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马总的观点一样.
第一,OFO中机械锁是占了绝对的多数,,我是重度共享单车使用者,以我观察在100辆里 ,在深圳南头,科技园片区,包括腾讯大厦楼下兵家必争之地,OFO里能100辆里能有1辆智能锁就不错了.
我认为是 OFO的做法是一个完整打法(低成本大量铺货占领市场),积重难返,大规模换智能锁破法这个打法,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的.
第二个,这种大量铺车到一定数量后,会产生社会问题,监管部门会要求提供更多的后台管理机制,包含不限于(电子围栏限制停放数量,实名及实时跟踪用户),而所有管理机制前提就是使用智能锁.
这里我直接引用另一个回答:
ofo 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哪个更有优势?以我在深圳观察,OFO如果不改变这种商业模式,很可会出局.至少在深圳出局.
OFO的模式就是低价车,大量铺货,节约成本一大办法就是低成本机械锁.
这是一个整体打法,即便大量被人盗开,很难短时间转变,因此就是在深圳,大约1百辆可能我就看1辆有电子锁).
当量不大时,这种商业模式很难说对错.但海量车上市,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时,给整个社会带来大量问题,必然会引起社会和政府反弹.到后面受不了直接亮红牌让你出局.
在深圳就出了二个具体的事,证明海量机械锁单车会造成一定社会问题.
第一,节假日共享单车占满红树湾景点,应急就是各大共享单车派人定点回收,但长远看如果多个景点同时爆发就无能为力,可能方案就是电子围栏,即进入围栏数量控制或者禁入,强行进入关锁仍然计费.
这样功能只能电子锁才能做到,而机械锁没办法.
第二.就是共享单车出了交通事故逃逸问题.
OFO前几天出一个事,一个女生撞倒一个老太太就直接弃车逃逸了,交警问 OFO要车主信息被拒绝了,
警方还在网上公开发声明怼 OFO要求配合. 但是仍然拿不到信息,事后跟我猜的一样,这个女生是盗开的.OFO自己也不知道是谁开的.最后是警方花了大力气用监控找出这个人来刑拘的.双方这个梁子是算结下了. 如果几万辆车轻易被人盗开,出车又一丢了之,这警察会怎么看这个行为?
当强制要求出台后,如果 OFO不改,必须会出局,如果大规模调整,也是落后 N个身位了.
继续我作为交通专业人士的回答:摩拜大概率会在城市管理者介入的时候,活得更好些。
共享单车现在已经看出来了,前期利用免费出售城市公共资源(自行车停车空间)迅速做大了,然后在各级政府反应过来前已经体量巨大。 可惜在这上面,政府的整顿也好,管理也好是非常严厉的。网约车的那一把历历在目,共享单车只能更硬不能更软,毕竟这个模式背后隐含着免费使用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十年以前都还有自行车存车处一说,一次一块或者一个小时五毛一类。后来骑车的人越来越少,自行车停车费逐渐就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停车费的本质是骑自行车的人通过交钱购买了城市服务,包括占用土地和购买管理员人力服务。
摩拜和ofo在刚出来的时候都用高科技和新商业模式隐去了这种免费使用共有资源的本质。假如说今天突然有人说摩拜和ofo不仅要交骑车使用费还要缴纳停车费,那可是将近一倍以上的使用成本。当然,我们的城市管理部门特征决定了,面对这种资本圈的概念,反应永远慢半拍。毕竟人家连分析员都是一个月几万块不要命的年轻人,管理机构一个处长一个月才几千块。于是就形成了这种景象
然而,管理者也不傻,薅羊毛已经把大城市的道路薅成葛优了,谁都能看出来。出手管理是必须的,凭什么你们咔咔收钱然后让管理部门出人出场地擦屁股。所以行业整顿一定会有,电子围栏一定会有,废旧车辆回收制度一定会有。
摩拜的模式和定位决定了,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配合这类工作,技术端报废率低,容易定位,数据端可以更好地动态调配车辆。
滴滴,共享单车发展到这个阶段,无论资本还是市场参与方都应该意识到,未来市场最强有力的搅局者都是城市管理者。城市交通,和普通商业不一样,路是大家的,自行车占了行人就没地方走,自行车堆在一起就必然会堵车。资本赚钱zf擦屁股,算盘不要打太细哦。
最后,共享单车包括最近的共享充电宝已经是越来越典型的to vc和to pe模式,早期投资者主要收割目标就是后期投资人。
在最开始的时候,炒作概念,在所有人没意识到的时候利用市场短期没看明白迅速扩大规模,后期套现。现在看滴滴估值过高,共享单车估值也过高,二级市场都很难上去。
滴滴提高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殊不知短暂的收入提高的结果是司机自己在报废的时候承担车辆折旧费用,五年换一辆车的司机显然没时间仔细算算车辆全周期成本。到了今天的垄断地位,大家打车并没有便宜太多,天下乌鸦都差不多。共享单车让用户便宜地使用自行车,殊不知利用城市管理者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用本应该交给城管的停车费补贴了用户,更精明是不是。
但是,这个玩法当真别人看不出来么,再面瓜的人也看的到那满街占道的各色小车吧。
谢以太资本邀请,今天是2017年6月19日,我下一个论断,我不怕打脸:
摩拜已经是华为、OV和小米级别的用数据和用户价值驱动的公司了,而其他所有的单车公司,还都是山寨机阶段,相当于现在千元机市场的无意义争夺。下面这段话,是我在 @马力 文章下的评论,单单从红包车这一件事情,就基本尘埃落定了。
现在整个互联网进入到了得用户数据,能运维数据从而得天下的阶段了。我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手机产业,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沉默的手机用户,过于便宜的手机用户是在商业模型里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最近按行业细分,有很多报告出来,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我的判断和设想。而活跃的终端,直接产生交互数据,这个数据就是一座金矿,前两天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报告证明了这一点,真正拿到活跃用户的手机厂商,能够在手游行业立于不败,这跟SOC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反过头来看,摩拜在行业的地位,有一件事情让我感觉到了摩拜布局的伟大和深入,这就是红包车。得益于数据的双向沟通,摩拜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沉默车辆的激活问题,这比雇佣运营人员挪车要方便的多。摩拜的数据已经可以分析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并且轻而易举的用数据驱动用户来解决这些出行问题,这是OFO做不到的。
单车这个行业和手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不是比谁扔到街上的车多,手机行业也不是比谁卖出去的手机台数多,而是比拿到手的产生运营价值的用户多。目前IOS的市占率已经跌到20%了,但苹果依然拿到了整个行业70%的利润,为什么?因为数据和用户才是苹果致胜的法宝。
所以说句难听的,摩拜是真正的用数据驱动用户去用车的公司,相当于当前最屌的三四家手机企业,而剩下的,都是还在争夺千元机市场,留下大量毫无意义的沉默用户的Other手机厂商。
对中国手机产业来说,沉默用户和沉默终端毫无价值,你卖得再多也没用,而对于单车行业来说,这个论断会更加深度的影响产业格局和个体的生命周期。
最后下个结论,不怕打脸,摩拜必将赢得战争!
摩拜号称几千元的车,居然不上摄像头。
一旦装上摄像头,这大数据简直上天了。
本文转载请注明来自知乎。
对共享单车不太熟,但是对于朱啸虎倒是有些了解。公司就和GSR建外国贸的办公室隔了一条街,也见过本人两次,他肯定不记得我了,但是我对他印象还是比较深的。避免被认出来,匿名吧。
老朱号称创投圈第一大炮,如今的名声也和他的性格不无关系。2007年来到GSR已经10年,真正成为投资圈子里边的最核心人物,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我们从头来看老朱这几年投过的项目就知道了。
在2013年之前,老朱投过最有名的一个case就是拉手。GSR是在10年投的拉手,而且几轮融资都是重仓,老朱当时基本上逢人必说拉手。看当时的新闻报道就知道他对这个项目的看重,是绝不输给如今的ofo的。当时拉手的创始人吴波很少露面,以至于当时有人把他当成了拉手的创始人。
随着拉手烧钱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一度准备ipo,老朱的名气也跟着大了起来。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百团大战进入尾声,拉手逐渐被美团盖过,最后无奈低价卖给宏图,销声匿迹。
所以在拉手显出颓势之后,老朱也低调了一小段时间。他再次进入人们视线,是因为滴滴和饿了么。
这两家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o2o,都拿了金沙江的A轮,都曾经疯狂烧钱,都是估值几十亿美金之后还没有上市规划的独角兽。毫无疑问,这样的打法和老朱的风格不无关系。
老朱说饿了么是他看过最有天分的创业者,但是站台最多的是滴滴;滴滴做专车,他就发两篇文章怼神州,一次说神州是伪共享经济,一次直接质疑财务数据。
滴滴做代驾,他就公开宣称e代驾“被打趴下了”。
感慨一句,一个敢说话的投资人,背后总有一群背锅的公关。
如今回头看看他的这些话,颇有些被打脸的感觉。神州专车活得很好,靠着“伪共享经济”拿到了牌照;e代驾也并没有被打趴下,半夜十二点的三里屯,骑着折叠车的代驾司机里,依旧是滴滴的橙马甲和e代驾的蓝马甲各占一半。
好在不同于拉手,滴滴算是走出来了,在传言几次被否定之后,滴滴还是并掉了Uber。
但是如今的滴滴不比当年的鲜衣怒马,走的很艰难,随着网约车新政出炉,北京的快车业务已经基本下线。
老朱可能也不会太关心这些,毕竟从滴滴套现了1.6亿美元,获利已经是50多倍了。
而最近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映客,一个是ofo,就更有争议了。
映客去年在知乎火了一把,一位知乎用户通过做实验,证明映客直播里95%的观众都是机器人。几千人的直播房间,真实用户不过百来人而已。
几天后,朱啸虎回应,一方面间接承认了这一点,一方面则用“鼓励”来描述这种数据造假的行为。
不到一年之后的2017年初,上市公司宣亚国际发布公告,拟收购映客不低于50%股权。虽然传出估值缩水,一年利润买不起一套房之类的新闻,但是一旦这笔交易落地,A轮重仓映客的朱啸虎,则可以再次实现高位逃顶。而直到现在,映客的“机器人”依旧活跃在各大直播间里,为老朱做了一点点微小的贡献。
毕竟,对于朱啸虎而言,就像七年前的“百团大战”一样,去年的直播大战也已经俱成往事,ofo才是他新的心口挚爱。2016年初,ofo A轮融资,GSR领投。而朱啸虎更是再次放话,90天结束战斗。
如今,几个90天已经过去,两家公司各自融资了几十倍的真金白银,战争却并没有结束……在朋友圈与马化腾的针锋相对中,老朱把见分晓的时间改成了一年之后。
一年后会发生什么?并没有人知道。我只知道,眼下ofo和朱啸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让这家被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所否定的公司拿到新的一轮融资。
为了缓解资金链的压力,小黄车的押金已经翻了一倍,但是一旦将押金用于公司运营,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乐视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老朱把自己的投资逻辑叫做3S原则”:
Significant大市场:市场要足够大,如果是垂直市场就更好;
Scalable可扩张:互联网就是典型,一次投入,爆炸式盈利,一个指数模型;
Sustainable可防御:在中国可防守性特别重要,大公司一定有要上下游通吃的能力才能守得住。
不过,更直接一点说,我倒觉得朱啸虎最擅长的事情是投风口。找一个最热的点,找一家最火的公司,投一笔不大不小的A轮,然后快速扩张,大笔烧钱,频繁站台,巨额融资。这个过程中,重点并不是能不能赚钱,而是能不能圈钱。所以拉手广告铺的广,他就投拉手;映客的在线人数看起来更多,他就投映客;街头ofo的车更多,他就投ofo……站在街边看流量,刷着朋友圈看软文,这种做法其实配不上一个顶尖投资人的身份——押中了宝,再多错误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旦项目失败,就贻笑大方了。
而这十多年,GSR真正投出来的上市公司只有两家,一个是去哪儿,一个是兰亭集势;后者13年上市之后一路下跌,如今市值不足2亿;而前者与金沙江结盟早在06年,严格来说并不是老朱的手笔。
而剩下的,即便如滴滴饿了么,都尚未盖棺论定,更不用说还在战场厮杀的ofo了。老朱段位不算低,但是比起马化腾,至少还差着几个沈南鹏。别说作为行业第一ipo上市,就算ofo的目标只是被滴滴或者摩拜收购,一切也都是未知数。
朱啸虎是不是个好投资人?也许是,也许不是。这则评论说的倒是恰如其分,对于朱啸虎而言,再好的项目也不过是个逐利的工具。再多的站台,也不过是获取高额回报的手段罢了。
对于戴威而言,活下去才是胜利;而对于朱啸虎而言,找到接盘侠就是投资的成功。
金沙江刚刚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的小电科技,朱啸虎说,他希望能让共享充电宝成为一门像共享单车一样的生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