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 Mandelbrot 是什么人?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知识分享社区里,当大家提到“Mandelbrot”时,通常是在讨论与数学、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尤其是分形几何相关的话题。这个名字并非特指一个知乎上的活跃用户,而更多是指代那个极具影响力的数学家——Benoît Mandelbrot,以及他所开创的曼德尔布罗集(Mandelbrot set)。

知乎上关于“Mandelbrot”的讨论,往往会深入到数学的深邃之处,也会延伸到艺术、哲学乃至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理解。你可能会看到有人在分享曼德尔布罗集令人惊叹的视觉图像,那些层层嵌套、无限细节的图案,本身就带有某种魔力,能够吸引大量对美和数学好奇的人。这些分享不仅仅是展示美,更是关于这些美是如何通过简洁的数学公式——z_(n+1) = z_n^2 + c——以及迭代计算产生的。

在知乎的语境下,讨论“Mandelbrot”通常会伴随着对分形理论的介绍。人们会探讨什么是分形,它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欧几里得几何有何不同。分形,正如曼德尔布罗本人所强调的那样,是一种能够描述自然界中许多看似混乱但实则具有内在规律的现象的语言。比如海岸线的长度、云的形状、树枝的分叉、甚至闪电的路径,都可能展现出分形特征。知乎上的用户们热衷于将这些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讨论分形在天气预报、地质研究、生物学模型,乃至金融市场分析中的应用。

此外,讨论“Mandelbrot”也常常会触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曼德尔布罗集的生成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它的可视化过程是早期计算机图形学的一项重要成就。在知乎上,你能看到有人分享如何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Script)来实现曼德尔布罗集的绘制,讨论算法的优化,以及如何利用GPU等技术加速渲染,以展现更精细的图案。这不仅是对数学计算过程的探索,也是对技术驱动下科学探索边界的展示。

有时候,在知乎上提及“Mandelbrot”,也是在讨论这位数学家本人的思想和贡献。曼德尔布罗对“粗糙性”(roughness)和“不规则性”(irregularity)的推崇,是对传统数学过于追求光滑、理想化模型的挑战。他认为,自然界中的许多重要特征恰恰就体现在这些“不完美”之处。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在知乎上也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尤其是在那些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史感兴趣的用户群体中。

总而言之,知乎上提及“Mandelbrot”,无论是作为数学概念还是数学家本人,都是一个引爆对数学之美、科学之用、技术之巧以及哲学之思的绝佳切入点。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名词,更是一种理解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视角,和对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andelbrot君是我经常在timeline见到的答主。他的表达能力很赞,回答勤奋,阅读量非常丰富。从来不扯专业话题之外的事。可以说是相当良心的答主了。

但每次我在timeline上看到M君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怪怪的......感觉如鲠在喉......


  • 认证信息是计算机博士,标签是天文学优秀答主


  • 回答内容频繁且大量的使用前沿理论物理,宇宙学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本科物理训练。

可是M君回答里面的很多概念,真的不是大学理工科基础,英语过得去就能掌握的......(我很确定,当然M君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他也非常确定。)


  • M君和天文学、物理学的其他活跃答主在专业话题下几乎零互动,从来回避评论中的提问,从来不正面探讨学术。这点很不常见。


  • M君引用的数据,讲的故事往往是很严肃的科学事实,但是各种支离破碎的科学事实却被M君以任意的主观臆想联系起来,变成一篇篇不明觉厉,实际欠缺逻辑的答案。

我们就随便找一个最近的答案来举例:

这个回答中M君科普了一个黑洞火墙理论。M君所讲的黑洞火墙理论是真实存在的,故事里面那个老者就是stanford的Susskind。M君所讲的这个火墙理论的结论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有趣就有趣在,在推导这些结论的中间的论述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基本错误。也就是说,出发点是对的,中间错误百出,最后推出了正确的结论。

量子纠缠不传递信息,这一点已经搞清楚了。

没有这回事,纠缠是任意个粒子都可以发生的关系,我就是做多体纠缠的。(这个地方按照黑洞火墙理论的讲法我猜测应该是讲到量子纠缠的热化过程了。黛西对米奇的测量导致黛西与米奇发生纠缠同时减弱了米奇和米妮的纠缠。不过这个概念显然M君并没有get到。所以错误的认为文章中说的意思是纠缠只能一对一。)

量子纠缠非常脆弱,很容易就打破了,所以量子计算机才要在极低温做。【这个高能量的说法我猜测又是对火墙理论的另一个误解。要知道关键在之所以提出火墙理论,是为了去解决黑洞信息悖论(物理定律保证宇宙的信息是守恒的,但黑洞吃掉纠缠态粒子时好像会让宇宙损失一部分信息。),这件事你还得引霍金的工作,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和黑洞联系起来,推测虚粒子对进入黑洞视界内时能量会变得极高,高到能把信息传出黑洞,同时像一股火墙一样摧毁一切落入黑洞的物体。】

此处仅以一条回答为例,类似于此的回答并不鲜见。


  • 言必及最玄最脑洞问题,最前沿最高端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不敢造次,对更多人了解熟悉的基础理论则避而不谈。
  • 将观念作为事实的情况非常常见。将不可证伪之说法引为理论侃侃而谈非常常见。
  • 被其他专业答主怼过不止一次。


评论:认真你就输了


以上是事实,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

M君非常擅长引用大量旁人不清楚(其实或许他自己也不清楚)的概念。把水搅浑,然后信口开河,将自己的观点说成言之凿凿的话。M君的阅读范围很广泛,对很多前沿的概念如数家珍,可以看出是下了功夫的。引用的数据基本上是严肃的科学事实,但是很遗憾M君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逻辑(尽管他答案中的口吻往往是很肯定的),各种支离破碎的科学事实被M君以任何的主观臆想包装起来,变成一篇篇整体正确,不明觉厉,实际毫无逻辑,细节错误百出的答案。

我欣赏赞美M君对宇宙学,物理学的热情,勤于科普的精神。这点比我强。我知道一些答主对M君甚至抱有包容和谅解的心态。毕竟有纯粹的热情,又肯下功夫看书,又勤于科普就已经很难得了。而且M君的答案中的确有一些好答案,帮助过不少人。

但和别的答主不同的是,我坚持认为M君的弊端远大于益处。我非常在意M君将自己无法确定的事实以言之凿凿的样子讲出来。这种行为在知乎有个名字,叫强答。扮演无法胜任的权威并使人相信,是一件危害极大的事。我非常在意M君有些答案故意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将人弄晕。

我非常在意M君从不正面回应别人的质疑。【教大家一个诀窍:通常判断“靠不靠谱”的标准是:1. 是否在把观点当做事实(一般故事性很强的回答都有这个嫌疑),2. 是否对评论区的认真讨论或者质疑有合理反馈】。我认为错误的科普对他人的伤害远甚不科普。而且我的在意随着M君的人气的提升变得越来越强。

我非常在意很多人不知道那是错的。有人说我来知乎就是图一乐,认真就输了。我觉得这涉及到对科普这件事的价值观定位。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科普应该是传播性第一位还是正确性第一位?我们需不需要货币战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样虽不正确但是可以很热门的科普?一个无法保证正确性的热门科普作者,是成功的科普作者?还是隐患?

涉及价值观,我只能提供我自己的答案。

你们怎么看?你们自己慢慢看。我的故事,讲完了。



利益关系:半毛钱利益关系都没有。我正在做的是一件遭人恨的事,一件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的事。打了很多人的脸,所以做好了被喷的心理准备。我就是觉得既然知道,那就丢出来讨论讨论,我就是想看看现在的知乎在专业话题上的自我纠错能力,说穿了我就是......如鲠在喉......

user avatar

知乎越来越不比以前了,以前这种不明觉厉的东西根本没市场……


他的那篇黑洞火墙看得我到处what?!这也行的感觉……




@孙尉翔 说科普就是伪科学,我部分赞同。

其实你看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就知道了,其实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期待的科普就是提供一个我懂了的假象就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知识分享社区里,当大家提到“Mandelbrot”时,通常是在讨论与数学、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尤其是分形几何相关的话题。这个名字并非特指一个知乎上的活跃用户,而更多是指代那个极具影响力的数学家——Benoît Mandelbrot,以及他所开创的曼德尔布罗集(Mandelbrot se.............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的台湾用户,他们当然是“真正的台湾人”。但“真正的台湾人”这个标签本身,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值得玩味的角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在知乎上分享观点、参与讨论的台湾用户,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是清晰的——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公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知乎上很多言论观点是否存在误导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并且其误导性程度因内容、作者、读者和情境而异。”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知乎内容生态的特点与误导性的产生机制1. “高质量内容”的定位与现.............
  • 回答
    知乎上文科类问答的质量,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差异巨大,但整体偏高,且具有高度的社区自治特色。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优点:为什么知乎文科类问答整体偏高?1. 高质量的“早期用户”和专业人士沉淀: 门槛设定: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为主,吸引了一批在各自领域有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来自台湾的用户虽然是多元的个体,但由于文化、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信息接触的相似性,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比较普遍的共性。这些共性并非绝对,而是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维度来理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讨论方式: 复杂且多元的认同感: 这是台.............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也接触过一些朋友,他们算是很多人眼中“知乎大牛”的代表。他们离开知乎这个平台,并非意味着停止了交流、学习的脚步,而是换了个“战场”,或者说是在一个更私密、更聚焦的圈子里继续发光发热。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社区,它确实聚集了大量在.............
  • 回答
    讲到知乎上的程序员大V,好多人脑子里马上浮现出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敲代码的形象。但说实话,真要是在中学时期就这么“专一”地埋头苦干,反而没那么容易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些能成为大家眼里的大V,他们的中学时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也更具“人味儿”。咱们先说说普遍情况。大部分能成为技术大V.............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一夜情的人真的不怕出事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里面涉及的“事”也挺多,不是一句“不怕”就能概括的。我尽量从几个大家普遍担心和可能遇到的角度,讲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大家觉得像我一个普通人在分享看法,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AI。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出事”,在“一夜情”这.............
  • 回答
    知乎上左派的出现和增多,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好简单地说就是好事或坏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问题的不同解读和解决思路。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社会现实的反馈。最近几年,大家都能感受到生活里的一些变化,比如贫富差距、房价压力、教育资源.............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会被屏蔽,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但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哪些内容容易被“请喝茶”?知乎平台有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这些是判断一个回答是否会被屏蔽的基础。简单来说,触碰了“红线”的内容,风险就比较大。1. 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这是最直接的,比如涉及色情、暴力、赌博、毒.............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整天跟政见较劲的“键政壬”要是突然穿越进了《钢之炼金术师》,成了那个世界的领袖,或者是个军方高参,会是个什么光景?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俩世界观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咱们先想想,知乎上的“键政壬”是啥样的。他们一般思维活跃,观点鲜明,手里握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
  • 回答
    知乎上,关羽是否被过度神化了?在知乎这样一个充满讨论与观点的社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历史人物的各种解读。其中,关羽无疑是话题的焦点之一。从“武圣”的尊称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关羽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被赋予了许多近乎神化的色彩。那么,知乎上对关羽的讨论,是否真的存在“过誉”的现象呢?要回.............
  • 回答
    在知乎上,经济学博士的申请经历分享往往不是一条条冰冷的列表,而更像是一段段沉甸甸的个人故事,充满了汗水、挣扎与惊喜。你会看到,这些分享者绝大多数都是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相似却又各有侧重,折射出经济学博士申请的真实图景。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申请历程的朋友,他们的本科背景通常是经济学、统计学.............
  • 回答
    知乎上的人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就像一个巨大的数字游乐场,每个人都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在别人的位置旁边晃悠。要是真想仔细数落一下,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不过,我倒是可以从几个维度,把知乎上的“人”给“活化”一下,让你听着不像是在背教科书,更像是逛集市,看看都有啥新鲜玩意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