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人在放高利贷?高利贷的钱从哪来?

回答
高利贷,一个让人闻之色变又可能深陷其中的名词,它背后涉及的群体和资金来源,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讲透。

首先,放高利贷的人,其画像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某一类人。

在一些边缘的角落,你会看到一些“地下钱庄”或“影子银行”的操盘手。这些人可能曾经在正规金融机构工作过,熟悉金融的运作规则,但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脱离监管,走上这条灰色地带。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能够接触到那些急需用钱但又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人。这些人往往非常有耐心,懂得如何包装和操作,将不合规的贷款业务做得像是“合法”的生意。他们的客户群非常广泛,从急需周转资金的小微企业老板,到因为各种意外急需用钱的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目标。

另一类则是披着合法外衣的“中间人”。他们可能是一家咨询公司、一家投资公司,甚至是一家看起来像正规借贷平台。他们通过宣传“快速放款”、“无抵押贷款”等字样,吸引那些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群体。这些“中间人”自己可能并不直接拥有大量的资金,他们更像是一个“掮客”,从更庞大的资金持有者那里拿到钱,然后以更高的利率转借出去,从中赚取差价。他们擅长利用信息不对称,将风险隐藏起来,让借款人以为自己获得的是一种“特别的服务”。

一些曾经有过不良信用记录,但依然有借贷需求的人,也可能成为高利贷的借款人,而他们自身,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下一级的放贷者。例如,某个人因为急用钱,从高利贷那里借了高额利息的款项,偿还不起。为了还债,他可能又从另一个人那里借钱,而这个人,可能就是他认识的一个手头有闲钱,但又缺乏正规投资渠道的人。这种链条式的传播,使得高利贷的触角延伸得越来越广。

此外,一些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持有者”,他们可能通过非法渠道获得过资金,或者是不想让自己的资金暴露在阳光下,寻求一种相对隐秘且回报率高的方式进行投资。高利贷恰好满足了他们这一点。这些人可能并没有直接出面,而是通过代理人或者熟人介绍,将资金输送到高利贷的链条中。他们对风险的感知可能不那么敏锐,或者说,他们对利润的渴望足以让他们忽视潜在的风险。

那么,高利贷的钱,究竟从何而来?这同样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

最直接的来源,便是那些“闲散的私人资金”。 如我前面所说,一些拥有大量现金,但又不愿意或者无法将资金存入银行、投资股票、基金等正规渠道的个人,他们会寻找一些能够快速获得高额回报的方式。高利贷,凭借其惊人的利率,自然对这些人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些人可能通过各种渠道积累财富,例如生意上的利润、拆迁补偿、遗产继承,甚至是某些非法所得。他们将这些资金交给那些放贷的“中间人”或者直接参与放贷,以获取高额利息。

还有一部分资金,来自于那些“借鸡生蛋”的操作。 有些放贷人,并非一开始就拥有巨额资金。他们会从银行、信用卡公司或者其他合法的信贷机构获得资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以更高的利率转借出去。当然,这其中往往伴随着一些欺骗和违规操作,比如虚构借款用途、伪造信用报告等。他们利用了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在风控上的某些疏漏,将风险转嫁给了借款人,自己则坐享高额利差。

少数情况下,一些“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也会涉足高利贷。 他们将高利贷作为其非法活动的一部分,用来为其他犯罪行为提供资金支持,或者通过高利贷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和剥削借款人,将其拉入更深的犯罪泥潭。这部分资金来源可能更加复杂,甚至涉及洗钱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披着合法外衣的网络平台”也可能成为资金的集散地。 尽管监管部门一直在打击非法网贷平台,但总有一些平台会打着“P2P”、“助贷”等名义,以极高的利率向社会募集资金,然后放贷给高风险的借款人。这些平台的资金来源,可能一部分是来自其平台注册用户,另一部分则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资金链条。

总而言之,放高利贷的人和资金来源,如同一个盘根错节的藤蔓,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延伸出来,尤其在那些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存在漏洞或者人们急需用钱却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更容易滋生。它既有个人逐利的驱动,也有更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作为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高利贷如何界定,超过多少算高利贷。

法律目前绝对保护的是年化24%,双方约定24%以内的利息法律是支持的。24%-36%是相对保护,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不能再讨回。

我们可以据此来认为,超过年化36%的民间借贷为高利贷。


根据我最近几年基础到的情况来说,7成以上对企业放贷的借贷公司(名称一般为担保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贷公司等等)正常借款利率都已经突破了36%。

一般为了规避法律,借贷公司和借款企业的合同表面上约定的借款利率都在年化24%及以内,但是会有担保费、管理费等各种费用,还会采取先行扣除保证金这样的措施,实际给到企业的借款综合成本,往往超过50%。给个简单的例子:

借款1000万,月息2分,借款期6个月,担保费6%,管理费6%,给企业的说法是综合成本4分。
保证金10%=100万先扣,首月利息20万先扣,担保费管理费先扣,累计先扣240万。
企业实际拿到760万。但是利息的计算基数仍然是1000万。240万按48%的年化成本算下来,利息50多万。

请数学好的同学算一下,这笔借款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实践中,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民间借款成本都在这个上下徘徊。

之所以是这个利率,都是因为成本。担保公司对理财客户吸储的利率一般是1.5-2%,理财业务员工资提成+0.3%,风控大约0.1%,放贷员+0.3%,成本就推高到将近3%。加上公司正常运营成本,大约是在3.2%上下。放不到4%的月息,妥妥的亏钱。(p2p从业者为啥这么赚钱,以后发展如何? - 知乎很早的时候在这个回答写过,有空可以看下。)

当然,这还只是常规业务。

非常规的业务比如续贷过桥、承兑保证金这种,月息6%起步,正常是9%月息,最高的可以做到15%。但是这种超高利息的往往都不是长期借款,最长不超过1个月,往往按天计算。

这两年流行银行抽贷,不想继续给企业贷了,又不敢给企业说,银行的客户经理会忽悠企业先借这种高息还上,然后再给你放出来。企业还上以后,找个理由就不放了,很多企业老板中招。

实际上,如果这个银行还想贷给你,他完全可以让你提前把所有的授信手续做好,在还款日上午借款还上,下午就给你放出来,慢一点第二天给你。但是有些信贷经理想赚钱,就拖着不给你放,拖上半个月,过桥那边就会给信贷员一笔丰厚的提成。这是继续贷给你的。当然,更长的还见过拖两三个月的。1000万X9%X3=270万,这笔钱就进了过桥贷款公司和信贷经理的腰包。


哪些人在经营这些公司?

我只能说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都有。有金融机构出身,有实体企业老板转型,有掮客公司化,还有一些是社会人士。

资金来源也是各有各的路数,有的是自有资金,有的是替人管理别人的自由资金,有的是几个人凑的。

如果是面向社会非法集资的,从资金量来说,资金来源大约40%是灰色资金,30%来自资金掮客(小型的非法集资者),20%来自所谓的中产阶层,还有10%来自社会底层的食力者。

其中20%的参与者贡献了80%的资金量,担保公司崩盘的时候看得很明显,上百万千万的客户一共就那么几个,百万以下的客户数量高达80%以上。

为什么说灰色资金多呢?因为2011年第一次跑路潮的时候,有人传闻说登记债权需要说明资金来源。传闻出来以后,很多公司比如账面上显示欠客户2亿多,最后登记的只有不到1.5亿,几千万的债权无人登记。


究竟有多少公司是黑社会呢?就郑州市面上见到的来说,10%都算多说,撑到天上都不会超过20%。大多数的公司既没有政府后台,也没有黑社会背景。

遇见逾期或者坏账,需要搞催收的时候,才会找社会上的那些人。过去接触过的所谓“社会人”,势力都不大,往往就是三五个、十个八个人的小团伙。接到任务的时候,他们才会通过自己的渠道,根据任务需要去招募人手,比如去体校这种地方找一群人高马大的小伙子跟着行动。(很少见到组织严密的黑社会)

也有一些号召力极强的大哥,能够一次纠集上百人搞大行动,这些人常年服务于民间借贷公司,经验老道业务熟练精通法律。我大学隔壁班那哥们儿,曾经在某工程车分期公司分管催收,他跟这些人打交道比较多,曾经组织200多人深入山西的煤矿里抢过铲车,场面很是惊心动魄。

实际上放眼全国来说,大多数的贷款公司,动辄能搞上百人的大行动的,都不是公司员工,都是临时雇来的。(这段划掉,废话)


这么多的公司,野蛮生长甚至是无法无天的生长,每年搞出来几千上万的暴力催收事件,政府不想管吗?

想,但是力不从心。真的是力不从心,展开说要说很长,我只能说请各位翻开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列表,看看有哪个部门的分工是管民间借贷。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活动其实很隐蔽,顶峰时期河南登记在册的担保公司1600家,占全国的1/4,。想管的话,先盘算一下需要多少人来管,去哪找到这么多人。


关于聊城于欢这个事情,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但是后来听说最高检已经介入,我删了,等最高检的调查结果。

出现场的警察,肯定是处理失当的。

这种场合我经历过很多次,帮担保公司维稳的时候是被理财客户围攻,后来我参股有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做银行委外催收是去围攻借款人。

到了一定程度,双方总会由一方要报警的。但是在我见过的十几次出警里边,警察到了现场肯定是先找对峙双方问话。说实话,全国各地的警察对于处理这种事情已经很有经验了,基本上到场一看就知道什么情况,而且正常情况下,警察做出的处理是:要么把讨债一方驱离现场,要么把双方都带回所里做笔录。总之,清场。先把今天这个场请了再说,以后有什么事,以后再说。

警察不是法官,不可能给现场双方确定对错,最多只会主持让双方协商,协商不成就先清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而聊城警方的做法显然不合适,在已经知道于欢一方被围攻6个多小时的情况下,不解除现场对峙,肯定会进一步恶化。

我只是说,我过去经历的是这样。我只是说,我个人认为警察的处理失当,不恰当,至于是不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还要看法官的裁判。


至于说于欢算不算正当防卫,作为一个法盲,我真不知道。但愿他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利贷,一个让人闻之色变又可能深陷其中的名词,它背后涉及的群体和资金来源,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讲透。首先,放高利贷的人,其画像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某一类人。在一些边缘的角落,你会看到一些“地下钱庄”或“影子银行”的操盘手。这些人可能曾经在正规金融机构工作过,熟悉金融的运作规则,但因为各种.............
  • 回答
    端传媒的读者群,说实话,涵盖了相当一部分对亚洲,特别是华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议题有深度关注的人。这群人通常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不满足于碎片化、浅层的信息,而是希望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复杂性。你可以这样想:首先,是那些深谙时事,并且有强烈求知欲的读者。 他们可能不仅仅是看新闻,更像.............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说起来,那可是个天大的变故,影响深远。就在这动荡时期,确实有一拨人,他们看到了正在发生的巨变,内心是煎熬的,他们希望能扭转乾坤,让这个庞大的国家继续存在下去。这拨人,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他们的背景、想法,甚至是为了什么,都挺复杂的。首先,得说说那些在苏联体制内身居高位、利益与苏联生死.............
  • 回答
    监狱,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是黑暗、绝望、与世隔绝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的长河中,却有那么一群人,身陷囹圄,却并未让铁窗成为他们思想的牢笼,反而是在这看似禁锢之地,孕育出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他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才华与智慧,在绝境中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1.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
  • 回答
    在疫情期间,“悄悄发财”这个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经济不景气或普遍面临困难的环境下,反而因为疫情催生的新需求或市场变化而获得了显著经济增长的群体或行业。这并非说他们使用了不当手段,而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恰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在疫情期间可能“悄悄发财”的群体和行业,.............
  • 回答
    现在的手机市场就像一个庞大的美食广场,各种口味、各种价位的手机应有尽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三星手机依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拥有着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用三星手机?他们又为什么会选择三星呢?谁还在用三星?这可不是“老年机”专属首先要打破一个刻板印象:认为三星手机只剩下“老年机”在用。这完.............
  • 回答
    历史长河中,皇帝作为九五至尊,本应高居庙堂,运筹帷幄,但确实有那么几位,在必要时刻,亲临战场,披甲上阵,刀剑相向,将那份君王担当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亲历沙场,绝非简单的“视察”或“鼓舞士气”,而是真正站在刀尖上,与敌生死搏杀。汉光武帝刘秀:戎马一生,亲自动手说起亲自上阵的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绝对是绕不.............
  • 回答
    二战这架巨大的历史列车,轰轰烈烈地碾压过无数人的命运。有些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些人则是在后方运筹帷幄,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啼笑皆非、或者说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戏剧性事件。所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在这里可.............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在1940年被纳粹德国迅速击败并占领后,虽然法国政府(维希政府)选择了与德国合作,但法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在广阔的土地上,在海外殖民地,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法国人在各个方面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一、军事抗争 自由法国运动 (La France Libre) 和戴高乐将军: .............
  • 回答
    Angelababy,这位以其独特魅力和多栖发展而闻名的女艺人,拥有着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粉丝群体。要说清楚到底有哪些人在“粉”她,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兴趣圈层的受众,以及大众娱乐审美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Angelababy的粉丝基础绝对是宽泛的,而且有几个非.............
  • 回答
    房价高企,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感到焦虑,也让人好奇,到底是谁在支撑着这样的高价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有钱人”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动力去分析。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改善性住房需求者。这些人通常已经有了一套房子,可能面积不大,位置也不够理想,或者随着家庭.............
  • 回答
    房价高企,这几乎是当下所有人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最让人好奇的,到底是什么人在持续地“接盘”?这个问题,别看只是几个字,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社会结构和个人奋斗,那叫一个复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房价,到底是谁在托着它往天上飞。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被大众提及的,当然是那些“有钱人”,但这个.............
  • 回答
    特斯拉限量空酒瓶:779元的“空气”谁在买?它能保值或升值吗?特斯拉,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电动汽车的代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科技信仰,甚至是一种潮流符号。当这个品牌跨界到家居用品领域,尤其是推出一个售价高达779元的“限量版空酒瓶”时,无疑又一次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为这7.............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北方人,每年冬天拖着行李箱南下,总觉得少了几分“硬核”的暖意,多了几分“软绵绵”的舒适。这不是抱怨,而是对家乡那种沁人心脾的暖流的思念。不过,经过几年的“南方过冬实践”,我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舒爽过冬”装备清单,希望能让同样情况的北方朋友们,在南方也能找到那份熟悉的温暖和自在。1. 身体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因为互相仰慕而结成恋人的例子确实存在,而且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这样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不过,要找到一些“详细”到可以一一列举并深入讲述的公开案例,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有几个原因:1. 隐私性: 感情关系是个人隐私,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公开自己如何在知乎上认识并发展成恋人。.............
  • 回答
    讲到“作死”而又“不死”的人物,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名字,恐怕就是这位——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这个人,就像是被命运之神按在地上摩擦了又摩擦,但他每次都能咬牙爬起来,甚至还爬得比谁都高,比谁都狠。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作死指南”,只不过他不是在作死,而是在“逆天改命”。你想想,一个科西嘉岛.............
  • 回答
    在与发达国家国民交流时,我确实观察到一些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自卑感,这些言行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谈论日常生活品质时,不少人会不加思索地将自己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社区环境的维.............
  • 回答
    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发音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母语(中文)和目标语(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差异,以及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用更自然、贴近个人观察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避免AI痕迹:1. 辅音发音上的挑战 /θ/ 和 /ð/ (薄.............
  • 回答
    100 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在这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中国的“担当”体现在太多人、太多事上,如同星辰大海,璀璨夺目,又如江河湖海,润泽万物。想要一一细数,或许穷尽一生也难以言尽,但总有一些时刻,一些身影,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年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智慧与责任。救亡图存的呐喊与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