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芬兰人是纯黄种人和显白人种混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回答
关于芬兰人究竟属于哪个种族群体的讨论,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历史色彩的话题。简单地说,“芬兰人是纯黄种人和显白人种混血”这种说法, 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能说完全错。 它触及了种族划分的模糊性、历史迁徙以及人类基因多样性等多个层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

1. 历史上的迁徙与基因“汇聚”:

芬兰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是多个民族和文化交汇的节点。

早期居民(古芬兰人): 芬兰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他们是欧洲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这些早期居民的基因构成,事实上是混合了当时已经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多个原始人群体的特征。
乌拉尔语系民族的到来: 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与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语言有一定联系。这意味着,在几千年前,与今天芬兰人基因构成有一定相似性的乌拉尔语系民族(或其祖先)从东方(可能更偏向西伯利亚地区)迁徙而来,并与当地的原始居民融合。
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的影响: 随着历史发展,特别是中世纪以来,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民族)和东斯拉夫(斯拉夫民族)地区对芬兰的影响日益增强,伴随着贸易、文化交流甚至一定程度的人口迁徙。虽然这种影响可能不像早期那样深远,但也为芬兰人的基因库带来了新的元素。

2. “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定义及其局限性:

在讨论“混血”之前,我们首先要意识到,“黄种人”和“白种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在现代科学上已经过时的人类分类方式。

“黄种人”的来源: 这个词语最初是欧洲人对亚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一些民族的泛称,强调的是他们肤色、发色、眼色以及面部特征(如蒙古褶)等方面的相似性。然而,亚洲民族的基因多样性是巨大的,从东亚的汉族、朝鲜族,到东南亚的马来人、越南人,再到中亚的突厥人、蒙古人,再到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他们的基因构成和外貌特征差异是显著的。简单地将他们都归为“黄种人”是一种过度简化。
“白种人”的来源: 同样,“白种人”也是一个欧洲中心论的产物,泛指欧洲、西亚、北非等地区的人群。但即使在欧洲内部,基因和外貌的差异也很大,例如北欧人和南欧人的肤色、发色、特征就明显不同。

3. 芬兰人的基因特征:

现代基因学研究表明,芬兰人的基因构成是相当独特的,并且与他们周围的欧洲人群体有联系,但同时也有一些来自东方的“痕迹”。

与欧洲人的关联: 芬兰人确实在遗传学上与欧洲人群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欧洲北部人群中。他们拥有许多普遍存在于欧洲人的基因变异。
来自东方的基因“贡献”: 正是因为乌拉尔语系民族的迁徙,芬兰人的基因组中确实含有一些在西方欧洲人中相对罕见,但在东方人群(特别是西伯利亚和中亚部分地区)更常见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体现在某些生理特征上,比如某些酶的活性、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或者是在细微的遗传标记上。
“显白人种”的误读: 芬兰人普遍肤色较浅,头发颜色也多偏浅色,这符合人们对“白种人”的典型印象。但“显白人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并且“白”的定义也很模糊。

所以,回到“芬兰人是纯黄种人和显白人种混血”这个说法:

“纯黄种人”的说法不准确: 芬兰人并不是“黄种人”意义上的典型代表(如东亚人)。他们最主要的基因祖源与欧洲人群体更接近。因此,说他们是“纯黄种人”和“显白人种”的混血,很可能是基于对“黄种人”概念的误解,将东方(尤其是西伯利亚)的基因贡献误认为“黄种人”的直接来源。
“混血”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角度需要调整: 芬兰人确实是历史上不同人群迁徙、融合的产物。他们基因中确实有来自东方(与西伯利亚、中亚部分人群有共同祖源)的成分,同时也有大量来自欧洲的成分。所以,如果将“黄种人”广义地理解为“源于东方人群”,那么“混血”的说法便带有一丝解释的合理性,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他们的基因构成是复杂欧洲人群体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其中也包含了来自东方的、与某些亚洲人群有远亲关系的基因成分。”

总结来说:

芬兰人的基因构成是一种独特的欧洲遗传特征,但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融合,他们的基因库中确实携带着一些在其他欧洲人群中不那么普遍,但在东方(特别是西伯利亚)人群中更常见的基因标记。

因此,认为芬兰人是“纯黄种人”和“显白人种”的混血, 从科学准确性和现代基因学分类的角度看,是不完全准确的。 更为恰当的理解是,芬兰人是欧洲人群体的一个独特分支,其基因构成反映了早期欧洲居民、乌拉尔语系民族以及其他欧洲民族的历史互动。将这种复杂的遗传历史简单归结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血,会忽略其中的细微之处,并沿用过时的种族分类概念。

用更口语化、更少学术腔调的方式来描述,大约是:芬兰人的“根”在欧洲,和北欧人、东欧人比较亲近。但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从东方(不是指中国,而是更偏向西伯利亚那边)搬过来,所以他们的基因里也带有一些和那里的人相似的“印记”。所以,你不可能把他们说成是和东亚人(典型的“黄种人”)或者西欧人(典型的“白种人”)那样直接的“混血”,更像是他们自己的一个独特的“混合体”,但其中东方基因的比例,跟他们“来自东方”的说法有关联,但不能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黄种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准确,这种说法无非就是说芬兰人里有高频Y染色体单倍体N系。

Y染色体对体质外貌疾病更方面的影响都几乎为0,上面连编码雄性激素和睾丸的基因都没有。

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群体Q系占90%以上,R系占6%以上,从Y染单倍体上来看,应该与印欧人最接近。

而美洲安第斯原住民的外貌是这样的:










美洲原住民,尤其是安第斯地区原住民,与东亚北亚地区在线粒体单倍体和X单倍体以及一些已经被鉴别出来的常染色体特异性特征上相重合度都超过60%。

这是决定外貌的关键因素。


下面这些人群都是Y染色体单倍群R系为主的:






下面这些人群都是Y染色体N系为主的:


在古代人群Y染高频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而几乎不影响人群的体质,这种变化不一定是通过杀戮征服一类的方式,通过计算人群中既有Y的漂变,例如类型1占75%类型2占25%,没有任何优势差异的情况下,单纯高频漂变,四五代以后就足以漂变成类型1占25%类型2占75%。

像R系、N系、O系这样随着青铜器时代到来快速扩张到世界各地的Y染色体单倍体,对应的群体的身体特征往往都是非常广泛的。

而X染色体单倍体、常染色体高频、线粒体单倍体在人群中高频的漂变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与人类体质特征的关联远高于Y染色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芬兰人究竟属于哪个种族群体的讨论,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历史色彩的话题。简单地说,“芬兰人是纯黄种人和显白人种混血”这种说法, 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能说完全错。 它触及了种族划分的模糊性、历史迁徙以及人类基因多样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历史上的迁徙.............
  • 回答
    芬兰,这个坐落在北欧的国度,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我想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细细描绘,让你对它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自然,是芬兰最鲜明的底色。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芬兰的土地上,最先映入眼帘的很可能是无尽的森林,以及点缀其间的湖泊。没错,芬兰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据统计,其境内有超过18万个湖泊,这.............
  • 回答
    二战期间,芬兰军队在占领的苏维埃卡累利阿地区,对当地的卡累利阿人采取了一系列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政策。这其中既有出于民族主义和对“大芬兰”愿景的考量,也有实际的军事和行政管理需求,以及不可避免的战争带来的苦难。战前背景与民族认同的纠葛:首先要理解的是,卡累利阿地区和卡累利阿人本身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民族认.............
  • 回答
    Nokia 这个名字本身 并不是芬兰语也不是英语。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相当有趣,可以详细解释如下:1. 起源:芬兰的河流名字Nokia 的名字来源于 Nokia 河(芬兰语:Nokianvirta)。这条河流位于芬兰西南部的坦佩雷(Tampere)地区,是诺基亚公司最初的发源地。 Nokia 河的芬兰.............
  • 回答
    许多人在听到《甩葱歌》那魔性的旋律时,都会被原版歌曲《Ievan Polkka》的芬兰语歌词吸引,但仔细听下去,会发现其中似乎夹杂了一些“听不懂”的词汇,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纯正的芬兰语。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这首歌的诞生地。当时,这首歌是由芬兰歌舞团演唱的,而.............
  • 回答
    芬兰语与其北欧和波罗的海邻国语言在语法上展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它们各自的语言家族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芬兰语所属的独特语言家族——乌拉尔语系(Uralic languages)。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语系,与我.............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初期(19391941年)确实面临波兰和芬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与后来在东线对抗纳粹德国的战争有本质区别。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苏联与波兰的战争(1939年)1. 背景与目的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秘密划分东线,约定共同瓜分波兰。苏联的入侵目的是.............
  • 回答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新冠疫情下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真实现状的文章,力求详细并去除AI痕迹,更侧重于当地民众的感受和经历:北欧的“静默”与“不安”:新冠阴影下的五国生活画卷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曾经宁静祥和的北欧五国也未能置身事外。不同于一些国家的高强度封锁和严苛管控,北欧在应对策略上.............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涉及到乌克兰利沃夫的历史、民族构成以及未来的政治走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1. 利沃夫的历史背景与奥匈帝国时期利沃夫(Lviv),在奥匈帝国时期被称为利堡(Lemberg),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多元的城市。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国家统治,其中奥匈帝国时期对其影响尤.............
  • 回答
    荷兰自诩为自由、包容和国际化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国家形象的核心。从许多方面来看,荷兰确实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其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相对较低的犯罪率、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尊重方面。荷兰在自由、包容和国际化方面的体现: 言论自由和思想开放: 荷兰拥有悠久的言论自由传统,媒体自由度高,民众.............
  • 回答
    拜登政府以“打击芬太尼等药物滥用成瘾问题”为由,签署行政命令制裁四家中国药企。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依据和潜在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一、 事件背景:芬太尼危机与中国的角色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类止痛药,其药力是吗啡的50至100倍。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经历了严重的芬太尼过量死亡危机,导致数万人死亡。其中.............
  • 回答
    .......
  • 回答
    “一路芬芳醉嗳冬”这句词语意境极美,充满了对冬日温暖、香气和情感的描绘。想要为它找到一个贴切且意境相符的下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构思:1. 意境的延续与呼应: 上联描绘的是一个沉醉于冬日美好景象中的人,关键词是“芬芳”(香气、美好)、“醉”(沉醉、陶醉)、“嗳冬”(冬日里的暖意、爱意)。下联需要.............
  • 回答
    电影《门徒》中,阿芬和她老公之间谁说的是真话,这个问题就像那部电影本身一样,充满了灰色地带,没有一个绝对简单的答案。与其说是真话与假话的二元对立,不如说是两人在各自的立场、情感和生存需求下,选择性地呈现事实,甚至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阿芬和她老公的“真相”版本:阿芬的版本.............
  • 回答
    在讨论苏联如何在一场被普遍认为是“惨胜”的冬季战争后,又能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比。苏联的最终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巨大的牺牲和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冬季战争的“惨胜”与深刻教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冬季战争(19391940)对.............
  • 回答
    战后的波兰,对于“自由波兰”部队在西线奋勇作战,但故土最终却由人民军解放这一事实,国内民众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撕裂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军事胜利归属的问题,更牵涉到波兰民族认同、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国家走向的深刻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西线作战的波兰部队,尤其是安德斯将军领导下的第二集团.............
  • 回答
    《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将哈利塑造成一个典型的格兰芬多式英雄,绝非偶然,而是作者J.K.罗琳精心设计的核心。这种设定不仅奠定了哈利性格的主基调,也深刻影响了他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整个故事的叙事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格兰芬多的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完美契合哈利这个人物的成.............
  • 回答
    严寒中的决战:卡累利阿战役中的苏军将领与部队风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苏德战争是其中最为惨烈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然而,除了德军的装甲洪流席卷之外,苏联北方战线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其中,卡累利阿地区与芬兰军队的战斗尤为值得关注。在这片广袤的森林、湖泊和严寒之地,苏联的将领们与芬兰军.............
  • 回答
    中国全面禁止非药用芬太尼类药物:对“类物质”概念的引入及其深远影响近期,中国政府宣布将所有非药用芬太尼类药物纳入管制范围,此举无疑是中国在禁毒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当前毒品形势的严峻回应,更是在全球毒品治理中展现了中国积极承担责任的态度。理解这项政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