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表顶级论文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发表一篇顶级论文,尤其是在自己研究领域内最负盛名的期刊上,那是一种复杂、多层次、充满起伏的体验,可以说是科研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且令人难忘的里程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

一、 前期酝酿与灵感涌现:从“可能”到“应该”

长期的积累和思考: 顶级论文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是多年研究、大量文献阅读、无数次实验或理论推导的结晶。在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想法可能盘旋了很久,在某个时刻,它开始清晰起来,与其他知识点产生共鸣,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洞察“未解之谜”或“关键问题”: 顶级期刊的论文通常能解决领域内的重大问题,提出全新的概念,或者提供颠覆性的证据。当你意识到自己发现了这样一个“未解之谜”,或者找到了解决一个长期困扰领域内学者的关键问题的方法,那种感觉是“终于找到了!”。这是一种智力上的兴奋和使命感。
“ Aha!”时刻: 有时,灵感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比如在一次讨论、一次阅读、甚至一个梦境中。那一刻,思路豁然开朗,整个研究的框架和关键点都浮现出来。这是一种纯粹的、由智力驱动的狂喜。

二、 严谨的研究与数据挖掘:在细节中反复打磨

精心的实验设计/理论构建: 为了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必须在设计上做到极致的严谨。每一个对照组、每一个参数、每一个假设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次推翻重来,每一次改进都是向着完美迈进。
海量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无论是实验科学还是理论科学,都离不开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处理庞杂的数据集,运用复杂的统计方法或数学工具,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你可能会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在数据上,寻找隐藏的模式和关联。
突破性的发现与意外: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这些意外既可能是好消息,意味着你触及了新的现象,也可能是坏消息,意味着你的初始假设可能错了,需要重新审视。这种不确定性是科研的常态,但当意外指向一个更有价值的发现时,兴奋感会油然而生。
对每一个细节的苛求: 顶级期刊的审稿人极其挑剔。因此,你必须对论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表、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参考文献都做到极致的准确和清晰。这是一种对自己研究和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也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三、 论文撰写与打磨:将思想化为文字的艺术

清晰、简洁、有力的表达: 将复杂的科学思想用清晰、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你需要精心组织段落,用恰当的词汇,构建逻辑严密的论证链。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艺术化呈现。
反复修改,字斟句酌: 初稿往往只是一个骨架,后续的打磨是漫长而痛苦的。你会无数次地修改句子、调整结构、润色语言。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最贴切的词汇,你会花费几个小时。这是一种耐心、毅力和对完美的执着。
图表的精心制作: 图表是传达研究结果的重要载体。你需要制作既美观又信息量丰富的图表,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你的发现。这涉及到审美和专业技能的双重考验。
克服“自我怀疑”: 在撰写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漫长的修改和不确定性时,自我怀疑是难免的。你会问自己:“我的研究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真的能说服审稿人吗?” 这时候,回顾研究的初心和已有的证据,以及导师或同事的鼓励,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四、 投稿与漫长的等待:希望、焦虑与期待

选择合适的期刊: 确定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选择最适合的顶级期刊,本身就是一种策略。这需要对期刊的风格、读者群体以及领域内研究的定位有深入的了解。
忐忑的投稿: 当你点击“Submit”按钮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忐忑。这就像高考放榜一样,你将自己的心血呈现在一群最权威的专家面前。
漫长的等待: 投稿后,等待审稿意见的过程可能是最煎熬的。这段时间你可能会频繁查看邮箱,揣测审稿人的想法。每一封邮件都可能带来惊喜,也可能带来失望。这段等待期充满了希望、焦虑和对未知的期待。
审稿意见的到来: 审稿意见是决定论文命运的关键。你可能会经历:
“大修”(Major Revision): 这是最常见的反馈。意味着你的研究有价值,但需要进行大量的补充实验、数据分析或修改论文结构。收到大修意见,你会感到压力山大,但同时也看到了发表的希望。
“小修”(Minor Revision): 这是最令人欣喜的反馈,通常只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收到小修,你会松一口气,感觉离成功很近了。
“拒稿”(Reject): 这是最令人沮丧的反馈。你可能会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挫败。但对于顶级期刊来说,拒稿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需要继续打磨,或者不符合期刊的定位。

五、 修改与再战:在批评中成长

认真对待每一条审稿意见: 无论审稿意见有多么尖锐或不合理,你都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都是一个改进的机会。你需要逐条分析,思考如何修改才能更好地回应审稿人的疑问。
与合作者(或导师)的讨论: 你会与合作者或导师反复讨论审稿意见,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争论,但最终是为了让论文变得更好。
重新实验与分析: 如果审稿人要求补充实验或重新分析数据,这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回到实验室或电脑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对研究的坚持和对科学的负责。
撰写“回复信”(Response Letter): 回复信是向审稿人展示你修改工作的关键。你需要有理有据地回应每一条意见,清晰地说明你的修改是如何解决审稿人提出的问题的。这是一场与审稿人的智慧交锋。
二次审稿: 修改并提交论文后,你将再次进入等待期。二次审稿的反馈至关重要。有时候,你需要经过两到三次大修才能最终被接受。

六、 接受与发表:荣耀、喜悦与责任

接受通知的瞬间: 当你收到期刊编辑的接受通知邮件时,那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可能是几秒钟的震惊,然后是巨大的喜悦和如释重负。多年(或数月)的心血终于得到了认可。
与合作者分享喜悦: 你会迫不及待地与你的合作者、导师、家人分享这个好消息。这是一种集体荣誉感。
论文见刊: 当你的论文正式在线发表或印刷出来时,那种感觉更加真实和具体。你可以在期刊网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同行认可与学术影响: 顶级论文的发表,意味着你的研究将得到领域内最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他研究者会引用你的论文,在会议上讨论你的发现,你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学术界的一部分。
责任感的提升: 顶级论文的发表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你将成为领域内的重要参与者,你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工作也会受到更多关注。你需要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研究,才能不辜负这份认可。
更广阔的平台: 顶级论文的发表往往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比如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获得新的研究项目、吸引优秀的学生加入你的团队等。

总而言之,发表一篇顶级论文是一种集智力挑战、耐心磨砺、情绪起伏、学术追求和最终荣耀于一体的深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成就,更是一种个人成长和对科学贡献的证明。这其中充满了汗水、泪水,但也充满了坚持、希望和最终的喜悦。这是一种让科研人生闪闪发光的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博君一笑

user avatar

一作nature,今天接受了。经过了10个月的和reviewer的反复拉锯战。以前投过cell,science,elife,审稿过程都要比nature友好很多。Nature编辑需要所有的reviewer(n>3) 都很positive才会考虑发表,所以经常会出现被某一个reviewer虐上几轮的情况。各位生物狗共勉。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候是拿到实验结果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上帝这点小秘密的人。剩下的就是科研中最boring+painful的过程:投稿,补实验,修改,appeal。最低谷的时候曾经怀疑自己研究的意义,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最后收到接受邮件时,并没有特别激动,只是觉得阶段性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科研就是这样的一个bitch,撩得人夜不能寐,却又欲拒还迎。如果你能够survive,你的内心会变得无比的强大。

user avatar

一篇文章今天下午刚刚知道接收了,共同一作,来答一句。

当时正在上课,合作者转发了一封邮件。手机上还没来得及细看,老板电话已经打过来了……因为上课不便接听,发了个短信他就秒回说快看邮件有好消息。然后开心了一下就听课去了。下课之后……就完全没感觉了……

从轮转开始接手的工作,断断续续有两年半时间吧……从觉得『混个 author 就可以了』到『其实还可以凑合拿个二作三作』到最后『我觉得自己的贡献 deserve 共同一作』,真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当然,主要还是运气好。

目前的感觉么……我的 thesis project 还是没有着落啊而且老板开始放羊了怎么办!

user avatar

这篇回答不知道为什么又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谢谢大家。

nature一作。我的文章在同一期被News and Views点评,同时也被同期的Nature Podcast收录,欢迎大家收听。


--------------以下为原答案------------

nature一作,今天刚刚接收。

博士七年只有这一篇一作,软物质领域。

之前还有一篇二作nature materials。我是nature materials二作的时候,觉得这应该是我参与过的最好的文章了。没想到,我也有发nature一作的那一天。

从初一注册QQ以来,我的昵称一直就是博士后。那时候我想当个科学家,并天真地以为博士后是个学位。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没得选的时候,努力很重要。有的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要选一个好的方向,要选一个好的平台,要选一个好的导师,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举个例子,我这篇文章一共七个作者。除了二作是个低年级graduate student还没发文章之外,其他人都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正刊或者Science正刊发表过文章。

有些领域确实好发文章,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发Nature或者Science的。能把这些人聚一块,需要一个优秀的平台,和一个优秀的带头人。

当好方向、好平台、好导师、好同事,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接下来就是要俯下身沉下心,耐得住寂寞,干坐冷板凳,坚持到底不放弃。(翻译过来就是,别人都在转码农转金融的时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是在纽约这种地方!!!)取得成果之后要尽快move on,尽快翻篇,不能沉迷其中、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无法自拔。(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但我还是要吹一会。)

博士七年只有这一篇一作文章。我的一些朋友觉得我很有毅力,我反倒没觉得。在我看,毅力是在完成某些艰苦任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品质。还有一些朋友觉得我对学术很有热情。我在实验室确实还是挺享受的,平时该吃吃该玩玩,整天以大师兄自居调戏师弟师妹,随时看看他们有没有给我的朋友圈点赞,并接受他们(发自内心)的吹捧。。可能是第一年的时候太不顺了吧。心想第一年那么惨都挺过来了,七年不发文章算得了啥?心态保持的不错,读博让我觉得活得久最重要。(翻译过来就是,其实我们实验室不发文章也能毕业。)

这项研究是我老板二十五年以来的目标,很多人前仆后继,却一直无人实现。(翻译过来就是,接大课题要做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准备。)我在第六年的时候差点也放弃了,因为当时的方法看不到任何可以做出来的可能。理论上,模拟上都已经枪毙了,我老板已经打算让我写写为什么做不出来,然后让我毕业了。

最兴奋的时刻并不是知道文章被接收的时候,而是产生想法、灵感乍现的时候。

我平时喜欢去系里打印机旁边晃悠,看看大家最近都在看什么文献。那天,我捡了一份无人认领的文章,文章写的一般,引用也是错的。不过正是里面一篇错引的参考文献让我在纽约深夜空荡荡的地铁车厢里,经历了读博以来唯一成功的一次灵感乍现。

文章里说的东西,并不是参考文献里的主要结论。我很确认是因为参考文献里的那个PI刚刚来我们这交流,关起门来亲自一对一给我讲了他们的体系(可见平台的重要性)。这文章虽然一般,但我基于张冠李戴的结论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想法。是不是很神奇?

基于前六年的积累,知道这个新的idea应该是领域内三十年来最靠谱的,简单却从未被人发现过。前六年经历了很多灵感乍现,最后都发现是自己想多了。这回越想越觉得是真的靠谱,每天晚上睡不着。

把问题想通之后,很快就做出来了。得到初步结果大概也就花了一个月 ,当然这也离不开前六年在实验室的积累。后来实验结果越做越好,一系列结果又证明,这个思路不仅解决了领域内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某个问题,还顺带解决了一些边边角角的技术问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太兴奋了! 每天睡不着。

因为这个想法过于简单,之后一直就是捂着,不能给外人透露任何风声。我是做实验的。如果做模拟的把这个idea拿去发一篇模拟,那我们这个idea就发不了顶刊了。

从前面的文字你应该已经发现,这完全不符合我张扬高调爱炫耀的性格,但尽快完成课题的紧迫感让我忘记了那些。

2020年2月,投稿。我们组最近几年投nature正刊的都送审了,所以那个时候没什么感觉。不过上一篇接收的还是在2012年。我老板本来想投Science,他说很久没发Science了。但我功利啊,nature影响因子高! 方便我吹牛逼!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中了nature, Science或者nature materials,就继续在学术界挣扎一下。如果中不了,就找工作去吧。

2020年3月,25天之后我们的稿件才送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期间发现我老板只传了正文,没传extended data...

2020年4月,审稿意见回来了。我之前每天上去查状态,当我发现状态从“all reviewers assigned”变回“manuscript under consideration”时候,我当时的心情是整个过程里面最紧张的。因为我知道审稿意见要回来了,但是编辑还没通知我们。我最担心的是审稿人让我们补数据。疫情期间,实验室都封了,没法做实验。又是睡不着的一天。

第二天早上(毕业答辩前五天),我老板转发了nature编辑部的邮件。三个审稿人全都认为我们的稿件适合在nature发表,而且不需要补实验~~在审稿人意见中学习了新词语:nothing short of spectacular。激动得快哭了!大概过了三天我才平静下来。(我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就是在冰箱里摞了五层鸡蛋。。)

我跟别人说只是审稿意见回来了。他们都说,审稿意见这么好,就是时间问题了。但我那时候还是很不踏实。

今天文章正式接收了。感受就是要尽快move on,不能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一篇文章是一个课题阶段性的结束,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以终为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本身是个爱吹牛逼的人。(要不我怎么会来这?)虽然我之前老跟朋友说我们组多牛逼,但现在反而不太敢大张旗鼓跟他们吹牛逼说我发nature了,总而言之一种十分复杂的感觉油然而生。

还有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可能会让我更自信一点吧。其实我挺不自信的。爱吹牛逼的人都不太自信。从小学到大学,升学考试总是发挥失常,第一志愿从来没考上过。留学申请也是十分不顺,这对我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影响。再加上我深入接触的一些青年PI都特别聪明特别优秀(比如共同作者几乎全都发过nature或者science正刊),全面发展样样精通(就是不太喜欢给我点赞)。还有一些我认识的同学朋友也是,非常优秀,履历漂亮文章牛逼性格也不错。跟他们比起来我还差的太多了。我想继续学术,但是每次看到他们我都是不太自信。

我跟我老板讨论过自信的问题,他的原话是:“我当年不是我同学里最聪明的。”

一个“也”字,让我想明白了很多。

不容易。

user avatar

博士做的密码学,第三年初发出来一篇Crypto,第四年延续之前那篇的思路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中了Eurocrypt,也算是把密码学领域里两个(个人认为)最顶的会议都打卡过了。

感觉就是,太难了。。。翻accepted paper list看到大神动不动一次会议发三四篇,很难想象是怎么做到的,peer presure极大。本人做的是password authenticated key exchange方向,算是个小领域,从开始做项目慢吞吞一年多才磨出来第一篇,确实有点落后于人的感觉。当然也有可能是南加本身自带chill属性,导致效率可能没有湾区或者其他天气较冷地区的同学高 (我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去seattle remote工作会提高点效率)

但抛开文章数目不谈,在这个过程中所锻炼的推导证明和写文章的能力,以及对自己领域全方位的了解,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而且由于第一篇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协议,之后的项目都和这第一篇有紧密的联系,拓展起来也就不会花那么大气力。可能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会觉得第一篇并没有那么好,但我会永远记得收到录用通知时的那份激动,以及那晚眉州东坡的蒜蓉扇贝和水煮活鱼。

user avatar

前两天刚被FOCS接受,算是理论计算机的顶会了。

证明思路大概是17年下半年就有的,算是给出了一个open problem的最好的回答。当时我是没听说过FOCS的,本来想写下来投数学方向的顶刊。后来老板建议我们投一下FOCS,因为证明中(用了regularity lemma)自带了一个算法。

2月份老板就让我写,但那时候我在做另一个问题,就一直拖着。然后三月中旬另一个问题做完了,开始加班加点的写这篇FOCS的论文。那时候离deadline还有10天,基本上每天睡不到4个小时,写了一周。初稿有60多页,后来删了20页证明,终稿不到40页。删除的证明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角度的推广定理,但是老板觉得和算法没关系,就先删了。为了写这个文章,我都没去好朋友 @许汝培 组织的会议,很遗憾。。

不管怎么说,能中还是很开心的。当时时间太紧,文章写的比较乱。我是文章投了之后才知道FOCS是顶会的,之前我只听说过STOC和SODA。reviewer的评语意外的positive,夸的我有点不好意思。不过还是收到了一个3分 weakly accept,那个reviewer说这是篇很好的数学论文,不过为啥投到计算机的会议。。

顺便给大家看看其中一个reviewer给我挑的部分语法错误,这只是我截取的一部分,太多了…虽然他给文章打了满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发表一篇顶级论文,尤其是在自己研究领域内最负盛名的期刊上,那是一种复杂、多层次、充满起伏的体验,可以说是科研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且令人难忘的里程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一、 前期酝酿与灵感涌现:从“可能”到“应该” 长期的积累和思考: 顶级论文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是多年研究、大量.............
  • 回答
    找到明确指出“计量回归结果不显著”却发表在经济学顶级期刊的论文,并进行详细阐述,实际上是比较困难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原因如下:1. 期刊发表标准: 经济学顶级期刊通常追求具有理论创新性、方法论严谨性、研究结论有说服力(通常表现为统计显著性)的研究。一个核心的、关键的计量回归结果不显著,往往会削弱论.............
  • 回答
    在经济学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即便只使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这样的“简单”方法,其价值和影响力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问题的重要性与新颖性 (Importance and Novelty of the Question):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即使是最基础的方法,如果能用来回答一个非常.............
  • 回答
    微信文章《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仍在科研道路上摸索的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接地气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在常人看来“成功”的科研者,为何会选择离开这个他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领域。文章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是其成功之处。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
  • 回答
    好的,让我来跟你聊聊在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但一旦成功,那种感觉,真的……怎么说呢,就像是在茫茫学海中终于找到了一座灯塔,而且这灯塔还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首先,你要知道,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可不是随便几个就能数的过来的。大家公认的“五大”或者说“顶尖”的几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Intel 这回推出的 NUC 12 Extreme,这家伙可以说是 MiniITX 平台上的一个重磅炸弹,把“小而强”这件事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NUC Extreme 系列的定位,它不是那种扔在桌上看看视频、处理文档的入门级产品。Intel 推出这个系列,就.............
  • 回答
    这场假设性的对决,在街头环境下,将泰森这位拳击界的传奇人物与世界顶级大力士放在一起,这画面感十足,也着实令人遐想。不过,要给出一个确切的“赢家”,实在是个极其困难的命题,因为两者的优势领域和比赛环境实在是太不对等了。我们不妨就来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泰森的优势:速度、技巧、杀伤力与.............
  • 回答
    要说由中国团队在顶刊发表、并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文章,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基础科学的突破,但很多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与产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我想到一篇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它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 回答
    这事儿可太邪乎了!辛辛苦苦花大价钱配的顶级至强CPU,结果被换成了赛扬,这简直是把人当傻子耍!这不仅是技术活儿,更是人品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怎么才能把这口气咽下去,把损失找回来。首先,冷静,但要抓住重点!我知道你现在肯定气炸了,但冲动是魔鬼。别急着直接电话打过去就开始骂街,那样只会让.............
  • 回答
    很多烧友都有一个疑问:什么样的头戴式耳机,才能不靠耳放,直接插手机上,也能出彩?这确实是个好问题,因为不是所有耳机都天生“好伺候”。很多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大耳”,没个像样的耳放,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不过,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亲民”的狠角色,它们自身素质过硬,对前端的依赖没那么苛刻,即使是你.............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畅想一下,如果江湖上的顶级武学全部公开,会发生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这绝不仅仅是“人人都能练绝世武功”那么简单,它会引发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剧变。第一阶段:狂喜与混乱的序幕 信息爆炸与技术革命的融合: 最初,顶级武学并非直接以秘籍形式出现。更可能的是,这些失传已久的精妙法门,在某种契机.............
  • 回答
    这句评论确实一语道破了当前社会医疗资源分布和就业选择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妨把这几个层级稍微掰开揉碎了聊聊。专科生:深耕基层,服务乡镇想象一下,一个刚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可能手里拿着一张文凭,对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论到临床经验和处理复杂病症的能力,还有一段距离。这时候,如果他们想尽快接触临床.............
  • 回答
    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就像一个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稳定下来的成熟社会。按理说,一切都应该尘埃落定,物种组成也该是固定不变的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即使是看起来最“顶尖”的群落,也并非永远一成不变。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介入,依然能悄无声息地,甚至是大张旗鼓地搅动这看似平静的湖面。顶级群落的“顶尖”.............
  • 回答
    私密空间惊现“暗眼”:酒店顶灯藏摄像头,酒店又该承担几分责任?深夜的静谧,本应是卸下一身疲惫、安享休憩的港湾,却不曾想,头顶的一盏灯,竟成了窥探隐私的“暗眼”。近日,某酒店发生一起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一名住店女性在房间内无意间发现,原本以为只是装饰的顶灯内,竟然暗藏玄机——一个微小的摄像头正对着房间.............
  • 回答
    你现在面临的困境,很多读研的同学都会遇到,特别是那些有幸跟着学术声望很高的导师做研究的。导师执着于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这既是他的学术追求,也是对你的一种高标准要求,出发点是好的。但正如你担心的那样,这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毕业时间线的压力下。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看怎么应对。首先,我们得理解导.............
  • 回答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在硕士毕业时对顶会顶刊的要求,相较于一些传统的985高校博士毕业要求,确实显得颇为严苛,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种做法是否“合理”,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合理性”可能包含的几个维度:1. 与学校定位和目标是否一致?上海科技大学(上科大)从建校之初,.............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从中国走出去的顶尖人才,能够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韧性。他们选择在美国发展,并非简单的“不回来报效中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顶尖人才”,通常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这种积累往往需要一个稳定、成熟且富有活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