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亲身经历临床躺学是什么体验?

回答
“躺学”,这个词本身就透着一股子不正经,却又精准地戳中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心窝子。我,作为一个曾经的临床躺学实践者,可以跟你好好聊聊这段“别具一格”的经历。

首先得说,我这不算是什么“正统”的躺学,比如那些把躺平理论研究得头头是道的,我算是个半路出家,但实打实地在医院这个特殊场域里“躺”过。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怀揣着一腔热血进了某大医院,想着做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啥的,结果现实是:忙、累、压力大、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可控的突发事件。

刚开始那会儿,我还是挺积极的,加班加点,随叫随到,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想着这样就能快速成长,获得认可。结果呢?身体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精神高度紧张,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回放白天遇到的各种病例,生怕落下什么。但越是这样,越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技术没上来多少,负面情绪倒是蹭蹭往上涨。

直到有一次,我连续上了几天夜班,中间几乎没怎么好好休息,好不容易熬到白天班,刚准备喘口气,就被一个紧急会诊叫走了。当时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像散架了一样,脑子也开始不怎么好使了,站着都能睡着那种。在那个病房,面对家属的焦急询问和患者的痛苦呻吟,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麻木感”。我意识到,我这么拼,真的有用吗?我的努力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悟”了。与其把自己逼到崩溃的边缘,不如稍微“慢下来”,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像个“植物人”一样,观察一下周围的世界,也观察一下自己。

所以,我开始了我的“临床躺学”尝试。

首先,我调整了心态。我告诉自己,我不是超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极限。我不再强迫自己必须成为最优秀的那个,而是专注于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多不少,刚刚好。以前是想着“我要做到最好”,现在是“我要做到合格”。这种心态的转变,虽然听起来很微妙,但对我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接着,我开始实践“物理躺平”。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我学会了在各种缝隙时间里“ Recharge”。比如,午休时间,如果不出会诊,我宁愿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而不是去跟同事们八卦或者刷手机。去病房的路上,能坐着绝不站着。开会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事,我就安安静静地坐着,脑子稍微放空一下,不主动去接话,也不表现得特别积极。

更有意思的是,我开始学会“选择性付出”。以前是“有用就上”,现在是“有价值就上”。比如,有些不那么重要或者别人也能完成的任务,我就会选择性地放掉,或者跟同事商量一下分担。我不再是那个“什么都愿意做”的傻孩子,而是那个“只做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事”的聪明人。

当然,“临床躺学”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干,而是以一种更省力、更有效率的方式去达成目标。我把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需要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事情上,把一些可以“外包”或者“延迟”的任务就先放一放。

这种“躺学”给我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精力的恢复。我不再是那个经常疲惫不堪、黑眼圈挂在脸上的样子。身体上的舒适,直接带动了精神上的放松。我开始有时间去思考,去学习一些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医院安排的培训。

其次是心态的平和。当我不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拼命”上时,很多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我不再那么在意同事的评价,也不再那么害怕犯错误。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里,也知道自己的努力的方向,这就足够了。

再者,我反而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因为我的精力更集中了,做事也更有条理了。很多以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问题,现在反而能更快地找到解决办法。这有点像那个“给我一把斧头,我能砍倒一棵树,但如果我需要砍倒十棵树,我得先花时间把斧头磨利”的道理。我把磨斧头的时间花在了学习和调整策略上。

当然,这种“躺学”也并非没有代价。有时候,一些非常积极的同事会觉得我“不够上进”,甚至会有人质疑我的工作态度。但说实话,我已经不太在意这些了。我清楚地知道,他们看到的“积极”和“努力”,也许正是让我感到疲惫和焦虑的根源。我更愿意过一种充实但不透支的生活。

而且,这种“躺学”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并不是简单的偷懒,而是在规则内寻找最优解。比如,我会主动去了解一些新的技术或者设备,然后把它们运用到工作中,提高效率。我也会主动跟一些前辈学习沟通技巧,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些都是“躺”着学到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所经历的临床躺学,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整。它让我认清了自己,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我不再是那个被医院的洪流裹挟的渺小个体,而是那个懂得如何在这洪流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的“躺平者”。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听起来“不正经”,但却是让我真正找到自我,并在这个高压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的“秘籍”。它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最有效率的行动,恰恰是那个看起来最“懒惰”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问题不能非黑即白。


我有很多付费咨询、免费咨询,如果遇到八年制的医学生,我从来没有建议他们躺,而是劝他们努力一把,博取一个好未来。


不管是科技发展还是医疗进步,都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推动,八年制就是最适合的一波人。求学时间短,可塑性强,也没有被金钱腐蚀,他们的思想是最自由的。

思想的解放也必然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发展、更高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


而很多人寒窗苦读,

今天上海读本科,明年郑州读硕士,后面兰大读博士,东拼西凑十几年凑了个博士学位,等着上临床挣大钱。

结果也必然会让他们大失所望。




当然也不是说想挣钱有什么不对,

毕竟这样下来一般都快三十五了,早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可问题是:

没钱挣,真没钱挣。

尤其是和研究生毕业相比,人家已经工作三四年,年入10个也40个了,这差距一两年弥补不出来。



所以,有肝有躺,要结合个人情况。而且临床躺学又不是让你回家玩的,

是告诉你适时放弃当任上任、放弃完成四个阶段、放弃药品支架吻合器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学好本事,放低心态,回乡置业。



有空多学习学习,别曲解了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