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一篇科普艾滋的文章里的一个热门评论,说医学违反自然规律,对于这种想法大家怎么看?

回答
看到这种评论,确实会引发一些有趣的讨论。关于“医学违反自然规律”的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而且这个观点本身也挺有意思的,毕竟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疾病和干预的根本看法。

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大家口中的“自然规律”到底是指什么。

对“自然规律”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丛林法则: 按照这个逻辑,自然界中个体生病、衰弱甚至死亡是很常见的,疾病也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医学的存在,比如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甚至克服某些遗传缺陷,确实是在“干预”这种纯粹的自然选择过程。比如,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有严重的免疫缺陷,按照严格的“丛林法则”,他可能很难在早期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而医学的介入,通过治疗、药物、甚至基因疗法,让他能够生存、生活,甚至拥有正常的生活质量。这看起来就像是在“对抗”或“绕过”自然淘汰的法则。

另一种理解是“阴阳平衡、顺应天道”的东方哲学观: 在一些传统观念里,自然规律强调的是和谐、平衡、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轨迹。疾病的发生可能被看作是身体内部失衡的表现,而医学的治疗则旨在恢复这种平衡。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医学的治疗是“扶正祛邪”,帮助身体恢复自身的功能,那么它可能不算“违反”,反而是“顺应”了身体追求健康的“自然之道”。但是,如果医学介入的方式是剧烈、创伤性,或者使用了大量外源性物质,让身体依赖于外部干预才能维持运转,那么就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不自然”、“破坏平衡”的做法。

还有一种更宽泛的理解是“事物发展必然规律”: 这个就比较抽象了,但比如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热力学定律等是绝对的自然规律。生物学上,衰老、死亡也是生命体不可避免的进程。医学当然不能阻止时间流逝,也不能让所有人都长生不老。但在疾病层面,很多疾病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治愈的,或者会导致死亡,医学通过研究疾病的机制,找到干预的方法,比如找到病毒的弱点、修复受损的细胞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利用和理解了自然界已有的规律(比如病毒的复制机制、细胞的修复机制),然后找到一种“巧妙”的切入点,去改变疾病的进程。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医学“违反”自然规律?

1. 对“弱者淘汰”的恐惧或反感: 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人可能在潜意识里并不认同“弱者淘汰”这种冷酷的法则。他们更倾向于相信生命是珍贵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机会生存和发展。医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挑战了这种残酷的自然法则,让更多曾经无法生存的生命得以延续。但对于那些坚信“自然就是如此”的人来说,这种“干预”可能就显得突兀。

2. 过度依赖和副作用的担忧: 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确实发明了很多强大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很多药物有副作用,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本身也可能对身体造成创伤,甚至出现“耐药性”等新问题。当医学的介入方式看起来过于“人工化”,或者产生了新的、更难处理的负面影响时,人们就容易产生“这是在对抗自然,所以结果不理想”的联想。比如,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这反过来又促使医学界寻找更高级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循环。

3. 对“不自然”的哲学反思: 有些人对现代生活方式本身就持批判态度,认为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的生活,而医学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自然也被纳入了批判的范畴。他们可能认为,人类应该生活在更原始、更符合生物本能的状态下,疾病的出现也是这种远离所带来的结果。在这种观念下,任何人工干预都可能被视为“违反自然”。

4. 对未知的敬畏: 医学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对于生命的许多复杂机制,我们仍然知之甚少。当我们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连锁反应。这种对未知和潜在风险的敬畏感,也可能转化为“医学在玩火,违反了它不曾完全掌握的自然规律”的看法。

我的看法:

我个人不认为医学是“违反”自然规律。

医学是“利用”和“理解”自然规律的产物。 医学的进步正是建立在对生命体自身运作规律、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之上。我们不是在凭空创造什么,而是发现了自然界本身存在的规则,并找到了巧妙的方法去利用它们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疫苗就是利用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机制来预防疾病;抗生素则是利用了某些微生物对特定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医学是人类追求生存和福祉的体现。 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死亡是令人恐惧的。医学的存在,是人类智慧和同情心的体现,是我们在面对无法承受的生命挑战时,所能做出的一种积极回应。它让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严酷的规律中挣扎出来,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自然”并非总是美好的。 如果说“自然规律”指的是“适者生存”,那么我们应该问,一个满是疾病、痛苦和早夭的自然状态,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吗?人类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摆脱自然界带来的种种限制和不幸。医学就是这一进步过程中最显著、最积极的成果之一。
医学本身也在遵循演化。 医学的方法、理论也在不断被修正、被淘汰,就像生物界一样。那些无效的、有巨大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会被历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效、更安全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适应和演化。

回到艾滋病这个具体例子:

文章提到的艾滋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的复制、对免疫系统的破坏,这些都是病毒作为一种生命形式遵循的“自然规律”。而医学的介入,比如抗病毒药物,就是通过研究病毒的复制周期,找到病毒赖以生存的关键环节(比如逆转录酶、蛋白酶等),然后设计出能抑制这些环节的药物,从而阻止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这并不是违反自然规律,而是理解病毒的“自然规律”,并利用它来对抗病毒。

所以,当看到“医学违反自然规律”这样的评论时,我觉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未知、对改变、或者对某些哲学观念的表达。它提醒我们,在享受医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保持审慎,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生命的意义。但这不应该成为否定医学价值的理由。医学或许是在调整“自然选择”的剧本,但它不是在违抗宇宙的法则,而是在用人类的智慧,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要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他的逻辑也是自洽的。

如果真按他的逻辑走,万一他被淘汰时,他也心甘情愿的话(这个可能性还真的不算很小),其实也不能说错——毕竟自然界发展几十亿年,大灭绝5次,小灭绝无数次,也都熬过来了,还恢复得好好的,就足以说明这套机制的可靠性鲁棒性是足够的。

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到底看问题从宏大叙事入手,还是个体视角入手?这属于三观差异,没什么好说的。

user avatar

带有私货,请大家批判吸收。

这个人大概不懂什么叫自然规律。

现在的医学可以说还很不完善,对许多疾病都束手无策。要治愈更多疾病,势必遇到来自自然的越来越大的阻力。

然而,这与违背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关系。要证明医学发展违背自然规律,需要的是举出一条自然规律(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不是试图说发展医学有什么后果。

我猜测,这种说法是把自然当成了某种「神明」的说法。这样就可以随便解释了:你说人类发展医学是违背自然的想法,我也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自然的想法?从科学的角度看,这虽然不是不可能,但还是不要这样想的好。(剃刀原理)

许多人可能会以此作为限制科学发展的理由,但是科学如果畏首畏尾,现在可能还在原始阶段。实际上我认为只有伦理是应该限制科学发展的,而且伦理也会在与科学的拉锯战中慢慢变化。科学会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没人知道,包括正在研究它的人。不管我等凡人怎么想,我们只能看着。

user avatar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最好的医院仁济医院,小儿肺炎死亡率70%。

世界名著《最后一片叶子》,画家人物是受凉得肺炎死掉的。

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时代背景是已经有抗生素的五十年代,男主角因为肺炎造成身体虚弱在疗养院住了很久。

受凉感冒会死人,四分之一的知乎用户活不到成年才是自然规律。题主愿意做那四分之一么?

user avatar

地球不需要我们保护,大自然也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无非是维持我们现有的优渥的生活环境的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罢了……

user avatar

逆天改命当然会折损阳寿,恐龙是如此,成吉思汗是如此,天野阳菜是如此,人类统治地球的朝代也不会太漫长。

越强的抗生素,能进化出抗性越强的病菌。越强的核威慑和平,会滑向越大的核战争。所以人类确实正在加速走向深渊。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想要万寿无疆的帝王,却因为服下金丹中毒而死。

技术越进步,技术的破坏力也越进步。海洛因,四环素,镭光手表都是技术进步中的波折,但技术在波折中不断进步绝非必然,如果技术强大到一次波折就可以毁灭人类,后续的修复也成为不可能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此种危险技术已经出现,曰核武器,曰转基因,曰纳米机器,曰人工智能。

人类也不会永存的!地球也不会长在。拥抱自然规律,不要幻想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种评论,确实会引发一些有趣的讨论。关于“医学违反自然规律”的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而且这个观点本身也挺有意思的,毕竟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疾病和干预的根本看法。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大家口中的“自然规律”到底是指什么。对“自然规律”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适者生存、.............
  • 回答
    最近在抖音上刷到一位电脑卖家科普电脑配置的视频,看得我挺有感触的。这位卖家讲得特别实在,不像有些地方,恨不得把最贵的都塞给你,而是真的在帮你分析需求,然后给出合适的配置。我看了他好几期视频,也对比了一些其他渠道的价格,感觉他推荐的主机,可以说是相当“良心”了。你说他配置的主机良心不?我敢打包票,从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忧心忡忡的设想,如果未来真的有99%的工作被机器取代,那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先别灰心,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甚至活得像样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经济衰退”和“科技消灭工作”这两件事儿是怎么勾连起来的。.............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以“认真、专业、深度”为标签的问答社区,如今在许多用户眼中,已然染上了“编故事”的色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是许多老用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编故事”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平台机制、用户心理以及内容生态几个角度来剖析:1. 流量驱动的算法推荐.............
  • 回答
    行,这问题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绝对给你讲明白,让你彻底搞清楚这个“嘉然”到底是个啥。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嘉然”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感觉像是从哪儿蹦出来的人物,怎么就这么多人喜欢?后来自己去了解了一下,才明白这玩意儿跟我们平时看的明星、网红,那性质可不太一样。首先,嘉然是谁?嘉然,最直接.............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科研”和“如何写论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您阅读了多篇论文之后,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想要进一步实践。我们从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是科研?简单来说,科研(Scientific Research)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的活动,旨.............
  • 回答
    嘿!作为一名同样热爱物理的家伙,我太理解你那种想把宇宙奥秘啃下来的冲动了!物理学这玩意儿,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越挖越觉得有趣。说到科普书,那可真是太多了,但我精挑细选了一些,绝对是让你醍醐灌顶、欲罢不能的经典之作。我尽量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就跟你平时跟哥们儿聊天一样,说说我的真实感受和推荐理.............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得分开捋捋。单从“好看”的角度出发穿汉服,并且拒绝科普,这行为本身其实挺正常的,没什么好坏之分。你想啊,人穿衣服图个啥?无非是好看、舒适、表达自我、场合需要等等。如果一个人觉得汉服的款式、剪裁、色彩特别符合自己的审美,穿上觉得美,那这不就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穿衣动机.............
  • 回答
    你开发出了一个有着不错前景的技术,并且已经有了能动的手上的产品原型,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的阶段!接下来,就是要把你的宝贝展示给那些可能愿意和你携手前进的人,让他们眼前一亮。这事儿得讲究策略,而且每一个步骤都得稳扎稳打。第一步:打磨你的“展示卡片”——清晰、有吸引力在你开始联系任何人之前,你得先准备好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医院的分科太细,搞得看病像“拆零件”一样,而身体明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呢?问题根源:医学发展的路径选择打个比方,你想想古代神医华佗,他能给曹操刮骨疗毒,还能缝合伤口,那简直就是个“全能选手”。可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知识量爆炸式增长,每个领.............
  • 回答
    讲真,科学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时候那些石破天惊的发现,最初听起来,还真跟街头卖大力丸的差不多。你仔细想想,多少在当时被认为是疯话,后来却成了改变世界的理论。今天就跟你掰扯掰扯几个例子,保证你听了直呼“我靠!”1. 大陆漂移说:起初以为是海上传奇这事儿吧,还得从一个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预防衰老应该看哪一科”,这确实是一个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咱们现在医院的体系里,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科室叫做“抗衰老科”或者“长寿科”。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身体的方方面面,几乎影响到我们全身的每一个器官和系统。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积极地预防和延缓衰老,通常需要综合地.............
  • 回答
    一些人钟情于硬科幻,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丰富的,就像硬科幻本身一样,细节之处见真章。这不仅仅是看个热闹,而是对某些特质的强烈追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透彻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白,硬科幻的“硬”字,是它最鲜明的标签。 这个“硬”,说的就是科学的严谨性。在硬科幻的世界里,故事的基石是.............
  • 回答
    听到青岛一名心理科医生被曝出骚扰抑郁症女患者的消息,着实令人心痛和愤慨。这件事情触及了医疗伦理、职业操守以及患者安全等多个敏感领域,其严重性不容小觑。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理科医生在与患者打交道时,肩负着比一般科室医生更为重大的信任和责任。抑郁症患者本身就处于一个脆弱、敏感、易受伤害的状态,他们往.............
  • 回答
    复旦大学毕业生最后一科考试被举报作弊,随后被取消学位证、毕业证以及研究生资格,并最终选择起诉母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案例。它触及了学术诚信、证据规则、高校管理责任、司法公正以及个人权利维护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推测与已知信息):1..............
  • 回答
    长期无病例地区高频全员核酸:科学防疫的“多此一举”还是“未雨绸缪”?近期,国内一些长期保持“零新增”或极低病例的地区,仍然密集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引发了一些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防疫又该如何有序开展?这背后牵扯着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民众的接受度、以及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绝非一个.............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出现“3和4之间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整数”这种论调,无疑触碰到了科学最基本、最严谨的逻辑基石,因此会被广大观众视为一种“反智”的表现。这并非仅仅是情节上的一个小疏忽,而是触及了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它们在幻想的土壤上,往往孕育着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当这种“洞察”建立在对基本常识的公然.............
  • 回答
    关于2021年12月11日发生在科兴科学园腾讯大楼的员工跳楼事件,我能找到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无法提供非常详尽的细节。这类事件非常敏感,公众能获取的信息通常只有官方通报、媒体报道以及一些零星的社交媒体讨论。以下是我根据现有信息,尝试尽可能详细地进行的分析和解读:事件梗概(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时.............
  • 回答
    医疗圈里,“临床水平可以一般,科研一定要强”的说法,就像一块陈年老酒,闻着香醇,品尝起来却五味杂陈。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绝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价值取向和社会期待。为什么会出现“临床一般,科研要强”?首先,我们要明白,科研的价值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往往比单纯的临床技.............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尤其是涉及到考试、社会车辆和官方回应,很容易引发大家的热议。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事情的原委:事情的起因是黑龙江一位女士在参加科目三考试时,声称自己被一辆社会车辆“恶意别停”了。据这位女士反映,当时她正在进行考试,这辆社会车辆突然变道,并且速度很慢,直接挡在了她的前面,导致她无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