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部分人辞职的原因只是因为工资没到位吗?

回答
“工资没到位”这句话,就像一张便捷的标签,很多人在谈论辞职原因时,习惯性地把它挂在嘴边。但实际上,辞职这件事,远比这标签所展现的要复杂和多面得多。如果把工资比作一座房子的地基,它确实是承载一切的基础,但房子是不是舒适宜居,还需要墙壁、屋顶、装修,甚至是你每天推开窗户时看到的风景。

当然,我不能否认,工资是驱动大多数人选择一份工作,同时也是让他们离开这份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你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当你看到身边的人因为同样的技能和付出而获得更高的薪资,当生活成本不断攀升而工资却纹丝不动,这种“没到位”的感觉,会像一颗小石子一样,在你心里泛起涟漪,久而久久,可能就会变成想要离开的洪流。

比如,一位辛勤工作的员工,每天加班加点,承担着重要的项目,却发现自己的薪资增长缓慢,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更别说和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喝咖啡但似乎每天都能轻松搞定工作的同事相比。这种不公平感,会一点点侵蚀他对这份工作的归属感。他可能不再愿意主动承担额外的责任,工作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即使公司偶尔会有一些福利,或者偶尔的表扬,但如果核心的薪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这种“没到位”的感受会不断放大,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工资低到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或者与付出严重不符,这只是一个显性的催化剂。真正让人们下定决心辞职的,往往是潜藏在工资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成长与发展空间: 很多人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渴望的是进步和学习。如果一份工作虽然给的薪资不错,但内容枯燥乏味,没有新的挑战,也没有学习新技能的机会,那么“没到位”的可能就不是工资,而是“职业生涯的成长”。想象一个年轻有为的工程师,他可能对当前的薪资还算满意,但如果公司的工作项目总是重复且没有技术含量,他会感到自己的才能被埋没,自己的职业天花板非常低。这种停滞不前,比工资的“没到位”更让他焦虑。他会开始审视这份工作是否还能为他带来未来的价值,如果不能,那么即使现在工资不错,他也可能会选择去一个更能磨练自己能力的地方,即使那里起薪不高。

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 一个压抑、充满勾心斗角、缺乏信任和尊重的企业文化,同样会让人难以忍受。即使工资再高,每天带着负面情绪上班,和同事、上司的关系紧张,也会让人身心俱疲。这种“没到位”的,是“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被尊重的感觉”。例如,一个团队领导总是喜欢甩锅,从不承认下属的功劳,反而把别人的错误归咎于你,这样的领导下工作,工资给再多,也难以让人心生归属感。你可能会觉得,与其在这里受委屈,不如去一个工资稍低,但同事友善、领导公平的环境里工作。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现代社会,很多人越来越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牺牲所有的个人时间,长期加班,无法照顾家庭,无法发展个人爱好,即使工资很高,也会让人觉得“没到位”的是“生活”。一个年轻的父母,如果因为工作性质而经常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瞬间,或者无法及时陪伴生病的家人,那么即使这份工作能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也会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愧疚和失落。他们可能会权衡,是不是可以用一部分物质回报,来换取更多的家庭时间和个人空间。

成就感与价值感: 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份工作,让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意义,你的工作成果不被认可,或者你所做的事情与你的价值观相悖,那么“没到位”的就是“成就感和价值感”。一个热心公益的社工,如果被安排去执行一些与初衷相悖的任务,或者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他可能会感到迷茫和痛苦。即使他能从工作中获得一份体面的薪水,但如果这份工作无法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很可能会选择离开,去寻找一个更能体现他人生意义的领域。

职业发展前景: 一份工作可能当下薪资还可以,但如果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空间,或者公司前景不明朗,也会让人产生动摇。这种“没到位”的是“对未来的信心”。比如,一个在传统行业工作的年轻人,如果他看到自己的行业正在走向衰落,而新兴行业有更广阔的前景,即使现在的工作薪资稳定,他也可能会选择转行,去拥抱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其他因素: 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原因,比如领导的管理风格,团队的合作默契度,甚至公司的地理位置、通勤时间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所以,当我们说“工资没到位”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用一个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理由,来概括一系列更复杂的情感和需求的不满足。工资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它并非唯一标准。当一个人选择辞职,他可能是在权衡多方面的得失,然后做出了对自己而言最有利的决定。有时候,工资的缺口只是一个信号,提醒他,这份工作已经无法满足他更深层次的职业和个人需求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晚上八点,我和男友寄走了200多公斤的包裹,原本满满当当的出租屋,变得空空的。

桌子椅子卖的卖、寄的寄,我们俩挤坐在出租屋自带的小沙发上,对着一方小茶几啃楼下买的炸鸡架。我说:“这个应该配着啤酒吃”,男友从地上捡起一边放着的最后一瓶水,拧开递给我说:“幸好我们还有矿泉水。”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快活。

我今年26岁,在空房子里就着矿泉水啃鸡架的夜晚,是我在北京八年生活中的最后一晚。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像是一条高架桥,上去就要全力行驶,我无法停下,也无法自控方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松弛了下来,慢慢开始明白人生其实是旷野,我走得快一点、慢一点,或者在路边坐会儿,都很正常,也很安全。

2012年我去人大上学,人生第一次来到北京。18年从人大研究生毕业后,我去了字节跳动工作。

20年十一假期,我在微信上和leader说想离职,拉扯几周后,离职被批准,我开始交接工作、办手续,和惊讶的同事、朋友一一告别。11月16号,我离开了工作两年的字节。

身边朋友和同事的惊讶,一部分来自于不解,leader和HR在和我聊的时候,也反复问起“为什么”。

为什么要辞职、为什么要裸辞、为什么要离开北京,这三个问题,我回答了好多遍,现在问自己,似乎又要重新寻找答案。

对于11月的我来说,离开北京,离开毕业之后就在从事的行业,投入一个前景并不明朗的生活,似乎不是一件需要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而是一件天然成立、一直在这里等我去做的事情。但两年前、一年前,我可能还不是这个状态,裸辞变成一个自然顺畅的选择当然出自长久的积累,但在各方面渗入日常的铺垫里,也有过一些清晰可辨的时刻——在我的印象中,强烈地想要离职,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想离职,为了逃避】

第一次想要辞职,是刚工作的时候。

入职第一天,我震惊地发现坐在我旁边的同事不是我日后的leader,而是来和我交接的。

入职一周后,我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校招小白,承担起了这个组的所有工作。

那段时间真的心力交瘁,一边努力catch up,一边察觉到“这摊业务本应该可以做得很大,但我什么都不会”,每天加班到11点,一边焦虑,一边自责。入职大概三周之后,我直接去找了总监,问能不能占用她五分钟时间简单聊聊,说自己感觉难以支撑起整个组的业务。总监安抚了我并且说半个月之后就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姐姐来带我了。现在回想起来,公司当时其实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招聘,对用来在过渡期简单负责业务的校招生也没有什么太高的期望,但我当时什么都不懂,只是不断地把所有压力放在自己身上,一边确实迅速成长,一边每天也都感觉很绝望。

也许是每个初入职场的人都会经历的吧,刚开始工作的不适应加上工作内容本身的压力,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和“要是可以逃走就好了”的想法。但我感谢当时的自己坚持了下来。

作为对职场和工作本身还都没有什么概念的小白,太早的放弃相当于为自己关闭了之后所有收获的可能性。如果一开始就放弃,我可能至今对短视频行业一无所知,不可能积累起后来所有的经验和人脉,也不可能有之后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尽管人其实永远无法做出充分理性的决策,但努力做出尽可能充分的决策,还是成年人最起码的责任吧。所以如果有刚工作不久的朋友看到这里,我想说,如果你是因为想要逃避而离开,不妨让自己平静下来,看看事情是不是真的到了你没有办法做什么去改变的状况,如果真的是,那放弃也无所谓,如果不是,那就给自己一个机会,坚持看看吧。

【第二次想离职,“奋斗逼”的崩溃】

第二次想离职,导火索说起来非常奇葩:入职8个月,我拿到了第一次绩效考评的结果,我觉得结果太好了,自己不配。

当时的工作刚好遇上瓶颈,做了一周的项目在数据上没有明显的进展,我拿着远超出自己预期的绩效结果,觉得应该担负起更大的期望。再加上我曾经在《北京租房有那么可怕吗?》这篇回答里面提到的,当时住的房子太过阴暗逼仄,各方面的压力导致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去北京六院一查,查出了中度焦虑和轻度抑郁。前思后想,我跟leader提出了离职。

leader的反应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刚升职加薪,而且工作中互相配合得很好,毫无预兆突然要离职,她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平静下来之后她和我长谈了三个小时,帮我梳理了自己的想法,真诚地给出了建议。

她说:第一点,我之前非常投入也有很好的成果,但只因喜欢业务而完全投入、全情燃烧的状态其实很危险,只依靠激情和兴趣,一旦激情消散,就会瞬间崩塌。人想要长久坚持下来做一个工作,需要找到一些更具体的支柱,比如“想要买房,需要攒钱,这份工作能给我还不错的薪水”,或者“我希望成为一个更专业的职人,这个工作能提供很多学习的资源和晋升的空间”,这样在刚毕业的热情消散的时候,也可以稳定地走下去;

第二点,不要逼自己太紧,认真工作是对的,但不要有一种“我来了一家公司,就要全情燃烧,一旦不能24小时全情奉献,就应该主动滚蛋”的心态,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把整个生命的意义、自己的价值感全部放在工作上,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点,我在工作里需要哪些具体的支持,她可以给我更充足的帮助。

当时leader和我说的这些话里面,最直接地把我留住的是第三点,她说到做到地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支持。但在后来的工作里,我越来越明白了她说的前两点有多么地重要。

今年开始,“打工人”这个词越来越火,虽然这个主要以戏谑的形式出现的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劳资对立议题的严肃性,在被大规模地娱乐化使用之后,起到了与“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惨,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相反的——“原来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惨,那我们就认命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很大程度上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我是打工人”的意识。而我觉得,只有经历过“打工人意识觉醒”时刻之后,才能真正理智地考量自己的处境,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拿当时刚工作一年 的我来说,我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过,每天努力工作除了为了我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见到更大的世界之外,也是在给老板创造价值——这一方面是企业文化不断洗脑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的追求和企业当时对我的期望是一致的,履行公司赋予我的义务与实现我自己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也是在那之后不久,另一个姐姐和我说过这么一番话:“当你是刚开始工作的小朋友的时候,企业的目标和你的目标是一致,当你是公司的CEO的时候,企业的目标和你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当你处在两者之间的时候,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拉扯。”

和leader姐姐的深聊,是我“打工人意识觉醒”的时刻,打那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工作”是怎么回事儿。如果你感觉能在工作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工作在帮助你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只能证明你很幸运,因为大多数时候,工作只是一个“老板付给你钱,你完成岗位的要求”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出卖劳动力的过程,幸运值得歌颂、值得追求,但没有必要把打工这件事整体美化、神圣化,没有必要因为工作到吐血而自我感动,没有必要长期996还觉得是福报。如果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便很容易不经思考地认同企业文化的那一套,只有经过反省,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明白工作在人生中的地位,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成为通往你自己人生目标的道路。

除此之外,我这次离职其实很直接地反映出刚工作不久的职场新人会有的一个问题,就是:“心里没数”。具体地说就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不知道工作做成什么样算是好的,缺乏衡量工作完成度的标准。这种情况对于做运营岗的人来说尤其常见。做创作者运营,同样是维护作者关系,做成什么样算是好?同样的一个项目,我一周完成了自己还觉得慢,但其实是不是两周完成就行?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带我的姐姐是真的在带我,实打实地教给我很多技能和经验,但尽管如此,互联网大厂里对“追求极致不是力求完美,而是关键项目激进地拿结果”的快节奏氛围和新人培训体系的缺乏,还是会使一些缺乏经验的小白迷失,要么工作抓不住重点、进展过缓,要么给自己压力太大、急于求成。所以如果你也处于这样的阶段,也不用感到焦虑,多和自己的直属leader或mentor沟通,或者就沉下心来,在时间的推移中交你该交的学费,一点点成长。

【第三次想离职,我妈说我“没文化了”】

第三次想离职,是在20年春节,疫情打乱了一切安排,复工时间被不断往后拖,我在家里呆了很久。身处东北,工作时间依然和北京节奏拉齐,上午十点上班、往往也是晚上十点下班,我12点睡,上午9点起,其他家人晚上10点睡,早上6点起,在那段时间里,我感到了互联网工作和“正常人”生活节奏的强烈冲突。本来就一直觉得这份工作太累的妈妈,亲眼看着我大晚上加班开会,不断提出“要不别干了吧”。

刚毕业那阵儿,家人就希望我可以回家考公,找个“稳定工作”。留京之后,他们表示尊重我的选择,但我知道他们心里其实一直也没有放弃对我“30岁回归稳定工作”的期待。互联网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又累又不稳定,放弃了没有什么不好。这种观点在我加班的深夜,偶尔也会突然进入我的脑海,虽然不认同家人期待我走的路,但现在我在做的这份工作,确实越来越给我一种“吃青春饭”的感觉。之前有种说法是,互联网公司招聘,其实就是在找新鲜的肝——大家熬夜敲代码、写方案,消耗着自己的健康,在熬不动的那天来临之前,就会有肝脏新鲜健康的年轻人来把你代替,一茬又一茬,永远有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我一边熬夜敲打着键盘,一边偶尔会不禁问自己:投入青春,成为被收割的一茬,到底值得吗?

而更直接使我不得不思考自己处境的,是有一天我妈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我忘记了当时的场景,忘记了前因后果,只记得她语气充满惋惜地说了句:“我觉得你……越来越没文化了。可能你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提升,但是我确实感觉你变得不如以有没文化了。”

这句话让我觉得晴天霹雳——虽然我并不觉得大家一般说的“有文化”是一个唯一/确定无疑值得追求的事儿,而且我妈理解的有文化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有待讨论,但我妈这句话戳中了我一直隐隐约约的担心——这份工作正在使我越来越偏离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大学期间,我在新浪实习,当时做的是类似于营销号的工作,每天从工位上站起来,看到一整层的人聚在一起,花费时间制造垃圾、帮助垃圾传播,感到窒息。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早就接受了“不要试图改变大众”这件事,但也还是对每天经手的那么多完全无助于让世界变更好的东西感到厌恶。我妈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崩溃,是因为她提醒了我——这份工作正让我成为“垃圾”的一部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每天总是觉得睡不醒,周末也只想窝在家睡觉,工作时长的累加真的会量变引起质变,长年累月看短视频,我逐渐连看电视剧、电影的耐心都没有了,更别提打开一本正经书看看。只有输出,没有输入,我感觉这份工作在用福利、工资制造一个舒适圈,把我圈牢,又用榨干我业务精力的方式剥夺我冲出这个圈的勇气和能力。

有一种说法是,你做的事现在能赚到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变成一个更值钱的人。疫情的来临让这种说法处处得到验证——当危机来临,很多人被公司辞退或者面临降薪而没有反抗的能力,没有随时可以找到更好工作的资本,就只能为保住饭碗担忧,疫情的考验让这一切更现实、更密集地出现在大家眼前。

而“你没有之前有文化了”这句话,在价值层面上提醒了我,我的精神世界正在日渐贫瘠,在现实层面上提醒着我,我越来越“不值钱”了。于是我再次陷入焦虑,而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离职。

但由于疫情的原因,贸然离职确实也过于冒险,于是念头被搁置了下来,但历次冲动逐渐累加,问题已经存在,在工作中得不到回答。

【最后一次,深思熟虑后的裸辞】

对我来说,“稳定“和“漂泊”都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连贯的、平稳的、可预见的人生,已经没有被追求的必要,我必须随时准备“拥抱变化”,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阶段,如果在无尽的变化中偶然发现了一件自己喜欢、可能擅长、愿意投入时间、如果做好是可以有充足回报的事,有什么理由不立刻去做呢?

上面的叙述中,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工作半年的时候,开启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一开始是因为vlog在全网兴起,我所在的短视频平台在业务上大力推进vlog,员工中也掀起了一股拍生活记录的热潮。正是在19年春节假期,我在和爸妈出门遛弯的时候,突然也萌生了记录一下的想法。哈尔滨零下20几度的气温里,我们一家三口的三个手机都录一会儿就关机了,但我还是拍完了第一个视频。视频发出去之后,意外地有不错的播放,于是我开始了每天一更。往往是白天拍好之后,剪辑到凌晨一两点,然后上传,虽然累但乐此不疲。现在看来,当时拍摄的内容又幼稚又真诚,春节期间迅速地积累了第一波粉丝,每个视频下面都有几百甚至上千条评论,我几乎每条都回复,感觉到原本枯燥的生活一下子打开了另一个维度。

我的工作就是短视频创作者运营,要负责从几百粉到几千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的对接和维护,和他们聊内容方向,帮助他们接商单,包括后来给0基础但想要做短视频的人做培训,自己写十几节课的讲稿,给几万人上课……平台越来越多地投入资源去挖掘、扶持创作者,真的让人感慨这个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做的内容有价值,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被推到大众的面前。

一方面,我有过一些内容方面的尝试,也对平台规则有了解,并且知道这件事如果做好,是可以支撑起足够体面的生活的,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全职创作者初期肯定会非常艰难,但创作这件事本身是我喜爱的,我自己的积蓄也足够支撑起一段时间的尝试,同时和家人说了之后,家人都非常支持,于是一条改变之路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今年十一月,我终于离职了。


回到开头,在空荡荡出租屋里接过男友递过来的矿泉水的刹那,从心底里迸射出来的快活,有“终于做出这个决定”的解脱,但更多的是对我即将回归一种真正的生活的预感。上班的时候,公司楼下有一家沃尔玛,午休时我很喜欢去那里逛逛,看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商品,什么都不买,让我感受到快乐,我觉得自己又避免了因为吃零食而长胖,又省下了一笔钱,很有满足感。生活里很多东西对我来说,都是如同“逛超市时想买但稍微一冷静就觉得没必要了”的存在,比如从这份工作生发出来的我过去两年的生活——因为公司附近有房补,所以我需要一个月花4500元租一间在公司附近的10几平米卧室;生活在北京,出去吃一顿饭人均不会低于50,多的时候几百也很正常,这些花销不知不觉,但其实并无必要;公司提供免费的健身房,但我从来都不去;公司提供免费三餐,但我其实每餐吃不了多少,自己做饭也便宜又快乐;公司提供不限量的零食、免费的下午茶,但这些东西只会让我的肚子上逐渐出现赘肉;高大的办公楼、带着工牌走在路上感受到的所谓“大厂光环”,对我来说空虚又可笑……当然,令人不舍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丰富的学习资源、优秀同事和合作方带来的启发、站在巨头肩上能获得的视野和各种资源……但想要有获得当然必须要有舍弃,当工作对我的消耗大于能提供给我的东西,离开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而我即将去过的生活,是朴素、真实,直面生活中的琐碎,直面自己的表达欲、创作欲,直接检视自己毅力的,一场内在的战争。我对这种没有令人眩晕、令人发胖的啤酒,只有清清凉凉且成本更低的矿泉水就鸡架的生活,充满期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工资没到位”这句话,就像一张便捷的标签,很多人在谈论辞职原因时,习惯性地把它挂在嘴边。但实际上,辞职这件事,远比这标签所展现的要复杂和多面得多。如果把工资比作一座房子的地基,它确实是承载一切的基础,但房子是不是舒适宜居,还需要墙壁、屋顶、装修,甚至是你每天推开窗户时看到的风景。当然,我不能否认,工.............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因为“跟风讨厌”和“真实讨厌”并非完全对立,很多时候是相互交织、难以清晰界定的。而且,对于肖战的评价,网络上的声音极其多元化,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情绪化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理解“跟风讨厌”:“跟风讨厌”通常指的是一种现象: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要说“冷血”,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了,有点极端。但要说年龄增长是不是会让人在情感上变得更“内敛”或者“理性”,从而被一些人解读为“冷血”,我觉得是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冷血”这个词在日常语境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缺乏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漠不.............
  • 回答
    关于“北方内陆GDP注水,东南沿海GDP瞒报”的说法,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但要判断其真伪,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因为情况远比简单一句“真”或“假”来得复杂。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说法,分别讨论“北方内陆GDP注水”和“东南沿海GDP瞒报”的可能性。 一、北方内陆GDP注水的可能性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家在应对全球变暖这事儿上,那些容易跑偏或者想当然的地方。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误解和走样。1.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科学家,也救不了地球。”—— 现实隔离与个人无力感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区之一。很多人觉得全球.............
  • 回答
    关于 Steam 游戏购买渠道的选择,这确实是个不少玩家会纠结的问题。总的来说,大多数玩家更倾向于直接在 Steam 平台购买,但淘宝等第三方渠道也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尤其是在价格敏感的玩家群体中。 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下这两种主要方式的优劣,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现象。一、 直接在 Steam 平台.............
  • 回答
    不少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在知乎上,即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或者绞尽脑汁回答了一个问题,收到的反馈却寥寥无几,甚至完全石沉大海。这种“找不到存在感”的体验,在知乎这个庞大的内容社区里,可以说是相当普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海量内容和筛选机制的鸿沟首先,知乎的用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提供一些应对信息战的建议。第一部分:美国大部分人现在是否知道美国做的恶事?“美国做的恶事”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让许多观众感到难以理解和消化,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叙事手法的精妙与晦涩、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微妙,以及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极度深邃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嘉靖朝的特殊性: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关于金钱、生活期望、社会认知和心理的复杂交织。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 一、 为什么大部分人一辈子赚不到500万?首先,我们要理解“大部分人一辈子赚不到500万”这个论断的背后,是基于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收入分配情况。1. 平均收入水平与薪资增长缓慢: 全球及国内普.............
  • 回答
    小米被指控抄袭并非新话题,实际上在小米成立初期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争议就伴随着其发展。然而,大众普遍不相信小米“抄袭”的指控,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抄袭”定义的模糊与证据的难以界定: 产品设计的借鉴与抄袭的界限: 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行.............
  • 回答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对“稳定”这个词如此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听起来让人安心,而是深植于我们的生物本能、心理需求以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你会发现,稳定之所以如此迷人,简直是一场多层次的盛宴。首先,咱们得从最根本的——生物本能说起。想想我们的祖先,在那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世界里,他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很多人觉得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级”,这背后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有点像一个“组合拳”。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聊聊。首先,得从历史和文化上看。在很多文明的早期阶段,从事体力劳动的大部分是奴隶或者地位较低的群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我感觉我们身边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对“娘”的男性会表现出不认同,甚至带有鄙视,而对“男性化”的女性则似乎宽容得多,甚至会觉得“酷”、“有型”。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首先,得从性别角色这个大背景说起。从古至今,我.............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在某个深夜,或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都曾有过一丝丝的困惑。尤其当周围的世界似乎总是被少数闪耀的人物定义着,而我们自己,又好像只是洪流中一颗寻常的沙砾,不免会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尽全力?确实,如果以绝对的、颠覆性的成就作为衡量“平庸”与否的标准,那么放眼古今,能够载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说“大部分人”喜欢听吉他弹唱,而不喜欢指弹,这个说法或许有点绝对,但确实在流行度上,弹唱占据了更广泛的受众。这里头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情绪的连接与共鸣:歌声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表达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人声,尤其是.............
  • 回答
    关于Angelababy是否整容的讨论,确实是围绕着她多年来容貌的变化而展开的。要理解为什么大部分人如此坚信她整容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早期照片与现在容貌的“断崖式”对比: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证据。网络上流传着大量Angelababy出道初期或更早时期的照片。对比这些照片和她现在.............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提起“减肥”,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各种严苛的饮食计划、汗流浃背的健身房挥洒,以及反复出现的体重秤上的数字波动。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发现,曾经信誓旦旦要瘦下来的目标,最终以一种“失败”的方式收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减肥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一下,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偏见,以及专科生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偏见的根源:历史、社会结构与信息不对称要理解偏见,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和社会的运作方式。1. “高等教育”的天然光环: 在很多人观念里,“大学”这两个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咱们聊聊为啥有些人对俄罗斯(或者说对某些与俄罗斯相关的印象)会有一种“迷之好感”。这种好感,说实话,往往不是对俄罗斯这个国家本身,而是对一种“俄罗斯感”的想象,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符号的偏爱。首先,得承认,这种“好感”不是普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很多人对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