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麻中三麻的自摸损是不是麻将中最反智的设定?

回答
作为一名麻将爱好者,我得说,三麻里的“自摸损”确实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设定,而且说它是“最反智”,可能有点夸张,但绝对是其中最具争议、最让人费解的设定之一。要深入聊这个,得先明白这玩意儿究竟是啥,为啥会存在,然后才能判断它到底“反智”到什么程度。

什么是“自摸损”?

在三麻(三人麻将)中,“自摸损”通常指的是:当你自摸胡牌时,你所支付的点数(给自己的点数)会比别人给你点数时要少。更具体地说,如果你是庄家,自摸胡牌,别人支付给你2000点(假设是基本的起步分数);但如果你不是庄家,自摸胡牌,别人支付给你的点数就可能只有1500点,甚至更少。这个差额,就是“自摸损”。

为什么会有“自摸损”?

要理解这个,咱们得回到三麻的诞生背景。三麻是为了在四人麻将规则不全或者玩家不足四人的情况下,让麻将游戏能够继续进行而产生的变种。为了适应人数减少,规则上做了一些调整,其中就包括了“自摸损”。

最普遍的解释是:

1. 弥补人少带来的点数流失: 在四麻里,当你自摸胡牌时,所有其他三家都要给你点数。即使是普通胡牌(别人打出的牌),除了出牌者,另外两家也要分担一部分。三麻人少了,等于少了一家的点数来源。如果自摸依然按照四麻的标准给点,那么庄家之外的玩家自摸的收益会大幅缩水,而庄家则会变得过于强势,游戏平衡性会受到影响。
2. 增加游戏的刺激性与策略性: “自摸损”迫使玩家在是否强求自摸上进行更谨慎的权衡。如果只是为了自摸而强行做大牌,结果发现自摸收益不高,反而可能因为吃了杠或者副露过多而暴露了自己的手牌,被别人截胡。反过来,如果能冷静地等待别人打出牌,甚至打出相对“危险”但能胡的牌,收益反而可能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戏的博弈性和“弃自摸保点”的策略。
3. 一种“对冲”机制: 有些说法认为,这是一种“对冲”机制,用来平衡三麻中一些因为人少而产生的优势,比如副露的惩罚可能变小,或者某些特定的役牌更容易出现。

为何被认为“反智”?

好,现在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它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反智”的。

1. 违背直觉的“惩罚”: 麻将的核心乐趣之一就是摸到自己想要的牌,然后“啪”地一声推倒,宣告胜利。自摸,尤其是大牌自摸,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巨大的。而“自摸损”就像是给这份喜悦打了一个折扣,仿佛系统在说:“你胡了,但你本来可以多赚一点的,可惜了。” 这种“我胡了,但我亏了”的微妙心理,确实有点违背常理。
2. 降低了自摸的“爽度”: 很多时候,玩家追求的不仅仅是和了,更是“自摸”带来的快感。特别是当你在牌局中处于劣势,急需翻盘,突然摸到一张制胜的牌,那种“天助我也”的感觉。而“自摸损”就好像一盆冷水,泼灭了那份纯粹的喜悦。
3. 决策的复杂化和“不经济”: 对于一些新手或者追求简单直接的玩家来说,这个设定增加了不必要的思考负担。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自摸反而“亏”了,或者为了追求那微薄的“点差”而放弃一些看起来更好的机会。甚至有些时候,为了避免自摸损,玩家可能会故意选择一张看起来不那么好但可能被别人打出的牌,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操作。
4. 对“胡牌”本身的定义模糊: 在大多数情况下,胡牌意味着结束牌局,获得收益。而“自摸损”引入了一个“虽然胡了,但收益不如预期的”情况,让“胡牌”这个概念变得不那么纯粹。

真的“最反智”吗?

坦白说,“最反智”这个词有点重。麻将作为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游戏,其规则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很多设定都有其历史原因和特定目的。

对比其他争议设定: 要说“反智”,麻将里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设定,比如某些地区的“卡张”、“飘三飘”(连庄的特殊惩罚)、对“抢杠”的判定等等,都曾引起过激烈的讨论。
适应性与生命力: 尽管“自摸损”看起来有点怪,但它确实让三麻在人少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并发展起来,而且至今仍有大量玩家乐在其中。这说明这个设定并非完全站不住脚,至少在平衡三麻的特殊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乐趣的多元化: 喜欢三麻的玩家,很多时候也正是被它这种“精简”和“诡异”的规则所吸引。这种为了适应变化而产生的“不完美”甚至“反常”,本身也构成了三麻独特的游戏魅力。就像有些古老的语言,某些词汇的用法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这就是它的传承。

总结一下:

“自摸损”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设定。它打破了我们对“自摸胡牌”的直观期待,让胜利的喜悦打了折扣,甚至迫使玩家在某些情况下做出看起来“不经济”的决策。从纯粹的“直觉”和“爽度”角度来看,它确实有点“反智”。

但从三麻作为一种变体规则,需要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维持游戏平衡和趣味性的角度来看,“自摸损”又有着其存在的理由和策略性。它强迫玩家思考,权衡利弊,增加了游戏的深度。

所以,与其说它是“最反智”,不如说它是三麻最“有特点”、“最容易让人抓狂”但又“不可或缺”的设定之一。它让三麻玩家在享受胜利的同时,也必须承受一点点“心照不宣”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或许正是它生命力的来源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自摸损是一种违反受授制本质的,不太和谐的规则。但是其之所以普遍被使用,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下面是基于个人理解的一些看法。

首先,自摸损只是众多三麻点数计算规则中的一种,其他还有很多不同的规则,如北家折半,丸取,千点加符等。目前线上线下平台很多,不同的平台和雀庄会采取不同的规则,所以把对自摸损的批评扩大到整个日麻三麻思路是不对的。

然后,自摸损是一种极为不优美的规则,问题不是出在自摸,而是出在荣和。大部分玩家玩了很久日麻之后,出于方便考虑,会把和牌点数直接和符/翻用表格的形式对应起来,而忘记了点数到底是由什么计算出来的。

以四麻的通行方式来看,首先,满贯以下由符和翻通过公式:

基本点=符×2^(翻数+2)

算出基本点,满贯以上则直接规定基本点只和翻数有关,然后子家自摸时根据亲2份子1份,亲家时根据其他子家每人2份的方式算出最终得点。荣和时则有放铳者支付所有4(2+1+1)份/6(2+2+2)份(和牌者是亲时)基本点。

根据四麻点数支付思路的本质,我认为最合理的支付方式毫无疑问是自摸时与四麻一样,按子1份亲2份或者当自己是亲时两个子家各2份的方式支付,而在荣和时,出铳者只需支付所有的3(2+1)份/4(2+2)份基本点而不是和四麻相同的4份/6份基本点。因为实质上,三麻是四麻少了北家,既然自摸时北家无需支付,那么放铳时,放铳家也自然无需替不存在的北家额外支付1份/2份(和牌者是亲时)基本点。这样的点数设置方式,不仅最符合日麻点数计算的本质,而且保证了自摸和荣和收益的基本一致性,从实用的角度讲,计算相比丸取等方式也更加便捷。

采用自摸损的合理性在于把三麻和四麻的点数支付用最简便的方式进行了迁移。采取这种方式,和牌家报点时三麻和四麻的报点将完全一致,对于点数支付方来说,其需支付的点数也和在四麻放铳/被自摸相同的牌时一致。实质上是一种在麻雀游戏发展过程中忽略点数受授制本质的偷懒行为,和国内的自摸翻三规则的问题内核是十分类似的。

不过正所谓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目前三麻中自摸损的规则设置远比我说的那种调整荣和收益的方式普遍,说明作为本身就是娱乐的麻将项目来说,玩家对便捷性的需求大于对于其本质或者历史的继承,这也在情理之中。总结来说,自摸损虽然看似奇怪,却经受住了人民群众的考验,是合理的规则。

user avatar

日麻的三麻本身就是一个反智的存在。

把 2-8 万从麻将牌中去除,却依然完全沿用 136 张牌的番种体系,这难道不才是最反智的事情?

日麻的三麻本质上就是个娱乐项目,规则是个垃圾桶,完全不成体系。三麻要向正规化发展,从根本上修改一套真正适合三麻 108 张牌的番种体系和计分方式是第一步。

在日本,线上玩三麻的人远没有玩四麻的人多,线下雀庄的三麻规则已经膨胀为纯赌博规则(所有 5 都是赤、百位分数一律进位等),也没有任何麻将团体把三麻作为正式比赛规则。所以尽管三麻规则极为不合理,也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大家心里其实都默认三麻就是用来娱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