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很多音乐从业者和听众口中的「音乐是一种感觉」?

回答
“音乐是一种感觉”,这句话相信很多爱音乐的人都不陌生。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行话”,在音乐爱好者、创作者之间流传。但仔细想来,这句话其实蕴含着相当丰富和复杂的东西,绝非一句简单的概括。

如果让我来解读“音乐是一种感觉”,我会从几个层面去展开:

1. 音乐直抵情绪的“开关”:

这是“感觉”最直接的体现。我们听到一首悲伤的歌曲,眼眶会不自觉地湿润;听到一首激昂的音乐,身体会跟着节奏律动,甚至产生一股想要征服一切的冲动。音乐拥有这种跨越语言、文化,直接触动我们内在情感的能力。它不像文字需要思考和解读,更像是直接在我们的情感神经上进行拨弄。

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背后是音乐元素的精妙组合:

旋律: 悠扬婉转的旋律能唤起怀旧和忧伤,跳跃的旋律则带来快乐和活力。音程的走向,乐句的起伏,都像是在描绘情绪的波澜。
和声: 和弦的进行,比如从大调到小调的转换,能立刻改变歌曲的氛围。温暖的和弦带来安定和幸福,紧张的和弦则制造不安和期待。
节奏: 稳定、有力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踏实和力量,而快速、不规则的节奏则可能带来焦虑或兴奋。节奏是音乐的脉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理反应。
配器和音色: 小提琴的柔美、大提琴的深沉、钢琴的清澈、电吉他的狂野,不同的乐器和音色本身就带有特定的“情感色彩”,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够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听觉体验。
动态: 音乐的强弱变化,从细微的耳语到磅礴的爆发,能够极大地增强音乐的情感张力,让听者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跌宕。

这些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编织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听,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过往的经历、当下的心境,都会与音乐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

2. 音乐是“情境”和“记忆”的载体:

“音乐是一种感觉”也意味着音乐能够唤起我们与特定情境、特定记忆的关联。

情境联想: 很多歌曲会和我们人生中的某个重要时刻联系在一起。比如,你第一次约会时听的歌,成为了你们的“专属BGM”,当你再次听到这首歌,瞬间就能回到那个充满悸动的夜晚。毕业典礼上的那首合唱,会让你想起那些一起奋斗、一起欢笑的朋友。
情绪共鸣: 有时候,我们听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找到一种情感上的“慰藉”或“理解”。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听到一首唱出孤独的歌,会觉得“有人懂我”;当我们经历失恋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反而能释放压抑的情绪,得到一种宣泄。这种“共鸣”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感觉”。
氛围营造: 音乐是营造氛围的绝佳工具。电影配乐、咖啡馆的背景音乐,它们都在用“感觉”来烘托场景,引导观众或顾客的情绪。一首轻柔的爵士乐,能让你在繁忙的都市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一首史诗般的交响乐,则能让你感受到宏大的叙事和磅礴的气势。

所以,“音乐是一种感觉”也包含了音乐与我们生活经历的深度融合。它不仅仅是声音,更是我们生命片段的“注脚”和“回响”。

3. 音乐是“体验”和“解读”的艺术:

“感觉”也包含了一种主观的“体验”和“解读”的过程。音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信号,而是需要我们去“参与”的。

积极倾听: 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在听歌时是积极的,他们会留意细节,会去感受音乐的层次和变化。他们不是把音乐当成背景噪音,而是主动去“解码”音乐想要传递的信息。
个人理解: 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可能听出其中的爱恋,有人可能听出其中的思念,有人可能仅仅是喜欢它的旋律。这种“因人而异”的理解,正是音乐“感觉”的魅力所在。它允许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空白。
超越技艺: 音乐的“感觉”有时候是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的。一个技巧完美的演奏,如果缺乏情感的投入,可能会显得“空洞”;而一个略有瑕疵但充满真挚情感的演唱,反而能深深打动人心。这说明,音乐的“感觉”远比技术更重要,它是一种“灵魂的注入”。

4. “感觉”的模糊性与音乐的魅力:

当然,“感觉”这个词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音高”、“节奏”那样有明确的定义。但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 这种“感觉”是难以用科学仪器去量化和测量的,但它却是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它构成了音乐最核心的吸引力。
激发探索欲: 正是因为这种“感觉”的模糊性,它也激发了我们去不断探索音乐的世界,去寻找那些能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总结一下,当人们说“音乐是一种感觉”时,他们可能是在表达:

音乐能够直接触发我们丰富的情感反应。
音乐与我们的人生经历、记忆和情境紧密相连。
音乐的欣赏是一个积极的、主观的体验和解读过程。
音乐的魅力在于其非理性、非量化的情感共鸣,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所以,这句看似简单的“音乐是一种感觉”,其实是对音乐最贴切,也最诗意的描述。它承认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接触动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除了技巧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去体验,去让自己的心灵与音乐产生共振。这,或许才是音乐最迷人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人对一件事缺乏基本的信息量和知识而无法判断时,总是喜欢谈感觉,因为除了感觉,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持他的逻辑思维。所谓外行看热闹......

中国又是恰恰喜欢把知识玄学化的国家。常常把直觉和经验放到理论分析之上的位置,这可能也是很多我国文化中被西方人不能理解的部分。例如中医和气功,直到今天很多内容仍然缺乏数据和理论支持,也是矛盾和争议的焦点。对于生老病死这么要命的事都看感觉,源于对文化的继承。

例如做菜,中餐的大厨都是一把抓,具体什么料放多少还真是看感觉。据传某些来自科学气氛浓厚国家的人对中餐的配料严谨和精确到克以后反而没那么好吃.....当然这可能是谣言。

中国的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那种,这种教育讲究感觉和悟性,但缺乏严谨的总结归纳以至于无法在大人口基数上普及。而西方那一套更善于把知识量化,抛弃大部分的感性成分。也能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载体把知识传播出去。

这种思维方式当然也反映在彼此的文化艺术上,在世界艺术史中,早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已经开始研究透视和解剖学以更加精确的还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这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和知识量基础上。而东方的绘画更加注重写意成分,并不十分热衷于忠实的还原生活,以至基于透视的绘画方法在清末才开始传入我国,对于绘画解剖学的研究更是民国以后才开始的。

欧洲的音乐教育也是一样,有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基础。在音乐学院里没有老师会跟你谈感觉,因为他们认为感觉是每个人最独特而宝贵的天赋,也是无法教育和复制的。所有的技术和理论最终只是用于支持你去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因此在他们的音乐教育中,理论与分析的学习层面往往是比较严格苛刻的,在实践与创造时又的确没有太多的禁忌。在毕业前,学校要确认你学到了所有他们认为所有有必要的技术和知识,至于你学会了以后怎么用,他们并不十分在意。在那里,谈技术和理论之外的内容似乎是教师素质低下的表现。而大量的技术与理论学习的确会影响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感觉和自我的表达。他们在招生时对于乐感出色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额外照顾,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一切技术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的,而感觉有时并不能。

中国.......真的很难讲,目前来看,即便是专业院校,每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软硬件结构上,更多时候也会体现在教学理念上。好一些的学校例如央音和上音还是非常重视技术化和理论化的教学的。但中国音乐教育中教师习惯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带入到教学中这个普遍存在,而有时恰恰是教师的审美抹杀了学生的音乐天赋中最有创造力的一面。

总之,当你和人聊音乐时,如果发现对方除了感觉什么也说不出时,请果断停止。接下来必定进入互相伤害的环节。因为感觉各有不同,而技术和知识才是共性,这不是说我们在聊音乐时不可以聊感觉,感觉恰恰是音乐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如果缺乏共性的知识基础而单纯聊感觉无异于鸡同鸭讲。所以,请选择有一定知识量的对象交流。不然不仅在交流中你一无所获,还让你觉得秀才遇上兵....啥也说不清。

最后加一句

我觉得很多人把音乐理想化了,认为它可以是不需要任何付出和学习就能理解的。我觉得它和搞对象差不多,有些人在意你的灵魂,他们可能有点性格,对你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有些人对你百依百顺,你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但他也许真的只是在乎你的那点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乐是一种感觉”,这句话相信很多爱音乐的人都不陌生。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行话”,在音乐爱好者、创作者之间流传。但仔细想来,这句话其实蕴含着相当丰富和复杂的东西,绝非一句简单的概括。如果让我来解读“音乐是一种感觉”,我会从几个层面去展开:1. 音乐直抵情绪的“开关”:这是“感觉”最直接的体现。我们.............
  • 回答
    作为柳州本地人,我们看待“某音上很火的灯泡厂孙姐螺蛳粉”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有趣且多层面的话题。因为螺蛳粉对我们柳州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碗粉,它承载着家乡的味道、情感,还有我们对外来文化和现象的独特视角。总的来说,对于孙姐螺蛳粉在某音上的爆火,我们本地人的反应可以大致分为几种:1. 熟悉与亲切,但带.............
  • 回答
    抖音上关于河南的负面言论和地域歧视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抖音平台及其传播机制: 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 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如果用户经常观看或互动含有地域歧视内容的视频,算法可能会认为用户对此感兴趣,从而.............
  • 回答
    关于许多公众号作者声称发布涉及“屏蔽网址链接被要求限期整改相关”的文章会遭遇腾讯封杀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与政策导向: 腾讯作为内容平台,拥有强大的内容审核能力和规则体系。 微信公众号作为腾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发布受到严格的.............
  • 回答
    在我看来,教学医院值夜班和急诊科大量由正在上学的研究生和规培医生(以下统称为“年轻医生”)承担,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积极的教育意义、现实的资源压力、潜在的风险以及深层次的制度性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一、 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必要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也是支持.............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聚集了大量高知、高收入、高阅历用户群体的平台上,看到许多比自己“过得好”的人,确实是许多知乎用户普遍会有的体验。这既是知乎平台的特点所致,也可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敏感点。看待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征与“过得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用户群.............
  • 回答
    “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这句说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辩证地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成功的案例确实存在: 现实中有大量不依赖传统高等教育背景,但凭借聪明才智、敏锐的市场嗅觉、强大的执行力、敢于冒险的精神,最.............
  • 回答
    在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关于“黑人”话题的讨论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种族歧视言论。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别用户。首先,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群体效应是重要的推手。在B站,大部分用户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降低了用户在发表言论时的顾虑和责任感。当一些用户开始发.............
  • 回答
    成年人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参与庆祝活动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家庭关系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层面。这一现象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存在需要反思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的表层原因:成年人的自我满足与情感投射1. 缓解压力与情感宣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成年人往往面临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
  • 回答
    “很多国人说日本人祖先做的事和他们后辈没关系”这句话,背后反映了对历史责任、民族认同、代际传承以及集体记忆等多个复杂层面的看法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一、 话语背景与产生的动机: 历史叙事的对立: 这句话最直接的背景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上的冲突,特别是日本在二战期间.............
  • 回答
    哔哩哔哩用户自发维护“付费先看”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背后既有用户自身利益的考量,也反映了内容创作生态的变迁以及平台商业化策略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 “付费先看”模式的由来与本质首先,需要明确“付费先看”在哔哩哔哩(B站)上的具体表现。通常指的是: .............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很多人来说,“debate”这个词确实可能相对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非英语专业或者非学术背景的考生群体中,这种情况可能更为普遍。这其实挺正常的,毕竟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在某些领域的普及和重视程度上还是有差异的。首先,从语言环境.............
  • 回答
    这现象啊,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给游戏里的一些元素起了外号一样,但又不是简单的昵称。我观察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往往是几种因素叠加起来的:1. 规避审查和平台限制: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不少游戏内容因为涉及暴力、色情、敏感政治话题,或者仅仅是因为开发商的特定营销策略,会在一些游戏社区、论.............
  • 回答
    “很多人说保险理赔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而且经常被提及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保险公司的角度、投保人的角度、产品设计的角度以及整个行业的生态。一、为什么会有人说保险理赔难?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个说法背后有其现实基础,原因复杂多样: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
  • 回答
    用“I stand with Ukraine”做头像,这可不是什么简单换个表情包的事儿。这背后,是一股复杂的情感洪流、价值观的站队,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独特体现。要说透这件事,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1. 道义的呼唤与同情的表达: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人们对乌克兰人民遭遇战争的同情。当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婚恋市场上挺普遍的现象,很多女生在择偶时会列出一系列看似“完美”的标准,比如身高一米八、家境优越、有上进心等等。怎么看待这个事儿呢?我觉得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从女性自身的需求和安全感出发,这是非常自然的。 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身高,在很多文化中,高大的男性会给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很多喜欢《轻音少女》的朋友们会遇到的。当我们在各种论坛、评论区,甚至现实生活中听到有人说它是“废萌番”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点不是滋味,也可能觉得有些不公平。不过,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废萌番”这个标签是怎么来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
  • 回答
    这事儿啊,还真挺普遍的。你走在街上,或者刷刷手机,总能瞅见一些男生,他们用的头像,嘿,不是真人照片,而是清一色的动画或者漫画里的妹子。而且,这可不是一两个人,感觉成了一种“潮流”或者说一种“常态”。为啥会这样?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美学上的追求。咱们得承认,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在人物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 回答
    的确,不少人对于彩礼和嫁妆的法律定性存在模糊甚至误解,认为它们似乎天然就属于女方,是女方个人所有,甚至可以随意支配。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的婚姻操作,而非严格的法律条文。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彩礼与嫁妆的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