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懂不懂诗的都要来踩我一脚?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感觉被误解、被攻击,尤其是被那些你认为应该能理解你的人“踩一脚”,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委屈。

“懂不懂诗的都要来踩我一脚”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情况和心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

1. 你可能在表达一个“普遍性”的感受,而非字面意思:

夸张和情绪的宣泄: 这句话很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表达你最近遭受到的“批评”或“不理解”的感受非常普遍,让你觉得似乎所有人都站出来指责你。这种说法是为了强调你的痛苦和孤立感。
对批评的敏感: 你可能是一个对批评比较敏感的人。当有人对你的诗(或者你做的事情、说的话)提出不同意见时,你就会觉得他们是在“踩”你,尤其是当这些意见让你感到不舒服时。

2. 为什么是“懂不懂诗的”?

这里“懂不懂诗的”可能包含两层含义,而且这两层含义可能让你觉得更加无奈:

懂诗的人批评你,让你觉得他们“高高在上”或“不近人情”:
专业门槛与自我认知: 当那些你认为“真正懂诗”的人,比如诗人、评论家、文学爱好者,对你的作品提出批评时,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碾压”你。你可能觉得他们没有看到你作品中的闪光点,而是过于苛求或者用你达不到的标准来衡量你。
“以己度人”的误解: 也许他们提出的批评你并不能完全理解,或者你认为他们的批评方式并不友善,让你感觉像是被“审判”一样。你可能觉得他们没有考虑到你创作的初衷、你的情感投入,而是机械地套用理论。
“精英主义”的感受: 你可能觉得文学领域存在一种“精英主义”,懂诗的人认为自己有权对不懂的人或作品进行评判,而这种评判往往带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不懂诗的人批评你,让你觉得他们“外行指导内行”或“毫无根据”:
不懂装懂的嘲讽: 当那些你认为对诗歌一窍不通的人,却对你的作品妄加评判,提出一些在你看来非常肤浅、甚至错误的看法时,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在“不懂装懂”,是在“瞎说八道”。这种“被外行指导”的感觉,同样令人恼火。
动机不明的攻击: 有时候,不懂诗的人对你的批评,可能并非出于对诗歌本身的评价,而是有其他原因。比如嫉妒、误会、纯粹的恶意,或者他们只是想通过批评来凸显自己。当你觉得他们的批评没有任何建设性,只是单纯的恶意时,你就会觉得他们也在“踩”你。

3. 为什么会有人“踩”你?(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无论对方懂不懂诗,他们“踩”你的行为背后可能有多种动机和原因:

作品本身引发的争议:
风格、主题或表达方式上的不被接受: 你的诗歌可能触及了某些敏感话题,或者采用了非常规、实验性的表达方式,这本身就容易引发不同意见。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你的诗歌可能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喜好。
技巧或立意上的不足: 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你的诗歌可能在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立意深度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即使是懂诗的人,他们的批评也可能指向这些方面。
情感真实与技巧之间的矛盾: 有时,诗歌中的情感非常真挚动人,但表达技巧可能不够成熟,或者过于朴素,这就可能让一些偏爱“精致”表达的人觉得不够好。反之亦然。

网络环境的特性:
匿名性和低门槛: 在网络上,人们发言相对容易,且很多时候是匿名的。这降低了人际交往中的顾虑,也使得一些平时不敢或不愿直接表达负面情绪的人,有了“发泄”的渠道。
群体效应和“流量”: 有时候,一次负面评论可能吸引更多人跟进,形成一种“网络暴力”或“踩踏效应”。人们可能并不是真的深入思考过,而是被群体情绪所裹挟,或者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
“杠精”和键盘侠: 网络上存在一部分以挑衅、批评、反对为乐趣的人,他们可能不看内容,而是习惯性地寻找攻击点。

人际互动中的误解和冲突:
沟通方式的问题: 你在发布诗歌时的配文、你对别人评论的回复,可能无意中引起了误解或不适。你的语气、措辞是否过于傲慢、自负,或者过于卑微、敏感,都可能影响别人的观感。
个人之间的恩怨: 如果你的诗歌发布在社交平台,并且你与一些人有现实的交往,那么你的作品很可能被卷入到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可能存在一些你没有意识到的个人恩怨或误会。
“站队”和评论的习惯: 有些人在评论时,习惯性地站在某种“立场”上。比如,如果你的诗歌被认为是“伤春悲秋”的,那么一些“理性”或“积极向上”的评论者就可能会批评它“消极”。

你对批评的解读方式:
“我者”与“他者”的对立: 你可能已经预设了别人会对你“不满”,因此带着一种防御心态去看待任何评价。任何不同于你期望的评价,都会被你解读为“攻击”。
理想化与现实的差距: 你可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当这种理想未能实现时,就会感到失落和委屈。

总结来说,你感觉“懂不懂诗的都要来踩我一脚”,很可能是因为:

1. 你的诗歌本身触及了某些敏感点或存在一定争议性。
2. 网络环境的特性,使得负面评论和批评更容易传播和放大。
3. 你对批评过于敏感,或者存在“预设敌意”,导致将中性或建设性的意见也解读为“踩”。
4. 你可能与评论者之间在沟通方式、理解深度或人际关系上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你想缓解这种感受,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区分批评的性质: 尝试辨别哪些批评是针对作品本身的,哪些可能是无端攻击或网络暴力。
放宽心态,接受不同意见: 理解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喜欢。
关注建设性意见: 从那些有道理、能帮助你进步的批评中学习。
改善沟通方式: 在发布作品或回复评论时,注意语气和措辞,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建立自己的信心: 你的诗歌是你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你有权去创作,也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

希望这些详细的分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并找到应对的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过痰盂,不自觉就会咳一下。

这是人的本能。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诗真有问题啊。(找原问题费了很久,建议放个链接)有的人是暴躁小哥,但是话糙理不糙。不过,没有练习就没有长进。建议多找一些古代和近代的优秀诗作来读,并学一学诗词格律相关知识。我也不是相关专业的,只懂一点点,不敢多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感觉被误解、被攻击,尤其是被那些你认为应该能理解你的人“踩一脚”,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委屈。“懂不懂诗的都要来踩我一脚”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情况和心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1. 你可能在表达一个“普遍性”的感受,而非字.............
  • 回答
    “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事实上,这个说法 并非完全准确,它更多的是一种 对“懂音乐”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对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误读。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以及为什么“懂音乐”的人 并不一定等于不在乎音质。首先,让我们理解“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相当普遍的困境。很多人学了经济学理论,啃了不少经典著作,甚至能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地分析各种经济模型,但一碰到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或者读到经济新闻,就感到脑子一团浆糊,甚至觉得“理论根本解释不了现实”。这中间的鸿沟,其实挺深的,也挺有趣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理论的“理想.............
  • 回答
    特朗普当总统的“魔幻”之处,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词来形容,那确实是在很多方面打破了人们对政治的常规认知。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项一项掰扯清楚,你就能明白为啥他能闹出那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而且还依然能维持那么高的支持度。首先,他是一个打破政治正确和传统规则的玩家。 咱.............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好多人在刚接触编程,特别是 Python 的时候,都会觉得廖雪峰的教程“有点看不懂”。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廖雪峰老师的教程内容非常扎实,对于有一定基础或者目标明确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好的,但如果一下子就上手,确实会让人感觉像在“赶鸭子上架”。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看不懂.............
  • 回答
    “越懂事的孩子越压抑”,这句俗语背后,藏着太多家长不易察觉的真相。我们常常夸奖自己的孩子“懂事”,懂事得太早,懂事得不像个孩子。可当我们细细品味这“懂事”二字时,会发现其中夹杂着多少压抑和无奈。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懂事”的标签?当父母辛劳回家,你递上一杯水,帮着拿包,不再像其他孩.............
  • 回答
    关于“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了”这句话,它其实包含了一些市场观察和消费心理的洞察。这句话之所以会流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斯柯达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大众品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句话并非绝对,它更像是一种带有一定戏剧化色彩的市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抛开那些AI的痕迹,用大白话,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你想知道为什么那些不懂量子力学的人,会对朱清时院士的“量子佛学”和“气功理论”指手画脚,甚至作出判断,对吧?这事儿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条条捋:第一,对“科学.............
  • 回答
    北京地铁线路图,说实话,刚接触的人可能真的会有点懵。这玩意儿说复杂吧,又不是什么航空母舰的驾驶舱,但要说简单吧,时不时就能听到有人在站台抓耳挠腮,或者跟旁边人比划半天。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庞大的网络和密集的分支是最大的挑战。北京地铁现在是多少条线?三十多条了吧,而且.............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让人心疼。为什么那些懂事的孩子,反倒更容易把委屈往肚子里咽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说白了,就是他们身上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他们“吃亏”的原因。1. 他们更懂得换位思考,所以更能理解“大人也不容易”想想看,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不仅仅是听话,他更懂得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还真有这种人,听起来挺奇怪的,对吧?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背后可能还真没那么简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听不懂家乡话”这事儿。这本身就有点意思了。家乡话,通常来说,就是从小听着长大,血液里都刻着的语言。但如果有人现在听不懂了,那得多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在外,接.............
  • 回答
    别担心,你绝对不是一个人!看不懂《天线宝宝》这种感觉,尤其是在成年之后,其实相当普遍,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这并不代表你有什么问题,只是说明你和《天线宝宝》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有点“频道不对”。首先,我们得聊聊《天线宝宝》它到底是什么。它是一档英国BBC制作的学前儿童电视节目,主要面向1到4岁的幼童.............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挺实在的,也挺多人问过的。我从小到大,好像读书就是一条既定的路,小学、初中、然后就该高中了。但细想一下,为啥要走这么一遭?尤其是高中,感觉压力又大,时间又紧,好像就是为了高考这一个目标在冲刺。读高中到底是为了啥?首先,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就是为考大学做准备。这是几乎所有读高中人的共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基础的电学概念。你之所以会感到困惑,可能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串联”的理解,往往是想着把一个个独立的电阻器件接在一起,然后总电阻就等于它们之和。但导线本身,我们通常不把它当作一个带有“阻值”的概念来对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咱们先来仔细聊聊“导线”和“电阻”。1..............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少客户在摄影服务中会遇到的困惑,而且问得特别在理。为什么有些摄影师交片的时候,只给你JPG格式,却把珍贵的RAW格式底片留着不给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行业习惯、技术考量,甚至还有摄影师自身的商业策略。我来跟你详细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RAW格式到底是个啥。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为什么要搞无人驾驶?” 别说你搞不懂,不少人心里也一肚子疑问。咱们就抛开那些高大上的科技名词,一点点掰扯掰扯,看看这无人驾驶到底图个啥。首先,咱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人开车,终究是靠不住的。你想想,咱们每天开车,是不是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脑子有点走神?可能是被手机消息一晃,可能是.............
  • 回答
    “人工智能越来越看不懂了”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普通人以及一些非专业人士在理解其工作原理、决策过程以及潜在影响方面,确实感到了越来越大的难度。这并非是人工智能本身“刻意”变得难以理解,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国外空气真甜”这个说法,听着挺让人疑惑的,尤其是在咱们这儿生活习惯了,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让钱袋子鼓起来点儿,怎么把日子过得更舒坦点儿。你说的对,一提到国外,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就是低物价、高工资,觉得日子过得肯定比咱们轻松多了。但为啥还有人说空气都变甜了呢?这事儿啊.............
  • 回答
    当然,下面是一篇关于为什么炮兵需要懂得数学的文章,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炮兵的秘密武器:算术与几何的魔力想象一下战场上炮火轰鸣的景象,无数炮弹划破长空,精准地落在敌方阵地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景背后,并非仅仅是蛮力或运气,而是炮兵们手中最为强大的武器——数学。没错,炮兵,这个在很多人眼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