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 2019 年 8 月 9 日正式发布的 HarmonyOS 鸿蒙系统?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回顾和分析一下华为在2019年8月9日正式发布的HarmonyOS(鸿蒙系统)。

历史背景与发布契机:华为面临的挑战

在探讨鸿蒙系统本身之前,理解其诞生的背景至关重要。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这直接导致华为被禁止使用美国的软硬件技术,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谷歌Android系统及其相关服务。

在这一重压之下,华为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如果无法获得Android授权,其智能手机业务将难以维系,甚至可能面临停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鸿蒙系统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发布,更是一次战略性的自我救赎和对未来技术生态的布局。

HarmonyOS 1.0 的核心理念与定位

在2019年8月9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正式发布了HarmonyOS 1.0。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鸿蒙系统并非一个完全成熟、面向消费级市场并能与Android直接竞争的操作系统。它的定位和核心理念更加侧重于:

1. 分布式操作系统 (Distributed OS): 这是鸿蒙系统最核心、最独特的概念。与传统的以单一设备为中心的操作系统不同,鸿蒙致力于构建一个跨终端、跨场景的操作系统。它能够将不同的设备(如手机、平板、手表、智能家居设备、汽车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终端”,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例如,你可以将手机的算力、摄像头、麦克风等能力“分布式”到其他设备上,反之亦然。

2.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Single Development, Multiplatform Deployment): 鸿蒙的目标是让开发者能够编写一次代码,然后将其轻松部署到不同的设备上,而无需针对不同操作系统进行大量修改。这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跨平台兼容性。

3. 面向全场景的智慧生态 (Smart Ecosystem for All Scenarios): 华为希望通过鸿蒙系统,构建一个覆盖消费者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生态。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车载系统,鸿蒙旨在成为连接这一切的“基石”。

4. 安全可靠的底座 (Secure and Reliable Foundation): 华为强调鸿蒙在安全性方面的设计,特别是其微内核架构(尽管早期版本并非完全是微内核,但有向微内核发展的规划和方向),以及分布式架构带来的安全优势。

HarmonyOS 1.0 的技术亮点(虽然当时相对初步)

虽然鸿蒙系统在初期阶段,其面向消费级市场的软件生态和用户体验与Android仍有较大差距,但其技术上的亮点是值得关注的:

“方舟编译器” (ARK Compiler): 这是华为在鸿蒙发布会前后重点宣传的技术。方舟编译器可以将Java等高级语言直接编译成机器码,从而提升应用运行效率和性能。虽然方舟编译器最初是为Android开发的,但其理念和技术也融入了鸿蒙的底层优化中。

“确权”机制: 在分布式场景下,如何安全地共享设备能力是关键。鸿蒙引入了“确权”机制,允许用户授权哪些设备可以访问其设备的哪些能力。

“软总线”技术 (Soft Bus): 这是实现分布式能力的核心技术之一。软总线负责设备间的连接、通信和资源调度,使得不同设备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协同工作。

多设备协同能力: 允许设备之间进行无缝的“碰一碰”连接,实现文件传输、屏幕共享、应用流转等功能。

HarmonyOS 1.0 的发布时间点与实际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HarmonyOS 1.0 在发布之初,其面向的主要是IoT设备(物联网设备),例如智能屏幕(如华为智慧屏)、智能手表、车载系统等。华为当时并没有将鸿蒙系统直接推向主流智能手机市场,因为当时华为仍在使用Android系统,并且也在持续优化基于Android的EMUI。

鸿蒙系统最初并非被设计成完全替代Android的操作系统。更准确地说,它是华为在应对美国制裁、寻求技术独立性和构建未来生态而推出的一个战略性备胎和长期投入项目。

发布后的争议与解读

华为发布鸿蒙系统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备胎论”与“美国制裁的应对”: 许多人认为鸿蒙的推出是华为在面临谷歌断供Android后的直接应对策略,是“备胎转正”的体现。华为也并未否认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

与Android的相似性之辩: 由于初期鸿蒙系统的一些组件和API与Android有相似之处,一些评论认为鸿蒙是基于AOSP(Android开源项目)的二次开发,并非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华为对此的回应是,鸿蒙拥有自研的内核、分布式架构和一套全新的API,并在不断发展中。这其中涉及到对“操作系统”定义以及 AOSP 的理解。

生态建设的挑战: 一个操作系统的成功,离不开庞大的应用生态。对于当时尚未成熟的鸿蒙系统而言,如何吸引开发者,获得足够的应用支持,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当时,大多数开发者仍然专注于Android和iOS。

对未来愿景的期待: 尽管存在争议,但更多人也看到了鸿蒙系统在构建万物互联时代的潜力。其分布式架构和跨设备协同的理念,被认为是未来智能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结:HarmonyOS 1.0 的意义

华为于2019年8月9日正式发布的HarmonyOS 1.0,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 技术战略的体现: 它宣告了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的长期投入和自主研发的决心,尤其是在外部压力之下。
2. 对未来生态的布局: 它提出了“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全新理念,预示着万物互联时代下操作系统的新形态。
3. 应对风险的举措: 作为对美国制裁的战略性回应,为华为在关键时刻提供了技术上的自主选择权。
4. 对开发者释放信号: 华为希望通过鸿蒙吸引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新的技术生态。

虽然HarmonyOS 1.0 在发布之初更多地是作为IoT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华为技术实力的展示,而非直接与Android竞争的手机操作系统,但它为后续鸿蒙系统在智能手机上的大规模应用(如HarmonyOS 2.0及之后版本)奠定了基础,并开启了华为在技术自主化道路上的新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怒答一波。

希望我可以带大家认识一个不同的鸿蒙OS。关于微内核,这个东西一直是学界的宠儿,并不是业界的宠儿。 以应用为代表的Linux之父从技术的角度狂喷微内核。

微内核经过好几代发展, 发展到seL4,这个L4厉害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形式化证明的操作系统[1]。

简单点说,用数学方法从逻辑的角度证明这个操作系统是 Bug Free的,是没有 Bug的。 为什么Linux不可以呢?哈哈,很简单,内核太复杂了。没有办法证明,超出人类人力所及范围。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微内核的简单,成就了它的高安全。但是……

核心只保留基本的资源管理:处理器的时间、内存、通讯、中断等。所有其他功能统统都扔给应用层管理,以服务的形式去提供功能。服务之间采用IPC通讯,即进程间通讯。对比一下seL4的架构图和Linux的架构图,不难发现,Linux这种宏内核是啥都有,seL4的东西好像都被排在用户空间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seL4的核心非常小,不到9000行C代码。两种内核各有好处。


L4系统的架构。

Linux的宏内核架构


对于微内核,由于用MMU(内存管理单元)对进程空间(内存区域)做了隔离保护,没有授权的进程是无法访问其他进程的空间。这就阻止了恶意程序对其他进程数据的窃取。进程是一个操作系统的抽象概念,简单的说:每个进程运行一段用户编写的代码,从这个代码看过去,它好像拥有自己的CPU和所有的一切资源(内存、设备等)。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操作系统给它造成的假象。当进程需要额外的资源时,得向操作系统申请。和别的进程通讯,也得和操作系统申请。哈哈,看起来有点啰嗦,实际上比看起来还啰嗦。但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没权限,你啥都别想干。想干坏事,好!把你的资源全部收回。大家脑补一下,想想用Windows Ctrl+Alt+del,杀掉没有响应的程序。 Linux下的 Kill -9 了解一下。

微内核连驱动都可能是进程的,也就说,只是内核不可以重启,其他的组件统统可以重启。看得激动人心,但实际上它是最后防线,实践中用不到。系统不可能带着有重启Bug的驱动跑,这不会造成系统奔溃,但用户可不买账。对于写驱动的程序员是个好消息,至少不太容易把内核搞死 :-),可反复调试找问题。

在微内核的管理下,用户进程要存储个东西,必须请求内核,内核把数据丢给文件系统的进程处理。因为这个MMU封锁太严格了,早期的办法,只得把数据从用户进程搬到文件系统进程。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不幸的是,还没什么好办法突破MMU的保护。这是导致了微内核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CPU不支持微内核特性 -> 微内核承受着性能上的惩罚 -> 微内核不在主流的操作系统框架中 -> CPU们不会响应来自微内核的需求 -> CPU 不支持微内核特性

(一个恶性循环)

反观Linux这种内核,如果驱动不好,搞死内核的事情是常有的事。但因为文件系统都在内核里,内核是可以直接访问用户空间的数据的,相对来讲。Linux采用的是系统调用,非IPC的方法,速度较之IPC要快。那Linux下也有IPC,嘿嘿,不幸的是,IPC在Linux下,性能也不咋地。但Linux并不依赖IPC通讯,但微内核依赖。所以,这事给微内核就没处去说理去了。

因为IPC这个脚后跟没有泡过冥河的水,被Linux这种宏内核吊打。怎么办呢?学界一直没有闲着,想了很多办法。L4提出了一个Fast IPC的办法,只要你IPC通讯没数据,可以借用CPU核心寄存器的办法传递消息,速度大大加快。有一个牛人2017年想了dIPC, direct IPC[2]。用标签内存的办法进行隔离,传递数据,无需通过内核空间。大大加快了通讯速度。但标签内存这个玩意,不符合现在计算机体系的架构,实践中,采用的可能性较小。

下面牛人登场,

上交的陈海波教授团队,19年想了两个办法进行IPC的加速。一个是XPC[3],一个是Skybridge[4]。传闻他是华为鸿蒙的核心人物。这两个方法XPC是硬件的,增加了一点点CPU硬件修改,使得IPC通讯无需内核的参与,也无需数据拷贝;Skybridge,采用双内核的办法,一个RootKernel,类似type-1的虚化,专门负责IPC数据通讯,上层的Kernel为微内核。这样IPC绕过了MMU 机制,也不会对微内核之上的MMU保护机制产生破坏。在IPC通讯的时候,无内核参与,无需拷贝。(知乎上有些朋友说这是共享内存的老技术,嗯,共享内存访问没有权限约束,会引入Time-Of-Check-To-Time-Of-Use, TOCTTOU 的问题,请脑补一下那些大小不一的自旋锁,知友有兴趣多看看相关的研究,谢谢。)


我们来看看Android的架构,Android因为采用了非常多的服务,非常依赖于IPC通讯,这不同于普通的应用。为了提高速度,开发了 IPC Binder Drivers 来加速 Linux下的IPC通讯。结果呢?效果还是不太满意。我们来看看XPC对Binder IPC的加速。也就是50多倍吧,哈哈。

17年的dIPC也是吊打Linux的 IPC。




SkyBridge应该和dIPC处于同一性能级别,略差。XPC要更高。从论文上看,SkyBridge更实用一些,未来XPC还依赖于硬件的革新。

目前市场上还是宏内核的天下,如Linux、Unix、Windows等,微内核商业上较为有名气的可算是QNX。好在巨头们都看到了微内核的进步,Google搞了Fuchsia OS (内核 Zircon),华为搞了 鸿蒙,苹果MAC和IOS也号称微内核,微软搞混合内核。一时间好不热闹。我个人坚信微内核是未来的方向,尤其是华为手握CPU的设计和操作系统的设计,想做个带硬件优化的高性能系统并非难事。此举会引领学界和产业界对微内核的一个小高潮。

微内核因为比较小,不到1万行C代码。只要处理器支持MMU,应该就可以跑出微内核的全特性。服务是可扩展的,依据不同的应用上不同的服务就好,有点像USB热拔插,现在电脑没有光驱、硬盘、打印机等,用USB扩呗。这也决定着,微内核可以在各种场景下见到它的身影。手机,上面弄个Android Binder,堆上相关的库就可以跑Android;服务器,上面弄个Type-2的虚化或者容器,就可以跑各种各样的服务。嵌入式,嗯,当然,体积不是问题,应用更不是问题。

华为这次的发力,真正的用一种操作系统内核统一了大多数应用场景。配上他们自家的开发工具,相信应该是很好用的。对于华为的开源,还有鸿蒙的未来发展,我持乐观态度,毕竟中国市场问题不大。活下来,发展起来,生态都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推动微内核的发展,这个是一个开启新纪元的事。

-------------分割线---------------------

知乎小透明一个,谢谢大家支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操作系统领域也是。产业用什么往往并不代表那就是方向,要结合行业支撑发展和行业应用的发展看。紧跟时代潮流,我们错过两次工业革命,难道再错过第三次吗?

操作系统这个领域,是国人研究的弱项,为什么?

首先是这个领域是基础领域,已经被研究得太多了,没办法,研究的点很难找。想发一篇像样的论文毕业,太难太难,这也使得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这个领域;

其次,操作系统是一个工程性非常强的领域,你说那么多废话有啥用,来做个系统跑跑看?MMU的各种切换,内存的各种管理,各种调度算法,各种虚化……虽然可以用流程图画完,估计没几个能坚持下来,更不用说兑换成相应的代码了。算法不仅要正确,一堆工程细节,实现起来痛不欲生。调试异常困难。需要非常好的抽象和分析能力。

最后,企业们都知道,拿来主义好。早年用uC/OS-II,商业偷着用。后来改用FreeRTOS。做应用的企业都明白,操作系统不是最终产品,花那么多精力在底层上,是吃饱了撑得吗?所以,很少企业投入这块。加之国内的知识付费,软件付费的氛围,导致这块没有利润,就活不下来。

企业没需求,学生毕业没工作;学界需要论文,需要成果。大家都不愿意搞这个领域,其结果就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落后。

现在,鹅厂搞了一个物联网的OS,与FreeRTOS这种核心类似,主要目的也不是发展操作系统,而是推自家的云平台。阿里也是。不过,至少,这些大企业意识到,这种基础软件的支撑意义。

-------------分割线---------------------

大家都知道Linux。这个系统大都跑在有MMU的处理器上,(早年有uCLinux,现在Linux也可裁剪跑在无MMU的系统上。不过不是主流。),物联网就覆盖不到。怎么办?Linux基金会(谢谢知友指出错误)又搞了个 Zephyr,和 Linux 高低搭配,准备统治世界。

但是物联网的应用比手机到服务器的变化还要大,怎么去适配呢?各个公司都拿出自己的本事,想把世界一口吃下,奈何市场残酷。但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微内核是多少年人们对操作系统领域的总结,提炼。大家认识到,浓缩的一定要是精华。把操作系统内核最核心的功能提炼出来以后固定下来,上面的服务,那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啦。这个好处就是,大家的根是一样的,通用。

Android是跑在Android Binder上的,下面是Linux还是Unix,什么x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的API的行为是一致的。 所以微内核是可以统一大部分软件系统的底层的。理论实践都没啥大问题。

微内核的确有一些性能上的瓶颈,但学界已经在努力,工业界已经开始在破冰。这都是好的迹象。且,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自己拥有CPU的设计能力,设计一个微内核的加速硬件模块,并不是难事,可以直接把微内核送上天。反正手机底层是封闭的。其他的领域,比如说车载、军事、服务器,有些地方都是超高可靠性的领域。非微内核不能。

可以看出来,华为真的是用心做事情,有一些大厂搭着仿制内核推自己的云就不说了。

关于鸿蒙的生态,我并不认为有多大问题。

首先选择不选择一个生态,开发者主要还是看未来和当下。华为手机市场占有率摆在那里,Android上的应用都能被复用到鸿蒙上,用不用在手机上只是一个核心而已。当然Linux的应用也可以跑在鸿蒙上。参考Linux下的 WINE,可以把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跑在Linux下。幸亏Windows没开源,开源的话,Linux + WINE 真的扫平家用电脑了。鸿蒙是可以复用其他生态发展自己的。国内缺大旗。当下、未来都没啥大障碍。

其次,好用的工具链,让生态发展起来增色不少。发展生态这个,要学毛主席的抗日统一民族战线,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好用的工具链让稍微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可以来开发,支持更高级别的语言,不要陷入无谓的工程细节。

最后,华为的管理者们也有意识地去推广鸿蒙,很大的格局去做这个事,撒了很多钱给开发者开发上面的应用。

多管齐下,发展不会不好,相信华为领导深谙此道,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人力牛叉的公司,发展一定不差!

---------2019.8.12.更新-------------------

知乎小透明,再次感谢大家。

仔细爬了下留言,借着午休做个澄清。

1.我们这里谈得是微内核,有位知友说的非常好,操作系统 ≠ 内核。是的,完全两个概念。内核相当于操作系统的发动机。生态这个概念之于内核还是有点大了,内核普通用户是感受不到的。复用生态是内核的工作之一,复用了,可以让生态快速起来,避免不应期。

有知友说iOS的生态问题,我觉得没太大说服力,苹果的生态建立的时候,身边没有成熟的手机生态。微软在自己身边俩大 Android、iOS 生态发展起来的时候,搞了操作系统没引入Android生态。不兼容生态的后果大家看到了。世界容不下第三个生态了。

2.有一些知友和我讨论专业问题,首先谢谢信任。不过 Talk is cheap,一些概念问题学界也有争议,我建议不要深入讨论,没有必要也没有结果。还有一些知友直接发表对微内核的质疑,当然,科学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质疑。不过,概念、问题还有提出形式有一定的要求,参考学术论文的方法。不然,浪费你我时间。

3. 欢迎专业人士与我讨论,让我增长见识。谢谢。

另外觉得, @redmhorss 兄弟的留言很有意思,其实那些乱七八糟的专业名词都可以这么理解:

看完,做个比方的话意思是不是宏内核相当于一台带自带显卡硬盘内存条的电脑,由于现在usb2.0接口太慢了这些部件只能嵌在主板上;而微内核相当于只剩一个micro-atx主板了,上面有块cpu,但是现在发明了usb10.0接口,巨快无比,只要一个盒子,需要什么部件自己插就行了?可以做一个20g+gtx10060高性能游戏pc,也可以做一个2g+核显的轻薄办公pc?[好奇]



[1]Gerwin Klein, Kevin Elphinstone, Gernot Heiser, June Andronick, David Cock, Philip Derrin, Dhammika Elkaduwe, Kai Engelhardt, Rafal Kolanski, Michael Norrish, Thomas Sewell, Harvey Tuch, and Simon Winwood. 2009. seL4: formal verification of an OS kernel. I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OPS 22nd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SOSP '09). ACM, New York, NY, USA, 207-220. DOI: doi.org/10.1145/1629575


[2] Lluís Vilanova, Marc Jordà, Nacho Navarro, Yoav Etsion, and Mateo Valero. 2017. Direct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dIPC): Repurposing the CODOMs Architecture to Accelerate IPC.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EuroSys '17). ACM, New York, NY, USA, 16-31. DOI: doi.org/10.1145/3064176


[3]Dong Du, Zhichao Hua, Yubin Xia, Binyu Zang, and Haibo Chen. 2019. XPC: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secure and efficient cross process call. In Proceedings of the 4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ISCA '19). ACM, New York, NY, USA, 671-684. DOI: doi.org/10.1145/3307650


[4] Zeyu Mi, Dingji Li, Zihan Yang, Xinran Wang, and Haibo Chen. 2019. SkyBridge: Fast and Secure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for Microkernel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EuroSys Conference 2019 (EuroSys '19). ACM, New York, NY, USA, Article 9, 15 pages. DOI: doi.org/10.1145/3302424

user avatar

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层面上看,对标物联网而设计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一个被政治外部压力『催生』出的技术产品。目前的答案基本上都围绕着鸿蒙系统本身,却忽略了鸿蒙系统发布的曲折历程。

1、时间首先回到今年3月。

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透露,华为已经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以防美国科技巨头不再向其授权现有系统。当时,余承东说,华为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需要,华为会做好启动B计划的准备。

这里需要注意,在余的表态里并没有明确这个操作系统的性质。

2、5月15日,事情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进入紧急状态。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在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后,美国商务部15日发表声明称,正将华为及其70个关联企业列入美方“实体清单”,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获得元器件和相关技术。随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按美商务部要求,停止与华为相关的业务和服务,涉及硬件、软件和技术服务方面,包括旗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卓。

2、5月21日下午,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进一步透露:

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华为自己的OS(操作系统)将可能面市。余承东称,这是一个面向下一代技术而设计的操作系统,兼容全部安卓应用和所有Web应用,如果安卓应用重新编译,在鸿蒙操作系统上,运行性能将提升60%。

这是华为高管首次表态鸿蒙系统可以作为手机操作系统替代安卓。然而:

同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任正非的表态依然是:“华为能做操作系统,但不一定是替代别人的做法”。

4、今年6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进一步披露了一些细节,矫正了一些说法。

他说,鸿蒙本身并不是为了手机,而是为了物联网,比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此外,鸿蒙的一个优势是能够精确控制时延在五毫秒以下,甚至达到毫秒级乃至亚毫秒级。
任正非表示:“鸿蒙系统并不是像大家想象那样用在手机中,做这个系统的时候并不是想替代谷歌的。如果谷歌高端系统不向华为开放,鸿蒙系统会不会转移做一些生态?现在还没有完全界定。”
他说,鸿蒙操作系统是一个面向确定时延系统的操作系统,实现系统端到端处理时延是精确到5毫秒,甚至更低的毫秒级乃至亚毫秒级,控制只有这么小时延,对物联网自动生产有用。他还坦承该系统的弱点:“与苹果、安卓相比,我们的缺点是没有生态,只是一个纯技术性操作我们电信网络的系统。”

3、7月9日,华为宣布,今年全球开发者大会将在8月9日华为松山湖基地召开。然而当时的信息是:

华为内部这段时间一直在抓紧调试完善“鸿蒙”系统,但至今还未决定是否在本次大会上推出。
一位接近华为的资深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事实并不全如外界所说。这个大会并非华为的常规动作,目的确为吸引开发者,但具体事项,发什么、不发什么,至今未有确切定论。

4、7月12日,华为董事长梁华明确表示,

如果可以,未来华为的智能手机仍然会以安卓系统作为首选,至于鸿蒙系统是否会被发展为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还要根据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

5、7月18日,华为董事、高级副总裁陈黎芳再次表态,

公司的鸿蒙操作系统不是为智能手机设计的,华为智能手机将继续使用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最近正式提交的鸿蒙操作系统商标主要是工业用途。此前,有接近谷歌的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华为和谷歌在美国政府禁令发布后,就密切商议继续合作的方法。谷歌显然不愿意失去华为,华为也不想离开谷歌。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直到7月中旬为止,至少有三位华为顶级高管(任正非,梁华,陈黎芳)公开表示,鸿蒙操作系统并不是为智能手机设计的。上述新闻显示,华为高层对鸿蒙系统的界定最初是有所分歧的,相比其他高管,余承东的立场显然更为激进,但这一立场却顺应了接下来的形势发展。

6、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9月1日起对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货物加收10%的关税,贸易战升级。

7、8月5日,中国政府作出回应,停止购买美国农产品。

8、中国时间8月9日,鸿蒙系统正式发布。

华为消费者业务今天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发布其全新的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以《全场景时代新体验与新生态》为题发表演讲。

9、美国时间8月9日上午十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我们不会和华为做生意』。

10、紧跟着上一条消息,彭博社8月9日发布消息称,在中方表示将停止购买美国农产品后,美方推迟了美国企业与华为公司重启业务许可的决定。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就这条消息专门做了回应:

2019年8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答记者问,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问: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中方表示将停止购买美国农产品后,美方推迟了美国企业与华为公司重启业务许可的决定。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你所说的美方决定我不了解,建议你向美方求证。我想强调的是:
美方动用国家力量无端制裁、打压中国企业,严重损害美国国家形象和自身利益,更严重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并将继续遭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反对和抵制。我们注意到,高通、英特尔、美光等美国企业已经要求美国政府及时就许可问题作出决定。美商务部长罗斯7月30日表示,已收到50多份对华为销售许可的申请,预计数字还将增加。我想,企业界的态度还是很清楚的。美国政府在有关问题上也是作出过承诺的。
我们敦促美方停止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和制裁,以公平、公正、非歧视方式对待中国企业。奉劝美方本着对美国人民、对中美关系、对世界经济负责任的态度,放弃幻想,拿出诚意,致力于同中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磋商解决彼此关切和分歧。

综合上述10条消息,我们也许可以做出一个推测:

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层面上看,对标物联网而设计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一个被政治外部压力『催生』出的技术产品。这种『催生』过程让鸿蒙系统本身拥有区别于其他技术产品的象征意义,但这种象征意义是否能够无缝转化成为它作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功能和生态上的优势,仍然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参考信息:

user avatar

最开始,鸿蒙系统仅仅被曝光了一两张模糊的图,加上被华为各大高管稍微提了一嘴,先说是全平台系统,然后说是手机操作系统,接着说是物联网操作系统,前段时间又说是工业系统,大家一直未见真章,也没有任何稍微靠谱的新闻或资料。

所以,前几天我还嘀咕,鸿蒙系统不说完成度如何,到底是有没有啊?

如果没有的话,一个空城计把美帝给耍得团团转也是牛逼,华为宣传部门能把一张空头支票搞得上了几个月头条也是无敌了,堪称空手套白狼的公关典范。

然后,毫无征兆地,今天华为2019开发者大会突然宣布发布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鸿蒙系统(Harmony OS)。

看开发者大会才发现,鸿蒙远远不是一个匆忙做出来应付美帝的半成品Demo,而是一款架构清晰、历程和路标明了,打通智慧屏、可穿戴设备、车机、音响、手机等多终端的全场景OS。

这款OS将率先应用在智能手表、智慧屏、车载设备、智能音箱等终端产品上。

HarmonyOS 鸿蒙有四大特性:

1、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终端间的能力互助共享;

2、低时延和高性能IPC带来高流畅的使用体验;

3、基于微内核技术的可信执行环境,通过形式化方法提升了内核安全,全面提升全场景终端设备的安全能力;

4、鸿蒙 OS 共享生态,面向多终端开发的 IDE,对于开发者来说,鸿蒙OS可支撑开发者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最终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搭载鸿蒙OS的首款华为产品是即将发布的荣耀智慧屏,大家期待很久的鸿蒙OS马上会揭开面纱。

另外大家注意一下,昨天发布的EMUI 10可以说就应用了不少鸿蒙OS的设计理念,EMUI 10采用硬件能力互助共享、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分布式安全三大分布式技术,为消费者带来畅连、多屏协同、智慧车载三大体验。

EMUI 10 畅连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3446513765122048

畅连,用户可以在手机与手机、大屏、音箱等设备间的音视频通话时自由切换,并可选择最优的设备接听,比如将手机视频通话切换到电视大屏。

EMUI 10 多屏协同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3446611614158848

多屏协同,从系统底层打通了Windows和Android的藩篱,实现了PC和手机的无缝协同,电脑能够操控手机,同屏显示,剪切板共享,手机的应用也能够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使用。

EMUI 10 智慧车载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3446691389706240

智慧车载,手机与车载系统无缝连接,可以通过语音交互享受手机app内的音乐等服务,可利用车上摄像头给家人视频分享沿途风景,并可在手机上实时查看汽车状态,还可以与华为手表联动,对心率以及疲劳状态进行分析并提醒,防止疲劳驾驶的危险出现。

EMUI 10可以看成对鸿蒙OS的一次实践,或许是鸿蒙OS的初代应用版本?

虽然不知道鸿蒙OS最后能做到什么高度,不过华为的鸿蒙生态才是真正的生态应有的样子,这是超越Apple、Google的碎片化生态的更强大生态,从自研5G通信技术到自研麒麟芯片再到如今的自研鸿蒙系统,华为是第一家率先吃螃蟹且掌握吃螃蟹技术的中国厂商。

余承东说目前手机系统优先考虑安卓,鸿蒙随时可用,而且面向全球开源,开发者从安卓迁移到鸿蒙的工作量非常非常小,一两天就能完成。

今天的华为真的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某方面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一个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高度。

必须为华为点个赞,此刻我对华为充满敬意。

华为目前在5G技术方面的全球领先,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可以预见5G+AI+IoT的爆发将很可能使华为公司成为超越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等世界顶级科技巨头的存在。

说实话,你可以不喜欢华为,但是不得不承认华为确实挺牛逼。

想起华为官网的这句企业愿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鸿蒙OS或许是这一愿景实现的载体。

并不是说鸿蒙OS现在有多强大多完善多牛逼,而是鸿蒙OS的想象空间太大了,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压抑百年的中国太需要这么一款先进的自主OS,而如果要从中国找出一家企业去实现这一愿景,有且只有一家企业可以做到,那就是华为。

所以,这才是需要我们关心鼓励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说鸿蒙OS现在完成度有多高。

今天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都进行直播报道,可想而知这款OS的重要性以及受重视程度。

因为百年前国破家亡的屈辱教训还历历在目,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祖辈先烈奋斗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真正当家做主、扬眉吐气么?

人民日报说得好: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谋深计远,不下“先手棋”,不抓住创新主动权,如何避免“卡脖子”?怎能化危为机?

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需妄自尊大。鸿蒙一开,并不等于万事大吉,用任正非此前的话,就是“我们仍然缺乏良好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整个系统建立良好生态,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更何况,面对“群狼”环伺,我们要实现突围,更需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鸿蒙一开天地宽!华为加油,中国加油,切记中华当有为。


以下是搭在鸿蒙系统的华为产品:

user avatar

这个东西感觉上和之前以为要和 android 竞争的东西不是一个领域的。虽然也许它也可以用于手机系统,但应该主战场不在这里,而是在嵌入式领域(原本手机也算是嵌入式领域,但现在基本上已经自成体系了)。

不过看了简介,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理解有问题,感觉这个牛皮吹得很大,但圆不圆得过来,就不好说了。


另外: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这种怨念在所有搞 IT 的心目中都有,但从没见过哪个真正搞得定——历史上无数的血泪告诉我们:跨平台/终端是个天坑。

非要这么干也不是不可以,但必然导致碎片化(看看 linux,尤其是各种嵌入式裁剪的 linux)。一次开发可能可以,但肯定免不了各种适配,最终变成了:write once,adapt everywhere。

总结一下,对于 os 来说,(广泛的)跨平台/终端、一次开发(无后续手尾)、高性能,至少目前来看,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我觉得这个牛圆不了的可能性很大,只不过如果能在5G相关的嵌入式主战场能有收获,也算是不错了。

user avatar

谢邀。

简单说:表面悲观,谨慎乐观。

表面悲观的原因是:中国和华为都没有这个文化。

谨慎乐观的原因是:华为和中国有这个技术。


悲观:

1,华为在国内一直是有名的赶尽杀绝的名声,也就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华为手上。大家通常说法是华为大树之下无杂草。华为狼性文化的特色,就是这头狼把肉都吃光了,让友商和竞争对手最多喝点汤。

2,中国厂商在合作一事上,非常困难。对于开源,大家都喜欢下载对手的代码,而不愿意上传自己的代码。更别说华为又做OS、又做手机,这个是行业大忌。你说小米、中兴、vivo 等是加入这个鸿蒙还是不加入?难道为竞争对手提供弹药来打杀自己?

这不是喊两句口号:大家一起共同建设生态就能解决的。


乐观:

1,技术上国人和华为已经累积了很多软件与硬件的技术,鸿蒙OS本身不会太多的技术上跨不过去的门槛。

2,中国软件人才在不断增加,AI、自动驾驶、VR等新领域不再是美帝一家领先,中国/华为只要短期能跟得上,长期就能超越。



最后预测下:

乐观情形,1-3年内,华为依靠手机硬件的优势,在鸿蒙等软件系统上能跟得上安卓,华为能够做成类似苹果一样独立的生态环境,而无法类似安卓一样形成广泛联盟的生态环境。在3-5年内,华为会在各个领域上逐渐蚕食苹果与安卓的部分市场,最终是与安卓的战争打成平手,但干死了苹果。


最新进展:

为了不被Github牵鼻子,华为觉得成立一个中国的开源社区

user avatar

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user avatar

通稿太多实在看不下去。

总的来说这场发布会……不太是面向技术人员/开发人员的,说是面向产品经理反而更合适。

下面我就边看录播边截图讲tu解cao一下(我觉得我应该比大多数高赞看得还仔细)。


这个,故意拿了OSI七层网络结构,但现在通常说的只是五层结构,TCP/UDP往上就是应用层自己写的协议了啊,而且数据链路层也是很模糊的。而之所以要分TCP/IP,就是为了让每一层干自己该干的事,而且还能充分利用现有硬件。你把IP去掉,没事,那路由器/交换机这一层你就跨不过去了。

当然作为系统层面的东西,全部自己来也很正常,只不过如果没能推广为标准,那就需要全体采用华为家的硬件了。


讲道理“难以保障用户体验”这个结论本身就是缺乏数据证明的,而确定时延引擎,你可以直接理解为windows下的进程/线程优先级(Linux:我也有,不信你nice一下),只不过在系统层面做了优先级的安排。

大家可能很喜欢听这种赛道的比喻,但这个比喻背后讲的到底是硬件层面上的核心,还是系统层面的优先级?这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有用是肯定有用的,能提升多少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张图的结果反而是真的挺诱人的,但我还是希望有论文讲解一下实现机理,或者至少给出比较详细的测试环境数据。


说到可信执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SGX或者TrustZone(Intel和ARM的,而且巧了后者就是叫做TEE),或者就是TPM。但这都是硬件层面了,软件层面没有硬件支持的话恐怕难说有多可信。当然不用担心,这项技术至少在手机上已经广泛应用了,iOS以及android6.0之后的指纹识别就是用到了TrustZone的。


另外形式化验证,不是新鲜东西,不过引入了总是好事。windows的驱动验证里也有类似的验证机制。但是内核安全了不意味着系统就安全了,参考一下windows有多少蓝屏是驱动造成的,还有现在多少漏洞是chrome等不涉及内核的浏览器爆出来的。


讲道理一个root走遍天下的做法我也是不喜欢的,但这并不是宏内核的错,而是系统设计的选择吧。windows的ACL就比linux这边的rwx权限要复杂也丰富很多(当然linux也有facl)。

总的来说有权限细分总是件好事,windows现在的UAC其实也不比Linux的sudo好多少。


这类图没太多好说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研发所以能够随心所欲地在系统层面加东西。

分布式软总线这个其实作为系统服务级提供功能支持也是完全可以的,毕竟面向IOT。把家里的传感器虚拟到手机里,这种操作现有的应用也能做到。不过不管宣传上是否够实在,系统层面做了支持总是好的,开发能省力。


哦,微软很淡定。

说白了就是响应式布局,前端开发应该比我更有资格吐槽。


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但发布会上透露的内容好像还不如几天前发的那篇文章多……


虽然说了手机“随时可用”,但又说“生态考虑”……其实和之前的态度是相似的。

但是等等,手机不就是生态最重要的一环嘛(微软:我就是吃了没有移动端的亏),而且不是说能兼容安卓应用嘛,就算不能,拿源码在方舟编译器上一编译不就成了鸿蒙上能运行的嘛?

(其实大家早该意识到,跨平台的解决方案到处都是,但从来就就没有真正地跨平台、融合生态——因为总有那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需要考虑)

既然手机没有明确表示要上,那大家不如去等等“创新国产PC”,看看到时候大家愿不愿意出钱支持一下。


再说了,反正鸿蒙是开源的,是骡子是马,开源了不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