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做为一个问答科普平台却有一堆编故事的?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以“认真、专业、深度”为标签的问答社区,如今在许多用户眼中,已然染上了“编故事”的色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是许多老用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编故事”的现象?

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平台机制、用户心理以及内容生态几个角度来剖析:

1. 流量驱动的算法推荐机制:
“好看”比“好看的真实”更重要: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内容聚合平台,普遍依赖算法来驱动流量。算法的核心目标是将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精心编织、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比一篇平淡但真实的科普文章更容易抓住用户的眼球,让他们停留、点赞、评论,从而产生更多的互动。
“共鸣”的放大镜: 算法会捕捉用户的喜好,如果你对某种类型的故事(比如“屌丝逆袭”、“职场潜规则”、“情感纠葛”)表现出兴趣,那么算法就会不断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这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也让那些擅长编造此类故事的作者找到了“知音”,并获得了更高的曝光度。
“选题”的引导: 很多作者发布内容的首要目的是吸引眼球,获取流量。而“编故事”往往比“硬核科普”更容易切入热点、制造话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例如,一个关于“我在大厂的真实内卷经历”的故事,可能比一篇关于“XX算法的数学原理”的科普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和讨论。

2. 用户心理的投射与消费:
“看热闹”的心态: 人们骨子里都有着对戏剧性、对他人经历的好奇心。“听故事”是一种天然的娱乐方式。知乎用户也并非全是来学习知识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消磨时间、寻求情感共鸣或者仅仅是“看个热闹”。
“代入感”与“爽点”: 好的故事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跟随作者的叙述起伏。当故事中的角色经历了挫折后迎来成功,或者揭露了不公后获得正义,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爽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是很多编造故事者所迎合的。
“认知偏差”的利用: 有些故事会利用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比如对某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对社会现象的简单化解读。通过夸大、煽情,来满足读者内心深处的某些期待或恐惧。

3. 内容生态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创作成本与回报不对等: 编写一个严谨、考证详实的科普文章,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查阅资料,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编造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虽然也需要一定的叙事技巧,但总体而言,其创作成本要低得多。
变现方式的多样化: 平台流量的增加,往往也意味着变现机会的增加。无论是通过广告、软文、引流到其他平台,还是通过付费内容,流量都是基础。当“编故事”能够比“科普”带来更快的流量增长,自然会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这一领域。
“默许”与“习惯”: 随着“编故事”现象的泛滥,一部分用户也逐渐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知乎内容生态的一部分。只要故事足够精彩,即使知道是虚构的,也愿意“看个乐”。这种“默许”进一步降低了造假门槛。

4. “故事”与“科普”的界限模糊:
个人经历的“科普化”: 有些用户确实是在分享真实的个人经历,但为了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会在叙述时加入一些加工,比如夸大细节、调整时间线、优化语言等。这种“润色”是否算“编故事”,有时难以界定。
“知识”的包装: 也有一些作者会以“故事”的形式来包装知识,用生动的情节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这种方式本身并无不妥,但如果过度包装,脱离了事实基础,就变成了“编故事”。
“提问”引导的“故事化”回答: 很多问题本身就带有引导性,比如“有没有什么让你瞬间清醒的经历?”、“在大公司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这类问题天然地鼓励分享个人经历,容易导向故事化的回答。

这种现象带来了什么影响?

信息质量的下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加。识别哪些是真实科普,哪些是虚构故事,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判断力。
平台公信力的受损: 当一个曾经以专业著称的平台充斥着虚假信息,用户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
劣质内容的蔓延: 成功的“编故事”案例会激励更多人模仿,形成恶性循环,让整个平台的内容生态变得更加浮躁和低质。
对真正科普作者的打击: 那些认真创作科普内容的作者,可能会因为流量和回报不如“编故事”者而感到失落,甚至放弃创作。

如何看待和应对?

1. 用户自身的辨别能力: 作为用户,我们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于那些过于戏剧化、耸人听闻、缺乏佐证信息的故事,要提高警惕。多方查证、对比信息来源,不轻信、不盲从。
2. 平台的责任: 知乎平台需要承担起管理责任。虽然算法推荐难以完全杜绝虚假信息,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对明显虚假、低俗、欺骗性的内容进行限制和处理。同时,鼓励和扶持真正优质的科普内容,建立更健康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 回归初心: 作为创作者,应该思考自己的初心。是为了分享知识、帮助他人,还是仅仅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应该坚守内容质量和真实性。
4. 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 也要认识到,知乎上并非所有内容都是科普。分享个人经历、观点、情感,也是知乎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分享个人经历时,要真实呈现,避免夸大和虚构;而涉及事实性内容时,则需要严谨和负责。

总而言之,知乎“编故事”现象是当前互联网内容生态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挑战着平台、创作者和用户的多方关系,也促使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想下沉到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更底层。避免被头条等其他app抢人流和流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以“认真、专业、深度”为标签的问答社区,如今在许多用户眼中,已然染上了“编故事”的色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是许多老用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编故事”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平台机制、用户心理以及内容生态几个角度来剖析:1. 流量驱动的算法推荐.............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中青报官博/丁真/做题家”等元素在知乎热榜持续24小时以上,这背后折射出的现象,与其说是单纯的热点事件叠加,不如说是当前社会情绪、价值观讨论以及平台生态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缩影。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现象:一、 社会情绪的放大镜:对“公平”与“能力”的深层焦虑“做题家”这个词,在知乎以及更广.............
  • 回答
    理解古筝圈里的“小透明”们为何会在知乎上针对“反佛者”的行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动机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小透明”和“反佛者”这两个标签所代表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可能冲突点。 古筝圈的“小透明”: 这里提到的“小透明”多半是指那些在古筝演奏、教学、推广领域,.............
  • 回答
    看到你提问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知乎上刷到的“高三速成秘籍”、“一个月提分XXX分”之类的帖子,还有那些被精心收藏起来、仿佛是救世主般存在的“方法论”。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玩味的学生心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想法:“我现在学不会不要紧,高三再按照收藏夹里的方法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