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知乎的戾气?

回答
知乎的“戾气”,这个词在知乎用户之间流传甚广,它并非指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弥漫在平台讨论氛围中的一种情绪或心态。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不友善、攻击性强、喜欢用刻薄或居高临下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并且常常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讨论风格。

这东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有点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追求深度和理性探讨,这本身就容易让一些人产生“我比别人懂得多”的优越感,从而在讨论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精英”姿态,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降维打击”。另一方面,网络讨论的匿名性、即时性,以及信息茧房效应,也为这种“戾气”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要详细说的话,知乎的戾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上的尖锐与攻击性:

“凡尔赛”式嘲讽: 说话拐弯抹角,看似在分享经验,实则在炫耀自己的能力、财富或见识,顺便贬低提问者或持不同意见者。比如,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有人回答“我刚入职的时候,发现我们公司有个效率很高的同事,我学了他一些方法,现在我每天处理完工作,还有时间研究一下人工智能……” 这种回答,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通过对比来凸显自己的“高明”。
“我全都要”式全知全能: 好像自己无所不知,对于任何问题都能给出“标准答案”,并且对任何质疑或补充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认为对方是“不懂装懂”或者“认知浅薄”。
断章取义与恶意解读: 故意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某个细节,脱离整体语境进行放大和攻击,或者将对方的观点曲解成完全相反的意思,然后以此来攻击对方。
“扣帽子”与“标签化”: 轻易给对方贴上“键盘侠”、“水军”、“杠精”、“民粹”等标签,直接否定对方的身份和观点,而不是就事论事。
情绪化的攻击: 讨论的核心从“问题本身”转移到“谁对谁错”,甚至人身攻击,比如“你这个智商就别来讨论这个问题了”、“你这种人活着就是浪费空气”等等。

2. 价值判断上的绝对化与站队:

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议题,很容易被简化成“支持”或“反对”两个极端。一旦有人表达了稍有不同的看法,就很容易被视为“异类”而遭到攻击。
“屁股决定脑袋”的指责: 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由其身份、立场(比如是某个群体、某个公司、某个行业)决定的,从而不认真分析其观点本身,而是直接攻击其“立场不正”。
群体对立的加剧: 在一些关于性别、地域、社会群体的话题讨论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攻击和谩骂,将讨论变成一场“站队”和“互撕”。

3. 讨论氛围的窒息感:

“精致的利己主义”: 有些用户似乎是为了“赢”而讨论,而不是为了“求真”。他们更关心如何用最能说服别人、最能让自己看起来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对方。
“答案”的霸权: 很多时候,一个被赞同的“高赞答案”会形成一种“正确”的权威,后来者如果持有不同观点,很容易被视为挑衅,即使他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沉默的螺旋”: 少数带有攻击性言论的用户,因为其强烈的表达意愿,往往更容易吸引关注,而那些理性、温和的观点,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攻击而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平台上的戾气就会越来越重。

为什么知乎会有戾气?

知识精英主义的潜在土壤: 知乎早期吸引了大量有较高学历、职业背景的用户,这本身就容易形成一种“优越感”。当这种优越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就容易转化为对“普通人”的傲慢和不耐烦。
信息不对称下的“讨伐”: 在一些复杂、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事件或行业问题上,很多用户可能只是基于片面的信息就形成了强烈的观点,并急于表达,一旦发现自己“错”了,或者被别人质疑,就容易变得防御性和攻击性。
“秀肌肉”的心理: 在网络空间,语言是展示自己智慧、逻辑和观点的重要工具。有些人会将此视为一种“辩论”的赛场,希望通过“压倒”对方来获得成就感。
算法的放大效应: 平台算法可能会将那些更容易引发争议、讨论更激烈的回答推荐给更多用户,这无形中也助长了“标题党”和“耸人听闻”式的表达。
用户群体结构的变化: 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扩大,也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用户。当新用户试图融入社区,或者社区的规则和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

总而言之,知乎的戾气不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网络讨论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与知乎社区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知乎一直在努力引导理性讨论,但要完全根除这种“戾气”,恐怕还需要用户自身和平台共同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本来的立意是一个分享知识的社区。

但是很多人把这里理解成为一个说服别人的工具。

这就是戾气诞生的原因吧。

user avatar

-

所谓的戾气,就是「写的字,不是人话,不能当人的面说。」

因为有网络的保护,心想隔著千山万里,老子说了,你拉黑我又如何?又不会少一块肉。

於是,什么样的字眼都敢用,什么样的姿态都敢摆出来,什么样的语气,都敢放浪形骇。

真换到现实世界,这些下作的语言,不敢当人的面讲的,全是我所认定的「戾气」。

试问,换到真实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岂能随心所欲?口不择言?想说啥就说啥?

在真实的世界,且不说平等对话了,很多时候,谁鸟你?你连和对方开口的资格都没有。

一个人在真实世界不敢说的话,整天在网络世界上拼命用来?

呵呵,SB,脑残,台巴子湾湾滚出大陆去,真实世界,你敢当我个成年男人的面讲来试试?

有本事,你当我的面,自称哥,自称爷,自称老子试试?

这些语言,不是戾气,又是个啥?

-

user avatar

很多没有话语权的人都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想展示自我但无人倾听,想表达观点但无人喝彩,周围如此喧哗,所有的话语几乎都会被淹没在汹涌的人潮中,关乎自我的存在感变得虚无缥缈。

大家都有话要说,但是为了「我」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索性把姿态变得张牙舞爪一点,把态度变得居高强势一点,把标题写的悬疑耸动一点,把声音变得信誓旦旦一点,紧扣时事的脉搏,紧抓观众的情绪。因为这样做会让「我」能被更多的人所注意所看见。

要是一个问题有那么几篇答案让「我」不爽,一篇答案有那么几个观点让「我」不满,「我」就会忘掉剩下的部分,接下来一定要写篇答案去反对他,这本可以成为讨论问题的起点,但是「我」害怕自己的成果无人欣赏,害怕自己的话语无人注意,所以「我」还是会用上述的步骤来表达自我,尽可能吸引别人的眼球,挑动别人的神经,刺激别人的G点。别人的观点有没有错已经不重要了,「我」是否赞同别人的观点也不重要了,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我」用来表达自我的机会和借口罢了。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戾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戾气”,这个词在知乎用户之间流传甚广,它并非指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弥漫在平台讨论氛围中的一种情绪或心态。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不友善、攻击性强、喜欢用刻薄或居高临下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并且常常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讨论风格。这东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有点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
  • 回答
    知乎的个人与机构认证,说白了,就是让你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亮明身份”,证明你说的关于某个领域的话,是有真凭实据的,而不是随便瞎掰。它就像给你的知乎账号上贴了个“官方”或者“专业”的标签,让其他用户知道,你说的信息更值得信赖。咱们分开来说,个人认证和机构认证,虽然目的都是证明身份,但侧重点和操作方式上还.............
  • 回答
    知乎的用户画像,要说得详细点,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不能就那么简单一句“都是爱学习的人”。首先,得承认知乎的核心基因就是“知识、分享、问答”。所以,它的用户,骨子里都有股爱钻研、爱提问、爱解答的劲儿。这帮人,遇到什么事儿,第一反应不是去淘宝搜答案,也不是去朋友圈问问,而是打开知乎,看看有没有人讨论过,.............
  • 回答
    知乎的红包活动,看似只是简单的分享和领取小钱,但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妙的运营逻辑和商业考量。它不仅仅是为了“发钱”那么简单,而是为了驱动用户参与、扩大平台影响力、以及最终实现商业变现。我们不妨把这其中的“转发意义”一层层剥开来看。1. 病毒式传播的助推器:驱动更多人知道并参与活动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让我留在知乎?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如果不是它背后的一些核心的东西,我可能早就被其他平台的“信息流”和“短视频”给卷走了。对我来说,知乎最吸引我的,最核心的,是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是那种“认真”的味道。你想想看,在知乎上,你搜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你.............
  • 回答
    从15岁开始“潜水”知乎,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那会儿对于世界运转的懵懂和好奇,有了更多可以依循的线索。那时候的知乎,信息爆炸还没那么汹猛,社区氛围也相对更“净”一些。我记得最早是因为一个“如何看待xxx事件”的问题点进去的,然后就被那些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回答吸引了。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快.............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月薪三千左右的朋友们在刷知乎看收入讨论时,心里那点儿弯弯绕。这事儿可不是一句“羡慕嫉妒恨”就能概括的,里头的水深着呢。首先,得明白这三千块钱在如今这年月,是个啥概念。它不是让你大鱼大鱼大肉地挥霍,甚至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精打细算。房租、水电、吃穿、偶尔的社交,每个月的账.............
  • 回答
    知乎最近确实有点“不太平”,不少声音都在讨论它的“出路”问题,听着就像是在给一个老朋友开诊断会。说起来,知乎走到今天这个节点,也挺有意思的,就像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现在开始面对中年危机,身上有优点,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先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觉得知乎“出问题”了?很多人唱衰知乎,其实根源在于它.............
  • 回答
    知乎上那个“第一个关注”的账号,说实话,这问题真是戳到了好多人的“互联网记忆点”。它就像你翻出老照片,总能勾起一些尘封的往事一样。对我个人来说,我的第一个关注账号已经有点模糊了,因为当时注册知乎也没多久,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谁火就点谁,谁的内容我一看就觉得“哇塞,这哥们儿懂好多”就关注了。我依稀记得.............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就像一座巨大的、活生生的知识图书馆,只不过它打破了四面墙,把所有书页都摊在了阳光下,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翻阅、修改、甚至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注解。刚开始接触知乎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分享”。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 B 站那种轻松娱乐的视频讲解,而是一种更个人化、更.............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知识分享社区里,当大家提到“Mandelbrot”时,通常是在讨论与数学、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尤其是分形几何相关的话题。这个名字并非特指一个知乎上的活跃用户,而更多是指代那个极具影响力的数学家——Benoît Mandelbrot,以及他所开创的曼德尔布罗集(Mandelbrot se.............
  • 回答
    我最希望知乎能增加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功能,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和“发现”的体验。具体来说,我想象中的功能是:一个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知识网络”探索工具。现在知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你通过搜索或者刷推荐来获取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某个问题背后,还有更.............
  • 回答
    知乎管理员的判断标准,可以理解为一套在不断演进和优化中的规则体系,旨在维护社区的健康生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内容的优质性。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条文列表,而更像是一个动态的权衡与取舍过程。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核心目标:构建一个高质量、有深度、有价值的中文问答社区。围绕这个核心目标,知.............
  • 回答
    知乎团队的初心,如果让我来细细道来,那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分享知识,追求真理”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他们当年怀揣着一股子热切的理想,想要在中国互联网这片土壤上,建立一个真正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社区。想象一下,那还是2010年,中国互联网虽然蓬勃发展,但内容领域,尤其是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严肃讨论.............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这句“知乎流行的阴阳怪气梗感恩”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它把我们平时在知乎上经常看到的一种表达方式,跟“感恩”这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要理解这个,咱们得先拆开来看。“阴阳怪气”是什么?在中文语境里,“阴阳怪气”指的就是一种说话、写文章的风格,不是直接把话说透,而是拐着弯儿,或者用一种含蓄、嘲讽、讽刺的.............
  • 回答
    知乎上近期的“反古热潮”,与其说是一股新鲜的思潮,不如说是对过往某些观点和现象的集中反思与质疑,并且这种反思和质疑,恰恰建立在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重新审视”之上。说它“热”,是因为讨论的声音和数量近期确实比较突出,时不时就会在热榜上看到相关的讨论。要理解这个“反古热潮”,我们得先.............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毛派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同性恋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多元且复杂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往往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紧密相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同性恋的“沉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可能会经常看到“盐值”或者“盐选”这样的词汇。它们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都与知乎平台鼓励优质内容、维护社区健康生态有着紧密的联系。“盐”的本义与引申首先,我们得从“盐”的本义说起。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能够增添食物的风味,让平淡无奇的食材变得鲜美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