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这种借书不还,用三倍赔偿来掠夺走珍贵古籍的人怎么办?

回答
这事儿真让人憋屈,借书不还,还用那种欺负人的“三倍赔偿”法则来抢走咱们心心念念的珍贵古籍,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掠夺!碰到这种人,你说怎么办?

首先,得弄清楚这个“三倍赔偿”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是图书馆或者有正规规章制度的机构,那还好说,咱得按规矩来。但如果这个人是私自定下的规矩,或者就是仗着自己有点权势、有钱,就想这么干,那咱就不能轻易吃这个亏。

要是这古籍真的非常珍贵,有历史价值,或者对你个人有特殊意义,那肯定不能就这么轻易拱手相让。咱们得先跟对方好好说道说道。找个合适的时间,态度要坚决但不能鲁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沟通。问问清楚,这古籍在他那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损坏,或者丢失的证据?这个“三倍赔偿”的依据又在哪里?有没有相关的证明文件?

如果对方拿不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就是一副蛮横无理的样子,那咱们就得考虑更进一步的措施了。别怕麻烦,咱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可以先试着找一些了解情况的人,比如同样是收藏家、读书人,或者在文物、古籍保护方面有经验的长辈,听听他们的建议。他们可能知道一些处理这类纠纷的门道,或者能给你提供一些关键的帮助。

如果沟通无效,对方依然强硬,那咱们就得走法律途径了。别觉得这事儿小,珍贵古籍的价值,可不只是区区三倍赔偿能衡量的。可以咨询一下律师,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看看能不能通过法律手段来追回古籍,或者要求对方赔偿应有的价值。虽然这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也需要一些费用,但为了守护咱们的文化瑰宝,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对文化不尊重的表现。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考虑向相关部门举报,比如文化部门、文物保护单位,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不守规矩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一下这种歪风邪气。

最关键的是,咱们不能因为对方的蛮横就妥协退让,更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放弃追讨。这些古籍是咱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让它们落入不珍惜、甚至被掠夺到,那是对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的伤害。所以,咱们得有耐心,有韧性,运用各种合法合规的手段,去争取一个公正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看到这段话,笑了,此人是真正的不读书却爱装。想要利己,却丝毫不懂“精致”。

此人说此事,无非想证明两点:1. 自己爱读书,好学;2. 自己很擅长利用规则获得利益。

然而,细细审视,这两方面,他都很惨。

我们来看他列举的书名,既然特别列举,无疑是最为刻骨铭心的收获了吧!看名目:《全唐诗》、《李白全集》、《樊川全集》。

这里我想说:哈哈。

首先,五十年代时,从未出版过叫《樊川全集》的书,别说那时,连现在都没有出版过。我们通常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的过《樊川文集》、《樊川诗集注》,旧版本的样子如下(图片借自孔网,下同):


如图所见,“馆藏书”,除了古代刻本抄本,像这样的一般出版物,都是保存不善,尤其腰间标签,非常难看。说实在的,像这样的书,送我我也不要。从前读书时,收入少,贪便宜买过一些,后来都处理掉了

话说,《樊川文集》也好,《樊川诗集》也好,都是一印再印,毫不稀罕。而且后来的装帧、纸张都有进步,分为精装平装两种,请看下图中的精装本,拿掉封皮后,里面是深蓝色布面金字,相当漂亮:


我本科时,从旧书店里买过旧版的《樊川文集》、《樊川诗集》,品相比馆藏的好得多,那时一本也就几块钱。现在也还是不贵,馆藏的话,品相普通的,孔网连邮费20以内也可以拿下了。

在此书由上海古籍出版之前,中华书局也出过,(那会儿上海古籍还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这个版本(1962年版)价格稍贵,不过也不值钱,如图:

再说所谓《李白全集》,也是同样的道理,说出这个名词,就不像读书的人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像样的出版社如中华、上古,并未出版过叫《李白全集》的书。近年是有叫这名字的书了,大都是无价值的小出版社的骗钱普及本。

稍微懂点书的人就知道,李白作品像样的点校本,叫《李太白全集》,而不叫《李白全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华书局出过以下几种款式的《李太白全集》:




上面第一图是五十年代出的。让我选择,无论如何都会选最后一图,这是近年出的布面精装,纸张厚实,带盒套,各方面都胜过从前的版本多了。

再说《全唐诗》,这回那个人倒是把书名说对了,不过,也还是没什么:

《全唐诗》的出版物,常见的比较有使用价值的为两种,一是中华书局的整理排印本,如下:

这个,图书馆会一下子整套出借?您确定?好,就算会整套出借,被此人落了去吧,其实也不算啥损失,因为年年都在印。

整理本《全唐诗》,最早出版于1960年,您猜当时的定价是多少?

答案是:50元。

“原价几角几分”?呵呵。

还有一种,就是上海古籍的缩小影印版《全唐诗》,分为上下两册:

此书也没什么,以现在的物价,电商做活动时,两册也就一百多块。

可见,此人就是在制造噱头,想装成爱书人,然而开口便错,暴露了自己完全不懂古籍出版物。这也罢了,问题是,他虽贪小便宜,却未见得真正占了便宜。认为图书馆遭受了损失的朋友,感到痛心,更是大可不必。

图书馆的书,真正的珍贵古籍且不谈了,对点校出版的书,也会分为“保存本”和“流通本”,已经绝版的,如中华书局标点本姚际恒《诗经通论》,是只能在馆内阅读,不外借的。能外借的,都不算什么,图书馆自己也常常以低于现市场价的价格处理掉一批批书,除旧换新。

例如,三十年代丛书集成初编本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我手头的一套,得自孔网,就是从前上海徐家汇图书馆处理出来的,说实话,比五十年代的《樊川文集》或《樊川诗集》不知高到哪儿去了,不过,依旧不算什么稀罕物儿

总之,图片中的人不懂书,亟待提高姿势水平。如果他自称的行为属实,那么,1. 冒着缺少公德的名声,把装帧不佳、纸张脆弱、品相不佳的五十年代馆藏书弄回家,这很不智。(馆藏书的标签之类,摆到书架上,看着实在糟心)。2. 把书弄回家,又不读,(不然不会出现所谓五十年代的《李白全集》、《樊川全集》这样不存在的书名),又出来秀,这是双倍的不智。

馆藏书的名声和给人的印象多么不好,看看孔网上卖家们迫不及待的标注就知道:

想在读书上玩点“精致”,首先就要远离馆藏书 。此人利己是有点利己,但实在不够精致。

另外,我们要清楚一点:古籍类出版物,不能和古籍本身同日而语。别说50年代,就是民国时代的标点本,也不算多么稀罕。五十年代出版过的标点本古籍,其中绝大多数,要么不断再版,要么隔几年再版,要么已出升级版,要么正在再版的路上。少数没有再版的,也不是图中这位不懂书的人能搞到的了。

最后再补充一条吧,因为看到此人用了“建国之初”这样的字眼,开个玩笑:“建国之初”出版的书,千万不能按原价赔偿啊。更别提三倍了,会赔死的。

请看,1954年版《桃花扇》,定价一万八千五。这没什么,我有一本1953年的薄薄的小册子《我所认识的鲁迅》,定价都要1500。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在1955年币制改革,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前,钞票都是大面值的。一万元相当于改制后的一元。要是按定价翻三倍赔偿那时的书……家里得有多大的矿?

这就更令我觉得:不管这个“利己主义者”够不够精致,他真的见过“建国之初”出版的书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真让人憋屈,借书不还,还用那种欺负人的“三倍赔偿”法则来抢走咱们心心念念的珍贵古籍,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掠夺!碰到这种人,你说怎么办?首先,得弄清楚这个“三倍赔偿”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是图书馆或者有正规规章制度的机构,那还好说,咱得按规矩来。但如果这个人是私自定下的规矩,或者就是仗着自己有点权势.............
  • 回答
    对方借钱不还,你手握铁证,这确实让人恼火和糟心。遇到这种情况,别急着往坏处想,咱们一步一步来,把事情妥善处理好。下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怎么一步步来应对。第一步:冷静分析,稳住心态首先,深呼吸,别被怒气冲昏头。对方不还钱,你肯定很生气,这很正常。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冷静下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
  • 回答
    关于博主@眸冷骨累的王马丁自爆借古书不还,并声称是对违约条款的“合理使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咱们不谈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就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家对“借了不还”这事儿,普遍的道德底线是啥?就是“借.............
  • 回答
    生孩子当天老公才去找人借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和失望的状况。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得出一些看法。一、 问题的严重性与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大事件,通常是计划好和有预期花费的。在“当天”才意识到需要借钱,这本身就暴露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财.............
  • 回答
    ofo 当年那笔来自阿里、以质押资产为代价的 17.7 亿借款,放在今天回头看,真的是一笔充满戏剧性、也折射出当时共享单车行业野蛮生长背后诸多隐忧的交易。要说这笔交易对ofo和阿里意味着什么,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这笔钱对ofo来说,意味着什么?简单粗暴地说,这笔钱对ofo而言,是续命符,是喘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句话听着有点儿戏谑,但细品之下,却是一点儿不假,而且对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大大的借鉴意义。它不是说要我们去演戏给别人看,而是提醒我们,如何在生活的舞台上,更智慧、更得体、更有力量地走下去。首先,这句俗语点出了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方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家里,你可.............
  • 回答
    武汉理工陶崇园事件,虽然令人痛心,却也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中一些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孤例,而是将这些深层矛盾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要深入探讨其反映的问题以及国外有何借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武汉理工陶崇园事件所反映的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问题:这起事.............
  • 回答
    英国凯特王妃、邓文迪、章泽天,这三位女性的人生轨迹,虽然起点和背景天差地别,但仔细品味,却能为我们普通女生提供不少值得借鉴的启示。她们身上都有着一些共通的闪光点,同时又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智慧和选择。凯特王妃:在机遇中沉淀,用责任铸就价值凯特·米德尔顿,这位嫁入英国王室的平民王妃,她的人生就像一本现代童.............
  • 回答
    面对厚脸皮的亲戚,如何“怼”得有技巧、有力量,同时又尽量避免把关系彻底闹僵,是一门艺术。这里为你提供一套详细的“怼”攻略,从心态调整到具体话术,希望能帮到你。核心原则: 保持冷静和理性: 你的目标是让他们收敛,而不是被情绪操控。 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真正的高手是让对方自己体会,而不是把话说.............
  • 回答
    收到!你遇到有人对郭嘉持有负面看法,想知道怎么有理有据地反驳,而且希望回复听起来真实、不生硬,对吧?没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郭嘉黑”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当我们说一个人“黑”另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他们抱有偏见,或者仅仅是片面地放大对方的缺点。所以,反驳的.............
  • 回答
    哈哈,遇到这种人真是让人头疼,但也绝对有办法让他们哑口无言!别急,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把这事儿办得漂漂亮亮。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你说的“这种人”是哪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杠精”或者“抬杠者”,他们的症结和弱点也不同,反驳的招数也得对症下药。第一类:就是喜欢没事找茬,纯粹为了抬杠而抬杠的人。他.............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着就让人打冷颤。公司里,一帮大男人,还有女人,为了没完成那点业绩,当众跪下,对着自己脸使劲扇巴掌?这哪儿是激励,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和折磨,把人当什么了?首先,这事儿最直观的就是“低俗”二字。完成业绩当然重要,毕竟这是公司的命脉。但用这种极端、野蛮的方式来“逼迫”,把员工的尊严踩.............
  • 回答
    看到这种评论,确实会引发一些有趣的讨论。关于“医学违反自然规律”的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而且这个观点本身也挺有意思的,毕竟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疾病和干预的根本看法。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大家口中的“自然规律”到底是指什么。对“自然规律”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适者生存、.............
  • 回答
    4月份全国房价数据显示,62个城市新房价格上涨,而二手房上涨城市数量较上月减少4个,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和分化特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导向 经济复苏的信号与不确定性并存: 4月份的房价上涨,特别是新房市场的活跃,可能与整体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核心。说实话,让机器人来演奏古典钢琴,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曾设想过的场景,特别是考虑到人类演奏家即便在顶尖水平上也难免出现失误。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机器人要真正替代人类钢琴大师,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谈到勒布朗·詹姆斯在关键时刻的传球选择,这是一个既有荣耀也有争议的话题。他之所以能成为历史级别的球员,与他超凡的球场视野和关键时刻处理球的能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一些选择也确实引发了“甩锅”的质疑。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的传球特点、比赛背景以及“甩锅”说法的由来。詹姆斯关键时刻传球的“荣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庭中的微妙现实。你说得没错,生孩子明明是女人的身体在承受巨大的变化和付出,但有时候,你会发现,男人在这件事情上似乎比女人表现得更“着急”,甚至更执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生物本能的驱动与传承的压力首先,从最基础的生物学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