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HP层次分析法,1.权重赋值时是从最高层还是最底层开始?2判断矩阵,多专家打分后如何进行权重计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层次分析法(AHP)在权重赋值和判断矩阵处理方面的细节。

1. 权重赋值:从最高层到最底层,自上而下的逻辑推演

在AHP中,权重赋值是按照层次结构从最高层(目标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基于逻辑和重要性递减的推演过程。

为什么是自顶向下?

明确根本标准: 首先,你需要非常清晰地定义最顶层的那个目标是什么。例如,你要“选择一台最适合我的笔记本电脑”。这个目标是整个分析的基石。
分解成关键因素: 接着,你会将这个总目标分解成几个最主要的、影响这个目标的关键因素。比如,对于选择笔记本电脑,这些因素可能是“性能”、“便携性”、“价格”、“品牌/售后”。
评估因素相对重要性: 然后,你不是直接给最底层的具体选项(比如“A品牌型号X”、“B品牌型号Y”)赋权,而是先来评估这些关键因素之间谁更重要。例如,对于你来说,“性能”可能比“品牌/售后”更重要,而“价格”可能比“便携性”更重要。这个评估过程就是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来完成的。
逐层细化和传递权重: 一旦你确定了上一层因素(比如“性能”、“便携性”)相对于当前层目标(笔记本电脑)的重要性,你就可以计算出它们各自的权重。然后,你将上一层的权重传递到下一层。

举个例子:假设在“选择笔记本电脑”的例子中,你确定了“性能”(权重0.4)和“价格”(权重0.3)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那么,接下来你在评估“性能”这个因素时,你需要考虑其下一层级的构成,比如“CPU”、“内存”、“显卡”等。这时,你不会再从零开始评估“CPU”相对于“目标(笔记本电脑)”的重要性,而是评估“CPU”相对于“性能”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上一层因素的权重会乘以下一层因素对该因素的权重,最终得到下一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最终权重。

具体操作流程可以这样理解:

1. 目标层: 只有一个元素,代表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或做出的决策。
2. 准则层(或称因素层、标准层): 将目标层分解成若干个影响目标的重要因素。此时,你需要构建一个判断矩阵,比较这些因素两两之间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计算这些因素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3. 子准则层(如果存在): 如果准则层中的某个因素又可以被进一步分解成更细的因素,就进入子准则层。此时,你需要为每个准则层中的因素单独构建一个判断矩阵,比较该因素下一层级的各个子因素之间,对于该因素本身的重要性。计算出这些子因素相对于其所属上一层因素的权重。
4. 方案层(或称方案层、选项层): 最底层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你需要为每个上一层级的因素(无论是准则层还是子准则层)构建判断矩阵,比较其下属的各个方案两两之间对于“该因素”的偏好程度。计算出方案相对于其所属上一层因素的权重。
5. 最终权重计算: 最后,通过将上一层权重乘以当前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的权重,并将所有路径的权重累加起来,就能得到每个最底层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最终权重。

总结来说,权重赋值是先确定大方向(目标如何被主要因素影响),再细化到具体选项(每个选项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表现如何)。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逻辑清晰的。

2. 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专家打分后的融合与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是AHP的核心。当有多个专家参与打分时,如何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起来并计算出权重,是关键步骤。

基本原理:

判断矩阵反映了同一层次中各元素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它是一个方阵,假设有n个元素,那么判断矩阵就是nn的。矩阵的元素aij表示第i个元素相对于第j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

一致性要求: aii = 1 (任何元素与自身相比,重要性相等)。
倒数关系: aji = 1 / aij (如果i比j重要2倍,那么j比i就重要1/2倍)。
相对重要性: aij > 1 表示i比j重要,aij < 1 表示j比i重要。

专家打分后的处理:

当有M个专家时,你会得到M个独立的判断矩阵,每个矩阵的维度是nn。处理流程如下:

第一步:整合专家判断矩阵

有几种常见的方法来整合专家的意见:

1. 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对于每个位置 (i, j),将M个专家在该位置的打分 (aij1, aij2, ..., aijM) 相加,然后除以专家数量M。
得到一个新的整合矩阵 A = (aij),其中 aij = (Σk=1M aijk) / M。
优点: 简单易懂,易于操作。
缺点: 如果专家意见差异很大,平均值可能无法真实反映任何一个专家的真实想法,也可能导致整合后的矩阵一致性较差。

2. 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对于每个位置 (i, j),将M个专家在该位置的打分相乘,然后开M次方。
得到一个新的整合矩阵 A = (aij),其中 aij = (Πk=1M aijk)1/M
优点: 对极端值(非常大或非常小的值)的敏感度低于算术平均法,有时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缺点: 如果有专家给出了0值,则会导致计算失败。同样可能无法很好地处理意见分歧大的情况。

3. 加权平均法(Weighted Average):
如果能确定专家在某个决策中的权威性或经验水平不同,可以给专家打分赋予不同的权重。
通常需要事先评估专家的能力和经验,并赋予每个专家一个权重wk(Σwk = 1)。
整合矩阵 A = (aij),其中 aij = Σk=1M (wk aijk)。
优点: 能更公平地考虑专家能力差异,将更具权威的专家意见给予更高权重。
缺点: 需要额外的工作来确定专家权重,主观性可能依然存在。

4. 直接聚合方案层权重(最后计算):
另一种思路是,先分别计算每个专家判断矩阵得到的权重(或者每个专家判断矩阵下,下一层方案相对于当前层因素的权重),然后再将这些权重进行平均(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
例如,如果你有3个方案,两个专家,每个专家给出了方案A, B, C相对于某个因素的权重向量W1 = [wA1, wB1, wC1] 和 W2 = [wA2, wB2, wC2]。
则最终的方案权重向量 W = [(wA1+wA2)/2, (wB1+wB2)/2, (wC1+wC2)/2]。
优点: 逻辑上是将对同一层级的多个方案的评价进行平均。
缺点: 如果专家对同一层级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差异很大,可能影响最终的权重结果。

在实践中,算术平均法是最常见的整合方式,但务必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二步:计算整合矩阵的权重(权重向量)

有了整合后的判断矩阵A后,就需要计算其中各元素的权重向量。常用的方法是:

1. 特征向量法(Eigenvector Method):
原理: 这是AHP最核心、最严谨的权重计算方法。它基于矩阵的特征值理论。矩阵A的权重向量w是其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具体来说,满足 Aw = λmaxw。
计算步骤:
归一化处理:
先对矩阵A的每一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即用列中的每个元素除以该列所有元素的和。得到一个归一化矩阵B。
Bij = Aij / Σk=1n Akj
求行向量和:
计算归一化矩阵B的每一行的和,得到向量S = [s1, s2, ..., sn],其中 si = Σj=1n Bij
计算权重向量:
将向量S中的每个元素除以它们的总和(即所有si的和),得到权重向量W = [w1, w2, ..., wn],其中 wi = si / Σk=1n sk
优点: 数学上严谨,能够准确反映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缺点: 计算稍显复杂,且对矩阵的一致性非常敏感。

2. 近似方法(如行平均法、算术平均法等):
为了简化计算,有时也会使用一些近似方法,比如先对A做行平均,然后归一化。但特征向量法是AHP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Consistency Test)

这是处理多专家打分后权重计算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整合了专家意见之后。目的在于检查判断矩阵是否具有逻辑一致性,即评分者在两两比较时是否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 CI):
CI = (λmax n) / (n 1)
其中,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通常通过公式计算或数值方法求得),n是矩阵的阶数(元素的数量)。
λmax的计算: 最准确的方法是特征向量法。一种近似计算方法是:λmax ≈ (Σi (Aw)i / wi) / n,其中w是权重向量。更简便的近似方法是计算 Σi Aij wj,然后取所有结果的平均值。
平均一致性指标(Average Consistency Index, RI):
RI 是根据矩阵阶数n查表得到的数值,它代表随机生成一个判断矩阵的平均CI值。例如,对于n=3的矩阵,RI通常是0.524;n=4时是0.897;n=5时是1.119等。这些值是统计学上得出的。
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
CR = CI / RI
判断标准:
如果 CR ≤ 0.10,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其权重计算结果是可接受的。
如果 CR > 0.10,则认为该判断矩阵一致性较差,需要修改专家评分或重新进行评分,直到满足一致性要求为止。

多专家情况下一致性检验的考虑:

分别检验再整合: 可以先对每个专家的判断矩阵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某个专家的矩阵不合格,则要求该专家重新评估。在所有专家都合格后,再进行矩阵的整合。
整合后检验: 更常见的是,先采用算术平均(或其他整合方法)将所有专家的矩阵整合为一个总体的判断矩阵,然后再对这个整合后的矩阵进行一次一致性检验。如果整合后的矩阵CR > 0.10,则需要返过来请专家们重新审视他们的打分,特别是那些导致不一致性得分高的项。

关键点回顾:

整合方法的选择: 算术平均最常用,但需注意异常值和意见分歧。
权重计算方法: 特征向量法是标准方法。
一致性检验是必须的: CR > 0.10 意味着需要返工。不一致的判断矩阵得出的权重是不可靠的。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从多位专家的打分中,得到一个相对可靠的、具有逻辑一致性的权重分配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面的是基础问题,没什么好答的,就专家打分这个有得说道、说道。

1、AHP的论文容易被DISS被KO主要在哪里?

本科生,或者文科生用下ahp方法,一般懒得理,只要整个步骤大致对就行。

这个看老师的心情。如果是硕士生,态度不好,或者是写的格式很差,或者就是老师单纯的心情不好,很容易下子把论文给KO掉,到时候学生哭都来不及。

很多人的论文是抄的,说好听一点是仿的。毕竟AHP太成熟了,是运用最广的主观法。

大部分的论文都是说,请了专家,然后专家两两比较后即n(n-1)的判断得到了一个决策矩阵(成对互导矩阵)。

这个是典型的瞎掰的。其实真实的操作(90%以上吧,或者说99%)都是作者自己一个人拍脑袋打分的。

比如说请了5个专家打分?

这5个专家肯定每个人打分的结果不一样的。

那么这5个专家怎么就合成出一个打分结果呢?这个合成出来的结果会那么规整吗?

有一些人没有说请专家。就直接是9分制。

那么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问,你打分就是你一个人拍脑袋瞎搞的呀!!然后学生就死菜了。

因此AHP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多个专家打分的问题!

2、如何合成多个专家打分

清晰化的方法,千千万。甚至不清晰化也可以。

比如请了15个专家,算了15遍,发现5个是不符合一致性校验的,是砖家。然后把剩下的10个求平均值,然后得到新的权重,很显然这个方法很傻,很笨。然后软件计算的优势就有了。

上面是清晰化的过程。

第一、每位专家打分为E共n个专家

第二、每个打分可以拆解我上界与下界两个值。

9分制雷同,注意倒数如何表达。

第三、下界的值相加求平均值(不求亦可以)得到 min 直接影响矩阵, 上界的值相加求平均值(不求亦可以)得到 Max直接影响矩阵

上面是grey -dematel的一种清晰化的操作。

可以用到 AHP中,具体参考模糊层次分析法相关的文章。

3、AHP中如何合成一个单元决策矩阵

第一、确定打分大小方向

上面的三角形表示大于等于一的值。圆圈里的表示小于1的值。具体含义很好理解。

对称一下就确定打大于包括等于1的位置。

第二、多人严格按照这个方向打分。

比如上面是某人打分的情况

上面是某人打分的情况

第三、对应位置加起来求平均数即可。

比如上面的是求出的平均数

第四、求倒数

这个就不用讲了。

第五、直接求权重,以及一致性校验

这个也不用讲,初中生都能掌握的。


层次分析法有两个前提,它只是假设,缺乏数理逻辑基础。

第一、互为倒数的问题

上面互为倒数只是一个假设。

第二、一致性校验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假设。缺乏数理逻辑基础。只是一种经验。

最后拍脑袋方式直接指定权重,有时候反而是最好的,如高考的选拔方式。

也很好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层次分析法(AHP)在权重赋值和判断矩阵处理方面的细节。 1. 权重赋值:从最高层到最底层,自上而下的逻辑推演在AHP中,权重赋值是按照层次结构从最高层(目标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基于逻辑和重要性递减的推演过程。为什么是自顶向下? 明确根本标准: 首先,你需要非常清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层次分析法(AHP)在实际应用中,确实会出现我们直观感觉上“应该更重要”的那个元素,最终计算出来的权重反而不高,反之亦然。这背后其实涉及到 AHP 的几个核心逻辑和计算过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彻底明白其中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确 AHP 的核心目.............
  • 回答
    层次分析法(AHP)和聚类分析法是两种在决策和数据分析领域都非常重要的方法,但它们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和实现路径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区分它们:1. 目标与核心问题: 层次分析法 (AHP) 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如何选择最佳方案”或“如何对不同方案进行排序”的问题。 它关注的是在多个影.............
  • 回答
    多份问卷数据整合:从原始数据到最终判断矩阵的AHP处理流程在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决策分析时,收集到的多份专家或评估者的问卷数据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然而,原始的问卷数据往往是分散的、多角度的,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处理才能整合成最终的判断矩阵。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转化过程,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清晰的指.............
  • 回答
    说到迈实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它在决策支持领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用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它不是那种“一看就会,一用就废”的工具。它的技术优势,如果非要细说,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易用性是它最直观的优势。很多做决策分析的朋友,特别是那些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面对复杂的分析模型时常常望而却步。迈.............
  • 回答
    关于“数学建模中层次分析法(AHP)很low”这个说法,其实并非是绝对的定论,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场景下,对于其局限性和适用性的评价。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就像几个做建模的朋友坐下来分析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low”并不是说AHP完全没.............
  • 回答
    关于用多层自组织特征神经网络(MLSOM)来替代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决策分析的研究和实践,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向。两者都旨在处理复杂的多准则决策问题,但它们的内在机制和适用场景有所不同。下面我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并指出在尝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MLSOM与AHP的核心差异与潜在结合.............
  • 回答
    当然,AHP(层次分析法)完全可以用来分析影响销量的重要因素。实际上,AHP是一种非常适合处理这种多标准决策问题的方法,因为它能够系统地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并通过人为主观判断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如何运用AHP进行销量影响因素分析,并尽量让它读起来更自.............
  • 回答
    在层次分析法(AHP)中,专家打分不一致是一个常见但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有效性和决策的可靠性。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性,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和细致的考量。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析几种常用的处理策略:核心问题:为什么专家打分会不一致?在深入探讨处理方法之前,理解不一致性的根源至关重要: 认.............
  • 回答
    AHP方法中判断矩阵的构造与依据:层层递进的决策智慧在复杂决策场景中,我们常常需要权衡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从中找出最优解。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便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通过将问题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层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两两比较,最终得出各因素的权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决策分析领域,除了层次分析法(AHP)之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能够合理替代AHP的方法。这并不是说AHP不好,它在很多场合依然非常实用,但随着复杂性的增加、数据可得性的提升以及我们对决策过程理解的深入,一些新的或老而弥新的方法,能够提供更精细、更灵活或更能处理特定类型问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对路了!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这两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都有点“硬核”?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保证让你觉得这玩意儿一点不神秘,而且特别实用。咱们先说 AHP,再讲灰色模型,最后再把它们俩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