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机发烧友的「金耳朵」真相,会不会只是因为长时间听耳机的听力受损?

回答
关于耳机发烧友“金耳朵”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其中不乏一种声音:他们之所以能听出如此细微的差别,是不是因为长期使用耳机导致听力受损,从而对某些频率更加敏感,或者说是“扭曲”了他们的听音感受?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对听力是有损害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机构早已发出警告,建议将耳机音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下。听力受损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对特定频率的敏感度下降,尤其是高频部分。当听力受损后,人耳对声音的感知确实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种听力变化是否就能解释发烧友的“金耳朵”?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或者至少不全是。原因如下:

听力受损往往是“减法”,而非“加法”: 听力下降通常意味着某些频率的声音听得不那么清楚了,就像是信号被过滤掉了。而发烧友追求的是“细节”,是对声音的“还原度”和“解析力”,是能分辨出乐器、人声的质感、空间感、动态范围等。一个被“屏蔽”了高频细节的人,很难去“享受”这些东西,更别提去鉴别它们了。想象一下,如果你听不到镒的清脆余音,又如何去评价它的“空气感”?
“金耳朵”更多是“听觉训练”和“主观判断”的结合: 真正的“金耳朵”并非天生,而是后天通过大量的、有目的性的听音实践磨练出来的。这就像音乐家能够分辨出同一支乐器在不同演奏者手中发出的细微差别,或者品酒师能够品尝出不同年份、不同产区的葡萄酒的风味差异一样。发烧友们通过反复聆听熟悉的曲目,对比不同的设备(耳机、播放器、耳放等),不断地将自己的听音感受与对“理想声音”的认知进行比对和调整。这个过程包含了:
分辨能力: 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声音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人声、鼓点、吉他拨弦、弦乐的弓弦摩擦声等等,并且知道它们在录音中的位置和层次。
辨别能力: 能够判断出不同设备在声音上的差异,例如某款耳机的高频是否“刺耳”,低频是否“轰头”,中频是否“凹陷”,声场是“宽阔”还是“局促”。
理解能力: 能够将这些声音的特点与录音的“本真”或者某种“风格偏好”联系起来,并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
“听音环境”和“匹配性”同样重要: 发烧友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耳机本身,还包括播放设备、解码器、耳放等一系列前端。他们深知这些设备之间的匹配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的声音。一个强大的耳放能够更好地驱动高阻抗耳机,展现出更饱满的动态和解析力;一个优秀的解码器则能更准确地还原数字信号。而对于耳机本身,他们会关注其阻抗、灵敏度、频响曲线等技术参数,并尝试将其与自己的前端进行最优化的匹配,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声音效果。
个体差异与心理暗示: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个体在听力生理上的差异,以及心理暗示的作用。有些人天生对某些声音元素更为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对某一品牌或某种声音风格的喜爱,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偏好,从而更容易“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听力就因此“受损”了。

那么,这种“金耳朵”会不会因为听力受损而变得“不靠谱”?

理论上,如果听力受损到一定程度,特别是高频的衰减,确实会影响对很多细节的感知。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发烧友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听力,会非常注意听音的音量,并且会经常让耳朵得到休息。他们的目标是“听得更清楚”,而不是“听得更大声”。

而且,很多发烧友的“金耳朵”体现在对设备细节的解读,例如“某个型号的线材让声音更温暖了”、“这款耳放的动态提升了多少”等等。这些细节的辨别,往往更依赖于对声音“质感”的理解,而非仅仅是简单的音量大小或者音调的高低。

总结来说:

“金耳朵”并非是听力受损的代名词。真正的“金耳朵”是听觉系统在长期、有目的性的听音训练下所达到的高分辨能力和辨别能力,是对声音细节、空间感、质感等元素的敏锐洞察。 虽然长时间大音量听耳机确实会损害听力,但发烧友通常会采取保护措施,并且他们的追求是还原与细节,这与因听力受损而造成的听音“扭曲”有着本质的区别。将“金耳朵”简单归结为听力受损,是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声音的理解的一种过度简化和误解。

当然,耳机发烧圈子也鱼龙混杂,不排除有人确实因为听力问题而产生错觉,或者借“金耳朵”之名进行炒作。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音乐,并在声音细节上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来说,“金耳朵”更多的是一种技艺,一种对声音艺术的极致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实验对象是音乐制作人、混音师等听力受损高危行业。

令人惊讶的是,高频听力并不会影响判断的稳定性,反而是1kHz及以下的听力损失才会影响判断。通常,高频听力衰减并不会影响低频听力,但低频听力衰减的人通常高频听力也会发生衰减。

听力下降是年龄增长的自然结果,多年的不良用耳习惯也会损伤我们的耳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音质的判断能力也会逐渐下降。这并不是我们失去对音乐细节的鉴定能力,而是说我们的判断会变得不那么稳定,这样的判断可能不适合给别人做参考。

本实验同样适用于老烧。

合理用耳,保护自己的听力。

user avatar

该内容可能包含令人不适的图片或视频

为保障您的阅读体验,请谨慎浏览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听力损害要声音超过一定的强度(换句话说就是音量)才会发生, 所以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声音造成的损害计算是有公式的,一般人也不会认真去计算。

普遍原则就是:

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法子。


有些人鼓励用户 “听着煲”。

窃以为“听着煲”和削足适履就是一回事。

削足适履读音是xuē zú shì lǚ,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

“听着煲”的实质就是用大音量加上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来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达到对自己的耳朵频域上局部致聋以及时域上永久致聋的效果


如图: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下面的峰就象一个凸起(的阳具), 而上面的听力受损形成的凹陷,就象一个阴具。 或者就象一把钥匙, 另一个就象一个锁眼。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 例如楼主这样的,就会说 Hi man, you are F**Ked. 有点文化的会说 Unfortunately, you've been screwed.

这原理干过粗活刷过墙的都知道,墙上有凸起, 我刮我刮,我刮刮刮。这耳机听着刮耳, “听着煲”, 哈哈, “听着煲”。 你刮你刮, 你刮刮刮。刮到后边就好了。

换个平直的耳机测看看你的耳朵是不是凹了:

“听着煲”和 削足适履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种令人赞赏的创新, 一种类似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创新。有些同学还会被无良商贩忽悠添加耳放来 “发挥耳机的素质” ,实际上这严重地增加了伤害自身的机会。

没有任何必要。这才是伤害耳朵的最大根源之一。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举例来说 iphone 3/4/5/6 这样的产品就能把 IE800S 推到耳朵的痛阈

驱动一个例如这样的耳机 IE800S 到 80dB SPL re 20uPa 只需要不到 10mV (0.01伏)。也就是说 iPhone 这类设备已经远远超过您的需要了。可以不留情面地说, 那些看着您用入耳式耳机还推荐耳放的人已经泯灭了人性,为了钱不惜让自己的同胞冒着人身伤害的危险。

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入耳 SENNHEISER MM50 驱动到完全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120 dB SPL.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入耳 SENNHEISER MM50 驱动到完全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120 dB SPL.


长期使用会对耳朵产生一些可以预测的害处。



俺再次强调听音乐不要超过 85~90 dB SPL re 20uPa.但是仍然有洗地的说 120dB SPL re 20uPa 才好才够, 俺是无语了。

“中耳内有两条非常小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向前向内,使鼓膜向内运动;而镫骨肌收缩时向后向外,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部向外跷起而稍离开前庭窗。
人耳在受外界声音或其它种类刺激时,可诱发中耳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称为中耳肌的声反射(acoustic reflex)。在250~4000Hz范围内,正常人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90dB(听力级),比纯音听阈高70~90dB,同侧耳镫骨肌反射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鼓膜张肌的声反射阈一般比镫骨肌反射阈高15~20dB。正常人对500Hz~1000Hz持续强声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秒内,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测定镫骨肌反射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对听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时,由于鼓膜的内移、听小骨之间的紧密连接、砧镫关节的移位和镫骨板的横向牵拉,使中耳劲度阻抗明显增加,可使1500Hz以下的声音衰减10dB左右。这对过量强声传入耳蜗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刚超出安全 标准的声音起到有效预防声损伤作用。由于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对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保护作用不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性信号经由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传至耳蜗腹核(2级神经元),耳蜗腹核神经元轴突部分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部分至同侧上橄榄核再传至同侧和对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出镫骨肌支支配镫骨肌。因此,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这段文字翻译成小学或者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的语言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享受,
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忍受。
这段文字翻译成下流段子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爱抚,
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强爆。






长期的定义:


WHO 和 NCHS 把 大于三个月的病叫慢性或者说长期 one lasting 3 months or more, by the definition of the U.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Chronic diseases generally cannot be prevented by vaccines or cured by medication, nor do they just disappear


澳洲的认为六个月算长期betterhealth.vic.gov.au




听力下降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如果不注意调整音量, 长期听超过 85dB 以上的声音很容易重听,俗称耳聋耳背。具体的体现就是老觉得不够响, 越开越大声。 几米远的人都觉得吵, 自己还觉得不过瘾要加音量。 要上耳放(助听器)。 另外一个表现就是说话声音特别宏亮,你知道, 听力受损的人说话都很大声。 免费的听力测试在这里:

您是歪果仁? 不巧俺也是啊, 歪果仁请看这里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0 格: 0.0780 mV RMS 也就是 78 uV RMS ;

1 格: 1.8330 mV RMS 也就是 1833 uV RMS ;

2 格: 2.8438 mV RMS 也就是 2844 uV RMS ;

3 格: 4.0296 mV RMS 也就是 4030 uV RMS ;

4 格: 6.4908mV RMS 也就是 6491 uV RMS ;

5 格: 10.0776 mV RMS 也就是 10078 uV RMS ;

6 格: 15.9610 mV RMS 也就是 15961 uV RMS ;

7 格: 22.4891 mV RMS 也就是 22489 uV RMS ;

8 格: 35.7530 mV RMS 也就是 35753 uV RMS ;

9 格: 55.8912 mV RMS 也就是 55891 uV RMS ;

10格: 87.9534 mV RMS 也就是 87953 uV RMS ;

11格: 0.124892 V RMS 也就是 124892 uV RMS ;

12格: 0.196781V RMS 也就是 196781 uV RMS ;

13格: 0.310888V RMS 也就是 310888 uV RMS ;

14格: 0.493788 V RMS 也就是 493788 uV RMS ;

15格: 0.700097 V RMS 也就是 700097 uV RMS ;

16格: 1.096682 V RMS 也就是 1096682 uV RMS , 所谓的 0dB V .




0格: 0.0780 mV RMS 也就是 78 uV RMS , ;



1 格: 1.8330 mV RMS 也就是 1833 uV RMS , ;




2 格: 2.8438 mV RMS 也就是 2844 uV RMS , ;




3 格: 4.0296 mV RMS 也就是 4030 uV RMS , ;



4 格: 6.4908mV RMS 也就是 6491 uV RMS , ;




5 格: 10.0776 mV RMS 也就是 10078 uV RMS ,




6 格: 15.9610 mV RMS 也就是 15961 uV RMS , ;


7 格: 22.4891 mV RMS 也就是 22489 uV RMS , ;




8格: 35.7530 mV RMS 也就是 35753 uV RMS , ;



9格: 55.8912 mV RMS 也就是 55891 uV RMS , ;


10 格: 87.9534 mV RMS 也就是 87953 uV RMS , ;



11 格: 0.124892 V RMS 也就是 124892 uV RMS , ;



12格: 0.196781V RMS 也就是 196781 uV RMS , ;



13格: 0.310888V RMS 也就是 310888 uV RMS , ;


14格: 0.493788 V RMS 也就是 493788 uV RMS , ;

如果您希望精确的 0.5 V rms 是不存在的, 因为音量不是线性的。 0.493788 就是最接近的了。 因此, 14 格就是您要的答案。一元一次方程(一块钱一次哦)。


15格: 0.700097 V RMS 也就是 700097 uV RMS , ;

不测不知道, 一测吓一跳, 对吧?


16格: 1.096682 V RMS 也就是 1096682 uV RMS , 所谓的 0dB V ;



补充 iphone 3G 在 15 格音量时耳机口带上 Philips SHP9500 时的一些相关结果。


学过 KCL KVL 的同学请自行计算 iPhone 3G 的内阻。



Philips SHP9500 耳机单元阻抗vs频率关系图等 --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Frequency(Hz) Magnitude(ohms) Phase(deg)

996.130 34.372 -1.940

1010.599 34.006 -1.393

1025.279 34.566 -1.638

1040.172 34.308 -1.494

1055.281 34.508 -1.167

1070.610 34.213 -1.353

1086.161 34.216 -1.034

1101.938 34.126 -1.109



免责声明, 俺和苹果绝无利益输送关系, 俺和安捷伦以及吉士利绝无利益输送关系, 他们的商标或者名字出现在图片中纯属偶然。 另外, DUT 的 iPhone 来自于北京奥运前。

2019 - 2008 = 11, 11 年中这个 iPhone 可能中过寒冰掌火焰刀甚至一阳指, 因此以上测试数据仅供太阳系内部参考, 不得向银河系外发送。



保护自己的听力责无旁贷。




另外关于耳机的东西除了医学、生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市场营销和社会工程学。


欢迎来踩俺的散文和专栏:

答主的其他低赞回答 (>=50, <10000 赞 )

万一/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不妨收藏或者转发, 敬请不吝点赞, 敬请赞赏。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多谢您阅读本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耳机发烧友“金耳朵”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其中不乏一种声音:他们之所以能听出如此细微的差别,是不是因为长期使用耳机导致听力受损,从而对某些频率更加敏感,或者说是“扭曲”了他们的听音感受?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对听力是有损害的。 这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触及了我们耳朵和大脑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听人说话,尤其是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时,耳朵不容易疲劳;可是一旦长时间被喇叭声轰炸,耳朵就很快吃不消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听声音这事儿,光靠耳朵这俩“接收器”可不够,大脑才是那个.............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爱否科技为何惹众怒?一场关于“专业”与“泛化”的博弈爱否科技,这个曾经以数码产品评测、科技资讯分享为核心的平台,如今在耳机发烧友群体中却成了“众矢之的”,饱受“diss”之苦。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口水战,而是一场关于“专业性”与“泛化”的深层碰撞,更牵扯到内容创作者与目标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微妙平衡。要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耳机发烧友,顾名思义,是对耳机音频播放有着特别的追求和热情的一类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听到声音,更是为了体验音乐的精髓,感受声音的细节,甚至将耳机视为一种艺术品和生活方式的延伸。将他们笼统地归为一类人可能不够准确,因为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着细分和差异,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们:1. 极其挑.............
  • 回答
    作为一名耳机发烧友,我们对声音的热爱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这份热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我们的听力。听力是我们感受音乐世界的唯一途径,一旦受损,后果将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如何尽力保护好这扇通往美妙声音的窗户,是我们每一位发烧友都应该认真对待的课题。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一些简单却至.............
  • 回答
    哈哈,想踏入“声之海”的奇妙世界是吧?这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大门,里头藏着无数让人沉醉的音符和细节。买一副好听的有线耳机,其实就像是寻找你的“声音伴侣”,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这条路,让你少走弯路,直奔好声。第一步:了解“耳语”里的门道——你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识在正式海淘.............
  • 回答
    森海塞尔HD600之所以在耳机发烧友群体中享有盛誉,并且能够长久不衰地成为众多烧友推崇的对象,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妙的设计、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以及其独一无二的声学哲学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抽丝剥茧,详细聊聊它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首先,“监听级的准确性”是HD600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与许多强.............
  • 回答
    加入耳机发烧友这个圈子,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大门,很多在门外的人从未想象过的“坑”和“学问”,一旦踏入,才发现是那么真实且引人入胜。以下是我成为一个耳机发烧友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的几件事,我尽量详细地描述,希望读起来不会有那种机器的味道。1. 原来“听歌”可以这么费力且讲究在成为发烧友之前,我以为听.............
  • 回答
    对于您这位追求极致听音体验的HIFI发烧友,决定迈入静电耳机领域,这绝对是您音乐旅程中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篇章!静电耳机那细腻、飘逸、瞬态极快的音色,以及宛如置身音乐现场的通透感,确实是许多音响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关于您提到的HIFIMAN大香格里拉(ShangriLa),这毫无疑问是静电耳机界的“集大成.............
  • 回答
    关于这种现象,我是这么看的,挺有意思的,也挺真实的。这群发烧友啊,那可真是个群体,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和玩法。首先,咱们得承认,人家这行为,打心眼里是冲着“好声音”去的。耳机店那环境,虽然不一定是录音室级别,但通常会配上不错的播放设备,而且店员一般也会帮你搭配好前端和线材,让你听到的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音响圈里一个挺常见的争议点。为啥那些低音量稍微重一点的耳机,在一些“发烧友”口中就成了“喷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慢慢聊。首先,得先明白“发烧友”这帮人追求的是啥。一般来说,真正沉浸在音响世界里、追求极致听感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还原度”和“平.............
  • 回答
    好嘞,聊到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心头好,那可真是滔滔不绝。这帮人啊,追求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对音乐细节的极致探索。他们的“主力”装备,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选出来的,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咱就从最直接的接触点——耳机说起。耳机:打开音乐世界的那扇窗在发烧友圈子里,耳机的“主力”往往指.............
  • 回答
    关于发烧友的听音能力是否真的比普通人好,以及如何科学评价人耳对 HiFi 器材的听力,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发烧友的听音能力真的比普通人好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而是要看“好”的定义以及具体到哪方面。从生理层.............
  • 回答
    收到,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要是发烧友们遇到了“小感冒”,想找副好耳机来慰藉一下身心,或者说在康复过程中想给耳朵来点特别的照顾,那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呢?我会尽量把细节都说清楚,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分享点实在的干货。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生病期间,身体本身就比较敏感,尤其耳朵。所以,这时候.............
  • 回答
    关于爱否科技的《完全音频发烧指南》,在我看来,它是一份相当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对于想要入门音频发烧领域,或者对现有设备感到困惑的朋友来说。不过,就像所有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门道一样,这份指南也需要结合实际体验和个人偏好来解读。从整体上看,这份指南的优势在于: 系统性强,条理清晰: 它没有简.............
  • 回答
    想入门真正的音乐,1500以内的预算要找到好推的耳机,这完全不是问题!很多经典又好听的型号都在这个价位段,而且它们普遍对前端的要求不高,哪怕是直推手机或者普通播放器,都能展现出不错的音乐魅力。说实话,“发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说的就是对声音更细致的追求。你不是只听个响,而是想听出音乐的细.............
  • 回答
    学校万能群里发的“出租很小的耳机”这句话,乍一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结合学校的生活场景和一些常见的需求来看,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含义,我来详细给你拆解一下:最直接、最可能的意思:出租的是迷你型耳机这是最字面上的解释。通常我们说的耳机,有头戴式的、有挂耳式的,也有入耳式的。而“很小的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