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很多公号作者称,发布关于「屏蔽网址链接被要求限期整改相关」的文章,会遭遇腾讯封杀?

回答
关于许多公众号作者声称发布涉及“屏蔽网址链接被要求限期整改相关”的文章会遭遇腾讯封杀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与政策导向:

腾讯作为内容平台,拥有强大的内容审核能力和规则体系。 微信公众号作为腾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发布受到严格的审核。这种审核既有AI算法的自动化识别,也有人工审核的参与。
屏蔽网址链接本身是一个敏感话题。 网址链接的屏蔽和放开一直是用户和平台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平台自身(如腾讯)或其合作方(如微信)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时,直接讨论这些措施本身,特别是对其进行批评、质疑或解读,很容易触碰到平台敏感的神经。
“限期整改”的表述更加剧了敏感性。 “限期整改”通常意味着存在某种违规行为或需要满足某些条件才能继续运营。如果公众号作者就此发布文章,很容易被平台解读为:
揭露平台“不当”行为或内幕: 平台不希望公开谈论其内部的运营策略或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决策。
传播负面情绪或不确定性: 关于链接被屏蔽、账号被封禁等信息,容易引起用户的担忧和不安,影响平台生态的稳定。
暗示绕过审核或提供“解决方案”: 有些作者可能并非单纯讨论,而是想通过文章分享绕过链接屏蔽的方法,或者指责平台的做法不合理,这更容易被平台视为违规。
涉及政治或敏感话题的潜在关联: 链接的屏蔽和网络监管政策往往与更广泛的互联网治理议题相关联,平台在内容审核时会格外谨慎,避免触碰政治敏感区。

2. 公众号作者的发布意图和内容呈现方式:

不同的发布意图影响风险。
纯粹的科普或信息分享: 如果作者只是客观地分享自己遇到的情况,或者解释平台的规则变动,理论上风险较低。
批评或质疑平台: 如果文章带有强烈的批评色彩,指责平台的不合理之处,甚至煽动用户情绪,则风险极高。
提供“攻略”或“技巧”: 如果文章旨在教授如何规避链接屏蔽,或者提供绕过审查的方法,这几乎一定会触发平台的封杀机制。
内容呈现方式是关键。
直接提及敏感词: 如“封杀”、“屏蔽”、“违规”、“警告”、“整改”等词汇,如果频繁或以某种攻击性的方式出现,很容易被AI识别。
使用暗语或隐喻: 一些作者会尝试使用隐晦的表达方式,但平台通常也有识别这类技巧的能力。
引用或链接相关信息: 如果文章中包含被屏蔽的链接,或者引用了其他被认为违规的内容,也可能导致文章或账号受到处罚。
标题和封面图的敏感性: 即使内容本身可以被巧妙处理,但具有煽动性或暗示性的标题和封面图也很容易触碰审核的红线。

3. 平台对“流量”和“敏感度”的平衡考量:

保护平台生态和用户体验。 腾讯作为平台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维护其生态的健康和用户的良好体验。不受控的链接传播(如广告、诈骗、恶意软件链接)以及过度敏感的话题讨论,都可能损害用户体验。
避免触碰监管红线。 作为在中国运营的企业,腾讯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于涉及网络信息传播的敏感话题,平台往往会采取更为保守和严格的审核策略,以避免自身承担法律风险。
对“讨论”的界定。 平台在审核内容时,可能会将对敏感话题的深入讨论,特别是带有批评或负面解读的讨论,视为对平台规则或运营策略的挑战,从而进行限制。
流量与风险的权衡。 即使某类话题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但如果其风险过高,平台也可能选择“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优先保障整体的稳定性和合规性。

4. 具体可能遭遇的“封杀”形式:

文章被删除: 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平台会直接将违规文章下架。
账号被警告或限制功能: 平台可能会对发布违规内容的账号进行警告,限制其部分功能(如无法发布新内容、无法进行群发等)。
账号被封禁: 对于屡次违规或情节严重的账号,平台会采取永久封禁的措施。
流量限制: 即使文章未被删除,但由于触碰了敏感点,其推荐量或传播范围也可能被大幅限制。

5. 作者们为何会频繁遭遇?

“测试”平台底线: 一部分作者会主动尝试发布这类内容,以了解平台的审核机制和底线,从而更好地进行内容创作。
信息互通与模仿: 当有作者成功发布类似内容并获得流量时,其他作者可能会效仿。反之,当有作者因为发布此类内容被封杀时,这种“前车之鉴”也会让其他作者更加谨慎,或者选择更隐晦的方式。
行业敏感度: 尤其是在科技、互联网、营销等领域,这类关于平台规则变动的信息是许多从业者关注的焦点,因此会有较多作者参与讨论。

总结来说,

公众号作者声称发布关于“屏蔽网址链接被要求限期整改相关”的文章会遭遇腾讯封杀,并非空穴来风。这反映了内容平台在维护自身生态稳定、遵守监管要求以及平衡用户体验与商业利益时所采取的严格内容审核策略。

特别是当话题触及到平台自身运营规则的敏感地带,并且文章的发布方式带有批评、质疑、煽动或提供规避方法等意图时,就很容易触发平台的审核机制,导致文章被删除、账号被封禁等后果。这是一个平台在数字内容治理中普遍面临的挑战,也是内容创作者在创作时需要仔细权衡风险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是真的也不奇怪,开放外链等于扎微信一刀,还是肾脏暴击那种。


之前我聊过,腾讯就是个高度封闭的超级流量池。

腾讯的商业模式说简单也很简单:

垄断社交流量。

微博是看新闻的,知乎是看吵架的,B站是看各种视觉刺激的。互联网平台看着多,其实基本就是内容、电商、社交三大块。

你可以把百度也看成一种内容检索平台。

在社交这块,除了一些细分市场(例如探探小蓝这些),腾讯是毫无疑问的绝对垄断。这种垄断的最高象征不只是微信每日高达11亿的活跃用户数,更是全行业给微信的一句江湖尊号:

互联网身份证。

在我国你当个网民,没有微信的感觉就像当了个流民。


社交是互联网的第一需求。对多数人来说,互联网首先意味着先实现和亲戚朋友同事的沟通,然后才是到知乎看吵架。

社交流量是互联网流量的制高点,内容和电商流量本质是社交流量的延展。即使是完全不做社交的内容和电商平台,最后也不得不到社交平台上买流量。

所以油管和亚马逊一直老老实实在Facebook上买广告。

但腾讯不同。

在实现了对社交流量的垄断后,腾讯搞起了“闭环”,深沟高垒。

腾讯从来就不想只做社交,腾讯要做的是基于社交的一切可衍生业务。


所以微信屏蔽过很多外部链接。

阿里系、字节系、拼多多、小红书、快手,甚至知乎。

其中以对阿里系和字节系的屏蔽最为知名:一个是为了微信支付和自家的电商业务,一个是为了短视频赛道。

虽然微信常常以“违规外链”的名义进行屏蔽,但其屏蔽的节奏总是能和自己的主推业务沾上边。

这个深沟高垒,使得多数微信用户只能停留在腾讯生态内,腾讯的流量变得更值钱了。


这块值钱的社交流量当然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配合腾讯的资本扩张路线。

腾讯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最具扩张性的投资公司,今年上半年披露的投资额就达931亿元。

从社区团购的兴盛优选,到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从最热衷的文娱,到从私人渗透至职场的企业服务,教育。金融、医疗、新消费品牌、电商,腾讯无所不投。

和其他只能掏钱的投资公司不同,腾讯掏钱的时候还能掏出几乎全中国的社交流量,而且只有腾讯能用。

被投资公司必然要思考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如果拿了别人的钱,那我还有没有可能去获得腾讯的流量?

随着阿里影业和虾米音乐的瓦解,中国文娱产业已经达成共识:做腾讯的汪酱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不是大家想做汪酱,而是只有做腾讯的汪酱才能活:中国总曲库版权,腾讯占90%;网播剧版权,腾讯占60%。

独占流量与资本的复合式扩张。


所以工信部一喊开放外链,字节的态度是:

“呼吁所有互联网平台行动起来,不找借口,明确时间表,积极落实”;

开,赶紧给爷开。

阿里的态度是:

“阿里巴巴将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没毛病,可以开。但是要开一起开,不要我解除了对微信支付的屏蔽,那边还找借口说支付宝的链接违规。

腾讯的态度最微妙:

“坚决拥护工信部的决策,在以安全为底线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急什么?

开放可以,但要安全。至于安全的定义,你得问我。

分阶段分步骤,慢慢来。


放心吧,腾讯肯定会悠悠晃晃老半天。我们听到“隐私保护”和“不安全链接”等一堆理由。连客服都找不到的微信,突然就开始高度负责了。

舍不得呀,养了这么久的鱼,怎么说开闸就开闸呢?

user avatar

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当天参会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陌陌、360、网易等,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不仅仅限于一家公司,而是全网性的,任何企业都必须照着标准执行。

中国的反垄断法是否严厉?

可以说,一点都不严厉,反而非常宽松

我们先要说现状,相信但凡承认一点现实的人都清楚:目前中国的社交,腾讯一家独大,没有第二家,腾讯形成了实质上的垄断地位,这点毫无问题,什么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根据《反垄断法》 规定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很显然,腾讯早就远远超过了这个市场份额,认定为其在社交领域“具备市场支配地位”,这点毫无问题。

实际上中国在“市场支配地位”这个问题上,已经规定的比较宽松了,举个例子,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拥有超过三分之一市场的份额,就会被假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欧盟竞争法规定,40%的市场份额即可能被认定为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在具备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下,需要企业的特别责任。

欧盟对于单方行为的规制非常严厉,且不说腾讯这种屏蔽链接的做法,即便是“搭售”都是严格不允许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当年的微软的IE案,由于微软搭售了IE浏览器,注意IE浏览器是免费的,即便是如此,欧盟一直在对微软进行罚款,一直罚到2013年,2013年当年,因为IE浏览器问题又被罚了7.31亿,其实当时浏览器市场的chrome已经赶超上来了,即便如此,欧盟都没有放过微软。

别说“产生排他性”,即便是自营都不行,就今年的6月11日,美国国会对GAFA进行调查,提出了《终止平台垄断法案》,要求拆分亚马逊的自营品牌,注意:亚马逊可没有排他,仅仅是因为亚马逊有自营这个行为的本身,就已经犯规了,而不去计较亚马逊对自营品牌是否有倾斜。

与欧盟乃至于英美相比,中国的反垄断法对于具备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已经算是很宽松了,因此这些企业没有任何资格和借口来对抗,尤其是这种恶劣的“屏蔽链接”的方式,这就是赤裸裸的滥用市场地位,已经产生排他性了。

反垄断要求没有任何借口

这次工业部的约谈,必然会触动垄断巨头的利益,由于中国的国情,垄断巨头不敢像美国那帮巨头一样对抗,但是必然有对抗,一个企业自他成立以后,就形成了自我的人格,法人的人格,作为一个法人他会保护自己,利用诸如以下内容:

  • “我屏蔽网址是为了用户安全着想”
  • “我屏蔽网址是为了防止用户被骗”
  • “现在诈骗太多了,不屏蔽一下不行啊”

之类的借口,但是强调的是,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借口。

因为要求工信部的出发点就是反垄断,是因为“维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生态环境”,这非常明显,因此打击的对象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不是用其他借口可以去抵消的。

无论产生多少的安全问题,不构成对抗的借口。

之所以可以预见到找这些借口,是因为历史上就发生过。

当年美国拆分标准石油公司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也是振振有词:标准石油公司精简生产与物流,降低了成本,对广大美国消费者有好处。

标准石油公司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事实?确实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确实便宜。

但是这不构成对抗反垄断的借口,因为美国政府执行的是“反垄断”,没说你的石油便宜不便宜。

同样的,这次“屏蔽网址链接”的问题,是落脚在“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生态环境”,而不是管你到底“链接安全不安全”,安全也罢,不安全也罢,不是构成对抗的借口。

中国的互联网的历史,就是一部破除垄断的历史,而且第一个开刀的不是民营企业,而是国有公司,1999年拆分中国电信,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离,2001年,南北分拆,北网通,南电信,才形成了后来的竞争局面。

工信部说的很清楚,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连国企都敢于向自己下刀,我觉得一个“互联互通”的要求,对于互联网巨头是在不能算“过分要求”,这对于维护竞争有利,也给了阿里,字节,百度、华为、小米、360、网易,陌陌等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实际上对于腾讯也有利,毕竟已经二十年了----差不多了,只是要求互联互通,又不是拆了腾讯。

而且当年马化腾也讲过,腾讯要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这个我觉得很欢迎啊,但是哪有做基础设施去挑三拣四,去屏蔽别人的?微信当年兴起的时候,也威胁到了通信商的利益,人家也没说把你网给掐了。

user avatar

真就皇权不下县呗?

我相信各大公司和用户也都在看着,这鹅城的天,究竟姓马还是姓共。

马四郎的炮楼守住了,马五郎张四郎也就看懂了,赶紧回去修自家炮楼去。老百姓也知道,从此就是三七分账的好日子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