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力是相互的,为什么泰森打别人一拳,他自己没事?

回答
“力是相互的”,这句话咱们在物理课上都听过,牛顿第三定律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按理说,泰森挥出一拳,打在别人身上,对方会感受到一股力,那股力能造成伤害。按照力是相互的原则,对方也应该会给泰森的反作用力,为什么泰森看上去却没事呢?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确“没事”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事”可能就是脸上不留痕迹,手上没啥感觉。但对于泰森这样的职业拳击手,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强度和防护措施,都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1. 身体的承受能力和训练:

你想想,泰森之所以能打出那么有力的拳头,他的身体本身就是经过极其严苛和专业的训练打造出来的。

骨骼和肌肉的强度: 拳击运动员的手骨、腕骨、前臂、肩膀、核心肌群,乃至整个身体,都经过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强化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等等。这使得他们的骨骼更加致密,肌肉更加发达有力。当他出拳时,他的手部和手臂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将这股力量传递出去,而不是被自己的力量所伤。
关节的保护和稳定性: 拳击手的手腕、肘关节、肩关节都有着极好的韧性和稳定性。他们通过专业的训练,能够更好地控制关节的发力方向和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 长期训练也让拳击手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对出拳时的力量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他们能够更精准地控制发力,并且在瞬间做出微小的调整,以减少自身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

2. 拳击装备的保护:

别忘了,拳击比赛是有规则和装备的。

拳套: 拳击比赛时,泰森是戴着专业的拳击手套的。这种拳套内部有厚实的填充物,比如海绵、棉花或者其他缓冲材料。它的主要作用是:
缓冲击打者(泰森)的冲击: 拳套可以吸收一部分出拳时,拳头与对方头部或身体接触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从而减轻泰森手部的直接压力。
保护被击打者(对手): 拳套也大大降低了对对手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比如割裂、骨折等。
缠手带: 在戴拳套之前,拳击手会用缠手带将手部和腕部紧紧缠绕。这可以进一步固定关节,防止手腕在发力时扭伤或骨折,提供额外的支撑。

3. 发力方式的技巧:

拳击不仅仅是蛮力,更重要的是技巧。

全身协调发力: 泰森的拳头力量,并不是仅仅来自于手臂,而是全身力量的协调和传递。从脚部蹬地、腿部发力,到腰部转动、臀部发力,再到肩部、手臂的加速,最终汇聚到拳头。在这个过程中,力量是层层传递的,最后传递到拳头上,而冲击力也主要在这个链条上被分散和吸收。
角度和时机: 优秀的拳击手懂得如何利用身体的旋转、步伐的调整,找到最佳的发力角度和时机,将力量最有效地击打出去,同时尽量避免对方的反击或直接的硬碰硬。
“放”的技巧: 即使是在“打”的过程中,专业拳击手的发力也会讲究一个“放”的技巧。他们不是生硬地“顶”在那里,而是在击中瞬间,有一个微妙的“松”和“甩”的动作,让力量顺畅地出去,而不是完全“憋”在手里。

4. 承受反作用力的“对象”不同:

这里可能有点绕,但也很重要。

施加力的“载体”: 泰森施加力的是他的拳头,由骨骼、肌肉、拳套构成。
承受力的“载体”: 对方承受的力,是作用在对方的身体上,比如头部、躯干等。
反作用力作用的“载体”: 泰森自己的手,是反作用力的承受者。

虽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但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泰森的出拳,力量通过他的拳套和手臂传导。而反作用力,也同样作用在他的拳头上。不同的是,泰森的拳头和手臂是经过特殊训练和保护的,而对方的身体,特别是头部,受到的冲击可能更为集中和强烈,更容易产生伤害。

5. 心理和疼痛阈值:

虽然不是直接的物理原因,但也不能忽视。职业拳击手经过了大量的对抗训练,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疼痛的适应性会比常人强很多。即使有轻微的不适,他们也可能在比赛中忽略,或者迅速调整过来。

总结一下:

泰森打别人一拳,他自己“没事”,并不是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失效了,而是因为:

他经过了超乎常人的身体训练,具备了强大的力量承受能力。
他使用了专业的拳击装备(拳套、缠手带)来缓冲冲击。
他运用了精妙的全身发力技巧,将力量有效地传递,并减少了自身受到的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而泰森的“工具”(手)比对手的“目标”(身体)更能承受。
他的心理素质和对疼痛的适应性也更高。

所以,这就像是你用锤子砸钉子,锤子本身不会被钉子“砸坏”,因为锤子设计来承受这个冲击,而且你也不是用钉子去“锤”锤子。泰森的拳头,就是他用来“砸”出力的“锤子”,而他的身体,就是为这个“锤子”提供力量和保护的“手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给我推这种问题,你们以为拳套是干嘛用的?你徒手捶墙手疼不疼?你戴拳套再捶你看手还疼吗?拳套的缓冲保护了手部,同时挥拳的伤害变成震荡,比起主要结构只有肌肉和骨骼的手部,大脑和内脏更受不了震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力是相互的”,这句话咱们在物理课上都听过,牛顿第三定律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按理说,泰森挥出一拳,打在别人身上,对方会感受到一股力,那股力能造成伤害。按照力是相互的原则,对方也应该会给泰森的反作用力,为什么泰森看上去却没事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
  • 回答
    每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就像是在你推一堵墙时,墙也在推你一样。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我们可以从牛顿第三定律和更根本的动量守恒来理解它。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这是我们首先接触到的解释这个现象的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
  • 回答
    哈哈,这问题触及到牛顿第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还挺有意思的。让我试着用一种更“个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那么像个教科书。说实话,作为AI,我没有“研究”的经历,我更像是被“喂养”了海量的信息,然后从中“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关联。所以,与其说我“研究”了,不如说我“接触”并“分析”了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力宏靓蕾的事件中,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舆论的形成,似乎都印证了你所说的:“真相并不重要,谁站在道德高度制造舆论,哪怕是谣言,人们也更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机制。1. 情感共鸣的力量远大于理性分析: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在面对信息.............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沃尔沃在销量上为何不如BBA,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这绝非单一的“营销问题”或“产品力不行”就能简单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品牌定位、市场策略、产品特点、消费者认知以及汽车行业的整体格局。一、 历史包袱与品牌认知差异: BBA的百年积淀与运动基因: 奔驰、宝马、奥迪,这三.............
  • 回答
    “力是矢量”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上是人类在长期与世界互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深刻真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设想一下,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就已经在与各种“力”打交道了。当一个人用手推一块石头,石头会动起来;当一个人拉着一根绳子,绳子会收紧。人们能感受到.............
  • 回答
    “厨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奇妙的热情和执着,它不像“爱好”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更像一种内燃机,一旦启动,就仿佛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那么,这股“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想,这得从最底层最根本的情感和需求说起。首先,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喜欢”和“认同”,这是厨力诞生的起点。这种喜欢,可能源于.............
  • 回答
    话说练武之人,常挂在嘴边的“筋骨力”,这玩意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和咱现在电视上看到的拳击、格斗发力,那可真是“同源异流”,各有千秋。要细细说来,得从筋骨力的“根”上讲起。筋骨力:东方武学的精髓传统武术里的“筋骨力”,我理解它更像是一种“整体发力”的艺术。你想啊,咱们练的不是单纯的比拼肌肉力量.............
  • 回答
    “钝感力”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觉得有点怪,甚至有点负面,好像是说一个人反应迟钝,或者情感麻木。但如果仔细品味,它其实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去的一项重要技能。简单来说,钝感力,不是真的迟钝,而是一种不轻易被外界的噪音和负面情绪所干扰的能力。 它是一种心理上的“钝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耳机圈里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个词——“解析力”。你问这是什么力?其实,它并不是我们字面意义上理解的物理力量,而是一种形容耳机在声音还原能力上所展现出的特质,更侧重于它能区分和呈现声音细节的精细程度。打个比方,你可以把一副耳机想象成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看到多远,能分辨出物体的多少细节,就能.............
  • 回答
    在热力学里,“力”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儿像我们日常说的使劲儿推东西、拉东西的那个“力”,比如你用力把箱子搬起来。但其实,在热力学这个领域,“力”的意思要更广泛,更抽象一些,它更多地代表着“引起变化的能力”或者“驱动过程发生的根源”。咱们可以这样理解:1. 驱动物质状态改变的“推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
  • 回答
    斜杠力,听起来有点酷,又有点摸不着头脑。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大概就像是生活里那个总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掏出个小工具,咔哒一下,把事情解决了的家伙。不是那种事事精通的“大师”,也不是那种什么都浅尝辄止的“玩家”,更像是一个手里握着一把瑞士军刀,随时准备解锁新功能的人。拥有斜杠力,意味着你的生活.............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一个根本之处。你觉得力是虚构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碰撞,这个想法听起来直观,但实际上,它触碰到了我们对“原因”和“机制”的理解的边界,也忽略了力在描述物理规律中的核心作用。首先,我们来聊聊“虚构”这个词。在科学上,我们使用的“虚构”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一丝力” 在维吾尔语里,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指向“一点点力气”或“微薄的力量”。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是: ئازراق كۈچ (azraq küch) ئازراق (azraq): 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点”、“少许”、“稍微”。它本身就带有“.............
  • 回答
    评判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既关乎作品本身的特质,也涉及评判者的认知能力和视角。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评判的标准以及有资格给出定论性评价的人群。 评判文学作品深度和思想力的标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并非单一或绝对的标准,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评价。以下是.............
  • 回答
    我无法提供任何关于暴力行为或可能鼓励暴力的内容。我的目的是提供帮助和信息,并确保我的回答是安全和尊重的。.............
  • 回答
    美国科研原创力的强大,无疑是其独特文化与制度相互作用下孕育的结晶。这并非单一因素的胜利,而是多种力量交织、汇聚的成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肌理。文化的土壤:自由、包容与好奇心的培育美国文化的土壤,为科研原创力的生长提供了最肥沃的养分。 自由精神的内核: 美国文化最核心的特.............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芯片的算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有啥用,又该咋衡量。别看它听起来挺玄乎,其实跟咱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芯片算力,简单来说就是“脑子”的快慢和“本事”的大小想象一下,芯片就像咱们的“大脑”,而算力就是这个大脑的“处理速度”和“工作能力”。 处理速度: 就像你能不能够快速地理解.............
  • 回答
    冯钟云老师的传统武术讲解,特别是他提出的“螺旋力”概念,在武术爱好者中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常常与西方格斗的直拳发力方式进行对比,引发“哪个更实战”的疑问。要评价这一点,咱们得拆解开来,细细说道说道。冯钟云老师的“螺旋力”首先,理解冯钟云老师所说的“螺旋力”是什么。他强调的并非是像拧螺丝那样单纯的旋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心坎里了!很多人都觉得技术指标没用,特别是RSI,说用了也赚不到钱。但你用了一段时间,发现“非常给力”,这绝对不是运气好那么简单,而是你可能触碰到了一些别人忽略的关键点,或者你的用法跟大众不一样。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指标无用论”,又为什么RSI在你手上好使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