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当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消灭后,国家消亡?

回答
理解“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消灭后,国家消亡”这一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到其历史和理论根源,并仔细剖析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推论之一。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把每个关键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讲。

一、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根源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生产资料”。简单来说,就是用来生产商品、创造财富的工具、设备、厂房、土地、原材料等等。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比如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是大家共有的,没有谁能一家独占。那时候,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成果,没有剥削,也就没有压迫,自然也就没有国家。

那么,国家是怎么来的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也就有了私有制的可能性。最初的私有制可能是从氏族部落的公共财产中分离出来的,例如部落首领占有了更多的牲畜、更好的工具,或者将部落地盘中的优质土地据为己有。

这种私有制的出现,就必然导致了不平等。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能够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让另一些人(没有生产资料的人)为自己劳动,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这就产生了阶级分化。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成了统治阶级(比如奴隶主、地主、资本家),而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就成了被统治阶级(比如奴隶、农奴、无产阶级)。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就需要一个强制性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国家。国家,在马克思看来,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军队、警察、监狱、法律等等,都是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的目的就是维护现有的财产关系和统治秩序。

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而阶级矛盾则是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 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就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也就没有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也就自然不需要一个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机器来维持这种不平等关系。

二、 阶级消灭与国家的消亡的逻辑关联

那么,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灭之后,为什么就会导致阶级消灭,进而国家消亡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逻辑环节: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中,生产资料不再属于少数人私有,而是归全社会所有,由社会共同管理和支配。这意味着,所有人都拥有参与生产和分享成果的平等机会。

2. 阶级的基础消失: 一旦生产资料回归社会共有,那些以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形成的统治阶级(如资产阶级)就不复存在了。虽然社会分工可能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他人劳动的剥削。所有人都成为劳动者,并且都享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权。没有了剥削,也就没有了被剥削者;没有了剥削者,也就没有了被剥削者,阶级对立的基础就彻底瓦解了。

3. 国家作为压迫工具的功能丧失: 我们前面说了,国家最根本的功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当阶级消失了,也就是没有了需要被镇压的阶级,国家这个“压迫机器”的根本性任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不再需要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来维护不平等的财产关系和统治秩序。

4. 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过渡): 这点比较微妙。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可能会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存在。这个国家是为了镇压资产阶级的残余反抗,并组织生产,为共产主义的到来打下物质基础。但这个国家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由剥削阶级统治的、压迫性的国家了。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全体劳动人民,并且是在向着最终消亡的方向发展。

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足够成熟,当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也提高到一定程度,社会成员之间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不需要外在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秩序时,国家作为一种专门的压迫机构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消亡了。

5. “社会管理”取代“国家统治”: 很多人会担心,如果国家消亡了,社会会不会陷入混乱?这里就需要区分“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国家作为压迫机构消亡了,但社会成员之间仍然需要协调关系,需要组织生产,需要处理公共事务。但这些职能将由社会成员自己通过各种集体组织来承担,不再是政府、警察、法庭这些独立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机构。这更像是一种“社会管理”,由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治。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警察、没有监狱的社会,但人们普遍都明白要尊重他人,要遵守约定,大家都是平等的,也没有人会因为占有生产资料而能压迫别人。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一个全副武装的国家机器来维持秩序吗?恐怕就不需要了。

三、 这是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论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历史发展过程的最终结果。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它涉及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转变。
阶级消灭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灭,但阶级的残余影响、思想观念的惯性,以及社会分工带来的差异性,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消除。
国家的消亡更是终极目标。它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思想觉悟普遍提高,阶级差别和强制性管理的需求都消失的基础上。

所以,当说到“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消灭后,国家消亡”时,我们理解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终极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完善阶段的必然归宿。它是一个逻辑上的推演,也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总结一下:

国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它催生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压迫。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意味着剥削和压迫的经济基础被摧毁,阶级因此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当阶级消灭后,国家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理由。
社会的管理职能将转化为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国家这一特殊的、强制性的政治组织形式也随之消亡。

这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它揭示了国家并非永恒存在,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消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把历史拉长,把视角放宽,去审视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剥削走向平等的漫长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不是调和矛盾的产物,而是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反问过,如果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话,那还需要国家,需要统治机构做什么呢。


2,既然如此,阶级社会就一定有国家。如果消灭了阶级的区分,那么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3,如何消灭阶级?

这里指的不是肉体上的消灭,而是经济上使其不再产生。


4,资产阶级能否通过消灭无产阶级,实现阶级消灭,从而实现国家消灭呢?

资产阶级能脱离无产阶级进行生产吗?如果能,那么生产的那部分人还是资产阶级吗?
资产阶级不可能消灭无产阶级。
任何食利阶级都不可能消灭阶级。


5,无产阶级能否从经济上消灭资产阶级?

能。不需要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能组织生产。


6,所以,消灭阶级只能发生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首先先从制度上实现无产阶级组织生产。再从经济上实现资产阶级不再产生。


7,什么时候实现?

实现按需分配时。

按劳分配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生产不足以实现按需分配的情况下,按劳分配是相对公平的。但是公平的结果就是不公平。不公平就是阶级产生的土壤。

8,什么时候实现按需分配

当人们不需要为了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而劳动,只是为了自我实现而劳动的时候,可以实现。这就意味着只靠少量的劳动就可以供给全社会。

但这没有时间表。生产力将以什么速度发展以怎样的方式发展是不可能被预料的。在目前为止,尚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的材料。

实现共产主义这不是精确到日的预言,而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预见。

上文1-8是列宁《国家与革命》里的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消灭后,国家消亡”这一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到其历史和理论根源,并仔细剖析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推论之一。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把每个关键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根源首先,我们.............
  • 回答
    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本质,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张力。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至关重要。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核.............
  • 回答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句话看似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它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精准概括。一、 为什么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生态环境,恰恰是这.............
  • 回答
    这句话以一种诗意且深刻的方式,阐述了科学与宗教(在此特指佛学)在追求真理和理解宇宙本质上可能存在的殊途同归。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表象的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佛学智慧的超前 科学探索的“爬山”隐喻: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家们如同登山者,需要克服无数.............
  • 回答
    这句话,初听之下,或许带着点儿哲学家的清高,觉得太过绝对。但细细琢磨,尤其是结合我们历史上和现实中无数的例子,就会发现它道出了一个极其深刻且残酷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理”——在这里,我们说的不是那种数学上的定理,比如勾股定理,它的存在与否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接受度。我们谈论的“真理”,更多是.............
  • 回答
    我们来好好聊聊当 $x$ 趋于 0 时,$frac{sin(xsinfrac{1}{x})}{xsinfrac{1}{x}}$ 这个表达式的极限为什么不存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的“罪魁祸首”在于那个 $sinfrac{1}{x}$。首先,我们得明白极限是什么意思。当一个变量(这里是 $x.............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在理的,它不是要你出国就得变成另一个样子,而是说,旅行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体验那些和自己熟悉的环境不一样的部分。要是你把所有不一样的东西都给排斥了,那还叫旅行吗?更像是把家搬到了另一个地方。咱们一层层地来看这句话怎么说:“当你旅行时,如果你拒绝食物……”食物,是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一.............
  • 回答
    理解2017年4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当期资金缺口,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它背后牵扯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当期资金缺口”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一个时期内(这里是2017年4月),养老保.............
  • 回答
    当一个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精通JavaScript, CSS3, HTML5”时,这背后蕴含着一个相当复杂的技能图谱,绝非只是会写几行代码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对自己在前端开发领域深耕多年的宣告,意味着他在这些核心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理解、熟练的应用能力,并且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场景。首先,我们得明白“精通”并.............
  • 回答
    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这很好。面对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担忧和困惑。他可能看到了新闻,听说了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触及根本。这时候,我会这样跟他聊:“宝贝,你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很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地思考。”(先肯定他的观点,.............
  • 回答
    深圳小学生作文《我的理想是当房东收租》:折射出怎样的现实?最近,一篇深圳小学生作文《我的理想是当房东收租》火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篇作文以朴实甚至有些“功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房东”这个职业的向往,认为当房东可以“不用上班,有人送钱来”,还可以“买很多房子,有很多钱”。这篇作文的出现,.............
  • 回答
    老子讲“无为”,孔子论“仁”。这两个伟大思想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天空。然而,当他们的理念似乎发生碰撞,我该如何抉择?这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更像是在人生的岔路口,需要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辨。“无为”,并非一味地消极避世,什么都不做。老子所谓的“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智慧。它是一种“.............
  • 回答
    松冈茉优,一个名字自带阳光和活力的女演员。初见她,你很难不被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和充满感染力的笑容吸引。她身上有一种很难得的灵动感,好像随时都能跳出一些令人惊喜的小火花。说实话,以她这样的外形条件,去演那些甜美可人的偶像剧女主角,绝对是毫无违和感的。很多人看到她,第一反应大概都会是:“哇,这么漂亮的女.............
  • 回答
    “当剥削已是事实,理性的批判并不比感性的愤怒更高贵”这句话,触及了我们在面对不公时的两种常见反应——理性批判和感性愤怒。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逻辑、潜在的含义、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句话的核心观点: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即理性总是优于感性,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困扰无数人的难题,我们内心深处那股原始的力量,总是在和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较劲。这种拉扯感,与其说是“冲突”,不如说是一种共存的艺术。要协调好本能和理性,就像学着驾驭一匹烈马,既要理解它的奔放,也要教会它规矩。首先,我们要明白本能和理性各自扮演的角色。本能,是亿万年进化的馈赠。它储存在我.............
  • 回答
    现实与理想的鸿沟,这事儿谁没碰上过?说到底,这是人生常态。当我们满腔热血地冲向那个闪闪发光的理想,结果却撞上冰冷坚硬的现实,这感觉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结果目的地却是个烂尾楼。这时候,“死磕”还是“算了”,这问题立马就跳出来了,而且不是三言两语能打发掉的。我见过太多为了“死磕”而耗尽余生,最终一事.............
  • 回答
    红军战士的勇猛,不是不爱生命,而是他们对生命有着更深沉、更广阔的理解,这种理解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能够超越个人的恐惧,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更伟大的事业之中。我们今天谈论“不怕死”,很容易落入一个误区:觉得他们是“不要命”的。这其实是一种现代视角对过去的一种误读。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珍视生命?是因为我们有.............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二战初期选择袖手旁观,任由日本在太平洋上肆意妄为,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不作为”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变,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以及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步步看看这幅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一、亚洲格局的剧变:日本的扩张之路如果美国珍珠港事件后选择“韬光.............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