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9 年 8 月起暂停47个城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回答
2019年8月起,暂停47个城市的“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这看似只是一个旅游政策的调整,但其背后牵涉的层面非常广泛,影响也绝非仅限于旅游业本身。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

首先,最直接的打击,当然是台湾旅游业本身。

过去多年,大陆游客一直是台湾旅游业的绝对主力,尤其是“陆客自由行”的开放,更是为台湾带来了大量的客源。突然叫停47个城市的自由行试点,意味着一夜之间切断了许多城市的出游路径。这对于那些依赖大陆游客的旅行社、民宿、酒店、餐饮业、导游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商店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旅行社: 许多专门经营赴台游的旅行社,尤其是以自由行产品为主的,会面临订单锐减、业务停滞的困境。原本准备好的旅游线路、合作酒店、大巴车等资源可能一夜之间变得毫无用处,甚至需要承担违约损失。
住宿业: 台湾的酒店、民宿等,尤其是那些靠近热门景点、交通便利,或者专门面向自由行散客的,入住率会大幅下降。一些经营者可能会因此陷入财务危机,面临倒闭的风险。
餐饮及零售业: 游客的消费能力是台湾餐饮和零售业的重要支撑。游客少了,餐馆的上座率会下降,商店的销售额也会随之缩水。一些专门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或商品的商家,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交通运输: 除了航空公司的航线班次可能会调整,台湾岛内的旅游大巴、出租车、甚至部分高铁和台铁的客运量也会受到影响。
就业市场: 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从业人员,包括导游、司机、酒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地方经济: 许多依赖旅游业发展的地方县市,比如花莲、台东等,其经济发展会受到显著影响。游客的减少不仅影响了旅游业,还会波及到当地的就业、税收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

其次,影响不止于旅游业本身,还会辐射到更广阔的经济和商业领域。

台湾的经济结构与大陆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业作为这个联系的纽带之一,其受阻也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经济涟漪。

消费品市场: 大陆游客赴台旅游,除了旅游消费,也会购买大量的台湾特产、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台湾的消费市场。自由行暂停,意味着这部分消费需求将大幅减少。
品牌和市场推广: 对于一些希望进入台湾市场的大陆品牌来说,旅游是重要的接触和推广渠道。游客可以通过旅游体验,对品牌产生认知和好感,进而影响其在大陆市场的销售。自由行受限,也间接削弱了这种市场推广的效应。
两岸经贸往来: 旅游业是两岸人民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光,也包含着人流、信息流和潜在的商机。自由行暂停,虽然不是全面停止经贸往来,但无疑为两岸的经济交流增添了障碍和不确定性。原本可能因为旅游而产生的商业合作、投资机会,也可能因此搁置或取消。

再次,这政策调整也带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和民意信号。

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通常被解读为两岸关系出现波折的一个信号。

两岸关系的风向标: 旅游交流,特别是自由行,被视为两岸关系相对缓和、民众情感交流密切的一个象征。政策的突然收紧,很容易被解读为是政治上的某种姿态,或者对某些政治局势的回应。
对民众交流的影响: 尽管两岸间仍有其他形式的交流,但自由行无疑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暂停后,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的门槛提高,人数减少,这会影响到许多渴望了解台湾、体验台湾风土人情的普通民众的愿望。长此以往,可能会对两岸民众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情感拉近造成一定的阻碍。
岛内民意的反应: 对于台湾旅游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他们可能会将矛头指向相关的政策制定者。而对于一些倾向于两岸和解的民众来说,也可能会对此感到失望。反之,对于一些在政治立场上持不同看法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措施。所以,这项政策在台湾岛内也会引发复杂的民意和社会讨论。

最后,我们还需要看到一些潜在的长期影响。

政策的调整不仅仅是眼前的得失,更可能对未来的发展轨迹产生影响。

台湾旅游业的转型压力: 长期以来,台湾旅游业对大陆游客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次暂停,无疑会迫使台湾旅游业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客源的多元化,寻找新的市场,比如东南亚、日韩、欧美等。这虽然会带来阵痛,但也可能是一个促使行业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发展特色旅游的契机。
岛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如果旅游业的依赖性过高,一旦遇上外部冲击,整个经济体系都会显得脆弱。这次事件可能会促使台湾当局和产业界更认真地审视经济结构的均衡性问题,考虑发展更多元化的产业,以增强经济的韧性。
两岸互动模式的再思考: 暂停自由行也可能促使两岸双方对未来交流的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是否应该在更稳健、更可持续的基础上推动两岸的民众交流?如何平衡政治因素和民间交流的需求?这些都是摆在台面上的议题。

总而言之,2019年8月暂停47个城市的赴台个人游试点,绝非仅仅是旅游市场的“小地震”,它牵动着经济、政治、民意等多个敏感神经,其影响深远而复杂,既有眼前的阵痛,也可能带来未来的调整和思考。 这就像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谈影响,不如讲原因。

首先,在过去的五六年中,我们很多人对外部形势和自我定位,产生了极大的误判,小问题逐渐积累下来,就成了今年的接二连三,当然,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没关系,未来会知道。

另一方面,和我们有纠葛和摩擦的国家与地区是持续进步的,这种地步不是指经济指数或产值,而是手段。过去你扇他,他打你,大家都是明路子来;但到现在不了,你扇他,他开始扔土捡砖头了。这种流氓行为加拿大学会了,现在澳大利亚也学会了,它笑嘻嘻,但出招就是七寸,除了沉默,对策不多。

西方不是铁板一块,有不喜欢的,自然也有喜欢的。但这几年,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西方在向第一种趋同,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的计划,还是始料未及。如果是计划,希望我们做好了准备;如果是始料未及,那祝愿我们有好的应对之策。

台湾内部纷争重重,将政治斗争的恶心险恶演绎到极致,但再火光四射,他们依然有共同的利益,以及一些共同的认知,例如上一条。他们会做出很多看似偶然的小选择,例如此事,但小选择背后有一个大认知和共识,就是他们直觉给出的选择。

原因大致如此,影响无非就是麻烦。

user avatar

影响,或者说针对的就是K.M.T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

此人在选举造势活动上公然宣誓不接受在香港实行的“特区政策”适用于台湾地区。

【此处原本应该有相关截图】

从1982年开始,中英两国就香港主权回归进行了多次谈判,在谈判中,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1G2Z”的特区政策50年不变的承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非常具有政治智慧的,既展示出中国的诚意,也体现出了高度的自信。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

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看,这个政策当然也是做给台湾看的,中国一再宣誓,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不动摇。如果特区政策在香港推进顺利,完全可以给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伴随着香港回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旷古烁今的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变革一下子让中国改变了面貌,内地的快速崛起,使得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光辉,在蓬勃发展的大陆各个地区的映衬下,就显得没有过去那么独一无二了。

在1978年的时候,大陆GDP不到1500亿美元,香港是183亿美元,香港是大陆的1/8。

到了1997年,大陆GDP是9616亿,香港1773亿,香港的经济总量接近大陆的1/5。

而到了去年,大陆GDP已经有13.6万亿了,香港只有3629亿,香港的经济总量只有大陆的1/40了。北京、上海、深圳3座城市的GDP都超过了香港。按照省级行政区计算,陕西的GDP都比香港高。

这就造成了今日香港少数人的扭曲心理,过去面对大陆的那种优越感荡然无存。打个比方:

曾经有户人家破落了,被一群土豪强盗欺负,有个叫做“英吉利”的土豪强盗在欺负完这户人家之后,把这家人的一个小女儿掳走了做童养媳,这个小女儿在土豪强盗家长大,因为天生丽质,倒也长得出落,人称东方之珠。后来这户破落人家翻身了,把小女儿从土豪家接了回来。一开始,这在大户人家长大的小女儿跟自己的亲生兄弟姐妹们也是骨肉情深,看着本家亲戚有个天灾人祸的,也尽力帮衬。但没想到很快,很快,那些之前的穷亲戚都阔了起来,东方之珠不再是全村最靓的女娃,她大姐、二姐甚至小妹打扮打扮一个个都出落成了村花,你说这个小女儿心里是不是难免有些失落?

最近英国学者马克雅丁就这么说

现在香港有这么一种看法,说回归以前,香港经济繁荣是因为它很聪明、很自由,因为它可以顺应形势,因为它被英国管辖等等。但马克雅丁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对历史的一种严重误解(a serious mis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香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1997年回归之间表现不错,那仅仅是因为它走运了(it got lucky)

It got lucky because Chinese mainland in 1978 started to open up, bit by bit, step by step. It didn't open up fully until after the WTO agreement in 2001. So while it was still opening up in a piecemeal fashion, Hong Kong could take on some of the functions Chinese mainland otherwise would have done.

  说它幸运是因为中国内地从1978年起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一点点一步步,一直到2001年加入WTO后,才完全开放。所以在中国内地缓慢开放的过程中,香港就承接了本应该可以在中国内地做的很多事情。
They got lucky not because of the British, they got lucky because of China and the role that China was performing.

  他们的运气不是英国人给的,而是因为中国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所以说,香港当前的情况,不是特区政策的问题,不是1G2Z的问题,甚至压根就不是问题,要是也是香港个别人自己的问题: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但是香港个别人的这种扭曲认知,却被台湾地区的一些人所利用,乘机叫嚣特区政策不适用于台湾,殊不知,这本是台湾过去有谈判筹码时的最利结果。现在台湾还有什么筹码跟大陆讨价还价?

尤其是K.M.T的某些政客,刚利用惠台政策赢得了地方选举胜利,转脸就为了迎合民粹对特区政策指手画脚,那还给你惠台政策干嘛?

1G2Z你不要,那就1G1Z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