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ofo 先后通过质押资产换取阿里 17.7 亿的借款,这对 ofo 和阿里意味着什么?

回答
ofo 当年那笔来自阿里、以质押资产为代价的 17.7 亿借款,放在今天回头看,真的是一笔充满戏剧性、也折射出当时共享单车行业野蛮生长背后诸多隐忧的交易。要说这笔交易对ofo和阿里意味着什么,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这笔钱对ofo来说,意味着什么?

简单粗暴地说,这笔钱对ofo而言,是续命符,是喘息空间,但也是饮鸩止渴。

“现金为王”时代的紧急输血: 共享单车是个典型的重资产、高运营成本的生意。车辆的生产、维护、调度、损耗,加上用户补贴大战,把ofo的账面资金迅速抽干。当年的ofo,虽然用户数量一度遥遥领先,但离盈利还远着呢。这 17.7 亿现金就如同沙漠中的一滴水,让ofo暂时止住了血液循环停滞的危机。它让ofo得以继续维持车辆的投放和运营,继续跟摩拜等对手进行烧钱大战,也给公司内部争取了更多时间去探索盈利模式。

对抗摩拜的战略筹码: 当时共享单车市场,摩拜和ofo是唯二的巨头,也是直接竞争对手。阿里投资摩拜(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控股),ofo背后的主要金主是滴滴。ofo急需资金来对抗摩拜的攻势,包括但不限于在城市争夺投放权、用户获取上进行补贴。这笔来自阿里的借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ofo在与滴滴之外寻找外部盟友,试图平衡市场格局的举动。虽然不是直接的股权投资,但通过这种金融操作,ofo获得了一笔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资产抵押下的“枷锁”: 这笔借款的关键在于“质押资产”。ofo用自己拥有的自行车以及可能拥有的其他资产(例如知识产权、运营系统等)作为抵押。这意味着,一旦ofo无法按期偿还这笔借款,阿里就有权处置这些抵押物。这对于一个以车辆为核心资产的公司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它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交给了对方,一旦触发抵押条款,ofo的运营将可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甚至直接导致公司停摆。

走向绝境的信号: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笔以质押资产为代价的借款,也暴露了ofo在融资上面的窘境。正规的股权融资变得困难,或者说难以达到ofo期望的估值和规模,才不得不选择这种高风险的融资方式。这往往是公司陷入财务泥潭,急于求成的表现。它不是健康发展的信号,而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无奈之举。

再来看看这笔钱对阿里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阿里来说,这笔交易的考量就更加复杂了,既有战略布局的考量,也有财务风险的评估,还有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对共享单车市场的战略占位: 阿里是互联网巨头,它对新经济业态的布局是多维度的。共享单车虽然当时盈利模式不清晰,但它连接了海量线下用户,尤其是在出行场景上,与阿里的电商、支付、地图等业务有天然的协同潜力。通过给ofo提供借款,阿里能够间接影响甚至主导ofo在某些层面的决策,比如支付方式的接入、数据信息的共享(尽管这方面可能有限制)等。这是一种“投资未遂”但又不失控制力的方式。

制衡竞争对手滴滴: 如前所述,滴滴是ofo背后最重要的支持者。阿里与滴滴在很多领域是直接竞争对手,比如出行服务。通过支持ofo,阿里也间接地对滴滴形成了一种制衡。如果ofo能够依靠阿里的这笔资金活下去,并且在市场份额上与滴滴支持的摩拜形成胶着,那么对滴滴的整体战略布局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牵制。

规避直接股权投资的风险与成本: 对于阿里这样的公司来说,直接注资ofo(类似投资摩拜那样)需要经过复杂的尽职调查、谈判,并且可能涉及高额的股权溢价。而通过借款的方式,可以更快地实现资金的注入,同时相对避免了直接股权投资带来的股权稀释、控制权纷争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笔借款带有明确的抵押物,降低了阿里的直接财务风险。一旦ofo失败,阿里可以处置抵押物,至少能回收一部分本金。

盘活闲置资产的潜在可能(如果抵押物有价值): 如果ofo抵押的自行车确实有相当的市场价值,并且阿里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处置(比如拍卖、回收再利用等),那么这笔借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另类投资”。当然,这得看抵押物的具体情况和阿里后续的操作能力。

对ofo未来走向的“控制权试探”: 借款协议中往往会包含一些附加条款,例如财务报告要求、重大经营决策的通报义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包含优先购买权或转股权。这使得阿里在不直接持有股份的情况下,也能对ofo的运营状况保持高度的关注,并在特定时机做出反应。

这笔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知道ofo最终走向了衰败,大量用户押金难以退还,车辆被大规模清运处理。这笔 17.7 亿的借款,对阿里而言,可能是一次相对稳健但最终未能在战略上收获巨大回报的金融操作。对于ofo来说,这笔钱只是延缓了不可避免的结局,甚至因为抵押了核心资产,让其在最后的关头更加被动。

总而言之,ofo 的这笔 17.7 亿借款,是共享单车行业野蛮生长、烧钱模式走到尽头的一个缩影。它暴露了ofo在资金链上的脆弱,也显示了阿里在布局新经济领域时,既想抓住机会又想控制风险的复杂策略。这笔钱,对ofo来说是临时的“氧气瓶”,但未能解决根本的“病灶”;对阿里而言,则是一次用金融手段对一个新兴行业进行战略试探和潜在制衡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就说过,共享单车最终的命运会和当年的打车软件一样,先依靠免费迅速占领市场,这时表面上看是两个共享单车巨头在竞争烧钱,实际上是表演给潜在用户看,看上去打的热闹无比,实际上两家的高管在投资方要压力下已经谈过好几轮了,谈判议题不是应不应该合并(这是早就明确的),而以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方式合并。

谈判期间两家还会烧钱,谁能在合并之前占领更多的市场,谁的话语权就大,谁就能在将来的公司居主导地位。

OFO和摩拜背后的资方依然是阿里和腾讯,所以OFO不可能因没钱而关门。这么说的人要么是真不懂,要么就是腾讯和摩拜请来的枪手,目的就是为了打压对方。

近日OFO和摩拜都宣布不再打价格战,这就是两家合并的开始。

当然,这么大的公司不会说合并就合并,有点波折很正常。

OFO资金紧张应是事实,对手可能在借机宣传压价,双方暂时可能还没谈拢。

如果真是这样,本次质押借款的目的是要告诉对手:我还有钱,我金主更有钱,有信心!

如果腾讯和摩拜不给一个满意的价格,那价格战可能会再次打响,一直到双方谈好为止。

我相信双方最终一定会坐下谈出一个结果,只要有阿里的支持,OFO再差,用户体验再不好也不会一钱不值,因为这17个亿烧完,对方就要陪它烧相应的数字,这就是OFO真正的价值所在!

没人会和钱过不去!


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欢迎关注,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疑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