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只是因为好看才穿汉服,并且拒绝一切形式的“主动”科普,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得分开捋捋。

单从“好看”的角度出发穿汉服,并且拒绝科普,这行为本身其实挺正常的,没什么好坏之分。

你想啊,人穿衣服图个啥?无非是好看、舒适、表达自我、场合需要等等。如果一个人觉得汉服的款式、剪裁、色彩特别符合自己的审美,穿上觉得美,那这不就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穿衣动机吗?就好比有人喜欢日系风、欧美风,有人喜欢运动休闲,这都只是个人喜好的体现。

更何况,汉服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的“颜值”——飘逸的裙摆、精致的刺绣、优雅的盘发,这些视觉上的美感确实是很多人入坑的起点。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被这份美所吸引,并以此为出发点来选择穿它,这完全无可厚非。这就像你看到一幅画很美,就想买回家挂着,没人会说你“你不了解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就挂它,不对!”吧?

至于“拒绝一切形式的“主动”科普”,这个点才比较关键,也更容易引起一些讨论。

为什么有些人会这么做?

1. 自我感受优先,不想被打扰: 想象一下,你本来心情美美地穿着喜欢的衣服出门,想享受这份美,突然有人凑过来问“你这件是哪个朝代的?”,或者更甚者,开始给你讲一堆历史典故、服饰形制、规制礼仪,甚至还会“指点”你的穿搭是否“正宗”。对于一些只想安安静静享受美的人来说,这种“主动”科普很可能是一种“打扰”。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初衷只是为了好看,不想被卷入更复杂的文化解读和历史考据中,更不想因此被“审判”自己的穿搭。

2. 回避潜在的“争论”或“被代表”: 汉服圈里,关于形制、考据、复兴的讨论确实很多,有时也会伴随着一些争执。有些人可能接触过这些,觉得累,不想参与。或者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科普,就可能被贴上某个标签,被代表某种立场,或者被要求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这超出了他们“穿衣服”的初衷,也可能让他们感到压力。

3. 享受“神秘感”或“个人独享”: 也许他们喜欢的是一种不被过度解读的个人体验。这份“好看”是他们自己发现和体会的,他们可能想把这份美好保留在自己的私人领域,不想让它变得大众化、符号化,或者被太多人赋予太多意义。

4. 对“主动科普”方式的反感: 有时候,科普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科普者带着一种“我是权威,你是无知”的态度,或者语气不友好,那么即使是再好的内容,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进而导致拒绝。

那么,这种行为,特别是“拒绝科普”这一部分,大家会有什么看法呢?

理解与尊重: 大多数人会理解并尊重这种选择。毕竟,个人的穿着自由是受到保护的。只要不触犯法律、不影响他人,穿什么、怎么穿,都是个人的权利。对方不想接受科普,那就不科普,仅此而已。强行灌输,反而显得不尊重对方的意愿。

一点点“可惜”或“遗憾”: 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声音觉得“有点可惜”。为什么呢?
错失了了解更深层美的机会: 汉服的美,确实不仅仅在于表面的好看。它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哲学思想等等,都非常丰富。如果仅仅停留在“好看”,确实会错过很多宝贵的东西。就像只看梵高的画很美,却不了解他如何用色彩表达情感,那就少了许多深意。
对汉服复兴的“边缘化”担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汉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复兴”的浪潮有关。如果大家都仅仅是“好看”就穿,而不去了解背后的文化,那么汉服会不会渐渐变成一种纯粹的“汉元素服饰”或“古风服装”,而失去它作为“汉服”的独特价值?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很多文化元素的流行,最后都会经历一个从“文化载体”到“符号消费”的过程。

对“科普者”的另一种视角: 这种行为也会反过来促使一些真正想科普的人反思自己的方式。是不是有些科普太“入侵”了?是不是应该更注重引导和分享,而不是强迫?当有人明确表示不想听时,是否应该适可而止?好的科普应该是建立在对方愿意接受的基础上,以尊重和分享的态度进行的。

总结一下:

“好看”是穿汉服最直接、最天然的动机,完全没问题。
“拒绝主动科普”是一种个人选择,尊重就好。但这行为背后,可能反映了个人对穿衣的初衷与外界解读之间的界限的坚持,也可能让一些关心汉服文化传承的人感到一丝遗憾。

关键在于,“好看”不代表“肤浅”,但“拒绝科普”也不代表“排斥文化”。可能他们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来享受这份美,并且不希望这份美被过度定义或打扰。而真正热爱汉服文化的人,也应该认识到,文化传播需要耐心和技巧,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第一时间成为“专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份喜爱。

最终,一个人怎么穿、为什么穿,只要不伤害他人,那就是他自己的自由。我们能做的,是理解和尊重,同时,如果你也热爱这片文化,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去分享这份你所了解的“深层的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才是正常的行为。没什么好看待的,这难道不是应该有的样子吗?

user avatar

因~吹斯汀~~

题主,你也用汉字啊

那你懂(知道,了解,熟悉,想知道,想了解,想熟悉等)

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产生过程

汉字结构的发展简况

汉字形体的发展简况

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

"六书"的名称和功用

"六书"的定义及其分析

偏旁、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系

偏旁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系

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系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古汉语词汇语音上的特点、语义上的特点、词汇系统发展的特点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同源词的涵义

同源词构成的条件

同源词的分类

探究同源词的意义

同义词及其形成

同义词的辨析

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比较演变

训诂的涵义

词语训释的常用术语

词语训释的方法

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代词和数词的活用、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程度副词

范围副词

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古汉语的特殊语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语序

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的表示法、被动句的表示法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和部分术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音韵学的研究资料、部分音韵学术语简介

古代的注音方式和韵书、韵图

古代的注音方式

古代的韵书和韵图

中古的语音系统

中古的声母系统

中古的韵母系统

中古的声调系统

上古的语音系统

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的韵母系统

上古的声调系统

近代的语音系统

近代的声母系统

近代的韵母系统

近代的声调系统

古体诗(古诗)的范围和写作特点

近体诗的范围

近体诗的字数和句数

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对仗

语言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语的方言

现代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吗???????????




以下都非原答案,意在展示一下肤浅,无聊的科普。


问,当你看到一个人穿着这样一件夹克,你会怎么做


A.看一眼,嗯。

B.拉住他告诉他你的夹克形制不对,改良牛仔夹克不纯正,不复古,不工装,不咔叽,不接受辩驳,错了必须要认识到自己错误。

C.给他普及一下丹宁服饰的形制,发展与历史背景。

D.斥责他穿山,要求他脱掉。


另问,如果遇到B,C,D你会认为对方是怎样的人,请简述。


注:如果愿意了解B,C,D。。。我会被动科普,狗头


估计没人对这个好奇了,所以我自问自答一下

主动科普警告

先解决简单问题D,这个为什么是“穿山”

还是那句话,牛仔裤牛仔夹克,8成都会追溯到李维斯,而图中这件夹克,是日本一个牌子,基于李维斯507xx(俗称二代夹克),改进出来的

如果想了解李维斯的常见夹克,可以看这位大佬的视频,讲的很清楚

顺便也可以用这个视频简单解释下C

之后说说B提到的改良

上图是李维斯自己复刻的二代夹克,仿制1953年二代夹克版型(二代夹克在1953—1962年之间出售)

首先日本那件正面明显的改良,把原本的双盖布口袋缩小,上调,这样基本就没啥实用性了,这种小口袋装啥都不好再掏出来了,而且位置还靠上,作为口袋很不方便。

但同时在两侧有了两个侧插的口袋,可以放一些物件,但是没有盖布,东西会容易掉出来或者被手带出来,不过也无关紧要,对于我来说,上衣的侧插口袋最重要的用途,是我平时坐姿站姿都不太好,肩膀经常出现疲劳酸疼,走路的时候把手放进上衣侧插兜,可以很好的放松和休息肩膀(这个可能很多人不会注意到,感兴趣可以试试是不是走路的时候插上衣兜肩膀放松了,而插在裤兜里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滑了个稽)

领子改小了角度,显得秀气了一些(滑稽)

然后是背面明显的区别

日本的那件取消了红框中的风琴褶(大概是这么个叫法吧,可能不对,欢迎小伙伴告诉我这个褶的名字),这个褶大部分是为了干活方便,可以给肩,胸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保证站立状态下,有修身的感觉,也给发福的人继续穿下去提供了些许的可能性,而随着工装成为时装,有些取消了这些褶,而用一片或者多片布缝合,也是为了营造更修身的感觉,虽然更好看了,但是也丧失了一些舒适感,尤其是骑车的时候,要么绷着后背要么敞着前襟要么袖子抻着。。。。。

所以呢。。。这是一件改良夹克,不纯正(巨大巨大巨大的狗头)

额外,这件夹克还有些挺有趣的小细节,比如


就是绿框中的这个绿色的小标志

这个来自也是来自李维斯,只不过李维斯是红色的,爱好者对这个的称呼是“红旗标”

并且,在牛仔裤,夹克这个位置,加上红旗标,也会有很大几率收到李维斯的律师函

所以很多牛仔裤的厂偶尔那这个玩一玩。。。来致敬也好来挤兑李维斯也罢,都会有玩一玩这个“梗”的

像我知道的一个国产原牛,把这个塞在后兜的缝里,但没缝死,你可以用针把这个挑出来

还有日本有一个厂曾经,把红旗标放在兜里面。。。还在标上写着“可以用”(用来调侃李维斯,因为李维斯不让用,狗,可惜那条裤子下架找不到图了)

而图里这个,使用了红色的反色,绿旗标

所以大家可以任意脑补一下这个是为了啥(我在胡扯,狗头)


继续附加题

当你的朋友发朋友圈并配文

新买的牛仔裤,大家看看怎么样?!

一、这时你应该怎么做

A.夸他或者点赞或者无视

B.指出他穿的不是牛仔裤,而是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二、如果是你发的朋友圈,且收到了上述B选项的留言,应该怎么处理。

A.呵呵,拉黑,无视三选一。

B.突然之间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并提出无数问题,并对留言者顶礼膜拜,希望对方多给自己一些建议。

C.简单询问要点并牢记以后不在发这么丢脸的朋友圈。


有小伙伴对该问题有了疑问

于是,我继续胡乱科普一下。。。。(以下内容缺乏专业考证,我一说你一听当个乐,就当我胡说,我不是专业干这个的肯定有错,还是那句话,我错了,我也不在乎,嘿嘿嘿)

首先这条裤子,在喜欢美式复古,工装复古,阿美咔叽的人眼里,它有个特殊的称呼

井下工作裤

不过,跟牛仔裤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如果真的特别嘚瑟,特别“形制”党,才会揪着说这俩是有区别,区别很大,你不能发朋友圈说这是牛仔裤。(得啦,有那功夫我们都选择多做几个深蹲,磨磨裤子,你爱发啥发啥)

你把这条裤子叫牛仔裤也可以,因为,这没啥好较劲的,真的,喜欢穿比什么都重要,跟着屁股后边说,哎呀这跟牛仔裤不是一种裤子。。。那。。。离他远点。。。

那说区别之前,先说它跟牛仔裤的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服装的重点组成部分,“面料”,是一样的

构成牛仔裤,有一个条件是必须存在的,那就是

“丹宁布”

而这两种裤子高度相似,也是因为它们都是“丹宁裤”。。。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丹宁裤”=“牛仔裤”

而它的相似度,我相信,是因为它们诞生的时间和地点是重叠的

牛仔裤略早,大约是1849年(其实可以更早,不过一般情况是以李维斯出品第一条501开始记起,往前还能追溯到海员,水手们穿的类似的裤子)由李维斯发售的501,这也是为什么牛仔裤绕不开李维斯,和一些人认为的,只有无限接近李维斯501的丹宁裤才能叫牛仔裤,其他的都不能叫“牛仔裤”,也是为什么这道题有“B”选项。(那也带来一个问题,穿正的李维斯是不是应该把其他的山寨牛仔裤都扒了,狗头,巨大的狗头)

井下工作裤是大约1920年到30年之间产生的,哦对了这个井下指的是矿井,也就是当时美国矿工穿的工作裤,在裤子的设计上也适当的增加了一些小细节。


然后是一些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的区别,对真实性不负责任

不过首先我要道歉的是

我。。。。找不到原始的井下工作裤的样子

所以。。。我并不是确定井下工作裤最早是否存在“怀表袋”,就是咱们开玩笑说男生牛仔裤上装套套的那个小兜(牛仔裤一般5个兜,前面2大➕怀表袋,后面两个,某些特殊时期可能后面只有一个,比如一战时期,为了节省棉花所以。。取消了一个兜。。。呃。。。。是吧。。。。)

当然除此之外,两个大兜的样式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牛仔裤无论如何都像一个直插兜,而井下是斜插兜

换了个颜色,这个看的清楚一些。。。。上图红色标记的是。。。方便挂工具的。。。一个矿工,挂个锤子很合理对吧

绿框是巴黎扣,在没有腰带的年代用来调节腰围,现在装饰和复刻,仿古,嘚瑟的作用更大一些(滑稽,狗头)

上图,这里其实是个小口袋(也有封死的,当个装饰也挺好看),装点比如钉子,改锥之类的小工具

上图,上面红框同样是小口袋,下面是为了增加耐用性缝上的“补丁”(补强),毕竟下矿井作业,两层总比一层耐磨,现在更大的意义是,机车党的防风护膝。。。

所以。。。。以上才会出现B,这不是牛仔裤,而是井下工作裤的选项


顺便,牛仔裤不一定只有蓝色的,比如下图这条,它满足了,接近501的设计和丹宁布两个关键点,它是牛仔裤。红框中是用来扣背带的,背面用植鞣皮做了垫片,很嘚瑟的五金件。。。。绿框中是对口袋的补强加固处理,现在一般用撞钉,最早的牛仔裤和一战,二战时期的某些裤子也是缝线加固的,但是由于不结实改用了撞钉,一战二战则是为了节省金属而又换回了缝线加固。。。现在的意义,看着好看。。。


在比如这个下图形式上接近501,但它不是牛仔裤,因为,它是帆布的


下图,丹宁裤,但裤型更像西裤(西服套装的裤子)



下图,其他形式但有特殊名字的丹宁裤——油漆工裤,标注的地方是挂刷子的



某宝(年轮洋服)复刻某工装裤(两款)文案,简单描述了复刻一款工装是怎样的,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贩卖情怀。。。不过在我理解,只有建立在某些合理适当的“情怀”之后,才能为“服装”赋予“文化”之名,如果文案只是一味强调美美美,更美的模特更好的后期,那最终它只会显得空洞。

服装之所以是文化,它不仅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穿它,最起码,它应该承载着少部分当年的棉花种植,纺线,织布,染色,成衣的历史








看完这部分,感想是啥。。。

A.高级,有趣,涨知识。

B.哪那么多B事儿。。。贼鸡儿扯淡

C.你中间有不对的地方,在xxxxx(嘿嘿嘿,我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有错误告诉我,我改改。。。。)

D.你好厉害我好崇拜你哦(呕。。。)


继续体验


当你看到你朋友穿这件裙子应该怎么做

A.夸她漂亮

B.上去问她知道这件裙子代表了什么文化吗?

C.殴打并痛骂:英军滚粗!!


快来问我为什么有C选项!!!


评论区已经有人对此项产生好奇心,所以,我嘚瑟几句,大家看个乐,嘚瑟的点可能会有些许错误,提前道歉望大家原谅(其实我也是复制粘贴,我就是个网页搬运工,骂我我也不在乎,嘿嘿嘿)。

大家服装上经常出现的格子

起源在苏格兰,苏格兰格子,出现于大概1700多年前,是在英伦风常见面料“粗花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而逐渐的,这种格子慢慢成为了氏族,家族的符号,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人,穿着一件苏格兰裙,就知道这是谁家的人。

再往后,它的花色也逐渐地成为了部队,组织,皇室等非家族符号。

英国也有特设的政府机构,统计这些格子具体的样式和对应的氏族家族部队机构组织等。

最终,它成为了一种服装设计元素,被世人所知。(多半还是巴宝莉的功劳吧)

而我上图中的格子裙(特别对不起大家,这图的色差太大了,一方面可能是商家拍摄的原因,而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面料,染色方面的。)

格子是这种样子

它实际是属于英国一支部队的花色

这只部队称为黑卫士部队,现在改编了,称王家苏格兰团第三营。(黑卫士部队的历史也挺长的,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将近300年的历史,并且据说这个“营长”通常由英国王储出任)

关于黑卫士,大家自行百度吧。

但要说的是黑卫士部队和我国有两件事比较需要关注

第一是黑卫士部队参与过朝鲜战争,1952至1953年数次与我们的志愿军交战。

第二是它曾经作为驻港部队驻扎香港(97年香港回归,它是最后一支撤出香港的英国驻港部队)

而在97年它们留下了一张应该进入历史的照片(主要是它向世界证明,传统上,苏格兰裙里面啥都不穿,狗!!!!头!!!!!)


所以才有了C那个选项







6。29新增一题

给衣服下一个“对”与“错”的定义,并主动给穿“错”的人科普“对”,以求对方按自己要求穿“对”的衣服

该行为是否干涉他人穿衣自由

A.涉及

B.不涉及



我发这些呢

并不是为了反汉服,或者对此厌恶

而只是展现一下,遇到点啥都上赶着秀一把科普科普一把,是多么烦人的一件事,几乎可以用在任何情景

最初汉字的那一段,也献给所有把主动科普给人当乐趣的人

另向所有被语言学的恐怖所支配的小伙伴致以诚挚的安慰(滑稽),祝你们考试通过。


最后,分享个古龙小说的情景

阿飞道:“伪君子虽可恨,万事通却更讨厌,” 林仙儿道:“万事通?你说的莫非是百晓生,” 阿飞道:“不错,这种人自作聪明,自命不凡,自以为什么事都知道,凭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别人的命运,其实他们真正懂得的事又有多少?” 林仙儿道:“但别人都说……” 阿飞冷笑道:“就因为别人都说他无所不知,到后来他也只有自己骗自己,硬装成无所不知了,”

user avatar

你用汉字吗?很明显用的。

那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来来来,你虚心一点我来当你这个一字之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