净点的甚至可以留着下次买菜带去用。
二者用的塑料制品数量其实差不多,点两天外卖搞不好产生的塑料制品还更少,或者由于餐饮制作者自身档次较高使用了更多的可降解材质。
如果从集约化管理的角度,有关部门管理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要求其在使用环保餐盒方面加大投入,总该比路边游商和早市摊贩好管理吧?
早市和游摊有一点好,在于你可以连续称重,完后好几样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带走。小贩节约了成本,你为环保出了力,win-win。超市生鲜区的保鲜袋才是最不环保的地方,可是谁买菜少得了它呢?
打个结把价签贴在结上这种万恶的操作技巧,断绝了多少塑料袋重复使用的可能性?
有些保鲜袋底下戳一排洞,连当垃圾袋都不行,只能当垃圾。
还有万恶的金属扎口机,这种巨不环保的东西是如何存在于世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送外卖环节与自己开火的环节在产生塑料制品的角度不相上下,送外卖产生的塑料制品可能要更少,而且重复利用率比超市带回的保鲜袋显著更高。
说真的,我觉得标题应该改成“中国超市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拯救者搞不好会是外卖小哥”
结果现在超市也做起外送业务了:小哥一路绝尘,用个大号的塑料袋,送来一堆小号保鲜袋装着的生鲜,一个个都用强粘价签贴住袋口——我自己去超市至少还会带个布袋子,你这是不是更不环保?
————
匿名是不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关评是不愿被消息提示继续刷屏,请诸位理解。一家之言,局限是肯定有的,见仁见智吧。
先别说会不会浩劫。
这个地球亏欠中国太多,中国人就是真吃外卖把地球毁了,上帝都挑不出理来。
真的。
现在中国想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抢来,一群人如丧考妣。
连外卖都不让吃。您能先让美国人不开空调吗?
嘴脸难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