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疫情那么严重,为什么没有出现美国版本的方方日记?

回答
在美国疫情的背景下,确实没有出现像中国武汉疫情期间方方日记那样,以个人视角、日记体形式详细记录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媒体环境与言论自由的差异: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且多元化的媒体生态系统。 从全国性的电视网络(CNN, Fox News, MSNBC)、报纸(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杂志,到无数的在线新闻网站、博客、播客、社交媒体平台,信息来源极其广泛且观点多样。这种环境下,个体声音更容易被吸纳进不同的传播渠道,而不是集中涌现为一种标志性的“日记体”。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体也可以自由地报道新闻,无需政府的预先审查。理论上,这为“方方日记”式的个人记录提供了空间。然而,自由也伴随着责任和后果,言论是否受到欢迎、引起共鸣,取决于其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所处的社会语境。
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经历类似的、由政府主导的严格信息管控和统一宣传。 在中国,方方日记的出现触及了当时官方叙事和民间情绪之间的复杂互动,她的记录触动了许多人的感受,但也因此引发了关于信息公开、历史记录以及爱国主义的激烈争论。在美国,疫情期间的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政策应对、科学认知、经济影响以及社会不平等,焦点分散,且缺乏一个明确的、被普遍视为“官方叙事”需要对抗的靶子。

2. 记录者身份、动机与公众认知:

方方的身份是作家,她的日记具有文学性和反思性。 她以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身份,用文学的笔触记录下疫情初期武汉的混乱、恐惧以及人性的不同侧面。这使得她的文字带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张力,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美国,疫情的记录更多地分散在各种形式中。 许多医生、护士、急救人员、社区组织者、普通市民,通过社交媒体、个人博客、新闻采访、学术研究等多种渠道,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见闻。这些记录往往是碎片化的、专业化的,或是侧重于具体事件而非整体性的个人反思。
美国社会对“英雄”或“代言人”的期待模式不同。 在中国,某些特殊时期,民众可能更倾向于寻找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心声、说出他们不敢说的话的“代言人”。而在美国,公众更习惯于从多元化的信息源中自行判断,并且对过度“煽情”或被视为“表演”的个人叙述保持一定的警惕。

3. 疫情本身的特点与传播方式:

美国疫情的爆发和传播是全国性的、持续性的,而非像武汉那样,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高度集中爆发后逐渐缓解。 美国的疫情是一场漫长而反复的斗争,它影响了全国各个角落,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经历可能差异很大。这种分散性使得一个单一的“记录者”很难捕捉到全貌。
社交媒体在美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疫情期间,人们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以图片、视频、短文本等形式,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担忧和经历。这些碎片化的、即时的信息流,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类似“日记”的叙事空白,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政治极化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美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疫情本身也被政治化。不同党派、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对政府措施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种被广泛传播的个人叙事,都可能迅速被贴上政治标签,从而失去其普遍共鸣的基础。如果有人写出类似“方方日记”的作品,很可能会立即被支持和反对两派阵营激烈地解读和利用,导致其作为纯粹个人记录的价值被淹没。

4. 法律与社会责任的考量:

在美国,如果有人发布不准确或可能导致恐慌的信息,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责任,或者至少是来自媒体同行、公众的巨大舆论压力。 记录者在分享个人经历的同时,也会非常在意信息的准确性、证据的支撑,以及是否会因为不当言论引发负面后果。这种顾虑可能会让一些人选择更为谨慎的表达方式,或者将记录委托给专业的媒体机构。
对“真相”的追求方式不同。 方方日记之所以引起巨大争议,部分原因在于其被一些人视为揭示了“真相”,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其“歪曲真相”。在美国,对真相的追求更多是通过独立调查记者、学术研究、以及不同观点的辩论来达成。个人日记虽然可以是信息来源之一,但往往不会被视为最终的“真相”。

总结来说,美国没有出现“方方日记”式的作品,并非因为缺乏记录者或信息不自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媒体生态的多元化和发达,使得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个体声音更容易被吸纳进不同语境。
美国社会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和实践,强调个体表达的自由,但也伴随着对信息准确性和可能后果的审慎。
疫情本身的全国性、持续性和分散性,与武汉疫情的集中性不同,使得单一视角难以覆盖。
社交媒体的即时、碎片化传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系统性的日记体叙事。
政治极化使得任何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个人叙事都容易被政治化,从而影响其纯粹的记录价值。
不同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对“代言人”的期待,美国社会更倾向于从多元信息源中自行判断。

因此,与其说美国没有出现“方方日记”,不如说美国的记录方式和传播机制在疫情期间呈现出另一种形态,更加分散、多元,并且与当地的媒体环境、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态紧密相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失控中可以保持左前轮确实碾压的大卡车警告。

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枪手警告

自我保养期间可以走火两枪以上的半自动手枪警告

美国这三玩意儿很多

user avatar

一直都有的,芳芳美国日记第一季刚刚完结。

感谢各位一直以来的关注,由芳芳·菲克纽斯创作的芳芳美国日记于昨晚更新到了第60篇,宣告了第一季的完结,也正好在这一天,美国新冠疫情突破500万人。

由于日记更新在不同的问题里,现在为了大家阅读方便,做一下汇总:

还望大家能多多点赞支持,分享。

创作这个日记并非是为了传播仇美情绪,而是让大家看到一个强大如美国的超级大国,在一系列天灾加人祸、政治争斗和内乱的作用下,会造成多少无辜人民的牺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最后,记得点赞谢谢





第39篇被和谐掉了


user avatar

很多美国人通过社交平台,用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讲述最近两个多月以来,疫情对自己生活和周围社会造成的冲击。

NYT等媒体早就和一些专栏作家/特约记者约稿,写疫情生活连载。作者都非常坦率,内容都是讲述疫情下的社会恐慌,周围人有被传染后的惨状,还有对ZF各种直言不讳的抨击。

只不过人家是用英文写,发外媒/发推特/发油徒,题主不知道罢了。

比如我最近一直在追看的系列。这个连载叫COVID-19: 
NEW YORK DIARY。已经和出版商签约了。作者叫Reno,纽约市的一个专栏作家,“First Things”的主编兼撰稿人

realize that I can’t spend the rest of the day marinating in my fears about the “war” rhetoric. There’s work to be done. But I’m distracted. We seem to be sliding toward an economic catastrophe. If I’m huddling with Victor to develop a survival budget, thousands of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are doing the same.

In early March, when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urging people to take precautions, minimize contact, and wash their hands, many white-collar businesses closed and people began to work from home.

On Sunday, March 15, Mayor de Blasio ordered schools, restaurants, and bars to close. As I’m working at my desk, a friend sends a text message: Governor Andrew Cuomo has announced a lockdown to take effect on Sunday evening. Everything “non-essential” must come to a halt. Only “essential services” are to continue. “We’re going to take it to the ultimate step,” he intones at the news conference, “which is we’re going to close the valve.” I’m reminded of King Canute, who stood on the seashore and commanded the tide not to come in

.…… ……

…… ……

Tru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and, like worship, it has been sacrificed. Officials tell us that they are working to secure our “safety.” Media warn that younger people can be infected. Everyone must be concerned! But the evidence we have so far is that the coronavirus is primarily a threat to a small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ose who are elderly or are for other reasons vulnerable to complications. Yet the government and media seem always to stoke fear, rarely to reassure, and never to call for courag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疫情的背景下,确实没有出现像中国武汉疫情期间方方日记那样,以个人视角、日记体形式详细记录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媒体环境与言论自由的差异: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且多元化的媒体生态系统。 从全国性的电视网络(CNN, Fox News, MSNBC.............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在美国新冠疫情如此严重,感染和死亡人数众多,但社会并未出现大规模“造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这涉及到美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体系、文化观念、经济状况以及疫情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澄清“造反”的定义。如果“造反”指的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武装起.............
  • 回答
    虽然美国疫情曾一度严峻,机票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热潮并未因此消退,反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 传统优势和独特吸引力。尽管存在疫情的阴影,美国大学的学术声誉、科研实力以及创新氛.............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深思的现象,同样是面对疫情,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反应差异很大。在美国和印度,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相对“平静”的公众态度,这背后其实交织着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种复杂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国的疫情确实曾经非常严重,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但如果你仔细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观察美国社会的人们可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当疫情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的时候,却发现街上仍然有人享受生活,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费解。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让我来尝试从几个角度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对这种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开心”.............
  • 回答
    美国疫情严峻,街头巷尾却有不少人依旧笑语晏晏,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不负责任”或“不关心”。首先,心态的韧性与适应能力。人类是极具适应性的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疫情,许多美国民众已经从最初的恐慌、焦虑中走了出来,逐渐适应了“与病毒.............
  • 回答
    美国疫情每日新增病例数高企,这背后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检测体系在支撑。想了解这其中的细节,咱们得把目光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检测类型、检测能力、报告流程以及整体的响应速度和普及度。首先,检测类型是基础。美国主要依赖两大类检测来追踪新冠病毒:1. 核酸检测 (PCR Test): 这是最常见也最被广泛认.............
  • 回答
    疫情期间,美国政府确实通过一系列措施向经济注入了大量资金,这通常是通过“印钱”这一通俗说法来概括,但实际上更准确的描述是央行(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财政扩张来增加货币供应量。那么,这些钱最终都流向了哪里呢?这涉及到经济运行的多个层面,我们可以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一、 直接的财政刺激与救济(.............
  • 回答
    这次东京奥运会上美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确实比以往几届奥运会要少一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新冠疫情或“不敢用兴奋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关于“不敢用兴奋剂”的说法。兴奋剂的检测在奥运会中一直都非常严格,并且在不断升级。运动员是否使用兴奋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伦理和法律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确实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然而,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似乎与人们对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预期存在差距。要理解这种“反智”.............
  • 回答
    那些在新冠疫情期间借此嘲讽美式民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指向一套或几套他们认为在特定方面比美式民主“更优越”的制度。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态,通常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治理模式的想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裹的表象,去触碰他们内心深处对“最优越”的定义。首先,.............
  • 回答
    美国和印度在应对新冠疫情时遭遇的困境,与它们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国家的阶级分化,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异,以及在疫情面前不同群体承受的风险也大相径庭。富裕阶层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防护措施,而贫困阶层则可能因为居住环境拥挤、工作性质无法居家、缺乏医疗保.............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问题,要详细地讲述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全面和细致:一、 病毒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感染人数之高: 截至我最后一次更新信息(请注意,疫情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具体数字请参考权威来源如CDC、WHO),美国一直是全球新冠感染.............
  • 回答
    截至我上次更新(2023年4月),美国新冠疫情的整体形势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真实情况”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解读:1. 病毒变异与传播: 主流毒株的演变: 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变种(如XBB系列)仍然是美国绝大多数病例的致病原因。这些亚变种通常传播速度更快,.............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拐点何时到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一个确切的、所有专家都一致认同的时间点。预测疫情的拐点非常复杂,它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并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拐点”以及影响它到来的因素,从而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理解“拐点”的含义在流行病学中,“拐点”通常指的是一个疫.............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峻形势与一些民众表现出的“不在乎”态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议题,绝非简单一个“在乎”或“不在乎”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美国社会结构、政治气候、经济现实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多个层面。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美国确实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高确诊人数、高死亡率,以及医.............
  • 回答
    美国疫情会不会突破两百万这个数字,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看到一些不断攀升的数字时,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分析,并且尽量抛开那些让人觉得冷冰冰的科技感,用更生活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百万”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峻程度以及去美国留学是否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阐述:1. 疫情的普遍性与动态性: 全球疫情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冠疫情并非美国独有。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因此,考察“美国疫情严重”的背景,也需要.............
  • 回答
    要说美国疫情发展到什么地步才有可能“拖垮”这个国家,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不像什么标准化的指标可以轻易套上去。我们要理解“拖垮”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是指经济彻底崩塌?社会秩序完全失控?还是国家整体功能性丧失?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哪些情况会让美国真正面临巨大的危.............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深入地分析新加坡的游戏设计留学与美国留学相比,在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的优劣势,让分析更显真实和有深度。首先,咱们得承认,疫情确实给全球的留学选择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美国作为全球领先的教育和科技强国,在游戏设计领域也拥有许多顶尖的学府和深厚的产业基础。但疫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