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ofo 小黄车宣布实现盈利?

回答
ofo小黄车,这个曾经在中国共享单车市场风靡一时、又跌宕起伏的品牌,最近传出了“实现盈利”的消息。这消息一出,立马勾起了不少人,特别是当年ofo用户和关注共享单车行业的人们的好奇心和讨论欲。毕竟,ofo的过往故事实在是太过精彩,也充满了戏剧性。

要看待ofo宣布实现盈利这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句“好”或者“不好”就带过。

首先,得问问“盈利”是怎么来的?

“盈利”这个词,在商业世界里是很直观的。但对于ofo这样经历了大规模亏损、用户押金风波的公司来说,它的盈利模式是否健康、可持续,以及这个“盈利”的成色如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是不是通过大幅涨价实现的? 共享单车的早期玩法是低价甚至免费骑行来抢占市场份额。如果ofo的盈利是靠着把单车使用价格提高到让大多数人觉得“不值”的水平,那这种盈利可能更像是“透支用户信任”和“放弃市场份额”的代价,并非真正的健康发展。消费者对价格是很敏感的,价格过高会直接导致用户流失,尤其是共享单车有那么多替代品(地铁、公交、其他共享单车品牌、电动车等)。
是不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和成本控制? 如果ofo真的在车辆维护、调度、投放、技术研发等方面找到了更高效的运营模式,大幅降低了单车损耗率和运营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本事。共享单车最大的成本在于车辆的生命周期维护、损耗以及管理。如果ofo能在这方面做到极致,比如更耐用的车辆设计、更智能的损耗预测、更高效的调度系统,那么这个盈利是有含金量的。
是不是通过新的业务增长点? 除了传统的骑行收费,有没有可能ofo在发展过程中,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比如和第三方合作(广告、数据服务等),或者在车辆本身之外提供了增值服务?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披露和验证。
这个“盈利”有多大?占市场份额多少? 一个在某个细分市场只占很小份额的公司,即使理论上算出来赚了钱,也可能不足以支撑其过去的高投入和未来的发展。大家更想知道的是,ofo目前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是否能支撑其再次成为行业巨头,或者至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玩家。

其次,得回顾ofo的“前世今生”和其过往带来的行业影响。

ofo曾经是共享单车行业的“领头羊”,它的崛起和随后的衰落,是整个共享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烧钱大战”与押金危机: 曾经,ofo和摩拜(如今已融入美团)的“烧钱大战”是行业常态。为了快速扩张,大量资金投入了车辆采购、市场推广和用户补贴。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一旦烧钱速度跟不上,或者资本链断裂,就会出现问题。ofo最让大家诟病和难以忘怀的,就是那场大规模的押金退还危机。无数用户的押金难以退还,这不仅伤害了用户权益,也给整个共享经济的信誉蒙上了一层阴影。
用户信任的重建: 如果ofo现在真的盈利了,那么如何重建用户信任是关键。用户是否愿意再次将押金交给ofo,或者接受新的服务模式?这需要ofo在运营透明度、用户服务以及资金安全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进和保证。
对行业的启示: ofo的经历给整个共享经济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证明了光靠资本驱动、不顾盈利模式的扩张是不可持续的。精细化运营、健康的现金流和用户至上的服务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再次,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件事。

共享单车市场的现状: 如今的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与ofo当年火爆时大不相同。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并且行业已经从粗放式扩张转向了精细化运营。价格战也已经退烧,用户更看重便利性和服务。在这种环境下,ofo如果能盈利,说明它至少找到了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生存之道。
“盈利”的意义: 对于ofo这样一个有过重大危机,一度濒临破产的企业来说,“盈利”标志着它可能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期,找到了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这对于曾经的ofo用户来说,或许是一丝安慰,也可能是一个重新审视这个品牌的契机。

总的来说,ofo宣布实现盈利,这事儿:

是件值得关注的事。 它涉及到曾经的用户、曾经的行业,以及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
需要谨慎看待。 在没有充分的细节披露和市场验证之前,对其“盈利”的性质和可持续性需要打个问号。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盈利,而不是短暂的“回光返照”。
如果属实,是ofo的一次重要转型。 表明它可能已经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但能否重拾用户信心,重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个人会怎么看待呢?

我会持观望和审慎的态度。首先,我个人是ofo曾经的用户,也经历过押金难退的困扰,那段经历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对于ofo的任何消息,我都会多一层“历史滤镜”。

如果ofo真的实现了盈利,我会想知道:

1. 盈利的来源是否透明且合理? 是不是真的通过运营效率的提升,还是在用户体验上做了妥协?我希望看到的是前者。
2. 它是否真正解决了过去的问题? 尤其是用户信任的问题。如果它能让用户放心使用,并且在服务上有所保障,那确实是一次成功的转型。
3. 它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是想重回昔日的辉煌,还是只想做一个稳定运营的品牌?这会决定它对市场的定位和策略。

在我看来,ofo的“盈利”如果能转化为更好的服务、更可靠的运营,并且真正地让用户找回信任,那对它自己和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只是一个小范围内的财务数字游戏,或者以牺牲用户体验和长期发展为代价换来的短暂盈利,那恐怕也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些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脚踏实地运营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ofo能否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


乐视2015年净利2.12亿元人民币,同年优酷土豆净亏5520万美元,而主营业务在线视频,优酷的市场份额是乐视的两倍。当时同事因此怼我,乐视的盈利远远超过优酷。

呵呵。仔细看财报。

乐视当时对于IP的摊销方法是10年直线摊销,意味着在IP上花了10亿元,那么第一年把1/10也就是1亿元记为费用,算到成本当中去;

优酷在美国上市,按照美国FASB的会计准则,IP用三年加速摊销,第一年就要摊销40-50%,也就是5亿计入成本。

哪种方式合理呢?显然,很少人会看10年前(甚至2年前)的热播剧。

所以,同样获得10亿元的IP,乐视当年成本比优酷低3-4亿元。我当时的估算,仅此一项,就完全抹除乐视的全部净利,不算其他各种关联交易。

好像走题了。其实并没有。上面的例子,乐视作为需要提供公开财报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仅仅靠合法的摊销处理,就能直接”扭亏为盈“,那么不用提供财报的非上市公司,比如ofo呢?

我们知道ofo的损坏率非常非常高,并且没有可靠的系统能追踪到车辆的位置。但是,如果从”盈利“的角度来看,这些损坏可能对ofo的短期盈利计算没有实质的伤害,因为公司完全不用现在就将损坏、丢失的单车”折旧“掉。这样,那些沉在湖底的单车们,还老老实实的作为资产躺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哪怕今天和未来,并不能为公司产生一分钱的收入。这样,公司可以轻轻松松按照他们制定好的折旧节奏(比如5年直线折旧),把帐做得漂漂亮亮,这样盈利上去了,团队开心,投资人也开心,皆大欢喜。


这还只是盈利。即使是总收入,也有不少自由度呢。再看看乐视的创意:

很好嘛,买会员,送电视,多好!当然,花钱买的乐视会员,收入放在上市公司(乐视网)里,送的电视嘛,损失可以放在非上市公司里了。


而单车呢,我经常收到ofo的一元包月卡,是这个样子的:

好嘛,问题来了:会计记账的时候是记1元的收入?还是记20元,同时记19元的获客成本?要知道,后者意味着业务总收入增加20倍啊,哈哈哈哈。

如果是19元的成本,又有多少记在今天的运营成本里,有多少通过某种创造性的处理,变成了资产的一部分呢?我什么都不知道,哈哈。

user avatar

为了防备即将到来的和摩拜的合并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