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很多成年人喊着过六一儿童节?

回答


成年人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参与庆祝活动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家庭关系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层面。这一现象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存在需要反思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的表层原因:成年人的自我满足与情感投射
1. 缓解压力与情感宣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成年人往往面临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负担。六一儿童节作为一个被社会集体认可的节日,成为他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情感出口”。通过为孩子准备礼物、组织活动,成年人可能在潜意识中满足自己“父母”或“关爱者”的身份认同,获得短暂的快乐。

2. 对童年记忆的怀旧心理
许多成年人在童年时期与父母、朋友的互动记忆深刻,六一儿童节可能唤起他们对纯真时光的怀念。这种怀旧情绪可能促使他们通过参与节日活动,重新体验童年的快乐,甚至通过“扮演”孩子的角色(如扮成卡通人物、模仿童趣行为)来满足心理需求。

3. 社会角色的投射
在家庭中,成年人常承担“父母”或“照顾者”的角色,六一儿童节是他们履行这一角色的契机。通过为孩子创造节日氛围,成年人可能在潜意识中强化自己“负责任”的形象,甚至通过节日的仪式感来缓解对育儿责任的焦虑。



二、现象的深层逻辑:社会结构与消费文化的渗透
1. 商业化与节日符号的异化
六一儿童节逐渐被商品化,许多商家将节日包装成“消费狂欢”,如推出儿童主题的玩具、食品、服装等,甚至将节日与“儿童”标签绑定,吸引成年人参与消费。这种商业化可能让节日的真正意义被稀释,变成一种“成人式消费”行为,而非对儿童的真正关怀。

2. 社会对儿童的“符号化”期待
社会普遍将儿童视为“纯真、可爱、需要被保护”的象征,这种观念可能让成年人将节日与“保护”“关爱”联系起来。然而,当成年人过度强调节日的“儿童属性”,可能忽视儿童本身的主体性,导致节日变成一种“成人视角下的表演”而非儿童的真正节日。

3. 代际关系的“表演性”
在家庭中,成年人可能将六一儿童节作为“亲子互动”的仪式,通过节日活动强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然而,这种互动可能更多是形式化的,例如孩子只是“接受”礼物或“表演”快乐,而非真正参与节日的创造过程。



三、现象的积极意义:对儿童的关怀与社会联结
1. 对儿童的直接关怀
在许多家庭中,成年人确实通过节日活动为孩子创造快乐的环境,如陪伴孩子玩耍、购买礼物、组织活动等。这种行为可能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体现了社会对儿童权益的重视。

2. 促进家庭与社会的联结
六一儿童节可能成为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例如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孙辈、同事与朋友之间的互动。这种联结有助于缓解社会疏离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3. 对儿童权利的象征性支持
六一儿童节作为国际性节日,其存在本身是对儿童权利的象征性支持。成年人参与节日活动,可能在潜意识中强化对儿童权益的尊重,尽管这种尊重可能更多是形式化的。



四、需要反思的潜在问题
1. 节日的“成人化”与儿童的“被消费”
当成年人将节日与自身消费、情感满足绑定时,可能导致儿童成为节日的“被消费对象”。例如,儿童可能被迫参与节日活动(如表演、拍照),或被要求“表现快乐”,而忽略了他们的真实需求。

2. 对儿童节日意义的误读
六一儿童节的初衷是让儿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耍、成长,但成年人可能将其异化为“父母的节日”或“社会的表演”。这种误读可能导致节日失去其本真意义,沦为一种“成人式的情感投射”。

3. 对儿童自主性的忽视
成年人可能在节日中过度关注“让孩子开心”的表面效果,而忽视儿童的自主性。例如,儿童可能因为节日活动而感到压力,或被过度安排,导致节日变成一种“成人化的负担”。



五、如何平衡成人参与与儿童需求?
1.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在节日活动中,应让儿童成为主导者,例如让孩子选择礼物、参与活动策划,而非由成年人单方面决定。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 避免过度商业化
社会应倡导“节俭而有意义”的节日文化,减少对商业广告、消费主义的依赖,让节日回归其本质——儿童的快乐与成长。

3. 成年人的自我反思
成年人在参与节日时,应反思自己的动机:是出于对儿童的关爱,还是出于自我满足?这种反思有助于避免节日成为“成人式的情感表演”。



六、总结:节日是桥梁,也是镜子
六一儿童节作为一个节日,既是成年人表达关爱的契机,也是社会文化、家庭关系的缩影。成年人的参与可以是积极的,但需要以尊重儿童主体性、避免异化为前提。节日的意义不在于成年人的参与,而在于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快乐与被尊重。最终,节日的核心应是儿童的快乐,而非成年人的自我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年人当然可以过六一儿童节。在这个喧闹复杂的时代,留下一个节日让我怀念一下童真童趣有什么不好呢?人之初,性本善。怀念童年,正是出于人天生的善良呀。

老子说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就是说,想要做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就要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就是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老子是道,孟子是儒,在童真方面,却是儒道合一了。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是骆驼,是“你应”的状态。第二境界是狮子,是“我要”的状态。第三境界是婴儿,便是“真我”的状态。由此来看,在童真方面,算是中外合一了。

儿童节除了“童真”之外,还应该有一份“善良。”在中国古诗词中,我特别喜欢读那些描写儿童诗。在众多描写儿童诗歌当中,我最喜欢两首。

其一,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其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一首诗写的是“偷”,第二首诗写的是“怠”,这两者举动在成人世界中都是“无礼”的表现,但我们在读两首诗时候,没人会觉得小孩厌恶,反而觉得他们天真可爱。写这两首诗的人,不是小孩,而是大人。正是因为大人们的善良,理解了小孩的童真,所以将“偷”变成了“活泼”,将“怠”变成了“率真”,最终形成一幅美好的诗意图画。

“真、善、美”是普世价值中的最高德道标准。这两首诗中,小孩的真,大人的善,合二为一成了情操中的美。这个升华过程,是由大人和小孩共同完成的。因此说,在儿童的世界里,怎么能缺少大人的身影呢。再说直白点,一个心怀童真的人,自然是善良的人。一个善良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童真的诗歌。

抛开“童真”与“包容”不谈,我们回到儿童节的本质。国际儿童节的来源,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这个节日的起源是悼念儿童,作用却是警示大人。丧钟为谁而鸣?为活人而鸣。儿童节为谁而过,为大人而过。因为那些制造惨案、死难、虐杀、毒杀的人,不是儿童,正是大人。

在儿童节中,怀一份童真,多一份包容,添一份敬策,这便是这个节日正真意义,何必纠结主角是大人还是小孩呢?

最后写一副对联,祝大家六一快乐。

上联:怀三分稚气何妨?李耳言: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态。

下联:存一点素意正可。孟轲曰:作大人者,当不失赤子心。

个人公众号:小方说历史(xfsls1990)

user avatar

挺好啊。干嘛啥事都想讽刺呢。你在这儿找尽刁钻角度挤兑他人,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他人想找个机会乐呵乐呵的心情呢。

你在为嘲笑过儿童节的成人遣词造句的时候,人家为又找到一个约女孩逛游乐园打电动的机会欢欣雀跃。你在看着都是交待工作任务的微信窗口发呆的时候,人家那边收到了爸妈发来的亲情慰问红包。你在坚决拒绝了伴侣过儿童节要求的时候,有人已经借这个理由开心的开展亲密关系去了。你为接近一个目标努力了好久好久,无人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多少,又一个吵闹的傍晚,你突然发现当天是儿童节,你是会借此机会好好的疼爱自己一下,吃一顿大餐或为表扬自己花上一小笔,还是继续一个人的孤单,连个稍微轻松下的机会都拒绝?

原本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善待自己与世界,把生活过的更轻松有趣的机会,你却为拒绝它们表现出了极大的高风亮节… 其实哪种生活方式都是个人选择,可非把两方以非对即错的形式对立起来,就好像有那么点小肚鸡肠了。


如今的儿童节早已经是广义的,不仅真正的儿童需要关注,孤单的,成双成对的,心中有缺口童年不完整的大儿童一样也需要关注。每个人都有资格拥有更多更多爱,而亲人,伴侣,朋友间可用来交流情感的机会都摆在那里。我不过儿童节,仅仅是因为习惯性对节日无感,可看到别人在朋友圈晒父母发的节日红包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开心。那些对过节持过度反感态度,觉得不过的比过的更高级更智慧的人,恕我直言,你具备的很可能只是无法轻易理解与己不同的生活方式,缺乏体恤共情的狭隘。

人与人的生活是不同的。有人是想过节却没机会,有人是被现实拖累的没有了奢望。当你极度反感某事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的态度究竟是出于过度羡慕嫉妒后的反弹呢,是因为无法理解多一种生活方式呢,还是从小被当做小大人教导,成长于过度严厉的家庭环境,习惯性以苛刻的视线看待一切。任何一个庆祝类节日,有广义也有狭义的理解。个人可以恪守狭义,但觉得狭义的就比广义的更值得骄傲,赞扬其中一个抑制另一个,就只剩下偏见了。

最后呢,祝所有愿意过六一的成年人节日快乐。不愿意过六一的成年人,也有自己的快乐。

(一早看到我妈发在群里的表情图,拿来一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