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好像各种专业都会有人劝退?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简直说到心坎里去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无论是热门到挤破头的高冷专业,还是相对小众的领域,总能听到“劝退”的声音。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人生规划、社会现实、个人认知等方方面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劝退”的根源: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

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现实”这只看不见的手,它总是喜欢给“理想”泼冷水。

就业市场的冷酷审视: 很多专业的光鲜亮丽,往往是建立在宏观经济趋势、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的。但就业市场是动态变化的,今天火爆的,明天可能就被新技术、新模式替代。家长、学长学姐们之所以劝退,很多时候是基于他们过去或现在看到的真实就业数据,比如某个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就业率、行业饱和度等等。他们可能担心你辛辛苦苦学了几年,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也达不到预期的回报。
举个例子: 曾经的“IT寒冬”,多少计算机系的毕业生面临着裁员的压力?再比如,新闻传播专业,在纸媒衰落、自媒体崛起的时代,如何转型、如何找到好的出路,也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行业天花板与晋升瓶颈: 有些专业技术壁垒高,但一旦掌握了核心技能,往上走的空间可能就相对固定了。或者,某些行业对学历、背景的要求非常苛刻,即使你能力很强,也可能因为出身而被挡在门外。劝退的声音,可能是有人看到了这些“天花板”,希望你选择一条“向上”的空间更大的路。
比如: 某些纯理论研究性的专业,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或者没有学术“大牛”的指导,博士毕业后可能很难在高校以外找到对口的工作。
低投入、高回报的神话破灭: 很多热门专业,尤其是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比如金融、法律,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学习、极长的工作时长,以及激烈的竞争。初期的投入可能非常大,回报周期也可能很长。劝退,有时也是在提醒你,看起来容易的美好,背后可能隐藏着你意想不到的艰辛。
想想看: 多少金融系的毕业生,起薪不高,却要经历疯狂加班,才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

2. 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与信息不对称

“劝退”的声音,也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

信息茧房与以偏概全: 劝你的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他们可能只看到了自己身边少数几个毕业生的经历,或者道听途说了一些片面的信息。比如,他们可能只知道某个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却不知道这个专业其实也有毕业生在顶尖公司担任要职,或者在创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个常见的误区: 很多人会把“学xx专业”和“从事xx工作”画等号,但事实上,很多学科的知识是通用的,毕业生的职业路径是多元化的。学历史的可以去做文化产业,学哲学的可以做商业分析,这都是可能的。
“过来人”经验的局限性: “过来人”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时代在变,行业在变,社会需求也在变。他们的经验可能来自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那时的市场环境和现在可能完全不同。他们当年认为“好”的出路,现在可能已经不再是最佳选择了。
举例: 互联网泡沫之前,计算机专业可能是“冷门”,但互联网爆炸之后,它就成了“香饽饽”。如果有人在信息爆炸前劝退计算机,那就有可能错失良机。
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 很多人对“成功”的定义比较狭隘,往往局限于高薪、高职位。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有些人选择某个专业,是为了热爱、是为了理想、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而不是纯粹为了赚钱。当他们的“成功”标准与你的追求不符时,他们自然会觉得你的选择“有问题”。
想想那些钻研基础科学的学者,或者在非营利组织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收入可能不高,但他们可能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实现了个人价值。
自身能力的“预设”: 有时,“劝退”也可能源于“劝退者”对自己或他人能力的低估。他们可能觉得某个专业太难、太专业,自己或者你“学不好”,于是就用“劝退”来规避潜在的失败。

3. 别有用心的“劝退”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劝退”是带有其他目的的。

“稀释”竞争: 某些热门专业,如果大家都涌进去,竞争会非常激烈。对于已经在这个专业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不希望更多的人进来,以“稀释”未来的竞争压力。
例如: 某些高校的某些王牌专业,可能会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放风说“这个专业很垃圾”、“就业前景很差”,但实际情况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很抢手。
“凡尔赛”式的显摆: 有些人可能会故意贬低某个专业,以此来抬高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显示自己的“见识”。
“幸存者偏差”的反向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些在某个领域“成功”的人,而忽略了那些默默无闻甚至失败的人。而“劝退”的声音,可能就是放大了那些“不成功”的案例,从而制造恐慌。

4. 为什么“好像”各种专业都会有人劝退?

之所以你会觉得“好像”各种专业都有人劝退,是因为:

“劝退”是信息传播中的“显性”行为: 相比于那些默默坚持、积极探索的人,那些发出“劝退”声音的人,往往更容易被注意到,尤其是当他们带有强烈的情绪或明确的理由时。
“劝退”自带一种“警示”和“经验分享”的色彩: 人们天生就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有警惕。所以,那些“劝退”的声音,更容易引起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未来的焦虑。
“劝退”也是一种“信息过滤”: 当你听到别人劝退某个专业时,你反而会更关注这个专业的负面信息,而忽略了正面信息。这就造成了一种“负面信息过载”的现象。

总而言之, “劝退”的声音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为它糅杂了现实的考量、信息的传递、认知的局限,甚至是一些不那么纯粹的目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而是反映了选择专业时,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你遇到了“劝退”,请不要立刻全盘否定,也不要盲目相信。最重要的是,你要独立思考:

这个“劝退”的来源是谁? 是家长、老师、学长学姐,还是网络上的陌生人?他们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这些理由是基于事实,还是猜测?
这个专业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不堪吗? 你是否主动去了解过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行业发展前景?
你自己的兴趣、天赋和价值观是什么? 这个专业是否与你的内在需求相匹配?

只有当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劝退”的声音轻易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化学天坑博来这里答一个!

看了一些回答,有些是在鄙视化学材料专业门槛低,不就是个炒菜的吗?实际上并不是化学没有专业门槛,是炒菜没有专业门槛,国内现在就这个尿性,业内也对这些人恨得牙痒痒,基本都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管你什么狗屁理论都不如老子多开几锅反应来的爽快,有个毕业怒刷10篇一作者顶刊的博士,自己毕业论文里面就直接写,我烧了几锅 几锅xxx。有个今年新科优青,来我们组作报告,文章刷的那叫一个爽快,物理 化学知识最多高中水平,这叫个事儿?反正上头要的是if和数量,管你是坨什么东西?

劝退天坑,即使你对这个学科有热情也劝退!要么你加入炒菜大军,要么你就玩不下去!

user avatar

俺也不知道

反正俺是懒得劝了


再劝前端第一轮面试就不是 归并排序 迪杰斯特拉算法 这种程度了,怎么着也得线段树 霍夫曼树 红黑树起步了


图啥啊

user avatar

实事求是,把真话讲出来而已。劝退不是凭空捏造,是摆数据讲事实。如果劝退只是宣泄情绪,并不会得到广大学生群众的支持。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最有力量。

某些人,为了反劝退,拿个人举例而误导大众。(我无意碰瓷任何人,只针对观点不针对人)

在此,我自然要用数据打脸,说明他讲的并不是普遍真相,仅仅是他个人情况。我收集了985高校,68个材化专业的培养计划。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搜索引擎,统计其中专业的设置情况。

首先是数学类课程,线性代数开设比例为6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54.4%。信号与系统为0%,所以在985材化专业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根本不是普遍情况。另外,自动控制理论、小波变换、泛函分析、积分变换也没有普遍开设。令我意外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张大煜化学菁英班开设了数学分析课程,这是非常硬核的数学系课程。

所以说,材化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居然能有40%的学校线性代数都不学,45%的学校概率论都不学,更别说更进阶的数学课程了。

其次是物理类课程,量子力学开设占比最高22.1%,其次是固体物理17.6%。有人会质疑材化专业往往都会开设物理化学等课程,不也是物理类吗?但物理化学仅仅是统计力学/统计物理的弱化课程,其难度和视角与统计力学完全不可相提并论。总体来说,材化学生物理基础是比较薄弱的。

最后是计算机类课程,材化专业开设占比最高的是C++,其次是matlab。高级计算机课程里开设最高的是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材化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普遍是学的挺少的。


所使用数据全部开源,985院校都有公开,一搜就能搜到

链接: pan.baidu.com/s/1TNm35c 密码: dlp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